APP下载

“新食代”高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4-01-11贾国军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食品行业校企食品

王 静,贾国军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健康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推进教育强国与人才强国的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食品行业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紧密相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升级,大家对于食品的品质、构成、营养价值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这无疑将成为带动食品工业不断进化的强劲动力。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作为培养食品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为适应市场需求,需要升级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严谨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创建资源丰富的课程体系,严格规范的教风、学风体系,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发挥创新创造能力,以培养符合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才[1]。

笔者通过对食品行业存在问题的分析,构建了“新食代”高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优秀职业素养、过硬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对“新食代”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构建“新食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一)信息技术为食品行业带来新变革

(二)食品行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

食品作为满足人体营养健康需求的载体,在维持人体正常免疫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是抵挡疾病最有效的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具有增强免疫力、缓解身体疲劳、辅助降血脂等功能的食品需求增大。在大健康产业背景下,药食同源产品将成为未来开发保健食品的重要方向,这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新路径[3]。

近年来,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关注重点主要包括食品的生产与加工、运输与储存,以及餐馆中生鲜食品的消毒、清洁和检测等环节。虽然国家建立了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控制,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得到保障,但依然有不少困难和挑战,如微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兽药残留超标、添加剂使用不规范;制假售假等问题时有发生,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逐渐显现;食品安全标准与最严格标准尚有差距,风险监测评估等基础工作薄弱,基层监管力量和技术手段跟不上等,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卫生流行疾病的频发,这些挑战将更多、更严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食品产业和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因此,食品行业人才必须掌握大健康产业相关知识。

(三)食品行业新发展对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4]食品产业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及市场潜力,其发展与国家建立的健康服务体系(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关系密切。教育部明确要求,“深化高职高专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5]高职食品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新食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才能满足食品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食品类专业要生存、发展、进步,就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构建“新食代”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措施

(一)对接需求,整合专业,优化人才培养新目标

根据新时代对食品产业的要求,集中学院优势,对已有的食品、药品、护理三类专业进行有效整合,调整食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使食品专业进入大健康产业群,即跨学科大融合。确定食品专业新的培养目标为集食品保健、食品智能化加工及饮食指导为一体的具有跨行业职业理念的高素质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由学校预设向市场需求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转变、办学思路由半开放向全开放的转变。

(二)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综合素质培养

根据人才成长规律,以培养合格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对应学生作为“自然人—社会人—专业人—职业人”的不同角色发展需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图1)。通过情绪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的培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再通过食品生产基础知识、食品生产操作及食品产品质量控制等专业基础教育培养学生从业能力;最后通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并进一步加入食品行业人文教育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达到学生先成“人”再成“才”的培养目标。

图1 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构建跨学科平台,夯实学生理论、实践基础

食品专业是一个集工、理、农等重要学科相关知识为一体,有极强综合性的交叉专业。学院依据现有食品、药品、护理专业,跨学科构建平台,共同制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涉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学、护理学、康复医学、发酵工艺学及信息工程学等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图2),以满足大健康、信息化的食品产业升级对创新型、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图2 食品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对现有食品、药品、护理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进行整合,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和使用大型设备和仪器,以保障设备和仪器的充分利用,为学科融合起到实质促进作用。深化教学改革,适应当前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探索新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四)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新形势下,需要把跨学科课程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成立“新食代”食品专业教学团队,将食品、药品、护理专业教师汇集在一起,共同制订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不断推进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更新,推动跨学科合作发展;持续强化教师教学胜任力建设[6]。

(五)加强校企融合,紧跟行业前沿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目的是让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帮助学校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在目前中国智能制造背景下,对于食品专业学生来说,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企业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全程参与,课程实行项目化教学,企业一线专家参与教学,引领技术、设备的革新和市场需求变化。如“发酵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授课内容需要从原材料的选购、原材料质检、发酵生产加工、发酵加工过程质量控制到产品质检、最后产品包装及储存,知识点覆盖发酵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校企合作有利于食品专业教师、学生及企业管理者的沟通协作,使学院能更全面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现目前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以此推动高职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构建。

回顾90例2015年2月-2018年1月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组。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2-79岁,平均(55.02±2.41)岁。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3-79岁,平均(55.41±2.02)岁。

三、“新食代”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保障

(一)培养方案的系统化设计

注重“新食代”食品专业知识、方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调整专业结构,构建食品、药品、护理课程嵌入式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及培养过程。消除专业课程的简单堆砌及僵化教授,突出食品专业大健康产业教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健康服务、食品智能生产与食品检测等技能型人才。按照国家健康管理师培训要求,实施有利于食品、药品、护理等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人文沟通、职业精神与技能培养融为一体,拓宽学生知识范围,促使其职业方向多样化。

(二)推动教师队伍、课程内涵建设

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突出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组建食品、药品、护理专业复合型师资团队,根据食品专业社会服务及食品加工生产过程,设计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环节,增加与企业专家的联系,完善知识系统,优化教学评价机制。要摆脱以食品类课程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程设置符合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食品类综合人才的需求,重点突出“素质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人文教育”分层递进的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1.加强思政教育,强化学生情绪智力

借助学院已有的思政课程教育平台,实施人文素质的渗透性培养,着力强化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食品关乎人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食品专业人才,而且要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把课程思政进一步做实做强,办出自己院校的特色。

2.采用多种教学及评价手段,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能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强化学生的生产能力与专业能力。在学生评价方面,实施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查学习过程与动手能力,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沟通及创新能力。

3.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助力学生成为合格职业人

按照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如实践(实验)课程、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将人文沟通、职业精神与技能培养融为一体,强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方法与标准

“新食代”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食品、药品、护理学等宽广的理论基础,掌握“新食代”食品生产技术、检测技术、药食同源功能食品加工技术、食疗保健等技术,并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这需要进一步改变原有单一食品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主动适应食品、药品、护理专业实验教学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适应当前智能化制造要求。改革传统的实验方法,及时使用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新规范、新标准调整和优化实验,使毕业生质量达到用人单位的新标准。

(四)深化校企合作,发挥学院人才优势

食品企业的发展水平与食品专业人力资源的状况联系密切,缺乏食品专业人才是阻碍食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7]。从1997年至今,我国食品工业的产值始终在GDP总量中占第一位,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食品企业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随着人民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在食品创新、提高食品质量与减少营养损失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加强食品与药品、护理专业深度合作,改变原有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拓宽校企合作方式,如工学交替式、订单式、产学合作式、校企联合式等,引导食品企业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实行校企双赢,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对于实现培养食品专业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发挥学院的人才资源优势具有重要价值。

总之,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契合社会需要,做到供求相应,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方式就朝什么方向调整。学生自身也要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锻炼,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国之栋梁。

猜你喜欢

食品行业校企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计量检定在食品行业中的重要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食品造假必严惩
2017食品行业展览会目录
2018年食品行业展览会目录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提高食品行业清洁操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