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协同推进机制与实现路径

2024-01-10朱菊芳胡若晨郑佳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要素高质量体育

朱菊芳,胡若晨,郑佳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经济[1],市场体系健全与否决定着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作为绿色朝阳产业,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体育产业要素保障,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内涵。在此背景下,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体育市场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因势利导职能发挥,推动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完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现实需要,也是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任务,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

1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1.1 文献回顾

现代体育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2]。根据现代体育市场体系的定义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与目标要求[2-3],将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定义为: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体育消费诉求为核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实现要素配置效率高、产品服务质量优、营商环境佳为目标,由服务产品市场、消费市场、要素市场、市场主体等市场内容体系以及市场监管、营商环境、政策制度等治理制度体系组成的有机系统整体。与此同时,随着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深入推进,学界将体育市场营商环境的制约因素[4]、监管体系法治化构建[5]、政企关系与协同发展[6]等作为研究新议题,并普遍认为加强体育市场体系建设,构建政府、市场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6]。

林毅夫教授认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7]。学者们多运用文献资料分析、逻辑分析以及相关计量经济学模型等方法得出“高效率的政府调控(有为政府)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有效市场)能够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增强产业韧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结论[8-9]。

学界在相关研究中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证明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对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然而,体育市场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构建物,目前鲜有文献针对其高质量发展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展开研究。新结构经济学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和基本国情形成的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理论,提出的理论成果已在实践中广为应用。为此,本文运用该理论,在2022年2月份南京市体育产业集中培训期间,与60家参培的品牌体育企业负责人做了深度访谈,共同探讨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机制和实现路径,拟对充分释放体育市场发展潜力、助力“2035体育强国建设”目标贡献价值。

1.2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与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契合性

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其是在旧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研究方法,对某一经济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决定其生产力水平的异质性、内生性禀赋结构组合(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相对丰裕程度和与之适应的决定交易费用的各种“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结构(1)硬的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通信系统等;软的制度安排包括金融体系、司法体系、社会网络与价值体系等。(详见参考文献[10]5-6页))及其转型升级的决定因素和动态影响进行研究的理论框架[10]。其主要观点有:(1)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本质上是现有技术、产业、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环境等内生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变迁和完善的过程;(2)企业或产业发展应当遵循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最适宜的产业发展战略,才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提高企业自我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3)市场作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的基本机制,能够产生相对价格信息和激励约束机制以反映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实现市场充分竞争并保证市场主体的竞争优势;(4)政府利用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的产业政策框架工具发挥“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避免政策扭曲,能够有效应对产业升级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软硬基础设施不完善、外部性风险等问题[3,10,11]。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中关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适度”结合的关系阐释不仅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与上层建筑(硬件设施和软性制度)的基本关系原理一脉相承,也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提及的“在交易自由、司法公正、合同完整的前提下,由政府出台符合市场各类主体的公共价值利益的政策以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市场有序竞争”的基本思想不谋而合,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经济中的运用[10,12],对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新结构经济学指导下,一方面,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是“多因并发”的复杂动态过程,要根据其内生要素禀赋结构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场发展战略,并通过与之适配的硬性基础设施和软性制度体系来降低市场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提升市场主体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需要廓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职能边界,把握“适度”原则,避免“休克疗法”和“政府过度干预扭曲市场”的“政市二元对立”极端现象,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提供软硬基础设置的“因势利导”功能,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和规则性,进而以“共建共治共享”原则构建由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互动协同,旨在协调市场主体关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维护市场秩序的“共同体”模式。

