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匮乏型村庄如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基于贵州贾西村的案例研究
2024-01-09郄辉辉
郄辉辉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再次强调,要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4 个方面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对于资源匮乏型的村庄如何破除困境,实现内生发展,后续又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是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1 文献梳理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决胜之要,更是乡村领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探寻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力点和突破口。首先,郭朝先和苗雨菲[1]从数字经济赋能的视角探寻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一是通过数字经济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赋能,从而使农业生产发生质的转变;二是数字经济通过从“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从“横向”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发展。其次,曹原[2]指出对于那些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可以通过实现“撬动资本”和“赋能产业”的有效衔接、“强势资本”与“弱势农民”的利益联结以及“硬件基础”与“软件基础”的统筹强化来作为突破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最后,胡苏华[3]指出我国目前的税收政策虽然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整体协调推进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现行税收政策进行完善,以充分挖掘税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潜力,更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根据每个村庄的资源禀赋特点,找到适合其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研究学者高度关注的重点。在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和路径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科技带动、数字经济赋能、特定产业、资源禀赋、城乡融合五方面。例如,孙继国和孙尧[4]从金融科技的视角分析认为金融科技主要通过缓解涉农融资约束、推进农地流转和提升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彭晓旭和张慧慧[5]从“嵌入性经营”理论出发,构造“产社一体”的村庄形态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刘某承等[6]从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的视角分析认为,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来提升农产品价值、发展乡村旅游,最终实现文化遗产地的乡村振兴,从而形成了产品增值驱动、乡村旅游驱动和农耕文化驱动等助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高强和薛洲[7]基于县域城乡融合的视角分析认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立体式、复合性的多层逻辑关系,并且提出基于县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基本路径的总体判断。在乡村产业振兴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有单案例分析法、多案例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实地调研法、SWOT 分析法、SWOT-AHP 混合分析法等。彭晓旭和张慧慧[5]通过采用河南省特色鞋垫产业单个案例,提出“嵌入性经营”理论来概括内生型乡村产业的经营策略,考察内生型乡村产业能够一直存续且良性发展的内生机制;周立等[8]基于4 个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案例,指出实现价值增值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并分析出价值增值的三大机制:积累优质资源、提升关键能力、改进组织管理。柳颖和陈静[9]基于乌兰察布市和兴安盟的田野调查,总结出乡贤能人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精英俘获”现象和资源获得的“马太效应”,并找到了破解困境的具体解决措施。李忠义等[10]运用SWOT 分析法剖析了广西乡村绿肥产业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探讨了广西乡村绿肥产业的发展路径。高健康等[11]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采用SWOT-AHP 混合分析法,分析浚县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得出文旅融合是促进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的最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我国各地乡村产业振兴采用不同的方法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都明确乡村产业兴旺是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前提,也都从当地实际出发找到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这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但仍存在一些不足。(1)我国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从而导致在指导实践时存在适用性不足的问题。(2)现有研究针对保障村民切身利益方面没有系统性地提出对策措施,仅仅停留在乡村产业振兴层面,二者如何有效衔接没有做出明确安排。(3)现有文献研究视角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文献都是仅仅从某一地区的特色产业出发进行研究,没有将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融合,无法真正切实筑牢乡村产业永续发展的根基。鉴于此,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如下。(1)以贵州贾西村为例,总结出资源匮乏型村庄发展乡村产业的模式和路径,为具有类似困境的地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可行性的借鉴。(2)利用协同融合理论推进村庄内外资源要素、农村三产、各方利益主体、共建与共享等有效协同融合,从而推进乡村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村民共享乡村产业振兴的增值收益,培育村民增收新模式。(3)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将各方利益主体绑定在一起,防止因引入外来资本而损害当地村民的切身利益,也避免出现“搭便车”和“公地悲剧”的现象,使村民真正享受到产业振兴所带来的红利。
