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车市场:挑战的复杂性
2024-01-10黄耀鹏
文/黄耀鹏
今年6月乃至上半年,和乘用车整体市场增长略低于年初预期不同,其中的豪华车(在本文中,指的是官方指导价不低于30万元的“高端车”)市场增长率和市场份额的表现,相对去年保持了基本稳定,还略有提升。
一线企稳,二线销量受冲击
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1-6月,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203.3万辆,同比增长19.7%,占据乘用车市场份额的18%。但是依据其他统计口径,豪车占据份额则在20%以上。
而2020年1月以来的历史市占率峰值则发生在今年3月(24.04%),即乘用车整体市场发生踩踏的时候,豪华车市场维持了惯性,所以市占率就相对提升了。这正说明这一部分细分市场的受众基础仍是稳定的。
但是,能从销量上大体维持稳定的主要是BBA,二线豪华品牌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1-6月,奔驰在华销量37.72万辆,同比增长6%;宝马销量31.58万辆(不含MINI品牌),同比增长3.7%;奥迪销量29.6万辆,同比下降6.6%。BBA的份额都在往下走,5月份奔驰、宝马(不含MINI)、奥迪份额分别下降了1.91%、5.58%和0.55%。
目前能够看到1-5月份一二线豪华品牌比较详细的销量内容。
1-5月,同比增幅超过100%的品牌有理想,增长128%;其次是捷尼赛思(115%),但后者基数太小,只有700辆,数据价值不大。
而增长在15%以上、且5个月销量大于3万辆的品牌,包括特斯拉(22.7万辆,84.1%)、蔚来(4.54万辆,21.3%)、凯迪拉克(7.2万辆,18.2%)、保时捷(3.7万辆,16.2%)。
如果只看这些数据,似乎能得出二线增速比一线快的结论,这是错误的。因为一线至今能仍保持60万-70万辆的年化销量,而头部二线品牌摸到30万辆年化销量的局面,已经远去了。现在除了理想、蔚来、特斯拉等新能源品牌,传统二线(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沃尔沃)连触及20万辆年销量都有困难。
而三线豪华品牌可能坚持不了太久,很可能被迫走轻资产路线,放弃国产生产线。如果预判到这一点,早做决定损失可能会小一些。
其实轻资产并非世界末日。合资模式的本地产能,月供必须要稳定在起码一两千辆产品,才能在最低限度上养活这条生产线和供应链上的大批本土供应商。
这也告诉我们,品牌一旦从二线豪华滑落到三线,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BBA面临的共同挑战
对于一线BBA而言,今年三巨头同样受到挑战。只不过这些挑战集中于一个问题,即新能源产品是否拖累品牌运营。至于销量本身,从前面数据来看,变化不大。5月,奔驰、宝马、奥迪的加权折价率分别为13%、16%、20%,相对3月份,折扣有所收窄。
根据5月份数据,宝马月销万辆的阵营仍然是3系和X3,5系虽然下滑近三成,但销量为9982辆,可以粗略地认为其仍在万辆级别。在BBA当中,宝马新能源做得最好,iX3和i3合计销量超过8000辆,同比增幅均超过1倍。
有人认为是宝马加大了终端营销投入的因素,但从折价率波动上来看,不支持这种说法。
而5月奔驰C级和E级继续超过万辆。因为去年的低基数,同比增速失真。与宝马不同的是,奔驰的电动车EQ系列没做起来,EQA、EQC、EQE都是几百辆的级别。
奥迪的车型销量中坚仍然是A4L、A6L和Q5L,销量都超过万辆。而上汽奥迪的A7L和Q6都很低迷。Q7增速三位数,达到1649辆,考虑其价位,这个成绩还说得过去。
