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修古建
2024-01-11周乾
近期的一场大雪,游客涌向故宫赏雪,在这美丽的雪后景象中,太和殿广场显得尤为壮观,人们赞叹太和殿的雄伟,为古代建筑之美折服。你可知道,古建筑的修缮维护是多么重要,有些流传至今,“偷梁换柱”就是一例。
“偷梁换柱”也是“托梁换柱”的戏称。关于“梁”“柱”的较早史料记载,可见《史记》卷三之“殷本纪第三”:“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也。”“托梁换柱”这样的建筑修缮加固方法,至少在商朝时期就出现了。
“偷梁换柱”的加固技术在我国古建筑保护维修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其典型工程实例即为故宫太和殿某立柱的加固。2004年工程技术人员在对太和殿进行勘查时,发现有一根立柱的下部出现了糟朽问题,糟朽的主要原因是,立柱被砌筑在墙体内,柱子周边潮气长时间排不出去,再加上柱底部与地面接触,地下潮气长期渗入立柱底部,因而造成柱子下部糟朽。施工人员采取了“偷梁换柱”方法对该立柱进行了加固。
第一步,揭露:使出现问题的立柱“暴露”出来,以利于下一步加固工序的操作。
第二步,偷梁:使用“假柱”托住原柱上部的梁。“假柱”为完好的木料,被安装在原有立柱附近,用于临时支撑梁。本工程中,原有立柱支撑了两根梁,因而施工人员使用了两根“假柱”进行支托。
第三步,抽柱:把柱子底部糟朽部分抽去,以便于用新柱代替。原柱糟朽部分去掉后,剩余的部分做成巴掌形——底部伸出柱子直径1/2的截面、柱子直径1.5倍的长度,用作与新柱搭接。
第四步,换柱:用新柱替换原柱的糟朽部分。新柱与被抽去的糟朽部分同材料、同形状、同尺寸,且顶部亦做成巴掌榫形狀。这样一来,新柱与原柱的剩余部分搭接后,不仅仅在外观形成一个整体的立柱,而且在竖向形成一定长度的搭接面。随后,施工人员在搭接长度范围内用铁箍箍牢立柱,有利于新柱、原柱之间相互挤紧,协同发挥支撑作用。换柱后,再把“假柱”拆除,即完成了原有立柱的加固。
“偷梁换柱”不仅加固效果好,而且对古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影响很小,因此成为我国古建筑加固方法的科学运用,也是我国古代工匠建筑智慧的反映。
(摘自《北京日报》 周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