2 协同融合理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分析
本文引入协同融合理论来破解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困境。具体来说,融合是指不同事物和行为主体之间相互渗透、调和、合为一体,是不同系统向同一方向运动或汇合的过程与结果[12],协同着重研究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让组织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各子系统之间能够协同工作并与组织要素之间彼此耦合,最终赢得全新的整体放大效应[13]。本文将协同和融合相结合,超越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强调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14],并将协同融合理论引入乡村产业发展这一实践领域,来助力资源匮乏型村庄的高质量发展。
(1)以社会资本为纽带协同融合村庄内外资源要素,破解乡村产业振兴的资源困境。社会资本主要是指依托信任关系构建的社会网络结构,主要有信任、规范和网络3 个维度[15]。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基于情感和能力建立起的信任可以消除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不信任,用目标一致性来增强集体行动的可能性。而社会规范可以利用约束强制性来提高集体行动的效率,最后社会网络可以通过更加广泛、低成本的参与率和更加清晰的链接机制,实现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16],发挥出共享信息、提供担保和分担风险的优势。因此,村庄可以通过建立社会信任、健全社会规范、建设社会网络来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资本短缺、人才不足等问题,促进村庄内外各种资源要素的集聚,建立起乡村产业振兴的物质基础。
(2)以利益联结为基础协同各方利益主体,创新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模式。在乡村产业规模化、集体化经营之前,村庄各个农户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统分散经营,彼此之间交流很少,也缺乏共同的利益联结,因此难以发展壮大。在村庄成立合作社或者引入第三方外来企业以后,如果各参与主体的利益没有有效联结,再加上外来企业重利淡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因,乡村产业的发展将会陷入“公地悲剧”,各个利益主体都会为了争夺自身利益而损坏乡村产业的集体利益。因此,农户以土地或者劳动力、企业以资金或者技术入股形成经济混合所有制乡村产业后,要通过明确各方所占股权、收益分红等方式形成一个以农户、企业、政府、合作社、村集体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形成“联产联业、联股连心、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发展格局[17]。这在促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维护集体利益的同时,也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有效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创新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模式和制度安排。
(3)以“乡贤+政府+市场”为推手协同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指以农业为基础和依托,借助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方式,实现一产向二产和三产拓展,形成农村一、二、三产紧密相连、协同发展的局面[18]。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路径,但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各自为战”,没有充分发挥出一产的基础作用、二产的支撑作用、三产的增收带动作用,普遍存在着融合层次程度较低、融合品质水平不高、融合支持要素不强、融合主体带动较弱等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出乡贤能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基层政府的宣传引领作用和再分配作用,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乡贤这两只“看得见的手”相结合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融合,优化乡村产业布局。
(4)以联村党支部为引领促进共建与共享协同融合,调控乡村产业发展的分配格局。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将乡村产业振兴中各方利益主体都绑定在一起后,各方都会尽全力将乡村产业这个“蛋糕”做大,并按照所投入的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比例进行初次分配,各方的付出都有了合理回报。实现全体村民共同富裕是发展乡村产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这其中离不开党的领导与党建的引领。联村党支部通过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着力化解村庄联合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凝聚发展合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保证各个联合起来的村庄和村民享有同样权益。