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智能驾驶场景下用户期望研究

2024-01-08王惠涵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1期
关键词:草图动作智能

方 灏,王惠涵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自动驾驶、语音交互、人工智能和清洁能源等新技术正不断开发并应用于汽车上,未来将有更多的智能汽车进入市场。目前,企业主要从技术的角度对智能驾驶开展研究,但同时也需要了解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以及如何应用这些新技术,在设计智能驾驶汽车的人机界面和内饰时需要用户参与时的反馈信息。在未来的智能驾驶场景中,驾驶员的角色将发生改变,一些研究已经证明了在调查有关“未来”的问题时,用户参与是获取用户信息的重要因素[1]。文章提出一种探究未来智能驾驶的设计研究方法,该方法允许用户在研究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克服从现状过渡到未来场景的困难。

1 未来智能驾驶场景下的用户体验

1.1 未来智能驾驶场景用户体验研究

传统车载系统设计研究主要集中在驾驶分散注意力和可用性研究。然而,随着智能驾驶汽车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智能驾驶场景中,用户情绪、用户需求等越来越受关注,针对智能驾驶场景的用户体验研究越来越多。David 采用绿野仙踪法探索在模拟驾驶过程中如何与数字助手进行自然语言互动;Ingrid 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采用一种定性的、实验性的用户研究方法探索用户对新技术的期望,期望以时间为主轴构建。

1.2 用户期望研究

在设计和商业领域越来越关注用户体验,特别是在交互设计领域,设计师不仅要设计出可用的产品,而且要设计独特和理想的用户体验[2]。参与式设计有利于早期的形成性概念评估,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出用户对设计概念的反馈和建议[3],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对经验的理解,并开发用户体验设计工具。

用户期望是对产品体验的期待,是衡量用户体验的重要指标[4]。大多数针对用户行为和心理的研究是回顾性的,目的在于追溯用户过去对产品的使用情况[5]。目前针对未来场景的用户期望研究较少且较难开展,原因是研究者容易在表达需求时高估未来的设计,研究未来产品的难点在于必须将关注的焦点从过去和现在转移到未来。Blythe 用设计虚构的方法对未来技术展开研究。Roam描述了绘画如何帮助思维发散,并使讨论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宫效乾探讨未来生活中量产汽车的内饰界面构成。

文章提出一种参与式设计的研究方法,用于研究用户期望,借助对话、手绘、摆放道具和动作表演等方式引出用户过去的体验,并表达对未来设计产品的期望。

2 未来智能驾驶场景下的用户期望实验

2.1 实验方法与框架

2.1.1 实验研究问题

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未来智能驾驶场景下的用户期望,研究如何通过用户参与实验的方式,激发其想象力和同理心,探索未来产品的技术应用和服务体验的各种可能性。

2.1.2 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采用设置舞台的方式,该研究方法侧重于将被试的体验过程具体化,有助于充分发挥被试的想象力和反思,适合于挖掘被试对未来产品的用户期望。借助现有的物品和自制道具搭建一个模拟的驾驶座舱,被试按顺序进入环境中,摆放和绘制出未来驾驶座舱的空间布局,并通过肢体动作表演和语言描述体现使用方式和体验感受,展现出人与车的互动情况,结合被试的绘画和实验道具摆设,将期望按主题分类并分析。

2.2 实验准备

实验物品包括一个智能音箱,用于模拟人与车的对话,一台电脑用于播放车辆道路行驶视频,4 张椅子用于代表车内驾驶座位,以及自制的方向盘、仪表盘、仪表台面板。实验素材包括一段驾驶员开车的第一视角的路况视频。

实验共召集10 名被试,均具有一定驾驶经验和用户研究的知识,具有设计专业背景,且其中4 名被试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设计,该群体被试能够较好地完成实验过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展望未来智能驾驶的体验,思考体现方式,表现出对未来驾驶座舱的期望。

2.3 实验过程

每次实验时间均为30 min,研究人员首先向被试进行实验说明,随后进入环境进行驾驶体验,实验过程通过相机记录。

1)实验说明。研究人员在每次实验开始前向被试讲解实验说明,具体内容为:实验要求被试想象自己在未来如何驾驶一辆汽车,被试可以借助实验环境中的道具模拟驾驶情景,并可以将道具进行调整、摆放,同时可以在A4 草图上绘制汽车的相关功能,同时可通过智能音箱模拟车载语音助手。

2)进入环境。被试进入纸板及道具搭建的模拟驾驶环境中,实验正式开始,被试首先熟悉环境,包括电脑屏幕中播放的实时路况视频和汽车行驶白噪声,尝试与语音助手对话,熟悉其使用方式,初步构想未来驾驶方式和体验。

3)驾驶体验。被试想象在未来生活中如何通过智能汽车完成日常通勤,被试可以与实验环境中的设备发生互动,可尝试与智能音箱交流,并思考未来车载语音助手的使用方式。

4)期望反馈。在实验环境中,被试想象自己如何在一辆智能汽车中进行日常通勤。一是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演示自己如何与智能汽车产生互动,包括驾驶行为、乘坐方式、语音交互等;二是被试可把实验环境中的方向盘、仪表盘、座位进行重新摆放,呈现全新的智能汽车内饰布局;三是被试可将部分想法通过简易的草图表示,任何元素如按钮、界面、支架等都可以很方便地表现出来;四是被试的用户期望容易受到对话和其他思想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也会和被试进行适当交流,激发被试产生更多灵感。

