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玉米和薏仁米种植综合效益对比分析
——以贵州省兴仁市为例
2024-01-09贺书霞陆瑶瑶
谢 宏,贺书霞,陆瑶瑶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产品消费、加工需求增长可能有所减弱,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时机[1]。2015 年,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要求各个省份开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贵州省过去主要以玉米种植为主,作为“镰刀弯”低效玉米种植区之一,玉米产量一直低且不稳定。近年来在玉米价格下降的市场环境下,贵州省贯彻执行2016 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 年)》减少“镰刀弯” 地区非优势玉米播种面积的要求,以12 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主要抓手,积极响应发展适合贵州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2021 年《贵州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规划》提出发挥贵州特色粮食资源丰富的优势,着重发展薏仁米等五大特色产业[2]。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在将低效玉米改种薏仁米的过程中,是否能够为农户带来收益的同时又通过高效、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生产,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1 文献综述
在各种效率评估方法中,能量法起源较早,目前也比较成熟。该方法不易受市场价格影响,因此在某些方面比经济分析更有价值。能量分析是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之上,研究系统能量流动(简称“能流”)、转化和效率的一种研究方法,于20 世纪60 年代由美国著名的生态学家Odum 开创[3]。能量分析是量化生产某一特定产品、服务或系统能流以及能量效率的方法,包括在生产过程的所有阶段转换的能源输入和输出[4]。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为改善农业生产现状,避免国内饥荒,印度率先发起农业绿色革命并成功推向亚洲和拉丁美洲等的发展中国家,大量能源和农业化学品的投入带来农作物增产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5]。这促使能量分析法开始运用于农业领域,评价农业生产能效。20 世纪90 年代,刘巽浩[6-7]将该方法引入我国,总结了能量研究方法在农业领域的具体操作步骤,并运用于评价各种农作物生产的能量效率和养分效率。随后,闻大中[8-10]分别探讨和归纳了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研究方法,指出了该方法在评价农业能流时的一些细节。王嘉等[11]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方法的历史与进展,认为能流是农业生态系统运行的重要特征之一,并且将能流研究的对象分为了3 类:第一类是农田(种植业)生态系统;第二类是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第三类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杨芳等[12]基于能量投入产出的方法,对贵州省印江县农业生态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利用Logistic 曲线构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还对其生产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梁龙等[13]在我国粮食生产面临提效和减碳双重压力的基础上,以贵州省锦屏县水稻生产为研究对象,选择能量产投比、单位产品能量比、单位能量生产率等能效分析指标计算水稻不同生产模式的能量利用效率。梁龙等[14]为探明贵州省低效粮食作物玉米改种高效经济作物马铃薯和桃的能流效益,利用能量分析方法分别核算了3 种作物系统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单位产品能量比和单位能量生产率。截至目前,能量分析方法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还十分有限,且大部分研究来自国外,国内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更偏向于对能量分析方法的系统性探讨,对生产实际的研究鲜见,并且不同研究关注的研究区域和对象不尽相同。因此,运用能量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进一步研究不同作物生产的能效,既能丰富相关领域研究的不足,同时也能扩展今后能量分析方法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能量法利用能量折算系数把各种性质和来源不同的实际投入和产出物质转换成能流量,通过统计分析确定系统内各成分间各种能流的实际流量,能反映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真实情况[15],但在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高的情况下,生态环境是否受到损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应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世界环境问题。