新能源方面,e-tron系列当中,只有一汽奥迪的Q4 e-tron过了2000辆。Q5 e-tron和A6L e-tron都是几百辆。
从5月份和1-5月销量来看,BBA这三家的共同点是,轿车业务没有受到太大侵蚀,基本盘都还在;而在中大型和全尺寸SUV上,不论进口还是国产,都受到了新势力(蔚小理)的严峻挑战。
对BBA SUV业务构成威胁最大的是理想。理想的L7/8/9在今年二季度交付量为8.6万辆,上半年就超过了2022年全年的交付量。这些需求,无论是升级换购还是新近入场,原本大部分都被BBA吃掉的,现在流失的很多。
受到鼓舞的理想,提出更多的产品矩阵(1+5+5),要向纯电进发,暗示将向下延伸产品线。而小鹏G6正在受到市场上的强烈追捧。这样一来,BBA的紧凑型和中型SUV,也要警铃大作。
以现金流换战略空间
在错综复杂的市场互动中,我们观察到跨国豪华品牌的豪华属性,都有所削弱。如果任由新势力和创业品牌积累技术和体验优势,那么豪华品牌的护城河可能要被填平。
任何豪华品牌,以往的宣传调性都是强调文化、设计、品牌故事,暗示社交价值,但真实的品牌基座,永远是性能。性能打不过,其他的附着价值,都会逐渐星流云散。
现在座舱体验、城市NCA、800V充电,甚至底盘的机械素质(依靠算力平台解算,以电磁悬挂做执行器件,形成补偿式负反馈回路)、悬挂反应都从亚秒级提升到20毫秒。这是来自算力时代的贯顶打击。
而豪华品牌从全球运营的角度,正在进行一定程度的产品矩阵收缩,即削减了一系列过渡型产品。
奔驰在等待800V平台的成熟,而宝马则期待e-Drive电驱和新世代平台(Neue Klasse)。与此相比,奥迪更需要重新梳理产品线和重塑品牌科技形象。和奔驰、宝马类似,奥迪也在等待长春新工厂下线新一代电驱平台产品(PPE)。
但有个问题,BBA已经意识到,即便这些新平台、新产品到位后,仍无法取得对中国品牌的技术优势,更遑论上一个时代动力技术的鸿沟。大家可能对此有共识,其实就已经注定了,BBA在华业务受到挑战的长期化。
只不过,BBA都新近在中国有重大投资项目,不可能回头了。豪车市场的竞争必然长期化。BBA为代表的跨国豪华品牌,试图以赚钱的在华传统业务为依托,以现金流换战略空间,最终支撑自己拿出来更胜一筹的新平台和新产品。这需要不断迭代,每一次竞争都参与,积小胜为大胜,而不是妄图一口吃掉对方。
有些跨国车企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势力目前都在赔钱(业务净利润为负),依靠金融市场输血支持,因此即便有限的将来自己仍然没能取得技术优势,但对手因为财务撑不住而先倒下,坐收不战而胜的成果。
指望对手犯错,这是弱者思维,不应该出现在一线豪华车企的运营思维当中。他们已经习惯正面对决,赢且赢得漂亮,就是那种碾压式胜利,不屑于玩“猥琐流”。
这固然是强者思维,但和傲慢只有一条不清晰的界限。如果他们认识不到对手的现实优势以及积累的差距,会变得故步自封,甚至找出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对手是脆弱的”。这就糟糕了。
BBA迄今拥有稳健的财务和大体上健康的在华业务,他们还可以打出很多牌。目前来看,他们动作的积极程度,与受到的刺激成正比。这预示着豪车市场前景的复杂性。
有人预测,中国品牌将在明年某个时刻“扫荡”50万-100万元级的市场。如果一线豪华品牌市占率发生严重动摇(比如打对折),那么这些豪华品牌可以放弃下延产品线,退守50万-100万元级别(姑且定义为“高档豪车”)市场,即走更彻底的奢侈品路线。这是一个有限撤退的B计划,但很难相信在这一两年。
换句话说,这件事即便无可避免,也不会发生在“这一届”高档豪车主力购买人群退出市场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