2 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约束瓶颈

2.1 体育市场要素禀赋结构失衡,供给质量和效率待提升

新结构经济学将要素禀赋结构作为分析起点,林毅夫教授认为,要素禀赋结构是指土地、资本、人口、数据等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10]。对体育市场而言,其要素禀赋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市场生产产品所需的场地设施、人力资源、资本(如金融资本等)、技术、数据信息等。当前,体育市场要素禀赋结构失衡的根源在于要素供给质量和效率不高(如场地设施、人力资源等)[3]。一是场地设施增量与存量不足,作为开展体育市场活动的基础载体,截至2021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1 m2,远低于美(15 m2)、日(19 m2)等国,若以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为基数,在2013-2021年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年均增长率为8.13%,低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速度;同时,占据我国体育场地存量53.01%的校园场地因管理、责任归属不明,对外开放存在阻碍,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13];此外,在“控增逼存”的“城市更新”理念指导下,诸如体育特色小镇、体育服务综合体等新型空间建设因用地指标少、涉及用地红线以及多部门协调不畅,导致项目推进难度大。二是人力资源结构性供需失衡现象明显。一方面,2006年~2020年间,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虽从256.3万人增至641.9万人,但新兴体育业态的人才总量严重短缺(如:电子竞技产业整体人才缺口达50万人)[14]。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体育类大专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关于“体育+”跨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实训平台、师资力量等方面建设尚不完善,致使学科教育、体育指导等教学类人才占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70%,而专业赛事运营、IP管理、数据挖掘等复合型人才不足25%的“结构性矛盾”凸出[15-16]。

2.2 体育企业自生能力偏弱,有效市场机制尚未建立

新结构经济学将提升企业自身能力和建立有效市场机制视作遵循比较优势并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10]。一方面,林毅夫教授将企业的自生能力定义为“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不依靠外部政府补助,凭借自身资源禀赋所形成的比较优势能力而创造最大的经济剩余和实现自我持续发展的能力”[10]。当前,我国体育企业自我生存能力偏弱,企业规模以小微企业为主,缺乏具有比较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专精特新”的“瞪羚企业”和“冠军企业”。“四经普”数据显示,体育用品制造和体育服务企业的中小微企业分别占比达99.34%和99.78%[17]。同时,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在体育装备制造领域始终面临“低端代工”、核心技术的“进口路径依赖”和“卡脖子”等技术和产品创新风险;体育服务企业在商业模式运作、品牌塑造方面缺乏创新,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利用区域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体育+N”的融合型业态不足,难以满足消费升级下多元差异化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有效市场是指通过价格信号反映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从而达到帕累托有效配置的市场机制[14]。现阶段,体育要素交易涉及企业股权交易、场馆运营、赛事转播和招商引资等业务,但受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惯性影响,要素市场的产权交易平台搭建尚不健全,专门性的体育资产评估机构和平台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存在交易规则和信息不明、产权界定不清等诸多问题[2],导致场馆实体化经营不足、体育赛事安保服务成本高且无规范性收费标准、赛事转播权垄断等“不完全竞争”乱象频出[18];同时,在数字时代,体育数据、信息要素市场因缺乏产权使用标准和企业竞争壁垒也容易发生垄断营销并损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不利于体育企业和市场整体高质量发展。

2.3 有为政府角色作用缺位,软硬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有为政府是经济体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增长的制度前提,在经济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因地、因时、因结构制宜,改善软硬基础设施,克服信息不对称等外部性问题以降低市场活动的交易费用[11]。现阶段,有为政府角色作用缺位,软硬基础设施亟待完善。一方面,我国区域硬性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体育市场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如东部区域交通路网和机场密度、新型基础设施、体育场地等保障条件显著优于中西部,且高素质劳动力和金融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充足[3]。

另一方面,软性制度体系待规范完善。一是体育市场行政审批、监管工作涉及诸多部门,由于缺乏体育与其他部门的政务服务标准和协同办事和监管机制,跨部门审批服务的要件、流程、时限以及监管处罚等标准和细则尚不明确,监管无序或重复监管、自由裁量权边界模糊等问题屡见不鲜[17]。二是体育市场中关于财税、水电等扶持性政策实施细则不完善导致落地精准性不足。如:2019年新华社体育产业调研报告显示,水、电、所得税等税费依旧按照商业标准执行,体育企业未享受到实质性优惠[18]。三是体育市场法治体系建设迟滞且竞争规范性政策供给匮乏,缺乏针对投资主体纠纷解决、无形资产保护、反垄断等顶层设计和法规说明,容易造成市场交易秩序失范和公平竞争性不足等现象[19]。如:健身市场容易因销售合同签订与履行、私教信息等方面缺乏规范,导致虚假宣传、圈钱跑路等问题。四是体育市场规模扩大需要良好的消费环境这一软性要素支撑。受居民消费收入预期、消费偏好与决策、消费时间约束、运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社会体育参与文化氛围等“前置性”因素影响,体育鞋服器材等实物型消费支出占主导(93.9%)、赛事观赏型(6.6%)和健身参与型消费(8.6%)不足[17]。

