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科技课程理念演变与教学创新浅析

2024-01-10季娜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实验集团宝安实验学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新课标数字化科技

季娜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实验集团宝安实验学校

●引言

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而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能够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课程名称从“信息技术”变更为“信息科技”,这更是体现了课程对新时代的适应与变化。

●新课标的整体框架

1.课程方案

①完善培养目标。新课标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②优化课程设置。新课标将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将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③细化实施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的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并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2.课程目标

①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新课标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②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

③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④增强指导性。细化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⑤加强学段衔接。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3.课程理念

(1)反映数字时代正确育人方向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2)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

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课程逻辑主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小学低年级注重生活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体验其应用;初中阶段深化原理认识,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

面向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要求,吸纳国内外信息科技的前沿成果,基于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要求,遴选课程内容。从信息科技实践应用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挑战,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

(4)倡导真实性学习

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5)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

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学习结果的评估和应用,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坚持基本知识考核与实践应用考核相结合,综合运用纸笔测试、上机实践、作品创作等方法,全面考核学生学习状况。坚持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四维变革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感知力,熟悉信息及其呈现与传递方式,善于利用信息科技交流和分享信息,开展协同创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评估数据来源,辨别数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具有较强的数据安全意识;具有寻找有效数字平台与资源解决问题的意愿,能合理利用信息真诚友善地进行表达;崇尚科学精神、原创精神,具有将创新理念融入自身学习、生活的意识;具有自主动手解决问题、掌握核心技术的意识;能有意识地保护个人及他人隐私,依据法律法规合理应用信息,具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设计等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对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并通过设计算法形成解决方案;能尝试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将其迁移运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平台和资源,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认识到原始创新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养成利用信息科技开展数字化学习与交流的行为习惯;能根据学习需求,利用信息科技获取、加工、管理、评价、交流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能积极运用信息科技高效地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活动。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中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能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乐于帮助他人开展信息活动,负责任地共享信息和资源,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能遵照网络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使用互联网;能认识到网络空间秩序的重要性,知道自主可控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

1.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信息科技教学中的达成。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要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体现在教学要求中。

2.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新

把握数字化学习的特点,合理利用数字化平台、工具和资源,运用线上实验、模拟、仿真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发挥数字化学习跨时间、跨地域等优势,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管理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3.注重以科学原理指导实践应用

以“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方式进行教学,从生活中的信息科技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分析、探究现象的机理,尝试用所掌握的原理解释相关现象或解决相关问题。

4.自觉适应信息科技的快速更迭

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历程,深入领会信息科技的发展特点,及时关注信息科技的发展动态。在把握育人要求和学科原理的基础上,体现最新成果,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5.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

加强过程性评价,完善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侧重反映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进步情况,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终结性评价侧重反映学生阶段性学习目标达成度。

●总结与展望

信息科技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针对新课标进行系统有效的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并在课程实施进程中建立常态化学习制度,以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具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学生,并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新课标数字化科技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数字化制胜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