据联合国报道:全球主要温室气体(GHG)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的浓度仍处增加的态势。2015 年12 月,197 个国家支持并通过的《巴黎协定》明确了将21 世纪全球平均温度增幅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 ℃的水平,并继续努力将增幅限制在1.5 ℃以内的中心目标。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各行业必须大幅度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而农业生产系统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贡献“源”之一,占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3%~30%[16]。与此同时,近年来全球人为的非CO2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超过CO2排放量,其中CH4和N2O 对整体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很大,农业同样也是全球人为CH4和N2O 排放的最重要行业之一[17]。因此,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今后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必然选择。碳足迹法又称碳流法,是衡量大气增暖趋势及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方法,该方法在不同尺度农业生产中的运用越来越流行[3]。Lal R[18]在研究中系统地梳理并总结了农业碳足迹理论,对人们应用碳足迹研究农业生态效益提供了理论支持。Thomas Wiedmann 等[19]将碳足迹定义为项目活动中产生CO2的排放量,指出用碳足迹来衡量CO2的排放量,并用重量单位表示。梁龙等[13-14]为探明贵州省粮改经的生态效益,应用碳足迹、单位经济效益碳足迹对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生态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建议。目前的研究也普遍认为,对农作物生产系统进行碳足迹量化时,需要考虑CO2排放量、单位面积碳足迹、单位产量碳足迹以及碳效率等多个方面。因此,要准确估计作物生产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就必须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农资的投入量。李明亮[20]认为,在应用碳足迹法核算农业种植的碳效益应该包括3 个部分:种植过程中本身产生的碳排放、所投入农资产生的碳排放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所产生的碳排放。由此可见,碳足迹在核算农业生产的温室效应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是一种评价农业生产系统生态效益的方法。
农业生产系统内部以及其与自然环境、外部经济之间都存在错综复杂的能量流、货币流和生态流。分析系统的综合效益,筛选最优的系统组织模式,是农业生产系统研究的根本任务。然而,前人的研究大多以单一的经济、能量或碳足迹来评估农业生产系统效益,全面分析和评价系统综合效益的研究较少,所以本文以贵州省兴仁市小农户为研究单元,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以种植玉米和薏仁米生产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查的数据资料,在物质和经济投入和产出框架下采用能量、碳足迹和经济3 种分析法估算传统玉米种植和薏仁米种植的经济、能量和碳效益并进行对比,最后根据三大效益的结果,运用多指标评估法计算出2 种作物的综合效益,以期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低碳高效薏仁米产业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证支撑,对贵州地区农户增收与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贵州省兴仁市,该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州中部,总面积1 785 km2,包含6 街道11 镇1 乡。气候属暖温冬干型,表现为高原型北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全市常年平均气温15.2 ℃。兴仁市有“中国薏仁米之乡”的称号,薏仁米种植面积广、历史悠久。截至目前,兴仁市的玉米种植面积约16 255 hm2,薏仁米种植面积约10 962.4 hm2,各乡镇具体种植信息见表1。
表1 兴仁市玉米-薏仁米种植规模 单位:hm2
2.2 数据说明
本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数据,是在了解和掌握政府部门相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及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随机抽取符合研究条件的小农户生产者并利用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问卷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农产品销售价格数据以及从事农业活动时人力、种子、化肥、电力、燃油、农药、农家肥、作物产量等物质投入产出数据等(见表2)。农产品价格和各种农资价格数据为2022年的市场情况,农作物的产量和各种农资的投入量为所调查农户2022 年的实际情况。
表2 单位面积玉米-薏仁米生产的物质投入产出
