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着名医益肾元

2024-01-11夏靖朱勉生

祝您健康 2024年1期
关键词:命门穴小腹两臂

夏靖 朱勉生

朱勉生 时空针灸和藏气法时功创始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主席,法国科学博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名师带高徒”项目首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昆明医科大学名誉教授。总结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创立时空针灸学派,推广运用时空针灸并开展时空针灸的临床研究。

中医学认为,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的生、老、病、死都与元气密切相关,人如果懂得保养呵护元气,元气就会给他的生命提供平安的居舍;人如果不懂得保养呵护元气,那么元气就会将他抛弃。人进入老年阶段后,元气衰减、精力减弱,身体各项功能下降,一些老年病、慢性病由元气亏虚引起。老年养生,培补元气是重要的保健措施,可以延缓衰老的速度,预防老年病、慢性病的发生,让体质保持在较好状态。元气就像“火种”,藏于肾,故称肾元,冬季是肾所对应的季节,数九寒冬尤其需要“保存火种”,在冬季培补肾元,能有效保养呵护元气,祛病强身。

培元益肾功正是遵循这些原理选择道家养生术里的主要方法创编而成的养生功法。功法具有贯穿人体经络、穴位,沟通元气交流通道的作用,通过意守丹田和呼吸吐纳方法内补元气、加固元气在体内的根蒂,并激发元气生机,滋养五脏六腑,促进脏腑功能,以期调动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让生命之树长青。

培元益肾功总共八式,初学建议从第一式至第八式整体练习一遍,熟练后可根据重点調理的脏腑单独练习某一式数次。功法简单易学,每天坚持练习,有助于强“肾”健体。以下是每一式动作拆解和功效,动作全程贯穿腹式呼吸,应当注意动作里“呼”和“吸”的时间不完全是等长的。一般而言,吸在于聚集元气,呼在于引气行气,由于聚气部位的不同和引气路径的差异,“呼”和“吸”的长短要随之进行调整,注意“呼”“吸”与动作配合的灵活性。读者朋友也可在文后扫码观看视频课程。

(1)并步站立。

(2)从上到下周身放松:百会上顶,下颌微收。沉肩坠肘,十指舒通。脊柱内拔,腰骶活松。双膝微屈,足心虚空。天门地户,气息相通。顶天立地,中脉垂正。呼吸平稳,气定心宁。内视丹田,神入静笃。

通过并步站立体位,周身放松,感觉和体验元气从百会穴(天门)而下,贯穿颅腔、胸腔、腹腔、骶腔正中的中脉。中脉穿过会阴延伸出体外之后抵达两涌泉穴的中间,构成沟通元气最简洁的直行通道,这条通道的中心是小腹中央的丹田。丹田古称“内太极”,这里是元气交流汇合的地方。

“独立守神”中的“独立”所要求的身正体松是“守神”即体验中脉和意守丹田的基础,“独立”是形式,“守神”是目的,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独立”与“守神”的结合,是进入《道德经》“至虚极,守静笃”状态的基础,是内养元气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开步站立。

(2)两臂从体侧摆起向小腹前丹田水平收回抱球,松腰塌胯,两膝松屈,膝尖不过足尖。保持上体中正,两眼平视前方。

(3)鼻吸口呼,将呼吸调整至深长柔缓、绵绵不绝的腹式呼吸,吸则小腹内收气聚丹田,呼则小腹放松气动丹田。

(4)意守丹田。

开步屈膝抱球是感受丹田的基本姿势。保持这一姿势,与意守丹田相结合,可以内养元气,激发元气的生机活力。长期坚持练习此式,每天十几分钟,很快就可以感到效应。为了获得这种意守丹田与腹式呼吸相结合的特殊功效,建议在这一式多停留一段时间以便养成习惯。

