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2024-01-10孙启峰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成资源老麻雀河豚

孙启峰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预留生成空间,把课堂生成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抓住其中有价值的生成来打造教学亮点,让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时常会冒出一些“意外”的问题。之所以教师觉得这些问题“意外”,是因为它们是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出来的,与教师站在自己立场备课时的思考角度完全不同。对这些“意外”问题,教师如果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就会觉得学生的理解失之偏颇,努力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讲课中来,时间久了,就会打压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与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认识到这是课堂生成的体现,抓住这些生成中的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因素,顺学而导,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有精彩的表现呈现出来。

比如,教学《麻雀》一课,教师聚焦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救小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的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老麻雀的母爱。但是,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这个老麻雀不知道公母,怎么就肯定是母爱呢?”教师捕捉到学生质疑的价值,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性回答:“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让我们再细致阅读这一部分文字,想象自己就是那只老麻雀,体会那个时刻老麻雀的心理。”在学生质疑与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认真研读,有了新的认识:有的学生说老麻雀像爸爸一样勇敢,那种“石头似的”动作是爸爸才有的果断,在保护孩子的时候什么都不顾了;有的学生认为老麻雀是一位见义勇为的邻居,因为麻雀喜欢成群地在一起活动,彼此之间互相关照,看到小麻雀有危险,就义不容辞地扑下来了;更多的学生还是认同老麻雀是妈妈,妈妈在小麻雀长大期间,不会离开小麻雀太远,就是防止小麻雀出危险,小麻雀一旦遇险,老麻雀都是奋不顾身地进行扑救。在这一处理中,教师发现阅读时不曾注意的老麻雀的身份不仅得到关注,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老麻雀救小麻雀的个性化认知。

学生在课堂上以“意外”的情形提出的想法、质疑等,都是学生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教师在处理这样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时,需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回应学生提出的想法、质疑。

比如,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教师精心制作了课件,播放音频让学生边听边辨别其中的声音。一个学生提出“声音里很难听出秋天的,不像色彩容易看得出来,我们为什么不说说秋天的色彩呢”,很显然这个学生在听秋天的声音时没有找到感觉,所以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他的说法得到不少学生的赞同。教师意识到听声音辨识秋天对学生来说有难度,而前一课才学习的《秋天的雨》说的正是从颜色变化感知秋天的美丽,便顺势引导:“除了上一課我们学习的秋天的美丽色彩,你还发现了秋天的哪些美丽色彩呢?”学生说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纷纷说了起来。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表达,继而话题一转:“我们观察大自然,仅仅用眼睛看是不够的,还需要用耳朵听,更要用心感受!请大家说说自己听过秋天的什么声音?”有的学生说听过蟋蟀的叫声,有的说听过大雁的叫声。接下来,教师再次播放课件,让学生听听有没有自己熟悉的声音。这样的课堂,教师顺学而导,重视运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让学生从色彩到声音来感受秋天的美好。

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在学习中容易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可以拓展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比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一课,有学生提出:“河豚是一种有毒的鱼,诗人在诗句中说‘正是河豚欲上时’,似乎充满了期待,有些不合常理呀!”这一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是一个留心观察生活的人。一般来说,对于有毒的河豚,人们还是敬而远之的。但是,诗人在诗句中确实表达出很强烈的期待。对此,教师可以及时拓展苏轼知名美食家的身份,介绍生活中的相关美食,如东坡鱼、东坡羹、东坡烧饼、东坡肉、东坡肘子等;再让学生探究诗句中出现的蒌蒿、芦芽与河豚去毒之间的关系,弄懂诗人对“河豚欲上时”的期待感。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应高度重视,并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选择、运用,为课堂教学打造更多亮点。

猜你喜欢

生成资源老麻雀河豚
有趣的小河豚
诗意建模,表达入格
河豚杀手
捕捉利用生成,形成创新阅读感悟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生成资源应用探讨
谈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好比喻要细品慢嚼
超越万物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