本研究数据来自2022 年对兴仁市下山镇、回龙镇、大山镇玉米、薏仁米生产经营主体的调查,包括75 户小农户,获取问卷75 份,有效问卷71 份。调查得出,在种植玉米和薏仁米的过程中农户均没有使用灌溉、电和地膜,所以在本文中不再对上述因素进行讨论。由于被调查对象在农资投入偏好、作物种植管理等方面的行为具有一致性,因此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能够代表兴仁市小农户生产的平均水平。
肥料养分含量如下:复合肥总养分为45%,N∶P∶K为14∶16∶15;尿素含氮率为46.2%,磷肥含磷16.0%。
2.3 研究方法
(1)经济分析法。由于对于小农户而言,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以维持生计为基础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评价农业生产效益时需要考虑农业生产的可获得利润。本文采用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了单位面积不同农作物的生产投入成本和效益,评价了2 种农作系统的经济效益并进行对比。具体计算成本和利润的公式如下:
式中:Bi为农产品总收益,Yi为农产品市场销售量,Pi为销售价格,Ni为净利润,Ci为生产总投入成本,Ie为经济投入产出比,Ii和I0分别是不同生产方式的经济投入和产出值。
(2)能流法。能量核算方法具体参考刘巽浩的研究成果[6-7]。选取的相关能量核算指标包括能量产投比、净能量、单位产品能量比和单位能量生产率,涉及的能量转换系数(见表3),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的核算,按系统各投入要素用量及农产品产出量乘以相关能量转换系数得到。薏仁米属于谷物类,其能量转换系数参照谷物类。具体计算公式如(4)~(7)。
表3 单位面积生产系统各要素投入及产出的能量当量系数
式中:Ee为能量利用效率,Eo和Ei分别为产出能量和投入能量,En为净能量,Ep为单位产品能量比,Yi为作物产量,Ey为单位能量生产率。
(3)碳足迹法。本研究用碳足迹来评估贵州省兴仁市玉米和薏仁米2 种不同的生产模式的碳排放总量,主要是各种农资的投入之和,包括劳动力、机械、柴油、化肥、农家肥、农药、种子等的投入;以单位面积和单位产量为单位,计算农作物生产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和单位产量碳足迹,具体计算公式如下[13-14]。
A.碳排放总量计算
上式中:C 为种植农作物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Ci为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柴油、化肥、农家肥、农药等各种农资所产生的碳排放量,Gi表示投入第i 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βi是与第i种要素投入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见表4)。薏仁米属于谷物类,其温室气体排放系数参照谷物类。
表4 各投入要素相关碳排放系数
B.单位面积碳足迹计算
根据作物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总量与种植面积,计算出单位面积碳足迹。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L为单位面积的碳足迹,C 为作物碳排放总量,S 为农作物种植面积。
C.单位产量碳足迹计算
式中:CI表示作物单位产量碳足迹,C 表示作物碳排放总量,H 表示单位面积(hm2)的农作物产量。
D.单位经济效益碳足迹计算
式中:CR表示单位经济效益碳足迹,C 表示作物碳排放总量,Ir表示不同作物的经济效益。
E.碳效率计算
碳效率是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产生每千克碳排放所生产的农产品产量,根据农作物的总产量与总碳排放计算。碳效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J表示碳效率,H 为农作物产量,C 为碳排放总量。
(4)多指标评估法。为了进一步解释各种农业生产,Long Liang 等[21]运用多指标来评价作物的综合效益。指标包括生态、能源和经济3 个方面和3 个影响因素,即碳排放、净利润、能量利用效率。综合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c表示综合指标;W 为权重系数,3 个影响因子的值分别为0.17、0.33 和0.33;APi是第i 个农业生产影响的值,Pi是第i 个影响的参考值。对于碳排放、净利润、能量利用效率分别为7 860 kgCO2-eq、12 465 元、2.64。CO2的排放的消耗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负担,所以碳排放为负效益,结果均被指定为负值,净利润和能量利用率为正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在国家发布的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体系中,农产品产值、农产品成本和农产品收益是核算农产品成本收益的3 类重要指标[22](见表5)。在兴仁市农户种植玉米需投入生产成本3 439.5 元/hm2,薏仁米需投入3 267 元/hm2,玉米的生产成本大于薏仁米。其中玉米与薏仁米机械整地及柴油使用的费用分别为450 元/hm2和330 元/hm2,即在农作阶段土地整理需要支出总费用为780 元/hm2;种子的经济投入方面,薏仁米多花费195 元/hm2,但薏仁米的种子为自留种或政府补贴发放的种子(兴仁小白壳),不用去市场购买;相比玉米,薏仁米收入较高的特点决定了农户在种植薏仁米的过程中更倾向于施用更多的农家肥、较少的化肥,以保证良好薏仁米地的可持续使用,因此玉米比薏仁米种植投入更多的化肥成本;二者在农药使用上的费用相差不大,玉米为120 元/hm2,薏仁米为135 元/hm2。此外,玉米产出能够为农户带来13 747.5 元/hm2的经济收益,净利润为10 308 元/hm2,而农户种植薏仁米可获得30 360.15 元/hm2的经济效益,27 093 元/hm2的净利润,是玉米的2.6 倍,这意味着在相同单位面积土地上农户种植薏仁米比种植玉米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并且考虑到销售环节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价格波动的约束,利用经济投入产出比更能直接地反映玉米与薏仁米种植的生产效益。玉米与薏仁米的投入产出比明显不同,玉米为0.25,薏仁米为0.11,薏仁米更具有经济产出优势,已成为当地带动农户持续增收的潜力作物。
