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设计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4-01-09王晓红谢兰兰

全球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绿色设计创新设计

王晓红 谢兰兰

摘要:设计服务是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源头,集合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服务业态、商业模式创新于一体,作用于产业、产品、服务全过程。创新设计已经成为提升产品、服务、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设计活动在组织方式、服务模式、创新主体、资源协同整合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重大范式变革,呈现开放开源创新、数字化、平台化、绿色低碳化、服务设计化、适老化等重要趋势性特征。各国高度重视设计对创新的引领作用,许多国家将创新设计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提升创新设计竞争力为政策着力点,从知识产权保护、财税政策支持、教育和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扶持等多方位促进创新设计发展。

关键词:创新设计 开源创新 绿色设计 服务设计化

作者简介:王晓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高级研究员;谢兰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世界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

引 言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统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战略安排。新发展理念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创新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2023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要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创新创意设计,推动消费品升级迭代和品牌化发展。

设计服务是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源头,集合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服务业态、商业模式的创新于一体,作用于产品、服务和产业的全过程,涵盖产品设计、流程设计、工程设计、环境设计、服务设计等领域,是提升产品、服务和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创新设计是推动全产业链创新的关键环节。通过集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为产品、工艺流程、服务全过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创新设计是实现价值链升级的关键环节。通过将设计植入从产品开发到工艺流程、生产制造、市场销售、品牌经营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将赋能产业向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推动制造产业链向服务延伸,优质产品成为驰名品牌,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加工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升级。

创新设计是改善供给、创造需求、引导消费的关键环节。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将加快发展个性化、高端化、智能化的产品设计,高效便捷、低碳环保等服务模式设计以及精准市场定位、大数据画像等数字营销模式设计,创造和引导时尚消费、个性化消费、高品质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需求。

近年来,我国设计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设计经费投入逐年递增、设计服务机构快速成长、设计人力资源储备丰富。202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3.09万亿元,以设计费用占研发支出8%计算,工业设计市场规模约2400亿元。中国工业设计协会《2022年我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现状统计研究》显示,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99家、工业设计类公司11211个、工业设计组织129个、工业设计联盟49个、工业设计类奖项赛事约200个。2022年,共授权发明专利79.8万件、实用新型专利280.4万件、外观设计专利72.1万件。我国设计师约有1700万人,居全球首位,占全球和亚洲设计师比重分别为19%和45%,设计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每年4万人左右。设计服务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产品、服务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基础及驱动力。蛟龙号载人潜水器、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北斗—遥感卫星综合管理平台等国之重器,已成为创新设计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引领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的生动实践。

一、创新设计的理论演进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设计在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国内外学者对设计与创新及设计演进、设计变革、设计属性等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化,集中体现了传统工业设计到数字化创新设计的重大跨越,体现了设计对创新的引领作用已从产品贯穿到整个产业链和服务链活动,成为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因素。

(一)设计服务的历史演进

设计随着人类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而不断演进。设计进化的路径大致分为3个时期:传统设计(农耕时代:设计1.0),现代设计(工业时代:设计2.0,工业设计1.0),创新设计(知识网络时代:设计3.0,工业设计2.0)(路甬祥,2014)。学者们分别从设计管理的视角将现代设计分为3个阶段:企业形象与产品设计管理(设计萌芽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设计知识与系统管理(20世纪60至90年代),设计战略与创新管理(2000年至今)。设计逐步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层面并作为创新的重要动力,设计知识和系统成为企业战略资产,设计思维应用于企业的产品、服务及文化、组织等创新(王晓红等,2018)。

(二)傳统工业设计到创新设计的跨越发展

包豪斯在工业化初期建立了工业设计的教育体系,建立了面向工业化的设计标准;二战后,美国提出了设计与商业结合、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设计模式;德国迪特尔·拉姆斯(Dieter Rams)作为极简主义创始人建立了20世纪的设计标准(鲁晓波,2021)。1970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ICSID)首次提出工业设计定义并于1980年进行修订,2006年ICSID再次对定义进行修订指出,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这一定义将工业设计从产品延伸到工艺流程和服务的全产业链设计。2010年,工信部在《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随着全球进入数字经济时代,设计从传统工业设计迈向创新设计。( 路甬祥率先提出“创新设计”这一概念。2013年,由路甬祥院士领衔的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首次对创新设计开展的系统性研究。)创新设计面向网络数字时代,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用户需求驱动创新,以产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具有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开放融合、共创分享等特征,通过集成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推动产品、产业和服务模式的创新(路甬祥,2014;王晓红,2016;王晓红,2017)。《中国制造2025》首次将“创新设计”写入国家文件并指出,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

