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4-01-08王丹丹
王丹丹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2.赤峰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课程思政是指思政课以外的其他教学过程,通过对思政资源的自觉发掘,提炼,优化和运用,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和道德,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课程思政强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具备高尚品德的人才,促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发展,实现协同育人,体现了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新的课程观。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教育肩负着培养具备高素质师资能力的重要使命。师范生担负着培养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使命,师范生的心智成熟水平与思想政治素养将对中小学生产生深远影响[3]。国家需要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就涉及高校为谁培养教师、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的问题。
在师范类专业中,心理学是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师范生来说,掌握和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未来在自己和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标志性的课程,旨在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以凸显教师教育特色和培养合格的教师。心理学教学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育人为本,通过提升师范生心理素养,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来促进自身发展。
对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任课教师来说,如何将立德树人自然渗透到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培育,已成为一项新的挑战。当前心理学课程思政化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鉴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以期助力心理学教学研究,增强高校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效。
一、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意义明晰
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内容,为师范类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些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包括自我认知、品德心理、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学习心理等多方面。如自我认知和个人成长方面与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等思政要素相互契合;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怀等思政元素在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4];又如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国”思政元素的重要组成。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涵盖品德心理和学习心理两个方面。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师范类心理学教学中,将心理学知识与课程思政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紧密融合,有利于增强师范生的幸福感及归属感。对心理学课程思政构建路径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促进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同时对新时代心理育人工作的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大学时期作为师范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亟需思政课程方向性引领与专业课程滋养。将思政元素纳入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教学环节,能够塑造师范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融入思政元素的心理学课堂,对师范生养成正确的三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职业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阶段,又称作“职前教育阶段”。在这期间,师范生应形成区别于非师范学生的专业结构。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师范类专业学生除了必须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理念,而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是师范生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教学目标。借鉴张黎声教授的观点,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包含三个层面,分别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塑造学生的个人品格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养成[5]。既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具体内容来发掘和设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心理学课程中引导师范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推动教育进步,将青春和热情投入到促进教育发展的事业中。结合心理学课程特点和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厘清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内涵。
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在讲解心理学知识的同时,结合具体生动的案例,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培养家国情怀,结合师范教育的家国情怀,讲教育中的行动和责任,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树立为国家兴旺而努力奋斗的理念。
个人品格塑造(如何做人):在讲解心理学知识的同时,结合具体生动的案例,采用隐性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学习心理学理论和价值并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升师范生问题分析的能力、引导其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提升教育境界,是进行专业伦理教育和个人品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科学观养成(如何做事):通过对心理学实验、研究等的解读,对师范生行为进行引导,即指导师范生“去做”和“如何做”,通过揭示专业贡献和科学力量促进社会发展,使之产生敬畏感,树立师范生的科学观,激励师范生践行“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教师风范。
三、师范类专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讨
将课程思想政策落实到师范类心理学教学中,需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热情与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氛围,规避传统思政课教学满堂灌、灌满堂的教学方式,切实育人功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内容为王、形式为金。教学形式是决定教学内容能否合理展示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一)讲授法与课程思政
讲授法是历史最悠久、应用最广泛的经典教学法。教师口语系统地描述情境,向学生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阐明规律[6]。教师必须精心安排讲授要点。课程思政融入讲授法,教师需充分掌握知识点的内涵,找好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在润物无声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举例介绍讲授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见表1。
表1 讲授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学教学相关示例
(二)案例法与课程思政
相比传统方法,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等方面存在优势[7]。“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案例的方式渗透其中。如爱国思想和民族情怀等价值观的传递是潜移默化的,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举例介绍案例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见表2。
表2 案例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学教学相关示例
(三)研讨法与课程思政
研讨法是高校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的讨论或辩论。研讨前的准备活动非常重要。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明确讨论主题、精心准备材料、积极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讨论、做好课堂讨论和发言记录、总结并做好讨论评价。在心理学课堂,有众多的主题和材料可以采用研讨的方式进行教学。举例介绍研讨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学相关知识点,见表3。
表3 研讨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学教学相关示例
四、结语
师范类专业学生心理学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像盐溶于水一样有机地融入心理学知识的讲解。教师在传授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将隐性学习融入显性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需要明晰的是,师范类专业心理学的任课教师必须自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研究心理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身作则、以德施教,提高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