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根植性红色文献开发模式应用研究*
——以丹东地区为例
2024-01-09刘晓辉
刘晓辉
(丹东市图书馆,辽宁丹东 118002)
1 引言
2014 年12 月14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南京军区机关视察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并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1]。
在这一指示的基础上,在国家一系列重大纪念活动的开展中,红色文化挖掘愈发受到重视,红色文化与红色文献开发的价值被更多人所认识,更将红色文化弘扬传承与红色文献开发推广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图书馆作为红色文献的重要收藏单位,如何通过整理、开发、推广红色文献,将其承载的红色基因传承、发扬,从而达到中国共产党红色生命体生机活力的价值体现[2],以及广大群众对红色文化的普遍认同,这是摆在图书馆人面前的一个课题。
丹东市图书馆作为服务英雄城市的文献信息中心,藏有大量红色文献,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将通过对丹东市图书馆红色文献整理、开发、服务的阐释,探讨具有地域根植性红色文献开发服务模式构建,希望对同类型图书馆相关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2 红色文献内涵与丹东地区红色文献概述
2.1 红色文献释义
一直以来,大多数学者将“红色文献”以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定义,其中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禀诚结合多位学者阐释给出的定义对图书馆红色文献开发工作具有借鉴意义,即:“与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及其建立的红色政权密切联系的积极进步的具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3]其将红色文献的特点、意义、年代、价值均作出了描述。
2.2 丹东地区红色文献勃兴的形成特因
红色文献是红色文化传承的载体,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红色文化特点,而红色文化也深刻影响红色文献的产生、收藏与开发。 丹东地区红色文化主要受两个特因影响。 其一,地缘影响。 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社会主义建设各时期都涌现出任国桢、邓铁梅、苗可秀、沙克、左子元等大量英雄人物,同时作为重要事件现场,在丹东留下了东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四平乡政府”、新开岭战役指挥部遗址、鸭绿江断桥等红色遗迹,使丹东具有了深刻而独特的红色文化,为红色文献的收藏提供了土壤。 其二,造纸业发展带来的红色文献勃兴。丹东地区有着长期的造纸业传统。 1945 年到1949年,辽东建国书社(后曾改称辽东书店、新华书店辽东总分店)出版发行的图书包括宣传中共政治、经济、土改、战争等政治文献、教科书及进步文学作品,对整个辽东地区的文化发展和革命宣传具有积极深远的影响[4]。 此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丹东作为“英雄的城市”,无论在物资运输、后勤保障或是政治宣传中都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样留下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红色文献。
2.3 丹东地区红色文献特点
红色文献是丹东市图书馆重要特藏。 目前,红色文献专藏包括书、报、刊、纪念册、档案资料、宣传照片、电子资源和视听资料等多种载体,共计6000多种8000 多册(件),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相关文献均有收藏。 其中尤以解放战争时期本地区出版印刷革命宣传品和抗美援朝文献最具特色,通过几代图书馆人采购、受捐和对社会征集,有1000 余种2000 余册(件),《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军事管理总局首届功臣模范代表大会纪念刊》等第一手英模材料、《抗美援朝精神研究》等研究类内刊都是研究该历史领域难得的参考资料。 目前,通过多元化的开发利用,已打造出文物收藏、文献阅览、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学术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藏文献服务。
3 红色文献开发要素需求分析
红色文献开发具有多重意义且需要整合多方因素,笔者在此从政治、经济、需求及技术四个方面来综合分析红色文献开发需要具备的要素,以服务为宗旨进行红色文献开发意义解读。
3.1 政策要素
红色文献开发除因其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外,还来自国家意识形态的引领和对相关资源的重视。2019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文艺界和社科界委员时曾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强调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继承红色传统[5]。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红色文献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
3.2 经济要素
“十三五”规划中提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文化产业经济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且首次被国家明确提升到支柱型产业的高度。 而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服务与旅游结合愈发紧密。 一个地区的文化遗产蕴藏着无穷的经济潜力,红色文献可以为旅游行业提供更好地文化支撑[6],形成健康、生态发展模式的同时,也提升图书馆服务功能。