(三)创新设计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并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创新设计是系统综合集成的创新创造,是将信息、知识、技术、创意转化为产品、工艺、装备、经营、服务的先导和准备,决定制造和服务的价值;是贯穿整个产品和产业链,实现科学技术创新、人机协作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集成创新(潘云鹤,2016)。创新设计以需求侧为起点,在供给侧为产品、产业全过程提供系统性服务,在产业链中具有引领性、主导性作用,因此,构建以设计为主导的创新链是促进产品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和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王晓红,2017;王曉红等,2016)。同时,设计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股票价格、盈利能力、雇佣、出口贸易等具有推动作用(Kotler P. and Alexander  R. G.,1984;Bruce M. and Bessant ESSANT J.,2002)。

(四)创新设计是产品和服务的文化性与商业性的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创新设计从注重对材料、技术的应用和产品功能的优化,上升为对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用户体验追求及对人文道德、生态环境的关注。创新设计融合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人文艺术、生态环境等知识信息,追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价值,将产品的功能性、经济性与美感享受融为一体;技术是设计实现的基础,文化提升产品附加值,艺术提升产品品质,人本是设计的核心,商业是实现设计价值的重要途径(路甬祥,2014;柳冠中,2019;路甬祥,2017;路甬祥,2019)。研究发现,开放性与多样性的城市文化、丰富多元的创意环境、优质的人力资源及创意产业集群是构成世界设计之都的基本要素(张立群,2013)。

(五)数字技术引发设计创新的环境、理念、范式、工具及组织方式等变革

创新设计基于全球信息网络和物理环境,绿色低碳产品、工艺流程和全生命周期与整体系统的绿色化成为设计目标,实时传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人工智能(AI)成为核心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成为设计创新平台(路甬祥,2016)。创新设计推动制造业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设计、规模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服务转变,并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到生产、服务、营销的全过程,使设计产业链由产品设计向工艺流程、服务模式设计拓展,设计价值追求向注重公共服务、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转变,设计方式向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式、体验式转变,设计创新向全球网络平台、共创共享演进(王晓红,2016)。拟实化、全生命周期化、系统集成化是未来数字化设计的方向,通过数字样机技术进行数字化设计是实现自主研发设计的主要手段(谭建荣,2022)。

二、创新设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趋势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设计活动在组织方式、服务模式、创新主体、资源协同整合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重大范式变革,呈现开放开源创新、数字化、平台化、绿色低碳化、服务设计化、适老化等趋势性特征。

(一)开放开源创新趋势

1.设计创新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近年来,全球设计知识产权创造活跃。2007—2021年,全球工业品外观设计申请量从52.51万件增至117.62万件,年均增速6%,高于同期专利申请量增速(4.3%)。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对全球设计创新的贡献度大幅提升,2021年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国家外观设计申请量全球占比分别为69.3%、23.3%和4.6%。2021年,非本国居民申请的外观设计占全球总量的18%,比2020年增长2.8%,这一趋势在发达经济体中更为明显,2021年非本国居民外观设计申请量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占比分别为63.2%、46.1%和32.7%。

2.跨国公司全球设计创新平台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依托数字技术和海量数据构建起全球设计创新平台。如,苹果的苹果设计(Apple Design)、谷歌的开源设计平台(Material.iO)、阿里巴巴的阿里巴巴设计(Alibaba Design)等,这些平台聚合全球设计师、设计机构等创意设计资源,极大缩短了全球产品和服务创新周期。如,2020年谷歌推出芯片开源计划,与半导体制造商天水科技公司合作资助开源芯片发车计划(Open MPW Shuttle Program),将芯片设计中的工艺设计工具包(PDK)开发套件完全开源免费,允许开发者利用开源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产品开发工具包等工具开发芯片,谷歌为其免费制造芯片,至今谷歌的芯片从超过364个社区提交的设计中选出并制造了240款,2022年谷歌和美国国家标准与设计研究院(NITS)达成以开源方式推动芯片设计和制造的合作协议。