表5 玉米-薏仁米的经济效益对比 单位:元/hm2
3.2 能量效益对比分析
陆宏芳等[23]谈到农业生产系统中的能源利用既包括直接能源利用,也包括与生产农产品相关联的各种间接能源投入。从表6 可以看出,种植薏仁米投入的种子与肥料的能量远高于种植玉米的投入,其他方面的能量输入并无太大差异。在玉米生产系统的总能量投入组成中,肥料施用和机械在总投入能源中所占比例较高,化肥和农家肥分别为52.35%、23.47%,机械占比为13.04%。在化肥的投入中,氮肥又占了93.58%,说明当地农户化学氮肥投入存在不合理,种植活动仅凭以往经验。而化肥的高投入与生产经营者的管理和栽培技术水平有关,生产过程中盲目地投入化肥,也会使作物减产。肥料是薏仁米生产系统中最大的能量投入,其中农家肥能量为16 876.5 MJ/hm2,氮肥为15 684 MJ/hm2,分别占总投入的39.64%和36.84%。从表7 中可以看出,生产玉米与生产薏仁米相比,后者需要输入更多的能量,是前者的1.18 倍。
表6 玉米-薏仁米单位面积生产的能量投入—产出对比 单位:MJ/hm2、%
表7 玉米-薏仁米单位面积的能量效益对比
在输出能量方面,玉米的产出能量是薏仁米的2.07 倍,玉米生产系统的能量产出更高,因为玉米的能量当量值比薏仁米略高,且单位面积内玉米的产量是薏仁米的1.92 倍,所以玉米输出能量更多。从净能量产出效益和能量利用效率来看,薏仁米生产系统的净能量效益为负值,输出能量小于输入能量,表现为负能量利用,存在能量流失,且能量利用效率为0.97,小于1。而玉米生产系统则表现为较高的能量利用效益,能量产出远大于投入,且能量利用效率为2.61,系统能效较高。低能量利用效率一方面造成的能量外流,损害环境;另一方面生产的高能源投入、低产品产出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单位产品能量比和单位能量生产率来看,薏仁米也整体表现较差,分别为15.43 MJ/kg 和0.065 kg/MJ,玉米分别是6.9 MJ/kg 和0.14 kg/MJ,而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薏仁米产出产量较低,相比玉米产出产量低1.92 倍,未来提高薏仁米生产的产出产量是当地薏仁米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兴仁市亟待通过优化薏仁米生产的能量投入结构、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出、改良育种技术等措施实现薏仁米生产低能耗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
3.3 生态效益对比分析
目前运用碳足迹方法对特定区域农业生产的碳效益进行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或平原农业发达地区,对西南高原山地区域的研究较少,针对贵州地区的研究更是不足,因此为本文深入调查提供了契机。
根据研究区域基本情况,通过碳足迹公式(8)的计算,得出玉米生产系统的碳排放量(见表8),碳源为所投入的劳动力、机械、柴油、肥料、农药以及种子,投入的农资中肥料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高(85.5%),农药碳排放量比例最低(0.3%)。而在薏仁米生产过程中,肥料的施用引起的碳排放量为2 983.05 kgCO2-eq/hm2,同样是几种碳源中碳排放量最高的,占碳排放总量的85.52%。从表9 可以看出,在碳排放方面,玉米和薏仁米两类作物生产的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具有一定的差异,薏仁米生产表现为更高的碳排放量,总碳排放量为3 484.05 kgCO2-eq/hm2,玉米系统总碳排放量为3 012 kgCO2-eq/hm2,种植薏仁米比种植玉米多增加了472.05 kgCO2-eq/hm2的碳排放,薏仁米生产系统的增温效应更明显。从投入要素的碳排放来看,玉米与薏仁米的碳排放差异主要是因为肥料的碳排放量不同;种植薏仁米所投放的农家肥是玉米的1.98 倍,而化肥的投入薏仁米略小于玉米,所以导致了肥料的碳排放差异大。玉米与薏仁米的单位面积碳足迹相差并不是很大,前者的单位面积碳足迹为0.3 kgCO2-eq/m2,后者的单位面积碳足迹为0.35 kgCO2-eq/m2;玉米的单位经济效益碳足迹(0.22 kgCO2-eq/元)>薏仁米的单位经济效益碳足迹(0.11 kgCO2-eq/元),薏仁米更优;而从单位产量碳足迹与碳效率2 个方面来看,每生产1 kg 的薏仁米的碳排放量是每生产1 kg 玉米的2.2 倍,且1 kg 的碳排放可以生产1.76 kg 的玉米,仅可生产薏仁米0.8 kg,玉米的效益更好。以上结果说明,仅从碳排放的角度去评价薏仁米与玉米种植的生态效益是不全面的,还应该用单位经济效益碳足迹来评价它们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4]。
表8 玉米-薏仁米每单位面积各要素碳排放对比 单位:kgCO2-eq/hm2
表9 玉米-薏仁米单位面积的碳足迹对比
3.4 多指标分析
为了进一步解释种植玉米与薏仁米的综合效益,综合了经济、能量、生态三大效益的结果,运用多指标评估的方法进行分析。对玉米和薏仁米种植综合效益的评价,实质上是将指标组合权重分别与2 个评价对象的指标规范化处理后的值进行加权运算,得出玉米和薏仁米的综合效益评价及各指标的综合评价值[24]。由式(13)、表10 可得出种植玉米的碳足迹、能源、经济指标分别为0.065、0.3、0.27,综合指标为0.51;种植薏仁米的碳足迹、能源、经济指标分别为0.075、0.12、0.72,综合指标为0.76。种植薏仁米的综合指标大于玉米,兴仁市种植薏仁米的综合效益更高。