3.3 需求要素
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人民性是红色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红色文献正是契合了人民群众的这种意志,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价值理念完全呈现出来[7]。 当前,来自人民且回馈人民的红色文化有着巨大的认知和需求空间,红色文化研究、体验、研学等逐渐成为热潮,在为庞大的红色文化需求群体服务中,有效的开发自然是取得更大服务效益的保障。
3.4 技术要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红色文献开发有了更便捷的方式和利用手段。 以知识导航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满足读者需求成为现实。 开放的学术环境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促进红色文献揭示、挖掘等开发内容及进一步的读者服务,构建收藏、开发、服务于一体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延伸了图书馆职能。
图1 图书馆红色文献开发的要素分析
图书馆进行红色文献整理与开发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政策引导支持和经济投入保障的基础上,结合现今VR/AR 等前沿科技手段的不断应用,对红色文献所承载的文化更好的呈现和传播,同时,通过一系列开发路径和服务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4 地域根植性的红色文献开发路径
红色文献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先进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根植于地域,才能使红色文化具有活力,而通过多元的路径与方式推广取得更佳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4.1 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
红色文献的整合开发不应仅仅局限于公藏。 中华民族的典籍文献,私人收藏一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私藏文献资源作全面调查与整理,做到公藏与民藏合流,才能真正全面反映文化的深厚博大[8]。 实践经验表明公私协作是红色文献开发服务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方式。 图书馆作为红色文献收藏的重要机构,应充分发挥图书馆职能,多方整合如本地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部队展览馆等社会机构的红色文献资源,通过数字化等技术手段,丰富数据库的建设。 并在以馆藏红色文献为基础的专题数据库中,加强与民间收藏者联合开发文献,增加手稿、票证、实物等特色红色文献的收集整理,利用参考咨询服务和社会教育职能对相关文献资源进一步开发整合;同时,以口述历史、红色故地重访等形式,对红色文献与革命精神进行丰富、推广和塑造。
4.2 数字化推广
随着技术的发展,文献的数字化保存和推广被越来越多的机构采用。 这既能有效保护文献资料,又使知识传播更便捷。 国家图书馆自2000 年启动的收录22 大类,近2 万册民国图书馆全文影像资源的“民国图书数字化资源库”[9]便是此类开发的成功范例。 丹东市图书馆将红色文献中与本土文化贴近者先期进行了数字化,并有计划对红色文献进行全面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将与红色文化相符合的具有时代背景的报刊、图片、研究文章等相关资料加以搜集、整理,以现代化网络环境下的专题资源和特色资源需求及其配置的满足为目标,将珍贵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分类研究,图像学开发等形式,建立起学术资源共享、文献资源多元的红色文献专题数据库,使日益受到更广泛关注的红色文献价值最大化。 作为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丹东市图书馆的这一做法无疑具有推广性和可复制性。
4.3 红色文献的叙事性开发
红色文献开发引入叙事性开发方式是推广红色文化、提高用户兴趣的有效方式。 叙事即讲述故事,可通过口耳相传、音乐、舞蹈、绘画和文字等多种途径传播[10]。 而红色文献整理中,在叙事理论的基础上挖掘红色内涵加以展现,用更通俗化的语言,让文献“说话”,以增强红色故事表现力,以叙事者视角深入浅出引领用户走进革命历史[11],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真实和深入人心的红色故事。
4.4 红色文献的展陈式呈现
依托馆藏红色文献,设置独立空间通过图片展览、影像放映、实物陈列等多元化、立体式的表现形式将红色文献“活化”[12],如2020 年丹东市图书馆联合辽宁省图书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图片文献展”,以图片资料、文献、实物、模拟场景和多媒体影像等结合展示中国人民特别是辽宁人民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生动画面,其立体化的呈现方式和宏大的展览场面在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营造方面十分难得。 除载体上的立体呈现外,还应利用线上线下渠道,构建立体化红色文化传播格局,提高红色文化影响力,带给受众更丰富的红色文化体验[13]。
4.5 红色文献戏剧化开发
所谓“润物细无声”,红色文献开发应该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源于红色文献本身的开发应该得到重视。 早期的红色文献由于时代背景,语言比较生涩,甚至有些内容因为革命战争时代的遥远难于令青少年理解[14]。 对红色文献进行改编,用更具时代感的语言阐释文献内容,以表现战争场景与事件,更容易使年轻一代群体接受。 丹东市图书馆曾多次通过红色书目荐读,开展未成年人诵读展演活动,读者通过对红色文献的改编,使红色文献以戏剧演出等形式呈现,在视觉、听觉中感受更加生动、形象的内容,直观传播红色文化,而参与性极强的推广形式也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取得很好的效益。
