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的方法

2024-01-08王依凡

乡村科技 2023年20期
关键词:村落营造景观

王依凡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401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许多村落出现了“空心化”现象,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正面临着凋敝、荒芜甚至消失的危机。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文化、科学、社会及经济价值的村落。而景观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构成要素,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是传统村落生产和生活的集中体现。因此,保护传统村落景观对建设与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艺术介入与传统村落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大环境下,由艺术家直接参与或主导的艺术介入村落景观营造实践,是近10 年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介入实践之一。在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的过程中,村民是艺术介入的参与主体。艺术对村落景观空间的介入应充分考虑村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应在改善物质环境的同时,重塑传统村落精神层面的文化特性,促进村落的自我成长。

当下的传统村落景观营造存在若干问题。一是村落景观营造模式单一、僵化。部分村落盲目套用城市景观营造模式,忽视对乡土文化、历史脉络、生活样式的保护与传承,致使村落“地域性”丧失,造成“千村一面”的境况。二是村民主体参与度低或无效参与。村民是传统村落景观营造的主体。营造村落景观应多听取村民的意愿,带动村民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发展的认同感,如此才能实现村落内生式发展。近几年的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实践显示,艺术家在运用艺术手段建设村落的同时,活化了当地的传统文化技艺,其以艺术为媒介和手段,对村落景观产生了内在影响,为传统村落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笔者针对如何借助艺术之力,制订符合传统村落发展与景观营造的方法与措施进行了研究。

2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的基本模式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的实践通常分为“第三方发起”和“自发式”两个层面[1]。“第三方发起”的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主体是政府、企业、艺术家等其他团队,其在资金、资源等方面更具优势。“自发式”的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通常是在艺术家的协作下,由当地人或者乡贤发起,该模式更容易获得村民的支持与配合。综上,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共有4 种模式,分别是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艺术家入驻及乡贤自发。

2.1 政府主导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模式

基于政府的政策支持、项目资助、人才建设及资金补助,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效果更好,有利于村民共同参与传统村落景观营造。例如,贵州省兴义市雨补鲁村的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实践就是由政府主导、中央美术学院参与建设的项目。该项目以提升地域文化旅游特色为目的,邀请著名艺术家等相关知名人士策划大型艺术展、艺术节、美术馆展览等活动,通过举办艺术节发挥文化旅游效应,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见图1)[2]。该模式得到了政府在政策、经济方面的支持,资金较为充足,其直观性作用是能够快速提升传统村落风貌及文化形象、完善基础设施,而且更多的企业、艺术家的入驻,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同时该模式存在“短暂性”“阶段性”隐患。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为村落注入新鲜血液,持续为村落发展助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短期的“艺术下乡”活动只会给村落带来暂时性的发展,一旦失去政府的支持与资助,参与者就会迅速脱离村落,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工程也会就此停滞。

2.2 企业投资下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模式

企业通过资金投入、产业入驻、品牌加持、项目开发等方式对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进行支持。企业投资下的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有其局限性,即企业入驻的基本准则是以最小的投资换得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部分传统村落景观营造中,企业会干预村落的建设发展,而一旦村落的发展轨迹脱离企业原本的计划,企业就会撤资离开,从而影响村落的发展进程。例如,欧宁、左靖等人在安徽省徽州发起的“碧山计划”,香港东盛投资有限公司试图通过资金投入保障“碧山丰年庆”文化节的举办(见图2)。然而,二者在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理念上产生了分歧,东盛撤资导致后期出现资金匮乏、凝聚力缺失的局面,最终造成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工程停滞。

图2 碧山丰年庆

2.3 艺术家入驻的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模式

艺术家入驻模式是指艺术家长期地、群体性地驻扎于传统村落,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地域特色、民风民俗,推动传统村落环境改善、老屋修复、场所空间活化。该模式是利用艺术家的社会影响力获得外来投资者的青睐,从而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如书店、民间舞台剧场、艺术产业园等,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村落文明乡风,推进村落治理现代化,进一步推动传统村落振兴。例如,2017年,由艺术家渠岩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青田县提出“青田范式”,从九大关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当下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新路径,并提出了跨学科研究和实践的必要性,以及建构一套新乡村伦理和设计认知模式,如图3所示。但部分艺术家入驻村落发展模式依赖于外生动力的支持,难以建立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机制,容易造成“政府做、学者办、群众看”的局面,造成村民被动式参与。

图3 顺德区青田县“青田范式”的九个层面

2.4 乡贤自发的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模式

乡贤是指一个区域范围内有德行、有才华、为乡人所推崇敬重的人。乡贤文化是在区域范围内历代乡贤积淀下来的榜样文化、精英文化和先进文化,是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价值的一种文化形态。近20 年以来的城镇化发展,导致许多传统村落人才流失,人去地荒,产生了传统村落“空壳化”现象。乡贤作为一个区域的贤达人士,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其参与社会治理,能够成为政府治理的一种有效补充,能较好地体现中国传统的“礼法合一”的管理理念[3]。

乡贤自发的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模式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村落自身的文化内涵与社会问题,更有效地组织村民进行传统村落景观营造工作。通过激励村民参与艺术实践,能够发挥村民的能动力,使其与艺术家共同致力于传统村落景观营造,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重建和谐的传统村落人地关系,同时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提升村民的发展潜力[4]。例如,四川省西昌市石节子村的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实践是由出身于石节子村的副教授、艺术家靳勒发起的,其带领当地村民以艺术之力,重塑石节子村的精神文化,修复人地关系,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传统村落美术馆,引起了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见图4)[5]。

图4 2008年靳勒和乡亲们在石节子美术馆开幕仪式上

上述四大模式在实践层面诉诸了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时所选择的不同出发点,同时揭示了艺术介入村落景观营造的内核——参与性、发展性、在地性,表明了我国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的关键,即艺术介入之根本是为民,不论在初始阶段、现阶段或是未来的发展阶段都不应变更。