同时运用再分配等方式倾斜照顾村庄的弱势群体和无劳动能力的人群,确保在共建乡村产业的同时,村庄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共享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调控乡村产业发展的分配格局,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村庄内外资源要素协同融合是前提,旨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为乡村产业振兴服务,破解资源不足的困境;各方利益主体协同融合是核心环节,旨在防止出现哈丁式“公地悲剧”、一分了之的“私地悲剧”[19]和充分调动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融合是基础,也是关键所在,旨在通过盘活一产,撑起二产,带动三产,促进乡村产业全面发展,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共建与共享协同融合是最终目标,旨在将乡村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实现共同富裕。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理论框架(见图1),该框架阐述了在我国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资源匮乏型村庄如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并明确了社会资本、利益联结、乡贤+政府+市场、联村党支部在其中的作用,最后试图总结出可供借鉴的共性经验,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较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图1 资源匮乏型村庄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分析框架
3 研究设计
3.1 方法选择
本文采用的是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能够对实践现象进行丰富细腻的描述,有助于解答“如何”以及“为什么”的问题[20]。本文要研究的是资源匮乏型村庄如何破解资源环境困境,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问题,在“如何”问题的范畴之内。此外,单案例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个案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与规律总结,便于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时间挖掘[21]。本文的研究对象——贾西村,正是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案例,因此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
3.2 案例选择
本文选择贵州贾西村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主要理由如下。首先,贾西村的发展起点是落后的生态脆弱型和资源匮乏型村庄。贾西村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地带,存在大部分的石山区、深山区,土地石漠化十分严重,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贾西村在成立合作社发展刺梨产业之前,村里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到周边发达城市打工,村庄只剩一些老弱人群靠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为生,当时在村里普遍存在着“种一坡才收一箩,不少人辛苦干一年,就挣个油盐钱”的现象;并且当时村庄基础设施相当落后,碰到刮风下雨天,出门干活回来,甚至到了泥巴都过了膝盖的地步。其次,贾西村发展乡村产业的特征显著。贾西村在发展乡村产业的过程中将可供利用的内外资源要素、各方利益主体、农村三产、所有村民共建与成果共享都有效协同融合到一起。在所有制方面,贾西村种植刺梨和后期加工所用土地的所有权都归村集体所有;在合作原则上,贾西村的刺梨种植合作社村民入股都采用的是自愿原则;在合作形式上,贾西村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村集体成员可以以土地入股,非村集体成员的外来企业或人员可以以资金或技术入股;在分配形式上,贾西村实行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二次分红和基层政府再次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使全体村民共享乡村产业发展的红利。最后,贾西村还是典型的内生发展型村庄,贾西村在充分认识自身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条件,并始终将村民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而且在后续合作社的经营管理上也充分体现村民的主体性。
3.3 数据收集
本文案例研究所用到的数据材料主要来自实地现场调研,并辅以现有的内部文档、权威媒体公开报道等资料,做到尽可能溯源事实,还原贾西村从一个落后小乡村发展壮大成乡村产业振兴典范的真实历程。作者所在的调研小组多次赴贾西村进行了集中调研,对当地村民、两委干部、合作社理事长、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和外来游客进行了非正式访谈和随机走访,之后团队成员又进行了多次线上访谈。案例研究中所运用到的所有数据材料都通过多元渠道获得,保证数据质量,使资料丰富翔实,符合三角验证原则[20-21],这为最后开展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基于协同融合理论的贾西村案例分析
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中,大部分村庄都面临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资源困境,再加上生态环境脆弱,更制约了当地乡村产业的振兴,2013 年之前的贾西村显然在此之列。那么,贾西村是如何突破困境,最终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的呢?下文将在上文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之上,结合贾西村案例实践,进一步对此做出分析总结。
4.1 内外资源要素协同融合:以社会资本破解资源困境
