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推动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4-01-09许晓冬孙业明
许晓冬,程 雪,孙业明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目前,我国已踏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作为“十四五”时期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农业现代化扮演重要角色。“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心也逐步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1]。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2],这为数字经济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 年《辽宁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要加快农业生产数字化应用,构建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促进大数据研发与深度应用,推动农业智能化生产和农机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加快互联网与特色农业的深度融合。2018—2021 年,辽宁农业生产总值从1 749.4亿元上升至2 258.3 亿元,增长了29.09%;粮食单产量从2 192.45 万t 上升至2 484.54 万t,农业产出规模和产出效率实现了较大增长(见图1)。
图1 2018—2022 年辽宁粮食总产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3],为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全方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要牢牢把握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加速推动辽宁省农业的数字转型,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为辽宁的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在数字农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辽宁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三农”“三产”的融合,探索出一条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4]。
1 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1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关键在于产业融合发展,而数字经济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辽宁省在全省启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县,共安排了22 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和3个产业融合试点县,投入资金1.427 7 亿元,并出台《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出10 000 多名新型职业农民。数字经济带动了辽宁省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的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农业与工业、贸易紧密结合,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更好地融入供应链和价值链,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能够分得更多第二、三产业带来的收益。辽宁省2021 年继续加大了项目的建设,到2021年9 月底,全省23 个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9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建成1 000 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入库项目235个。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有1 688 家,就业人数为29 万人。同时,依托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转型,辽宁省创建了一批现代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将农业旅游观赏区域、现代化种植、加工生产基地相结合,不断扩容农业数字技术运用场景,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近年来,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与辽宁农业生产有序融合,农民创新创业水平不断提高,收入状况持续改善。2020 年辽宁省的相关企业通过收购贫困户自产的农特产品、发展“电商+农业生产基地+农户”模式等多种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带动贫困户1 590 人增收873 万元,人均增收5 400 元。据统计,2022 年辽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 145.8 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 818.1 亿元,增长14.2%,带动农民实现增收,并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工、学生和转业军人返乡创业(见图2)。
图2 2018—2022 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1.2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是要充分把握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是指采用大数据技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归纳和分析。若在农村地区采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挥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大大减少劳动力成本,还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对农产品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加工,充分发挥农产品的多样性和多功能性,大力发展绿色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开原市立足当地实际,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发展“开原大米”、彩苗、设施蔬菜等,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优化种植布局。目前,开原市共有55 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 222 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6 个家庭农场、1 000 名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重要队伍。铁岭市人民政府认定为A 类以上的专业合作社有32 个,特别是开原市宏达农机专业合作社荣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国家级示范社”称号。近年来,辽宁省先后制定了《贯彻落实“三个推进”2021 年行动计划》《关于推进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等“1+3”实施方案,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种植结构进行持续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增加农业生产数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农村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作用[6],加快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或产能过剩的问题,为农产品打造好口碑,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因此,加快构建一条完整的农业生产链,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有效推动数字农业现代化发展。图3 当中的农村经济数据逐年增长,一方面说明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表明经济形势发展势头良好。
图3 2016—2020 年农村经济数据
1.3 促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通常都是用人工或者一些简单的机械来完成生产任务,生产环境较差,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和产品质量差。在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使得农业农村的生产活动朝着自动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效率,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7]。智能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撒播和灌溉的自动化,减轻了农民的人工成本。新民市在“数字农业”上下了很大功夫,2021 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数字农村”试点城市;到2021 年底,建成首批国家“数字孪生农业基地”,建立了17 个“三农”专题数据库,用于收集各种涉农数据。信息网站、短信平台、语音系统、智慧农业App 等技术平台已经在当地农业政务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得到全方位应用。大连市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带动区域产业数字化改革,在庄河、金普新区创建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2 个,基地建立了在线环境监测系统、鱼病远程诊断系统、海水鱼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等电子平台,实现水产养殖智能化、生产管理精细化、管理保障综合化,打造了全产业、全链条、全过程和全要素的数字化海陆接力海水鱼养殖模式。劳动生产率至少提高50%以上,单位面积产量至少提升10%以上。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创建了一套全功能的农业生产辅助系统,包括自动检测、精确测量、智能分析等功能,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自动检测,精确测量温度、湿度等外部环境数据,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8]。由此可见,数字经济为农业农村的生产活动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1.4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了尽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要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对提高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9]。目前,辽宁省城乡差距仍存在很大差异(见图4)。在生产模式领域,农村主要以手工和简单机械为主[10],而城镇则是自动化、机械化生产,相较于城镇,农村的生产效率低,经济发展缓慢。然而,随着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广泛普及,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不但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农村地区,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也得到持续改善,农村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潜能,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回到农村地区。