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会东坡》摄影创作谈

2024-01-09张霆

秀江南 2023年5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文艺江苏省

我的工作室位于苏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内,经常有机会参与苏学专家们的学术研讨,因此对东坡先生作品及生平的了解也就走出了读书时的照本宣科。有感于个体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节点,跨越900多年后,藤花旧馆廊下的这个时空交错点,借着这轮不变的明月,向先生问声好。也由此开始了我将先生的诗词用摄影语言呈现的尝试。

从最初被“看图说话”式的方案困扰,到捋清思路将作者人生遭遇作为创作主线,将意境营造作为手段,呈现自身理解感受为最终目的,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和百般斟酌。从追求画面美感,转变为理解诗文,通过对作品蕴含的作者的性情学养、道德节操以及思维方式、人生观念等方面的深入解析,将先生所处的境遇和感受浸润其中,以及自身对生活的理解感悟换位思考,这一过程充满艰辛却又能感受到创作带来的独有的乐趣,思路日渐明朗,目标愈加明确。

以《明月夜短松冈》为例,这首《江城子》短短七十个字,情深意切,感人至深,词中“尘满面,鬓如霜”“小轩窗,正梳妆”等词语或回忆遐想,或追溯抒怀,都是那一刻极度思念和孤独情感的独特表达,无疑是先生进行着悲怆心酸的灵魂对话,也是意境营造的关键性旨趣所在。题中“正月二十”正是先生与妻子王弗的定情之日,在艰难的贬谪黄州的五年间,每逢此日必邀约好友出行,想来是无法独自面对这份痛彻心扉的思念之苦,纵然之后有闰之、朝云的陪伴,但终究王弗为一生挚爱。那座“孤坟”岂是在千里之外,而是深埋在先生内心,是生者与死者之间、往岁与今夕之间最漫长的距离。

由此,我尝试着将词中最后一句“明月夜短松冈”设定为场景,用悠远辽阔、旷达漫长的画面将一人、一树作为视觉中心,并以其境表现“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生死相隔,怀恋伤感,永远没有尽期。鲁迅先生在《秋夜》里开篇的那句“在我的后院,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更强有力地渲染了孤独感,在形式上又互为依靠。纵观先生一生,才华横溢却历经坎坷,但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点滴的快乐,以此消弭磨难,砥砺前行;如同黑暗中的一盏灯火,即便微弱也能指引前进的方向。所以画面中便有了那轮微小且混沌的月亮,先生有自己的精神法则,他的哲学思考始终使自己保持着内心的纯净,因此那些原本起伏连绵的山峦就成了最简单的直线。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这是有关艺术相通性在两个层面上的解答。形式不同,但依然可以产生共鸣。艺术创作的动机都源于作者内心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以及思想情感的迸发。作品的呈现就是情感与意志的表达。艺术家毫无例外地遵循着这种转换规律。文学作品的传递在于典型形象和故事的叙述,美术作品在于色彩线条的描绘,音乐作品在于悠扬旋律的谱写……从技巧层面来看,各门类艺术创作的方式迥异,而从观念层面来看,作品皆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现,源于作者内心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将抽象的、个性的“意”融入具象的“境”中,使观者置身于营造的氛围中,感受通过画面所传递的信息,所以,达“意”才是目的。

“真相”永远有着不同的版本,对于艺术作品的解读亦是如此,在持续的创作过程中,自身的影像表達能力以及观者对东坡先生作品的了解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因知识储备、传统文化的影响等而产生各种不同的解读。我想如果这些画面能轻轻地触碰到你的心弦,“真相”也就得到另一种形式的升华了。

《礼记·乐记》乐象篇写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不论是文字、旋律、形体,都是创作者本心的情感宣泄。情感主宰着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在艺术创作的整个心理过程中。因此,不管这份感情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在表现战争题材的艺术作品中,《广岛受难者的挽歌》哀声般不和谐的音域,《格尔尼卡》黑白灰色块营造出的紧张恐怖气氛,都是艺术家将内心的控诉与呐喊灌注于艺术创作中。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传达出的都是在战争状态下人民的悲痛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的源头和宝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值得不断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是艺术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今人与先哲的对话,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将诗词与摄影这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汲取借鉴、融会贯通,系统地梳理脉络、建立系统,如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学习和借鉴,独立思考,不迎合、不浮躁、不盲从,遵从内心的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此,或许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摄影语言。

作者简介:张霆,男,1975年出生,职业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紫金文化英才。

2003年专业从事商业摄影。

2012年从事摄影及数字影像后期技术的普及教育。

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当代优秀摄影作品革命老区巡展暨扶贫开发》发起人、策展人。

2017年获江苏省第22届摄影艺术大展记录类银奖。

2017年入选常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的“文化100”,举办个人摄影展《远方不远》。

2018年获第二届“江苏省文艺大奖·摄影奖”。

2019年《期会东坡》专题获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会推荐作品。

2019年作品《童话》入选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2019年作品入选中央数字电视摄影频道“亚洲一带一路摄影联盟优秀摄影师精品展”。

2019年香港第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获评委会大奖。

2019年第3届华夏艺术金鸡奖获年度摄影师奖。

2019年第21届全国艺术摄影大赛获综合类特等奖。

2019年获第23届江苏省摄影艺术展览典藏作品。

2019年入选《时代胜景》江苏省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展。

2020年入选长三角视觉艺术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2020年获中国摄影网年度十佳摄影师。

2020年作品入选“中国人家全国摄影大展”。

2021年作品入选2020“画意中国”摄影大展。

2021年《期会东坡》诗词创意摄影项目获常州市委宣传部高层次文化人才资助项目。

2021年《江南旧曾谙》入选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2022年获《大众摄影》2021年度影像十杰。

2022年作品入选“春和景明”江苏省新文艺群体迎春联展。

2022年获第四届“江苏省文艺大奖·摄影奖”。

2023年获选“吴印咸摄影资助计划”。

2019年—2022年参加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优秀摄影人才高端研修班、中国文联2022年度“文艺两新”骨干培训班、全国新文艺群体造型艺术人才“艺术创作与四力”网络培训班、江苏省新文艺群体优秀人才培训班、江苏省高层次文化人才培训班。

2019年—2023年《期会东坡》《江南旧曾谙》《童话》等系列图文分别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官网及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中国摄影》《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大众摄影》《繁荣》《翠苑》等官方媒体发表并得到推广宣传。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文艺江苏省
1942,文艺之春
江苏省交通图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江苏省政区图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文艺范
论摄影艺术
江苏省纪委
江苏省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