表10 玉米-薏仁米单位面积的指标值对比
4 讨论与结论
本调查基于贵州省粮改经的背景下,在现有研究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从农户生产出发,考虑到兴仁市农业生产经济、能量及生态3 个方面的效益,并运用多指标评估的方法,分析当地玉米和薏仁米生产的综合效益,以期为当地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论证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生产与生态效益。
(1)在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方面,玉米改种薏仁米能够提高当地农户收益,促进农户增收。玉米和薏仁米投入的成本分别为3 439.5 元/hm2、3 267 元/hm2,净利润分别为10 308 元/hm2、27 093 元/hm2。玉米生产的投入成本是薏仁米的1.05 倍,产出的经济利润仅是薏仁米的0.38 倍;而且薏仁米产出产量较低,当薏仁米的产量提高后,经济效益还会进一步增加。印祥民[25]在研究中谈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优良品种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前提,做好田间管理可以保证农作物顺利成熟。因此,引进良种、规范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强对农民种植技术培训等可以进一步提高薏仁米产量。
(2)从能量效益方面看,玉米能量效益更佳。玉米的净能量效益为49 950 MJ/hm2,能量利用率为2.38,单位产品能量比为6.9 MJ/kg,单位能量生产率为0.14 kg/MJ;薏仁米的净能量效益为-1 203 MJ/hm2,能量利用率为0.97,单位产品能量比为15.43 MJ/kg,单位能量生产率为0.065 kg/MJ。种植玉米可以获得更好的能量效益。薏仁米的能量输入是玉米的1.18 倍,但玉米的能量输出是薏仁米的2.07 倍,并且玉米的能量利用率是薏仁米的2.45 倍。投入的物质应该根据农业生产活动所需合理分配,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能量产出[26]。薏仁米的能量效益比玉米差主要是因为肥料的投放量多和产量低,在种植作物过程中,农民对于肥料的投入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在施用肥料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测土配方法,作物以及土壤的相关特性可通过农业部门、网上查阅等方式了解。
(3)生态效益上,每公顷玉米的总碳排放量为3 012 kgCO2-eq,单位面积碳足迹为0.3 kgCO2-eq/m2,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57 kgCO2-eq/kg,单位经济效益碳足迹为0.22 kgCO2-eq/元,碳效率为1.76 kg/kgCO2-eq;每公顷薏仁米的总碳排放量为3 484.05 kgCO2-eq,单位面积碳足迹为0.35 kgCO2-eq/m2,单位产量碳足迹为1.25 kgCO2-eq/kg,单位经济效益碳足迹为0.11 kgCO2-eq/元,碳效率为0.8 kg/kgCO2-eq。从碳排放、单位产量碳足迹、单位面积碳足迹、碳效率这几个角度来看,玉米略优于薏仁米;从单位经济效益碳足迹这个角度看,在获得相同经济效益的情况下,薏仁米的碳排放量更少,效益优于玉米。有研究表明,过量施肥会使施入土壤的肥料以淋失和挥发的形式损失,肥料的利用效率低,而且碳排放较高[27]。张传红等[28]在研究江苏省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碳足迹时得出结论,优化氮素管理、施用高效氮肥是减少农业碳排放和实现农业增收增效的重要途径。徐依婷等[29]基于碳足迹分析设施蔬菜生产环境时谈到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和田间管理培训、提高投入农资的利用率、引进新技术等方式可以提高作物种植的生态效益。因此,提高种植薏仁米的生态效益应该从规范施肥量、引进新技术、加强对农户的培训、提高农资利用率这几方面入手。
(4)根据所构建的玉米与薏仁米的多维指标结果,综合指标分别为0.51、0.76,种植薏仁米的整体性能更优。仅针对单个方面的评估是不合理的,需要对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各项指标进行研究。Long Liang 等[21]提出农业生产强调多功能性,粮食供应、经济回报、生态功能以及舒适性,不同的农业生产以不同的方式提供这些好处。农业的多种功能并不是互补的,但农业生产过程的调整可以增加整体效益。
综上分析结果,薏仁米的综合效益较高,种植薏仁米能更好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提高农户整体生活环境和水平。农户在有限的土地资源约束下,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种植薏仁米更合适;但是在能量效益方面,薏仁米生产过程中对能量的利用有待提高,未来应加强薏仁米良种选育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也需要考虑减少初级不可更新能源的使用;同时在生态效益方面,薏仁米生产的高碳排放和低碳效率是今后薏仁米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高碳排放不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要对其进行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效率的生产调控,以期实现当地薏仁米产业生产与生态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