3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协同推进机制分析

面对市场主体多元性与市场状况复杂性加剧的现状,新结构经济学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要素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社会在基础设置方面的补充作用,牢固“共同体治理”的核心理念,坚持互补共享、利益共容的原则,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协同机制,实现良好的市场环境、高效的要素配置、上乘的服务质量以及科学的市场监管等“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目标。(见图1)

图1 “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协同推进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机制

3.1 有效市场:健全体育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与提升体育企业自生能力

首先,健全体育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是实现“有效市场”的基础所在。一方面,构建开放、统一、高效的体育要素市场和交易平台,涵盖体育场地、人员、技术成果、大数据信息、产权等业务范畴,推进全流程数字化交易,不断健全要素市场交易信息披露机制,营造公开透明的交易和要素资源供求的信息环境,引导体育企业有序进行投融资和其他交易行为,并且强化对企业行为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将要素按照竞争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原则交到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的企业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机制在反映要素稀缺性和机会成本、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完善体育要素市场交易体制机制,制定市场交易规范、产权交易管理、监管条例、跨区域资源流动等交易规则体系,提升交易监管水平。同时,落实体育行业自律机制,并健全信用体系建设和交易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增强要素应急配置能力和协同配置能力。

其次,新结构经济学将体育企业视作体育市场的微观基础,其自生能力的优劣取决于有效市场机制的完善程度和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一方面,对于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而言,企业家应当树立较强的创新意识,形塑企业创新文化,加强企业高级化人力要素、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本投入力度,并在公开透明的体育要素市场信息环境的基础上提升创新效率,从而推动体育用品制造技术实现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突破核心技术“对外路径依赖”的约束瓶颈,避免传统要素投入导致边际收益递减的“马尔萨斯陷阱”。另一方面,对于体育服务企业而言,需充分把握市场消费热点和居民多元需求,完善并延长体育服务产业链条。构建“体育用品制造与建设企业(供应商)-体育俱乐部/体育服务企业-消费者”的基本服务链条。同时,重视区域特色资源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强产业关联性的特性,打造“体育+N”的融合型业态集合和区域特色体育市场集聚区,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同时还能节约要素交易和产品生产成本。

3.2 有为政府:因势利导发挥政府动态优化软硬基础设施的职能作用

第一,根据体育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动态优化软硬基础设施是有为政府机制发挥的首要前提。一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体育市场战略规划,构建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简化体育企业在营业执照和相关事项的审批流程,降低企业生产和经营环节的交易费用,推动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剩余。另一方面,基于体育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构建与市场发展相适配的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等扶持性政策体系,切实缓解当前体育中小微企业高投入、低产出、变现期长,投融资难和资金链条短的问题。而随着体育市场日趋成熟,加快健全体育市场法律体系和竞争性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体育市场关于产权保护、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限制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实现“依法治市”。同时,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市场监管,完善操作性强的市场监管细则,创新监管工具,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运用信用监管和数字监管,分级分类、科学有效地规制市场违法行为,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规范资源流动和交易秩序。

第二,充分激活大众健身参与和体育消费需求。用好城市“金角银边”加快完善硬性的包括体育公园、健身路径、体育服务综合体、全民健身中心等多元化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为公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场景支撑,确保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公平、均衡、可及,并有效协调体育场地用地紧张的体育企业共性问题。同时,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战略,深化“体卫融合”“体教融合”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出台诸如“体育消费券”等激励性政策,培育“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运动生活方式。

3.3 有机社会:强化社会主体的辅助“市场监管”与“氛围营造”作用

“有机社会”的概念主要源于社会学家孔德等人提出的“社会有机论”和涂尔干提出的“有机团结”,认为社会是高级、复杂的生物有机体,不同个体或组织间相互分工、协作、依存,根据其社会定位履行其应有的职能,与我国“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相吻合。同时,依照卡尔·波兰尼的“嵌入性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嵌入”在社会之中,市场机制的发挥受到有效的社会保障、完善的社会组织、有序的社会秩序的影响[20]。为此,“有机社会”能够在软性基础设施方面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提供诸如协助监督、优化环境、功能补充等职能。