3.开放开源设计催生大量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开源设计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鲜明特征,通过开放具有通用性的设计资源,如设计规范、组件、图标、插画等,设计者基于开源平台进行新的设计,大幅提升设计创新效率,推动大众协同与共创共享的良性循环。中国信通院的报告显示,到2025年全球开源开发者数量将突破1亿人(中国信通院,2022)。基于开放、共享、协作的开源设计模式有效推动设计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如,海尔于2009年搭建了开放创新平台(Haier Open Partnership Ecosystem,HOPE),HOPE把供方和需方聚合到一起并提供交互场景和工具。同时,研究超前3~5年的技术并推进技术转化、催生新产品。HOPE平台支持海尔研发团队开发了众多前沿性产品,如MSA控氧保鲜冰箱、水洗空调、天樽空调、NOCO传奇热水器等,服务行业包括家电、能源、健康、日化、汽车、材料、智慧家居、生活家电等20多个领域。小米公司则对生态链企业的设计活动开放技术、人才、供应链等资源,截至2021年共投资超过390家公司,超过4000余家企业与开发者接入小米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平台,实现智能家居全品类2000种以上智能硬件产品大规模产业化,拉动上下游产值突破万亿元。

(二)数字化转型趋势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智化产品和服务设计应运而生并深刻影响着设计范式和发展趋势。数字化设计对经济、贸易增长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英国数据表明,近40%的英国设计师从事数字化设计,2009—2016年英国数字化公司营业额增长85%。数字设计行业是英国价值最高的设计出口部分,其中,2015年含有数字设计的出口额达279亿英镑,相当于全部设计出口价值的58%。丹麦数据显示,67%的公司使用外部设计资源,其中,有70%以上服务于数字化相关企业。

1994年,波音公司在波音777上实现了数字样机的设计。2000年,美国IBM公司提出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把数字化设计、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到技术设计、装配、制造的各环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了基于数字孪生的复杂系统、工装预测的方法,运用在飞机、运载火箭等飞行系统的健康管理中(谭建荣,2022)。

新冠疫情大流行带来数字产品设计、无接触服务模式设计的大发展。从产品设计看,数字技术与设计深度融合拓展了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的范畴和深度。以数智化为代表的数字产品设计迅速崛起。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美国、日本、欧盟、韩国5个经济体以第14类通信产品(记录、电信或数据处理设备)为代表的智能化产品外观设计申请数量增长率达65.6%。通过设计实现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计产品,2018、2020年实施的第12版、第13版《国际外观设计分类表》中分别新增112项、138项新产品,如,VR眼镜、扫地机器人、虚拟键盘投影设备、智能快递柜、智能门禁系统、智能镜子、智能钥匙等数字产品。

数字技术驱动了数字化服务模式设计。如,浙江生意帮“云工厂”通过网络链接生产者,盘活整合闲置产能,大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拆解生产工序优化每一个生产环节,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以网络化协同生产为基础的云工厂配合云端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实现高效管控体系,通过优化物流路线、调整产能匹配、高效品控管理,最大程度降低设备和人工对产品生产的影响,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

(三)组织方式平台化趋势

平台企业通过数据、算力、算法有效组合要素资源,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有效实现制造商与研发设计机构协同创新(王晓红,2022)。互联网工业设计平台有效整合制造商、第三方设计机构、设计师等要素资源,形成以数据为核心要素、网络协同、共创分享的设计创新模式,从而颠覆了传统设计公司的组织方式,有效解决了过去设计公司难以找到市场、制造商难以找到设计提供商的困境,实现了供需精准对接。如,橙色云公司基于互联网平台创立了全球协同研发设计模式,该平台一头连接制造端,另一头连接设计服务端,针对制造企业提出的设计需求,跨国界、跨区域、跨领域组合工程师、设计师资源,通过人工智能快速匹配人员组成项目组,在线完成合同签约、项目管理、交付评审、资金支付等服务。截至2022年,橙色云平台注册企业5万家、工程师超过32万人,近400名国内外行业专家、100多家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合作伙伴入驻平台,发布项目12000项、研发成果400多项,获得国内外专利97项,形成了良好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忽米工业设计平台打造的集工业设计服务、设计创新研究、试制试验、设计大赛、产业孵化、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工业设计生态系统。平台聚集了1000多名行业专家、20000多名国内外设计师为企业提供设计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完成传统产品转型升级1500多个案例,覆盖摩托车、两轮电动车、智能硬件、机器人、健康医疗、家用电器等领域。米朗工业设计公司专注于椅子设计,公司通过整合市场调研、外观设计、结构设计、手样制作、模具、包装等设计资源形成为制造商提供全链条设计服务能力,并打造成综合设计研发转化服务平台,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降低了企业创新风险,提升了经济效益。佛山市某家具制造商通过与米朗合作,2013—2018年产值由1亿元增至8亿元。