例如,辽宁省朝阳市的木城子镇十家村,利用亲情和乡情,吸引大学生回乡,以电商为突破口,成立了“新发永业电商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多种经营实体,以“互联网+种植基地+深加工基地+合作社+实体店”的方式,带动当地小米、小麦、葵花、葡萄、苹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家子村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对“网上商店+线下商店”这一创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已经在辽宁省朝阳市、上海市等地设立了线下体验店,并与淘宝等电商平台进行了对接,构建了“线下体验,在线下单,云仓发货”的电商平台运作机制,为农产品进城入市提供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建立了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终端销售的全新产业链模式,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另外,健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提高了乡村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准,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了一个乡村便民服务平台,让农民们不用出门就能享受到乡村的便利;利用数字技术对农田和农民住所的安全情况进行24 小时监控,若发生异常,可以自动报警并联系监控操控人。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缩小城乡资源分配差距,还能够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图4 2018—2022 年辽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农业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辽宁省的农业大数据规模小、种类少、应用能力弱,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1)辽宁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人口密集程度较低,且地形地貌比较复杂,乡村信息系统的建设比较困难,成本也比较高,很难在农村地区得到普遍推广和运用。在一些偏远地区,信息收集和宣传仍然使用传统方式,收集到的信息存在着一些局限,没有形成统一性,造成“数据孤岛”现象[11-12],相关资料得不到有效整合。(2)关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数据较为分散,不管在线上还是线下,数据共享平台的不健全,导致查询全国性的数据资源和全产业链的数据较为吃力,关于社会、政府等方面的数据没有办法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截至2022 年底,辽宁省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达到227.4 万hm2,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3.8%。从全省来看,还没有一个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统一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只有很少的一些试点园区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方面进行了尝试。总体来说,全省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设施化生产水平还不高。(3)在农业领域,在线查询是了解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由于农业大数据没有被深度挖掘和精准分析,导致农业大数据平台在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被限制。因此,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尚不完善,对推动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造成了一定阻碍。
2.2 农业数字化人才匮乏
根据目前辽宁省农村人口分布情况,农业数字人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不足。首先,农村的人口流失严重。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童,老年劳动力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对推动数字经济在农村的应用比较困难。截至2022 年4 月底,辽宁省本省籍农民工总量为503 万人,相较于去年增加15 万人,同比增长3.07%。外省来辽宁务工农民工770 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9 万人,同比下降2.41%。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数字专业人才较少,农业数字化转型挑战压力巨大。其次,高素质农民的整体规模偏小,培育高素质农民,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现代化与数字经济结合发展中的人才短缺问题[13],但只靠培养高素质农民还远远不够,目前主要缺少的是拥有真正技术和文化水平的高素质新时代农民。与此同时,在某些农村地区,由于工作条件比较差,导致大批技术人才流失,从而阻碍农村脱贫致富。
2.3 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程度不够
当前辽宁大多数农村地区,农业数字技术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农业产业的结合不够密切。首先,“信息鸿沟”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此问题成为阻碍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4],由此导致数据的协同整合、集成共享和宣传使用很难实现,从而引起数字农业推广非常有难度,农业现代化发展停滞不前,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其次,数字技术在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应用不平衡。例如与禽类养殖和设施栽培相比,数字技术在水产养殖和农田耕作中的应用要少很多。辽宁省主要农作物的“3S”技术还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有些设施还远远达不到自动播种、灌溉、施肥、除草、防病虫害等工作要求。对耕种机械进行智能控制,实现农业耕种的智能化生产的比例较低,能够达到农产品从播种、养护、加工、仓储,直至运输的可追溯数字化管理的地区屈指可数。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都对数字经济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在实施数字试点的农村地区仍存在数字运营模式不统一,农产品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等诸多挑战。最后,推动农业数字化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存在资金不足问题。在农业数字经济建设的早期,存在着投资多、收入少的问题,这对数字技术和农业的深度融合造成了严重障碍,同时也对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 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建议
3.1 完善农业数据分享机制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为了更好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资源分配中的积极作用,建议加快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农业大数据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要素,可以帮助农民获取农业信息,创造农业价值,提高农业生产力。为此,构建健全的农业信息资源分享机制势在必行。(1)健全农业农村基础性数据和日常数据的收集系统,并制定相关的补贴和平台设备维护政策。(2)加强对农业大数据采集和共享的宣传,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和投入,推动农业行业实现数据集中化,加快对农业大数据的公开流动与分享。(3)要建立健全数据共享各方利益关联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确立并健全相关数据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标准,促进以市场为导向的数据共享,推动农业大数据商业化进程。(4)为确保数据交易共享的安全性,相关部门应制定数据交易法[15],明确农业数据的交易规范,促进数据资源共享标准化建设。
3.2 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是培育农业数字化人才(具有农业方向的、计算机技术的以及其他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与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主体在相关领域的合作,积极培养数字农业的专业人才,同时对人才的创新和科研能力进行强化,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数字化领军人才和骨干,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基础。其次,相关部门应努力开展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线上、线下农业技术培训,重点围绕农业数字化生产的基础要求进行学习培训,有计划地派遣科技人员到农村,对农民进行一对一的授课教学,让农民充分了解和掌握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提升农户对数字农业信息化的管理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再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宣传农业数字化生产技术,为农民提供学习的范例和标准,让农民直接感受到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好处,从而提高农民开展农业数字化生产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政府要增设农业数字技术相关岗位,积极推进人才下乡就业政策,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村,激发科技人员的科研创造力,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3.3 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
围绕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重点推进4个方面的任务。(1)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式,大力宣传数字农业技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村各地区的公信力和认知度,加强对农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对农业生产力和农产品结构进行提升和优化。(2)加快农业数字市场建设,进行有效宣传,使得更多的市场主体加入进来,构建一套具有创新性的数字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产品产地市场数字化改造,提升物流运营效率和供需匹配水平,全方位推进农产品销售信息化和数字化。(3)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网络建设成果的融合,把数字化技术系统与农业生产、管理等各环节相结合,积极推动“智慧农业”项目的实施。(4)拓展数字农业支撑应用场景,充分利用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按照实际需求,为农民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应用场景,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生物育种、粮食生产等关键领域,为种业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确保重要农产品的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推动数字技术和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5)提升数字技术与新时代发展的融合度,推动新农产品与互联网零售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