首先,增强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社会主体在协助政府供给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补充功能,大力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改革,提升民间体育社团的合法性和独立性以及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能力,主动参与运营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消费者参与全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服务;同时,依托新媒体优势大力宣传社会健身文化和消费文化,努力营造社会体育参与和消费氛围,促进居民“终身运动”和“主动体育消费”的习惯养成,有力增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机制发挥。

其次,政府应积极拓宽市场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方式,扩大监管主体范围,将社会主体有效纳入体育市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链条和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范畴,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市场监督和市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定期举办听证会、座谈会、发放问卷等方式鼓励居民、社会组织、媒体参与专项资金使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招投标与实践、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乱象等方面的监督工作,协助完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顺应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诉求。

4 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4.1 完善体育要素市场体制机制与提升企业比较竞争优势,打造有效市场

4.1.1 优化体育要素交易市场体制机制,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首先,加快健全体育人才、资本、技术、土地、产权等体育要素交易市场,加强与金融及专业的体育资产评估机构合作,结合要素流转的风险,形成涵盖产权界定、要素价格评估、流转交易、担保、保险、企业股权交易、体育设备出售和采购、场馆的运营和租赁、赛事招商引资等业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完善交易规则以及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厘清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在要素配置中的角色定位与权责关系,充分发挥价格在要素流动中的“指挥棒”的功能,提升体育要素配置效率。

其次,全面规范和落实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放宽各类社会力量、要素资源进入体育领域的准入限制,消除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制度障碍和隐性壁垒,尤其是要推进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减少优秀运动员、场馆等资源的行政垄断,放开要素市场准入。同时,遵循区域要素禀赋结构优势形成特色体育市场集聚区,完善跨区域赛事、人才、土地等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要素共享的制度体系,按照市场价格和利益分配机制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有效降低体育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4.1.2 加强体育企业产品和模式创新,推动行业自律和竞合关系形成

首先,一方面,体育企业应当树立创新意识,大力实施核心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的“引智”与“内培”战略,为服务、产品以及模式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另一方面,体育企业应当依照利用体育产业关联性和延展性强的禀赋特征,积极拓宽体育服务和产品种类,充分整合体育与文化、旅游等关联领域资源,运用数字技术开发出“体育+N”的改善型、享受型、参与型、时尚型等多元服务产品集合,激发“小众”项目的长尾效应。同时,企业应强化商业模式优化和品牌塑造意识,以“提质、增效、融合”为发展理念,鉴于体育消费的群体聚类性,把握微信、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社群在体育消费领域的影响力,打造线上体育消费社群,根据群体偏好和消费热点,根据运动项目的消费敏感度进行需求预测和市场潜力评估,前瞻性地布局体育细分市场垂直领域,强化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管理,衍生出基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一站式、菜单式”的体育消费服务和产品。

其次,鼓励体育企业依照区域一体化发展优势组建涵盖体育培训、赛事运营、场馆服务等企业法人,形成“行业互助、资源共享、业务合作”的行业联盟,并定期联合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居民等主体共同制定体育产品服务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推行高于国家标准的品质认证体系,提升市场服务和产品质量。同时,根据企业资源禀赋特征,基于行业联盟强化企业间高级化生产要素调配与互补功能,实现全行业“齐头并进”的“竞合关系”形成。此外,联合“优势互补”的企业共同研发体育产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打破因单个企业资源不足而无法开展相关业务的局限,形成“多企业竞争合力”。

4.2 夯实政府在有效市场机制发挥中的引导、保障和监管职能作用,建设有为政府

4.2.1 保障政策要素供给,深化体育市场行政体制机制改革

首先,健全企业扶持政策体系。一方面,以“政策精准落地”为导向,构建多部门协同的长效工作机制,通过财税减免、政府补贴等方式切实降低当前体育中小微企业在水电气热价格、资源要素使用的生产经营成本,稳定市场预期。同时,构建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依照《体育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完善体育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提高中小微体育企业信用评级,以多元灵活的方式落实专项金融政策以解决企业因缺乏重资产抵押而“贷款难”的问题。此外,可通过政府补贴方式对品牌认证型、技术创新型体育服务产品、体育企业给予支持,培育本土中高端体育项目群。另一方面,政府应持续推进体育场馆、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改革,灵活采用租赁、委托运营等方式加大体育土地要素,保障全民健身场地的公益性和经济性;同时,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的交通路网和新型基础设施,建立区域间“统一的体育大市场”,发挥体育市场集聚的比较消费优势。