(四)绿色低碳化趋势

截至2021年,全球有40多个经济体宣布碳中和目标,我国已制定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30·60”目标。绿色设计充分体现生态、节能、降耗、节材等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满足人们对自然、物质、环境的需求。绿色设计的基本思想内核在于节约有限的资源能源,保护好最为宝贵的生态资源。绿色设计的核心是“减量化、回收重用、循环再生、可降解(Reduce,Recycle,Reuse,Degrade,3R1D)”,即减少、回收、再利用、可降解,不仅减少物质和能源消耗、有害物质排放,而且做到产品能够回收再生或重新利用。

绿色设计大力推动绿色产品、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发展,逐渐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及审美需求。未来的绿色设计将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绿色设计,通过选取生命周期数据、挖掘数据间隐藏的知识,并将绿色设计理念共同植入产品设计过程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低碳化,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健康生活、绿色出行等新形态。如,自行车之城哥本哈根的绿色交通设计:为促进市民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轨道交通,通过统筹规划设计保证市民距家1公里之内就能使用轨道交通,对1公里路内的交通推广使用智慧型自行车,自行车装有存能电池、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通过信号系统保障出行畅通。

绿色建筑设计已成为全球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举措和流行趋势。全球建筑建设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 ,GlobalABC)发布的《2021年全球建筑建造业现状报告》显示,2020年建筑部门占全球终端能源消费量的36%,占与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7%,如果要实现2050年全球“凈零”排放的目标,到2030年建筑部门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需减少50%。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快速发展。如,“十三五”时期,南京市5年新增绿色建筑节能总量约115万吨标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280万吨。截至2023年4月,深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超过1.6亿平方米,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超过1500个,成为全国绿色建筑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2012—2021年,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由400万平方米增至20亿平方米,截至2022年6月底,新建绿色建筑面积超过90%。许多“美丽乡村”“智慧城市”均体现了前沿的绿色设计理念。如,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事场馆、用电、车辆等全部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所有新建场馆均取得三星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均使用了世界领先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大幅降低制冷功率;三大赛区26个场馆全部使用“绿电”,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电供应;设计的“微火”火炬以氢为燃料,氢气消耗量每小时小于2立方米。据测算,赛事期间使用的氢燃料交通服务用车减排约1.1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5万余亩森林1年的碳汇蓄积量。

(五)服务设计化趋势

以人为本是设计的核心要求。随着服务型社会的发展,用户体验、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创共享等服务设计成为时尚潮流,保证多数人得到普遍服务,同时更好满足特殊群体需求,通过创新设计最大化释放公共服务效能。近年来,远程教育、远程会展、远程维修、远程办公等网络数字化服务模式设计蓬勃发展,大幅提高全球优质服务资源共享水平,降低服务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如,远程医疗这一服务模式设计,利用数字技术整合优化配置全球医疗资源,将传统医疗由面对面服务突破物理空间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就医方式,提升医疗信息共享水平和就医效率,实现医疗资源服务的全球共享、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享。截至2022年,我国互联网医院已超过1700家,在线医疗用户突破3亿人。网约车这一服务模式设计将线上线下相融合,设计乘客与司机紧密相连的线上到线下(O2O)闭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打车方式,提升了服务效能,并为大量人群提供了灵活就业空间,目前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超过4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全国共有300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11.2万本、车辆运输证216.6万本。