4.6 提炼元素以开发文创
文创作为近些年来兴起的特殊的文化传播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一件将红色文化寓于生活用品中的创意小物件能将红色文化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创意类产品是在原有资源基础上加以创意设计,以经典标识为文化创意设计要素,结合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出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15]。 2020 年后,丹东地区连续多年开展文化与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其中近半数参赛作品以鸭绿江断桥、志愿军形象、革命遗迹为素材进行创作,红色文化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更多参赛者摒弃传统的笔、本、箱包、钥匙扣等载体,通过蛋雕、表情包、小游戏等传统文化或数字文化载体进行创作,更表现出红色文创产品作为艺术走向多元化发展平台的旺盛生命力,更加彰显了地方红色文化的IP 感。 丹东市图书馆目前正在深挖馆藏,探索通过故事创作的方式,以ARVR 向读者呈现红色文化,这种产品为读者身临其境体会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提供更多可能。
5 红色文化推广及服务的模式应用
红色文化空壳化是指其被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花式所左右,被抽空了具体内涵,成为徒有其形而无其魂的东西[16]。 避免红色文化空壳化需要可持续的红色文化推广及服务生态模式。 以地域根植性为抓手,基于红色文献的开发,延展至红色文化灵魂的探索深处,继而实现多元服务视角下的红色文化推广及服务的模式应用是必经之路。
5.1 点单式红色研究服务
依托本土的红色文献收藏与开发,往往具有特定的用户群体,只有在特色上深入挖掘,延伸服务渠道,馆员才能有理有据为用户服务。 如丹东市图书馆抗美援朝文库建设,除着力搜集丹东与抗美援朝相关文献,还发动志愿军老战士及家属、从事抗美援朝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文献线索,开展沙龙活动[17],共同为研究者提供服务。 专家圈的扩大使红色文化知识库不断增容,点单式服务成为可能。
5.2 融合式文旅协作发展
红色文献除了研究历史、弘扬正气、传承基因,在如何扩大社会效益方面值得思考。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具有革命精神内核的主题旅游方式。将可开发利用的红色文献资源赋予旅游特征,转化为旅游文化[18],能够实现文献资源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转换增值[19]。 丹东市图书馆依托馆藏,在抗美援朝纪念馆扩建工程与志愿军主题公园建设中均通过馆员智慧服务提供文献支撑作用,同时,两个场馆公园的开放也扩大了图书馆红色文献开发品牌的影响力,可谓相辅相成,同步提高,为红色文献与旅游的融合达到红色文化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5.3 讲座式文化品牌推广
讲座作为现代图书馆最早出现的阅读推广形式之一,一直受到读者的追捧,其长期开展所形成的广泛认可的、较高效的阅读学习形态对读者文化气质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以红色文献开发入手开展讲座并形成文化品牌,那么更容易对文献进行推广,让红色文化在民众中传播。 如果讲座以嘉宾式、分享式、户外活动式、观影式等更多元精准的读书会形式进行推广则更具有持续性的发展空间[20]。
5.4 沉浸式红色氛围营造
在馆藏文献展览的基础上可以用角色扮演等形式开展沉浸式红色氛围营造。 通过文献、实物、图片,在不同光影下,以时间、事件、人物、故事等为主线,将红色文献反映的革命历史立体化呈现出来,使读者沉浸式感知红色氛围[21],如前述2020 年丹东市图书馆联合辽宁省图书馆举办“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图片文献展”,即通过丰富的文献与实物资料,从多角度展现抗美援朝场面,取得了读者的沉浸式获取知识的效果。 如果图书馆深研红色文献后编成剧本,由馆员、读者通过角色扮演形式进行演绎,或由专业歌舞剧院团完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式剧目,更直接体会红色文献表达的深刻内涵,使红色文献得以“活化”,真正将图书馆打造成集文物收藏、文献阅览、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等于一体红色文化的基地。
图2 图书馆红色文献开发模式应用流程图
总之,红色文献开发想要形成生态式发展模式,就应在政策指引和经济保障的前提下,以图书馆为主导,以联盟组织加强行业间及相关机构的合作,通过资源收集整理、数据库平台共建共享等方式对红色文献开发工作进行系统化建设管理,结合数字化推广、叙事性开发、展陈式呈现、文创设计等开发方式,实现点单式研究服务、融合式服务旅游、沉浸式营造红色氛围等多元发展模式,最终传播弘扬红色文化,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提升地方经济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6 结语
红色文献传递了红色文化与精神,图书馆通过根植于地方的红色文献整理开发,并进行多元化服务,让红色文献更具有深度厚度,更便利的为研究者、爱好者使用,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提供路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图书馆人投身红色文献开发服务中,为坚定文化自信贡献力量,这对培育红色土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