其次,深化体育市场行政体制机制改革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一方面,推进体育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基于《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明确体育政务服务中关于行政许可、确认、裁决、奖励、备案等办事标准与流程,提升企业办事效率。另一方面,营造公开透明的市场信息环境。通过数字技术搭建体育市场公共数据平台,完善数据共享和统计制度。数据内容涵盖市场规模与增加值、细分领域的投资分布、大众消费金额及偏好分布等,为企业在营销决策、战略规划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

4.2.2 加强体育市场监管法治化建设,规范体育市场主体竞争

为避免“市场失灵”的制度风险,政府需要“补偏救弊”,营造法治化和市场化营商环境以避免外部性、随意性和盲目性等诸多市场风险隐患。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体育与监管、财税等跨部门监管执法联动合作机制并签署合作执法备忘录,完善联合监管执法的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同时,遵循体育企业规模小、市场敏感性强的特点,以《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地方体育行政执法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基础,明确监管主体、监管范围等,“因业制宜”开展行政执法,形成协同监管的工作合力。

另外,建立以《体育法》为核心,涵盖体育市场反垄断、产权保护、经济行为纠纷解决等方面的法律条文,通过地方试点,尽快颁布全国统一的市场监管和竞争维护“条例”和“办法”,明确市场垄断行为、处罚力度等内容。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已相继出台对健身房预付费模式的监管措施,并试点推行《预付费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修订和完善权责边界模糊、执行弹性大的监管细则,提高监管有效性与合法性,逐步推进体育市场监管标准化建设,为市场主体有序交易和公平竞争提供制度保障。

4.3 激发居民体育消费潜力与发挥社会主体的辅助增补功能,营造有机社会

4.3.1 多措并举培育居民体育健身与消费习惯

首先,按照运动项目的消费特征、市场空间、群众基础差异等禀赋特征,积极推动篮足排等优势项目的职业化改革,将其发展群众性或商业性赛事以及社区健身活动;同时,创新全民健身的商业模式,通过数字技术开发“卡路里虚拟币”“运动银行账户”等健身新玩法,丰富体育消费场景供给,加大体育消费券发放力度和范围,最大限度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健身的积极性,为体育参与向体育消费转化奠定基础。

其次,在“双减”“体教融合”政策背景下,政府加快制定“校园体育推广计划”,通过购买服务、委托代理等方式引导优秀的教练员、社会组织进入校园开展体育技能培训和知识宣讲,繁荣校园体育文化,将“主动参与运动”的“基因”贯穿学生全生命周期。同时,构建微信、微博、电视等多元传播矩阵,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宣传与体育公益广告投放,最大限度发挥上述社会主体在营造良好的体育消费和健身文化氛围中的优势作用。

4.3.2 多渠道增强社会主体的“监管”与“智库”角色作用

首先,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剥离单项体育协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黏连”关系;采取“诱致性制度变迁”,放宽准入规则、登记程序以推动民间体育社团“合法性”与“正当性”建构。畅通“自下而上”市场监管和投诉反馈渠道,运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工具,打造“微信+微博+政务网站”的数字监管生态体系,完善信息动态更新与公开制度,并通过正向激励措施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市场违法行为监督以及消费需求、满意度反馈,助力体育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以及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其次,强化体育社会组织、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库与人才培养功能。地方高校需完善由课程体系、实训模式、教学团队以及“体育+N”的双学位制度构成的培养链条,培育高质量体育人才。同时,深入贯彻《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的思想,由体育部门牵头,整合体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媒体等机构的高端人才资源,建立中国特色体育市场发展智库,对市场现存问题与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靶向性调研工作并形成市场研究报告;并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发展态势定期发布体育市场动向,正确引领市场预期。

5 结语

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重塑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展开分析,明确当前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及成因,提出以市场作为要素配置效率最优的基本机制,政府、社会提供相应的软硬基础设施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协同推进模式,是对于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回应。而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一直蕴含在体育市场治理之中,未来可进一步细化研究领域,从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体育市场营商环境优化的指标设计与实证等方面加以研究,可以为体育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认识和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要素高质量体育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