(六)适老化趋势

预计到2025年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到2035年占比2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养老服务市场规模超过12万亿元;其中,老年用品市场规模5万亿元,养老设施建设市场规模2.2万亿元,养老照护服务市场规模1万亿元。这一趋势既对适老化设计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广阔市场。适老化设计突出“以老年人为本”的理念,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交等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衰退的特点,设计出适应老人需求的生活用品、建筑环境、交通道路设施及服务模式,最大限度为老人日常生活和出行提供方便。如,新加坡乐龄安全区是一个适老化改造系统设计的成功案例。一是将单一居住属性用地规划设计为多功能用地,在社区内增加商业、餐饮等生活服务设施,确保老年人在社区内享受丰富的生活服务。二是通过道路设计对车行道及设施改造,限制、降低社区内机动车驾驶速度,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三是完善步行系统设计,将步行道连接公园和绿地,保障老人散步、休闲、娱乐的环境。四是改进公交系统设计,增建公交站点,改建自行车道、停车场系统以促进步行和乘坐公交,在路口、人行横道等增加标识,完善夜间步行照明。

三、提升创新设计竞争力成为各国政策着力点

全球很多国家将创新设计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发展力度,并从知识产权保护、财税支持、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一)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欧盟为确保设计竞争力,不断完善设计知识产权立法。2022年11月,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外观设计条例》《关于外观设计法律保护的欧盟指令》,确保外观设计的保护能够与数字时代相适应,并通过降低收费、简化程序、加快处理速度、提升可预见性和法律上的确定性,从而降低获得外观设计法律保护的门槛以支持欧盟工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使工业部门、中小企业和个人设计师更容易获得回报和提高效率。2019年11月,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适用于发明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延迟审查制度,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专利法施行,正式将局部设计纳入外观设计保护客体,并将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限由10年延长至15年。同时,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布局,提供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一站式”纠纷解决方案,在“十三五”时期共建成40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22家快速维权中心,培育百余家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

(二)更加注重财税政策支持

资金支持是欧洲各国政府激励企业设计创新的政策工具之一(王晓红等,2023)。2014—2020年欧盟的创意欧洲计划和2021年的地平线欧洲创新计划,文化创意产业是其中的重点支持领域。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政府制定专项设计支持计划,英国的设计需求计划和丹麦破冰计划等设计投资计划已执行到第三轮和第四轮,欧洲各国通过补贴、赠款、代金券、税收抵免等政府资金保障降低企业设计创新风险,促进企业使用设计实现产品和服务增值。2016—2020年,西班牙用于创新的结构性基金总额达2400万欧元,约10%的资金用于为企业提供设计指导和直接资助以激发公司对设计的兴趣。美国是全球设计创新引领者,政府设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支持设计产业和协会,同时还设立了专门机构联邦设计组织,为设计行业建立建筑、平面设计等公共服务设计规范。

(三)更加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

人才是提高设计竞争力的第一要务,各创新型国家高度重视设计教育。美国是全球设计类院校专业最全的国家,设计产业发展拥有大量顶尖高校支持。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圣克拉拉大学等世界顶级研究型大学,还有若干专门的设计类院校,这些高校与设计产业和市场的关联度极高,通过多种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并鼓励毕业生创办企业(王晓红等,2023)。2021年英国设计与技术协会、设计商业协会等组织向政府倡议将设计融入主流课程,在进入高等教育的通道(EBacc资格考核)中与其他核心科目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并促进继续教育和行业机构之间的培训和知识共享,将设计与工艺科目纳入到技术资格考试中,平等对待高等教育考试认证与技术资格考试认证。爱沙尼亚将设计作为艺术和技术课程的一部分添加到1~9年级的国家课程中。英国建立了针对设计师的行业标准,2021年修订了《国家设计指南》《国家模型设计规范》《设计规范指南》,并在环境设计等细分领域建立独立的设计质量部门和行业标准。2018年11月,日本政府成立“卓越設计人才资源开发研究小组”并制定培养要求和培训课程,2020年3月发布“卓越设计人才开发指南”和“有关培养卓越设计人才调查研究报告”,提出了高级设计人力资源的能力要求:具备适应社会变化和进步的最新设计技能与设计理念;具有专注力、应变力和好奇心,可以创造并归纳未来愿景;具备连接商业和设计的基本素养;以社会和商业问题为己任,有自己主导局势的能力。