贾西村通过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社会网络解决了乡村产业发展中资本短缺、人才不足等问题,奠定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物质基础。首先,合作社理事长和联村党支部书记本就是当地的乡贤精英,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话语权。在他提出准备在家乡种植刺梨时,当时所有人都认为种植这种野生、涩酸小果没有任何前途,没有人会来收购,但是凭借自身的人脉关系网,还是发动了一部分农户跟随自己种植,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也为后续刺梨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然后,他找到了盘江镇党委、政府并获得支持,成立了由7 个副科级干部挂帅的工作组进驻贾西村,来动员农户和做土地丈量等一些前期工作。此外,贾西村的发展还注重充分利用当地“三变”改革的政策和中央关于支持落后乡村地区发展的有关惠农政策。刺梨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村民利用各自的社会关系网,凭借彼此之间的社会信任,不仅将外出务工的同乡人全部召集回来投身于家乡产业的发展,而且还主动锁定并招募了一些大学生来助力刺梨产业的发展,这为贾西村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资源保障。在发展资金方面,党支部书记投入自有资金5 000 万元,后续在盘州市党委、政府的牵头下,市属国有企业贵州宏财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贾西村天富合作社以7∶3 的比例签订入股合作协议,并首期注入资金2 300 万元参与投资托底,在接下来几年,宏财公司为支持贾西村刺梨种植、生产加工、乡村旅游等前后共投资27 亿元,为贾西村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在刺梨种子培育方面,贾西村受到贵州大学喀斯特山地果树资源研究所和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支持,培育了耐寒、耐旱、耐贫、根系发达的贵农5 号、贵农7 号刺梨种子,并且经过近10 年实践证明,贵农5 号和贵农7 号十分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由于刺梨花开后漫山遍野都是灿烂的花海,景色十分美丽宜人,加之当地全年气候温和,适宜避暑,贾西村依托九峰莲池景区,打造了集旅游观光、沉浸体验、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基地。
由此可见,在协同融合理论视角下,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资源匮乏型村庄,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等社会资本[21],并且拥有发展生产的基本物质条件,所以应发现这些资源,将其协同融合起来,进行合理高效配置,从而破解乡村产业振兴的资源困境。
4.2 各方利益主体协同融合:以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发展模式
2016 年,在盘州市委、市政府的协调调度下,国有企业贵州宏财公司与贾西村合作社以7∶3 的比例签订入股合作协议以后,双方正式搭建了合作平台,正式形成了“产业链+合作链+利益链”和“党建+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集体” 的双轨合作经营模式。通过合作社有机联结平台公司和农户,打通了刺梨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关键环节,连通了各方利益主体的合作链,从而既能够发挥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又可以弥补村集体和村民在市场竞争中的短板,保障产业发展中各方的权益。特别是在利益链上,贾西村天富合作社构建了 “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务工收入+套种收入”的利益联结机制,这对于贾西村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激发了全体村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动力,实现了村民有股份、集体有收益、村社有产业,使各方参与主体之间利益紧密联结。特别是对于脱贫基础不牢固的村民在收入分配方面进行二次分配,在土地入股、务工、分红方面予以优先保障,这一做法对于贾西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更加激发了全体村民的内生动力,更加坚定了其参与本村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综上所述,贾西村天富合作社虽然是由当地乡贤能人一手创办,并且创始人在合作社的日常经营中也有绝对的话语权,属于典型的能人投资型合作社。但是贾西村却并没有发生像传统的乡贤能人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所存在的“精英俘获”现象,也没有面临“公地悲剧”的威胁,而恰恰相反,贾西村刺梨产业不仅带动了周围7 个村庄的共同发展,增加了所有村民的收入,而且还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融合发展。每个村民也都积极投身其中,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为乡村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克服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情境下村民自主治理参与度低的弊端。贾西村之所以能避免传统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上述一系列弊端,最主要的原因是建立了各方利益主体协同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各方利益主体通过合理有效的机制绑定在了一起,调动所有利益主体共建,实现利益成果共享,创新了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
4.3 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融合:发挥“乡贤+政府+市场”作用,优化产业布局
在贾西村乡贤能人的带领下,贾西村开始在石漠化山地上集体种植耐寒、耐旱、耐贫的刺梨,带动全村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但是贾西村的发展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第一产业种植刺梨,而是通过紧抓政府政策支持、乡贤能人带动这两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利用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实现了“产村景”融合,纵向打通产业链,发挥出三大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
在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贾西村对刺梨市场的充分研究下,乡贤能人带领贾西村将刺梨种植产业逐步融入刺梨产品加工业。2017 年6 月,贾西村刺梨产业产研中心开始破土动工,8 月第一条生产线安装并投入使用,2018 年 “刺力王” 果汁饮料开始上市销售,后续不断出现了刺梨口服液、刺梨压片糖果、刺梨果脯等一系列刺梨加工品,2019 年逐步辐射全国,实现产值8 亿元,2020 年产品出口日韩美等国,实现产值30 亿元。贾西村刺梨产业园还获得了国家级出口刺梨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刺梨研发中心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至此,贾西村以刺梨为原材料的产品加工业逐渐完善并具有一定规模。另外,园区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种养结合、种育融合”的多元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林药、林苗、林菜、林蜂等立体种养业,完成林下育苗33 hm2,套种中药材地参373 hm2、鱼腥草133 hm2、蔬菜20 hm2,养殖蜜蜂500 群,实现了把产业引向林下、引向空中,实现了经济价值最大化。