(1)接上式开步站立。

(2)掌心向上引领两臂从体前上升至云门穴水平,掌心向下顺势构成“金拳”。

(3)右拳向左胸前收回,以拳眼叩击左云门穴;左拳向腰背甩出,以拳背叩击命门穴。

(4)松拳,掌心向下两臂回收体前至云门穴水平。

(5)两臂垂落体侧。

(6)换侧做(2)至(5)左拳叩击右云门穴动作。

(7)重复(2)至(5)两掌上升至期门穴水平,在前叩击期门穴,在后叩击命门穴。两掌回收体前至期门穴水平。先叩击左期门穴,后叩击右期门穴。

(8)重复(2)至(5)两掌上升至冲门穴水平,在前叩击冲门穴,在后叩击尾骶。两掌回收体前至冲门穴水平。先叩击左冲门穴,后叩击右冲门穴。

(9)左拳叩击右冲门穴、右拳叩击尾骶,两掌回收体前至冲门穴水平后,随两臂松垂体侧,收回左足成并步站立式。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位最高,主呼吸,其性肃降,对脏腑和全身组织发挥清洁排污的作用。肺取象为金钟,以手太阴、手阳明相聚处拳眼(金拳)叩击云门穴,排除肺脏郁滞﹑疏通肺经,对加强肺的肃降功能有良好作用。金拳顺次叩击云门穴、期门穴、冲门穴的同时叩击命门穴、尾骶,在上清上焦心肺,在中清中焦脾胃,在下清下焦肝肾,全面利用肺主肃降以及肺与其他脏腑的协同关系,对全身发挥行滞清肃的作用。丹田位于小腹中央,它在脊背的投影上至命门穴,下至尾骶,命门在两肾中间,同元气息息相通,叩击命门穴、尾骶意在激发、调动元气与五脏功能的协同机制。

本式可以用于伤风感冒、外感发热、咳嗽气喘、气短乏力、痰滞胸闷、咽喉疼痛不适、鼻窍不通或流涕、过敏等症。在重点调理肺时可单独重复本式4次或者9次。

(1)接上式并步站立。

(2)两手向小腹前收拢,掌心向上,中指相距一拳。屈肘两掌从小腹前上升至神阙穴水平。

(3)身体左转45度,两掌心向下。左足向左前方45度伸出足尖落地,两膝微屈重心在右足。左掌向左髋关节外侧推出,坐腕指尖斜向右前方,右掌从体前正中升起至胸前,向右上方45度推出,掌心斜向外上方。头随身转眼看右掌。

(4)保持上式不动。

(5)身体转正,松左腕,左臂松垂体侧,右臂从右前方45度下降松垂体侧,头随身转眼看前方。收回左足成并步站立。

(6)换侧做(2)至(5)右侧动作。

脾胃为土,运化水湿。土线是横贯神阙穴、天枢穴、大横穴的一条水平线,脾通过土线协调五脏间的相互作用。本式两手掌平置于土线之前略微停留,从土线开始左右转体,按掌升臂,正是为了激发脾和土线的功能:转体以命门穴为轴,两肾应答;足尖落地,刺激脾经井穴;手掌下按,心经神门穴着力,疏通肺经中府穴、云门穴;举臂拉伸打开腋下心经极泉穴、胁肋处脾经大包穴、肝经期门穴以及心包经天泉穴等穴位。

