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1+N”教师发展中心模式的创新研究

2024-01-10文爱民郭兆松朱素阳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师校企中心

文爱民,郭兆松,朱素阳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8)

一、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现状

教师发展不仅关乎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深远。1962 年美国密歇根大学成立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成为第一个关注教师发展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欧美国家的高校基本都设有教师发展中心。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于2011年7月颁布《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并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要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2012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30个国家级教师发展中心名单。之后,国内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如雨后春笋,数量大幅增加[1],活动日益丰富,教师发展中心逐渐成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承载着教师发展需求个性化服务、教学交流咨询与评价反馈、科研活动服务以及产学研用平台构建等功能。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江苏高职院校陆续开展教师发展中心建设。

教师发展中心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设的专门组织机构。通过浏览197所“双高”建设的高职院校校园网页,调研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情况(见图1所示)。截至2023年8月,“双高”建设的高职院校中设立教师发展中心的学校只有63所,其中42所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挂靠在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部)、人事处(人力资源处);6所院校挂靠在教务处,仅有15所院校独立设置为二级单位(部门)。设立名称有教师发展中心、教师能力发展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2]。以上数据表明:作为服务和管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门组织机构,目前在机构设置方面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68% 的“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对教师发展中心相关工作还未足够重视。在完善基本机构配置、获得经费保障、做好中心顶层设计、明确建设目标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未来教师发展中心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属性和特点,针对全校教师制订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计划,真正发挥培训功能。

图1 “双高”院校教师发展中心设置情况

二、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出台培训文件指导培训工作的开展,不断丰富培训的形式和内容,逐年增加培训经费,有效保障了教师发展中心工作的开展。但从实施的情况和效果来看,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培训体系层次不健全

一是教师培训管理体系不合理。高职院校培训对教师层级划分不清晰,难以对不同类型、层级的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不利于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二是教师培训实施不精准。高职院校未建立师资培训体系,没有根据教师不同成长阶段的需要进行持续性服务,使高职教师不能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需求选择相应培训[3],不利于不同层级高职教师职业发展。

(二)教师培训实施方式不灵活

一是对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教师的实践需求调研挖掘不充分,教师培训内容仍以理论为主,授课专家没有与参训教师一起实践和检验培训内容。二是教师培训方式的固化,教学方法单一,理论培训仍是传统授课模式,不能够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很好地融合到培训课堂上,不利于高职教师提升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三)教师培训理实衔接不紧密

一是高职院校组织教学、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较多,但对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较少。二是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数量不足,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需求。三是校企在师资培训方面合作不深[3],“双师型”教师培训难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企业参与师资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担心核心技术泄露。

三、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模式改革的依据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转型为内涵发展,而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重磅文件,指导着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旨在为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4]。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要求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5]。2019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鼓励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和员工培训、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教师立足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6]。2020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要求高校加强教师发展工作和人员专业化建设,加大资源投入,推动建设各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鼓励高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7]。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发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开展定制化、个性化培养培训[8]。

这些文件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重点任务是一脉相承的,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目标是成为“双师型”教师。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学校的主体地位、行业深度指导、企业主动参与,群策群力、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健全政校行企协同培养机制,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新格局。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是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四、高职院校“1+N”教师发展中心模式的探索

教师发展中心具有提供教师发展需求个性化服务、教学交流咨询与评价反馈、服务科研活动以及构建产学研用社会服务平台等功能。在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中,高职院校、企业(行业)、教师等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与任务,共同协作促进教师发展中心的可持续性发展[9]。高职院校是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的主导者,企业(行业)是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的密切合作方,教师是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参与者、过程使用者、最终受益者。

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可采用“1+N”模式,“1”是指高职院校建设校内教师发展中心基础平台,“N”是指结合高职院校主要开设的专业(群),选择相关企业(行业)分行业类别建设职业类(大类)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基地[9],形成一个以校内教师发展中心基础平台为核心、相关企业分类别建设专业(群)教师发展实践基地为支撑的教师发展中心共同体。

(一)构建“1+N”教师发展中心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唯一一所覆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高职院校,按照专业群结构逻辑性和对接产业吻合度的要求,重组建设了汽车服务、交通土建、物流管理、轨道交通、智能交通、建筑工程等6个省高水平专业群,初步建成紧密对接江苏综合交通运输产业体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交通人才培养体系。按照校企共建“1+N”教师发展中心思路,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1+N”教师发展中心,如图2所示。

图2 “1+N”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模式

“1+N”教师发展中心挂靠学校人事处(党委教师工作部),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划拨运行经费,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学校人事处统筹管理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学校人事处和二级院系分别负责教师发展中心基础平台和分专业(群)教师发展实践基地建设。

(二)建立高职教师职业全周期的培训菜单

通过整合学院现有培训资源,从高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出发,建立高职教师培训体系,针对教师所处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培训内容,进一步提升教师岗位胜任力以满足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对现有的培训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建立覆盖高职教师职业全周期的培训菜单,如表1所示[3]。

表1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分类分层培训菜单

高职院校校内教师发展中心基础平台应主要面对全体教职工常态化培训、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做好全校教师成长档案记录整理与反馈,同时对接好各专业(群)教师发展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的分专业(群)教师发展实践基地应主要面向专业课、技能课、实践课教师的操作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同时跟进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创新、产品升级。