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贾西村在当地政府的政策规划引领下充分发展产业特色,利用刺梨开花期和果熟期满山绿意盎然的美丽景象,可以观赏、采摘和体验,并依托哒哒仙谷景区品牌效应,发挥九峰莲池景区、毕摩山谷景区优势,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完善园区内基础设施,培植乡村旅游景区景点,通过产景融合、农工融合、农旅融合,把特色产业发展成集生产、加工、观光、体验、旅游为一体的纯天然生态产业群[22],把产业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此外,贾西村村民还可以在景区、酒店民宿等场所务工,使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使村民既可以照顾家庭,又可以通过务工获得一份较为可观的收入,实现了文化旅游价值最大化。
综上,贾西村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农村三产深度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发展布局。这其中既离不开当地政府惠农政策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贾西村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正确把握,注重培育市场主体,更离不开乡贤能人在前面的“冲锋陷阵”,使乡村产业的发展更加多元、更加稳固。
4.4 共建与共享协同融合:以联村党支部为引领调控分配格局
随着贾西村乡村产业的日益发展壮大,形成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格局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落实国家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在于村民生活富裕的重要体现。贾西村通过建立联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调控作用,其中贾西村村民用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后所获得的收益主要有土地租金、合作社二次分红、林下收入、园区景区务工收入。其中租金采取的是按照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好坏和多寡进行分配:耕地每年26.67 元/hm2,山地坡地每年6.67 元/hm2;在合作社二次分红中村民最初分红比例为10%,在2019 年刺梨种植取得收益后村民分红比例变为15%;林下收入是指村民在土地流转之前所属的自家土地上在刺梨林下种植中草药、养护野蜂等所获得收益,这部分的收入完全由村民自己所有,合作社和平台公司不参与分红,分配完全依据的是自愿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园区景区务工收入分配采取的是按劳分配的原则,村民参与园区景区的日常管护运营按日或者按月领取工资,根据所从事的岗位不同每日可获得50~120 元的工资。另外,由于身体和年龄等原因不能到合作社刺梨产业基地从事重体力强度的村民,党组织统筹安排其通过环卫、保洁、门卫等方式促进其就业,增加其收入,使刺梨产业真正成为贾西村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综上分析,土地是农民的根和魂,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不管刺梨的收益如何,村民都能获得流转土地的保底收入,这切实保证了村民的基本权益和基本收入来源。随着刺梨产业发展越来越成熟并具有一定规模,收益也不断增多,村民所获得二次分红也越来越多,这更加坚定了村民发展刺梨产业促增收的信心。林下种植和园区景区务工完全采取自愿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村里部分“懒汉”不劳而获“搭便车”的情况发生,防止挫伤真正全身心投入乡村产业发展的村民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再次分配和合理倾斜照顾的原则,也使困难村民有了基本保障,确保乡村产业振兴的路上不落一人,不让一人掉队,为实现全体村民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此,在联村党支部的引领调控下,贾西村形成了“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二次分配”的分配格局,兼顾了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调动了全体村民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通过全体村民共建,实现了发展成果由全体村民共享。
5 结论与讨论
本文结合协同融合理论和贾西村现实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即便是资源匮乏型村庄也能实现乡村产业的内生发展,带动全体村民实现共同富裕。(1)利用社会资本集聚起村庄内外的各种资源要素,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起点和基础,以破解村庄资源匮乏的困境。(2)通过合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各方利益主体联结在一起,确保各方利益主体可以“拧成一股绳”共同朝着乡村产业振兴的方向发力,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3)借助“乡贤+政府+市场”的力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壮大乡村产业,优化产业布局。(4)联村党支部居中协调促进资源收益的合理分配,防止出现利益分配失衡,使乡村产业发展成果由全体村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的决胜之要和重要保证在于乡村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也在于乡村产业振兴。但是,一直以来乡村产业的发展由于资源有限、产业基础薄弱等系列原因,绝大多数村庄并没有支柱性产业来助力其高质量发展,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的落后村庄更是如此。基于此,本文以贵州省贾西村为例,尝试从协同融合理论出发,探寻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与模式,为我国其他村庄发展乡村产业提供借鉴和参考,并激发相关研究从更加多元的理论视角展开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