本式用于脾失健运、湿邪内滞引起的恶心反胃、胃腹疼痛或胀满、大便不调、痰多胸闷、四肢无力、疲惫倦怠、肌肉疼痛等症。在重点调理脾胃时可单独重复本式5次或者10次。

(1)两掌从耻骨开始推摩小腹两侧至胃脘,两掌分别推摩腹部,两掌根按压胁肋外侧。同时出左足成开步站立式。

(2)右掌从右向左推摩土线,左臂向左斜前方自然伸出,右手拇指按压在曲泽穴上。

(3)右手拇指逆时针方向旋摩曲泽穴。

(4)右手拇指按压曲泽穴。

(5)右手拇指推摩曲泽穴至间使穴,逆时针方向旋摩间使穴。

(6)右手拇指按压间使穴。

(7)右手拇指推摩间使穴至大陵穴,逆时针方向旋摩大陵穴。

(8)右手拇指按压大陵穴。

(9)右手拇指推摩大陵穴至劳宫穴,逆时针方向旋摩劳宫穴。

(10)右手拇指按压劳宫穴。

(11)右手拇指从曲泽穴推摩间使穴、大陵穴、劳宫穴至中冲穴。其他四指指尖从天井穴开始推摩支沟穴、阳池穴、中渚穴、液门穴至中冲穴。

(12)右手拇指、食指挤压推拔中冲穴后松开,掌心向下从体前松垂体侧。

(13)保持开步站立,换侧做(1)至(12)右侧动作。

肝主疏泄、主情志,心包助心、护心、调心神,心包与肝同属厥阴。心包为阴血之母,三焦为阳气之父。本式再次推摩土线激发脾主升降的功能,然后以逆时针泻法推摩手厥阴心包经中冲穴以外的五输穴,再推摩三焦经的五输穴,最后推摩心包经井穴中冲穴,目的在于疏导厥阴经、少阳经,开通气血郁滞。可以用于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情志郁闷、焦虑烦躁、睡眠障碍、饮食障碍等症。在重点调理厥阴﹑少阳时可单独重复本式3次或者8次。

(1)接上式开步站立。

(2)掌心向后,肘尖上提至大包穴水平。

(3)松髋屈膝、屈腕按掌,双肘微屈,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做2—3次腹式呼吸。

(4)松腕掌心向后,两臂从体侧上升至与肩同高。

(5)掌心向下,两掌指尖相对。

(6)拔顶提踵,屈肘腕背向耳上方拉回。

(7)掌心从体前两侧下按至髋侧,指尖向前,足踵落地。

(8)重复(4)至(7),再做2次。

(9)松腕掌心向后,两臂从体侧上升至头顶两侧,在上升过程中转臂,掌心向前。

(10)掌心斜对巅顶百会穴,两肘微微内收。保持该式不动做2—3次腹式呼吸。

(11)松腋屈肘,两掌从体前下按至小腹前,两臂自然松垂体侧。

心为五脏之主,主司神明,胸廓为其城府,膈为其下界。本式通过模仿朱雀展翅凌空飞翔开通胸膈、宽胸理气;通过双掌下按使心火下降滋养肾水,以期交通水火、安神定志。可以用于五脏失和、情志不调引起的烦躁不安、气短心悸、胸膈胀满、睡眠障碍、精神倦怠等症。在重点调理心时可单独重复本式2次或者7次。

(1)接上式开步站立。

(2)掌心向前,屈腕,身体向后倾斜成弓状,足踵受力,仰面朝天,保持。

(3)蹬足踵的同时推动腕背向后,带领两臂上升,两臂与头颈平齐,掌心向前,身体随两臂上升直立,目视前方。

(4)吊尾屈身,随上体屈曲,带动两臂从体前下降,两手攀足,拇指按压在太溪穴,其他四指覆盖踝背和踝外侧。

(5)双手拇指顺时针旋摩太溪穴。

(6)双手拇指按压太溪穴。

(7)重复(5)和(6),再做两次。

(8)两掌外旋掌心向前。尾骨下降带动身体上升。

(9)两臂垂于体侧,成开步站立式。

(10)收回左足成并步站立式。

肾主骨,功在脊柱、跟在足踵、腰为其府,两肾中间命门穴与丹田元气同气相求。本式通过后仰前屈固肾强腰,通过足踵发力带动躯体上升加强足踵与脊柱的内在联系,用补法按摩肾经原穴太溪穴补益肾气,有助于固肾培元。本式可以用于肾虚引起的关节疼痛、腰酸腿软、气短无根、咽干口渴、小便不利或失禁等症。在重点调理肾时可单独重复本式6次。

(1)接上式并步站立。

(2)掌心向后,两臂从体侧摆起掌心至丹田水平。

(3)掌心向前,两掌向小腹前收回,男性左手掌在下,女性右手掌在下,两掌覆盖丹田。

(4)内视丹田,调匀呼吸,保持数分钟后,两臂自然松垂体侧,缓缓收功。

通过内视与呼吸配合,引导在全身脏腑循行的元气回归根底。本式同第一式﹑第二式都是内养元气的基本姿势,除了作为收式组合在培元益肾功中,也可以与第一式、第二式组合在一起运用。

(编辑 池志恒)

猜你喜欢

命门穴小腹两臂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常练呼吸保健操
睡前揉小腹 缓解夜尿多
搓腰
——壮肾
睡前的养生秘笈
生命之门
——命门穴
从“卫气出下焦”探讨命门穴调节机体免疫机制及临床运用
按摩小腹治前列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