3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表达方法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应与一般传统村落空间营造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造型表达、材质运用、色彩提取、文化表现、内容构思及使用功能等方面。

3.1 艺术在传统村落景观中的表达形式

3.1.1 造型表达

艺术景观构筑物应通过外部的形态展现其主题与内涵。在传统村落景观营造中,设计人员应注重形态之间在尺度、比例、结构等方面的协调性,突出传统村落特色、美感和文化特性[6]。在造型方面,设计人员可先对传统村落景观构成要素进行提取,包括点状空间、线状空间与面状空间3 种要素,并将其组合成新的艺术造型。由于传统村落景观营造多以公共空间为基础,因此艺术的造型也必须与该地区的整体景观氛围相协调。

3.1.2 材质表达

在传统村落景观营造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对空间质地、精神及所传达的情感具有极大的影响。例如,村落的木材、石材、农作物秸秆、土坯、砖瓦,以及生产工具、旧器物等植根于地方的材料,既可以很好地融入乡土空间中,也可以很好地传达当地文化脉络与场所精神。因此,材质的选择与表达决定了空间的本质与肌理,其提供的是不同的视觉体验。

3.1.3 色彩表达

色彩是对场所空间最直观的视觉感知,如徽派建筑的“白”、北方民居的“灰”、高原地区的“亮黄色”及岭南建筑的“黑灰色”,色彩表达与其文化脉络息息相关。在传统村落景观营造中,色彩的运用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提高景观空间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并通过主色调增强艺术色彩的感染力,传达空间情感,引起使用群体的共鸣;合理运用色彩的情感属性,不同的色彩会给人群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心理体验。针对不同的空间形式,艺术介入的色彩表达也应具有不同的情感属性,以增强空间的内在表达和特性。

3.1.4 文化表达

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根基。但不合理的保护和过度的开发让许多村落的历史文化被躯壳化,其原有的生活样式逐渐消逝。当下的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除了通过空间优化、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吸引人口回流,促进传统村落发展,也应修复乡土社会关系与地方认同,促进地域文化创新式发展。艺术作为传统村落的叙事者,有着挖掘地方文化脉络、重建社会关系的可能性。艺术作品作为当地文化的叙事者,不是浮于表面的文化形式“复刻”,而是从文化根源建立与乡村的关联性,从“输血式”艺术介入到带领村民一同促进“造血式”乡土文化复兴。在文化形式上的表达,一方面,设计人员可运用艺术方法、科学技术保护现存文化脉络,建构发展模式,引导当地文化传人,创新发展文化技艺。另一方面,可通过提取村落文化元素进行创意设计,以艺术之力促进文化再生表达,形成文化共鸣,促进乡土文化内生式发展。

3.1.5 内容表达

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许多在过去农耕文明时期建立的某些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传统礼仪与精神信仰逐渐消亡。艺术介入乡土社会,其内容表达是重新建构日常生活与乡土的精神内核。艺术介入应从传统村落日常生活出发,围绕村民的行为习惯、生活组成要素、发展意愿展开内容构想,避免自上而下的“强介入”模式,从微观视角找寻传统村落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让艺术回归乡土社会。同时,在内容表现方式上,艺术介入具有揭露地方真实困境和诉求的批判性作用。

3.2 艺术在传统村落景观中的功能表达

从传统村落居民自身的角度来看,传统村落艺术设施的设计应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和审美水平,强调其功能性和实用性。这种功能性的设计语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制造、施工到维护、管理的成本效益和便利性[7];二是从根本上满足当地村民的利益诉求。作为村落景观空间的物质形态载体,艺术介入村落景观营造时应首要考虑村民的行为习惯、作息规律与生活需求,在功能上为村民提供便利,抓住他们使用开放空间的行为习惯和活动取向,表现艺术在景观空间中休闲娱乐、空间优化、审美认知、教育宣传与身心发展的功能,如表1所示。

表1 艺术在传统村落景观中的功能表达

例如,大地艺术、墙体艺术、雕塑、景观装置艺术及色彩艺术等,构成了村民的视觉性体验,通过视觉互动,可以提高村民在开放空间的审美认知能力;亭廊、座椅、体育器材等公共设施,则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场所空间;同时,艺术对村落具有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空间功能的作用,通过设置特色景观照明、安装指示标识、优化绿道景观、完善街巷设施等方式,使村落空间分布更加科学合理,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促进村民更好地组织活动。此外,艺术的有机表达形式,如艺术展览、艺术教育课程、多媒体艺术、文化市集等,围绕村民的生产活动、生活样式、民风民俗与行为习惯进行艺术介入,从文化根源出发设计艺术活动,为村民提供技能学习、文化科普与产业发展的学习空间,促进村民身心发展,增强村民对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促进村落内生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未来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实践,一是应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创新发展流程机制,引导村民参与传统村落景观营造,培育主体意识。二是应注重对乡土文化的创新发展、场所精神的重构与活化,结合艺术、农业、民间工艺和文化创意产业,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优化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应借助艺术与互联网的力量实现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通过发展线上商业平台,探索新的产业形式,保证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振兴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四是后期应通过建立艺术介入发展评估体系,针对性解决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传统村落高效发展。

艺术介入传统村落乡土文化,致力于改善乡土精神面貌,实现传统村落的文化创新发展。以艺术之力,集多学科力量共同促进传统村落发展的艺术介入传统村落景观营造模式,可增强传统村落内在文化精神活力,改善传统村落流失衰败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秩序,促进传统村落产业创新,引领新传统村落变革新风貌。

猜你喜欢

村落营造景观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景观别墅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