(四)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设计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欧洲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设计促进组织体系。欧盟有内部市场、工业、创业和中小企业总局、欧洲地区研究与创新网络、欧洲知识产权局等重点关注设计的政府部门,有欧洲设计协会、欧洲生活实验室网络、欧洲生态设计中心网络等行业协会,还包括欧洲手工业中小企业协会、欧洲室内建筑师与设计师协会联盟专司设计细分领域的协会以及设计教育联盟。这些设计促进组织在运用设计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设计促进中心通常针对创业和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及提高生产力的服务,这项服务包括资金资助等金融手段和提供设计工具、课程开发。英国设计委员会2020年“企业支持服务”带来的总增加值(Gross Value Added,GVA)估计超过2970万英镑,相当于政府每投资1英镑回报高达7.22英镑;丹麦2021年官方公布的数据是每克朗国家投资创造了5克朗的价值。同时,欧洲各国组织设计推广活动十分广泛,比如设计周、节日、展览、宣传、博物馆、专项贸易、研究会议、竞赛、社交媒体及公开出版物,以助力各国建立设计品牌,扩大设计服务国际影响力。

(五)更加注重支持中小企业

由于设计对中小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中小企业成为欧洲设计服务的支持重点。2018年一项针对英国设计机构的调查显示,设计部门用户数量增长是由大量初创企业带来的,其中,60%的企业存活了3年以上,高于全國中小企业平均水平(44%)。2017—2021年,欧盟继续发挥设计对中小企业经济增长及公共事业发展的作用,重点放在旅游业创新设计计划、人本城市和创新设计三个项目,分别针对旅游业、城市建设和中小企业经营。Design4Innovation通过设计帮助中小型企业创造更理想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更高利润及更快增长。此外,由欧盟地方发展基金支持的一系列区域合作项目中也包含多个地方性的中小设计企业支持项目,如DesAlps将设计思维应用于中小企业创新以增强可持续发展,CREADIS3着重发挥文化创造力的作用;Lille-design个性化支持或设计培训课程支持中小型公司的设计整合。2017—2021年,欧盟地方发展基金主导的创新设计计划投资共计170万欧元,使2000家中小企业从设计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路甬祥:《设计的进化与面向未来的中国创新设计》,《全球化》,2014年第6期。

2.王晓红、于炜、张立群:《中国创新设计发展报告》,人民出版社,2018年。

3.鲁晓波:《应变与求变 时代变革与设计学科发展思考》,《设计》,2021年第12期。

4.王晓红:《推动创新设计实现新产业革命下跨越发展》,《全球化》,2016年第9期。

5.王晓红:《推动创新设计 迈向制造强国》,《全球化》,2017年第5期。

6.潘云鹤:《创新设计是建设制造业生态的核心推动力》,《全球化》,2016年第3期。

7.王晓红、张立群、于炜:《中国创新设计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8.柳冠中:《重温经典:柳冠中谈工业设计》,《装饰》,2019年11月。

9.路甬祥:《创新设计引领中国创造》,《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年第17期。

10.路甬祥、孙守迁、张克俊:《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机械设计》,2019年第2期。

11.张立群:《世界设计之都建设与发展:经验与启示》,《全球化》,2013年第9期。

12.路甬祥:《关于创新设计竞争力的再思考》,《中国科技产业》,2016年第10期。

13.谭建荣:《数字设计与数字孪生: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中国机器人网,2022年8月31日。

14.中国信通院:《全球开源生态研究报告(2022年)》,中国信通院网站,2022年9月。

15.王晓红:《以平台为重心做强数字经济产业体系》,《经济日报》(理论版),2022年1月13日。

1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站,2022年8月31日。

17.王晓红主编:《中国创新设计发展报告2022—2023》,中国经济出版社,2023年。

18.Kotler,P. and Rath, G. A., Design:A powerful but Neglected Strategic Tool,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Vol.5, Issue 2, 1984.

19.Bruce, M. and Bessant, J.,Design in Business: Strategic Innovation through Design, Financial Times Prentice Hall, 2002.

责任编辑:郭 霞

猜你喜欢

绿色设计创新设计
建筑设计中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分析
浅议生态视角下的绿色服装设计
食品机械中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分析与阐述
戏剧舞台灯光艺术创新分析
基于绿色室内设计的室内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