(三)建立“1+N”教师发展中心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依托优势专业(群),组建由政、行、企、校等代表共同组成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委员会,由学校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校领导、专业(群)教师发展实践基地主要参与建设的企业领导任副主任,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行业企业代表任委员,宏观调控和指导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规划、资金预算、设施建设、师资培养、对外服务、考核评价管理和改革等重大事项决策。

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师发展实践基地组织架构见图3所示,组建由政、行、企、校等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制定专业(群)教师发展实践基地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的职能、成员组成和责权利以及工作内容等,确定各方主体沟通协调方式和议事规则,开展专业(群)教师发展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专业(群)教师发展实践基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共同组建专业(群)教师发展实践基地管理运行机构,并配备固定的管理团队和教学团队负责实践基地具体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开展设施建设、师资培养、社会服务等工作,形成常态化管理、服务等工作机制。

图3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基地组织架构

分专业(群)教师发展实践基地设主任一名,执行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原则上由参与的双方或多方,经友好协商推选担任,也可由最大出资方担任。执行主任原则上由分专业(群)教师发展实践基地建设承担主体二级学院的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双方或多方单位各指定一人担任。主任与执行主任的职责主要包括有:主持基地会议,讨论决定培训、服务和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有关事项;组织拟订和实施实践基地建设规划、基本管理制度、重大培训项目。组织制定和实施具体规章制度、年度工作计划;组织拟订和实施实践基地年度经费预算等方案,配合学校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组织开展实践基地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合作。

五、成效与反思

学校自2004年起与知名汽车品牌共建了8个企业中心(见图4所示),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员工培训、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建设等。

图4 校企共建汽车专业教师发展实践基地(培训中心)历程

校企双方以共建企业培训中心为载体,实现人员、课程资源、实训资源、文化资源共享共用。

如图5所示,学校汽车工程学院新进教师和青年教师基于教师发展中心基础平台参加培训进修,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对接一个合作企业,进行脱产顶岗和挂职实践,夯实专业实践能力;骨干教师基于汽车专业教师发展实践基地(上海大众、一汽丰田、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长安福特、一汽大众、一汽奥迪、小鹏汽车等8个校企合作培训中心),接受企业培训讲师认证,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承担8个汽车品牌主机厂家华东地区经销商员工培训、机动车检测与维修工程师认证、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等,实现专业教师和企业培训师的融合。

图5 汽车专业教师分层分类培训途径

(一)实践成效

1.教师团队素质明显提升

学校汽车工程学院“双师”教师比例由2004年的54%提高到目前的100%,培育省部级教学名师3人,省交通技术能手4人,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人,省青蓝骨干教师5人,41名专业课教师获得企业培训师认证,25名教师获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江苏省职业教育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3项。

2.专业建设水平显著增强

校企共建汽车专业教师发展实践基地以来,打造了“平台、基地、学院、中心、联盟”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促进了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汽车运用与技术专业群2012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校“十二五”重点专业群,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2020年通过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期末验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集成平台2023年通过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项目验收。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2021年入选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建设名单,2022年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2022年入选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信息化支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项目”。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等2个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获批省级优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牵头建设江苏汽车职业教育联盟等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

3.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有力推进

汽车工程学院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推进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近年来,共立项建设项目化教改课程30门、企业培训课程28门,2门课程被认定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课程被立项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课程为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编写“赛教融合”一体化教材30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5部。

4.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双师素质”提升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获奖数、企业认证证书、职业技能鉴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均有较大提升。近年来,在校生中近60%以上学生获得一汽丰田等企业认证证书。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国家级奖项26项,其中一等奖13项;省赛获奖56项,连续多年蝉联省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营销赛项第一名。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项。50余名毕业生还被职业院校破格录用为专任教师,形成了“汽车职教南京交院现象”。

(二)反思与建议

“1+N”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拓宽产教协同的广度、深度、力度,从而形成更成熟的合作模式,服务更多行业企业,持续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

1.坚持以机制建设为重点,强化资源整合

在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基地理事会实体化运行,完善理事会章程、工作规划、管理办法等相关工作制度,推动理事成员单位形成紧密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理事会中的作用,紧紧围绕骨干教师培训、员工培训提升、实践基地建设、企业技术升级、专业设置规划、课程体系设置等工作,推动合作成果沉淀与转化共享,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

2.坚持以产教融合为根本,服务行业企业

一要培养高素质“双师型”骨干教师。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培育优良师资是教师发展中心的重要职责。要建立起校企师资共育共享机制,教师下企业在一线锻炼,技师进学校到课堂教学,校企双方互兼互聘,搭建师资成长平台,教师与师傅身份切换自如,从而破解“双师型”师资短缺的困境。二要推进成果转化。在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的同时,教师发展中心要回应行业发展、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科研服务、专业培训能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打造核心竞争力,用人才支撑行业发展,用技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3.坚持以师资培养为主线,完善评价机制

“1+N”模式有助于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能力培养,但教师的适岗性、发展潜力仍有待检验,系统的质量评价机制仍未完全建立。

一要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在学校、企业参与评价的同时,学生及受训学员的反馈同样重要;还要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质量分析,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二要形成过程化的评价内容。既重结果,也要重过程评价;既重视教师在学习过程的评价,也要建立起跟踪机制,进行成长过程评价。

猜你喜欢

双师校企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