3 用户期望实验的过程梳理与分析

3.1 肢体动作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会随时通过相机记录被试的表演动作,同时询问被试动作的意图,明确被试动作所表达的期望,如图1 所示。图1(a)中,被试右手抬起做点击动作,该被试认为在中控位置有一个按钮可控制语音助手的开关;图1(b)中,被试单手操作方向盘、右手做出拿取水杯的动作,双脚较为放松地前伸;图1(c)中,被试旋转前排2 张座椅方向,侧身而坐,左手点击界面上的按钮进行控制。

图1 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肢体动作(作者自摄)

3.2 手绘草图

实验过程中被试可通过草图快速绘制期望,方便快速记录语言或者动作无法表达的想法。图2(a)中,被试绘制一个可拉伸、可隐藏的方向盘,并在中部区域绘制数字显示屏;图2(b)中,被试在车中绘制了休息区和办公区,同时文字备注该车可通过手机来控制启动,中控为一体ipad;图2(c)中,驾驶模式可以自动调整,雨刷可以根据雨量大小自动调节快慢,被试在中控处绘制简易语音交互助手形态,该语音交互助手无实体形象,通过可视化波纹振动体现。

3.3 道具摆放

被试在实验过程可以借助环境中的道具表达对未来智能驾驶场景的使用构想。在实验过程中大部分被试都对座位进行了调整,图1(b)中,其中一位被试认为座椅应该是可旋转的,在驾驶过程中,将驾驶位座椅向前挪动以调至最舒适的位置;图1(c)中,该被试将后座2 张座椅适当后退,将前排2 张座椅靠边摆放,与后排座位呈L 型,在右侧腾出一个空闲的空间。

3.4 用户访谈

实验中的用户访谈并不是单独的一个过程,实验人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时对用户进行访谈,主要目的在于明确被试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所表达的期望,并且引导被试进行思考。“我不是很喜欢指针类的界面,更希望它能够数字化显示,不想自己读取;我不希望助手讲太多话,老是打断我”(被试2)。“希望助手能增加确认环节,确认命令是否执行”(被试4)。

3.5 综合分析

上述实验从肢体动作、手绘草图、道具摆放、用户访谈4 个角度总结记录用户期望,将记录的用户期望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未来智能驾驶场景下的用户期望包括社交、移动的家、可变性、智能化和语音助手5 个方面。

1)社交。被试7 赋予未来驾驶座舱新的社交属性,通过可变式座椅、多功能空间体现,如图2(b)所示。有多名被试期望车内可以拥有可调节座椅,如图1(c),该被试动作演示呈现未来驾驶状态,调整座位方向,侧身坐,左手点击界面上的按钮进行控制;如图2(d),被试的手绘草图中用这样的方式表示可旋转座椅;如图1(c),该被试通过现场道具呈现新的车内空间布局,将后座2 张座椅适当后退,将前排2 张座椅靠边摆放,与后排座位呈L 型,在右侧腾出一个空闲的空间。

2)移动的家。部分被试期望车可以像家一样,对车内空间的舒适性、设计语言有新的要求。车内包含休息空间和工作室间,如长椅、工作桌,虽然该空间可以用于完成工作任务,但它更是一种家庭环境,而不是办公室,在驾驶期间进行休息或短暂的工作准备,例如阅读工作电子邮件、书籍,图2(b)、(i)可以体现;且可在出门前对今日的行程进行设置,车能够对行程进行合理地规划,使行程时间能够更加可预测和准确,乘客能对时间有更好地掌控,车是成为家的外部延续空间,被试9 在对话中这样描述:“自动驾驶能够选定目的地,出门之前就能确定目的地,不要等上车之后再选目的地”。

3)可变性。未来驾驶座舱的可变性是一个常见的话题。内部驾驶设备通过在物理层面上的移动变换,实现不同人机交互界面的切换,例如方向盘的可拉伸、可隐藏,如图2(a)所示;座椅方向、长度的调节变换,如图2(d)、(e)所示。

4)智能化。未来驾驶座舱更具自动化、智能化,可以有效降低驾驶人的操作负担。被试9 认为未来汽车能够实现智能物联,车能够感知周围车辆的行动,比如前车如果要刹车,后方车辆能够感知到前方车辆即将刹车,提示驾驶者制动或自己紧急制动,前车发动,后方车辆也能跟着马上启动,提升驾驶安全性和道路行驶效率。

5)语音助手。目前,智能语音助手被广泛使用在各种场景下,其中也包括驾驶场景。用户对语音助手的开关位置、形象、对话方式有新的期望。有2 名被试分别通过草图(图2(c)、(h))和肢体动作(图1(a))表示出在中控位置有一个语音助手的开关。

4 未来智能驾驶场景下的用户期望研究模型

在未来智能驾驶场景下的用户期望研究模型中,通过设置舞台,搭建实验模拟环境,启发和鼓励被试对过去、现在的使用事件进行回顾,并总结随时间变化的用户体验,借助对话、草图、动作和摆设等方式,想象未来的智能驾驶场景,将记忆、经验和想象进行联系,得出未来的用户期望。

未来智能驾驶场景下的用户期望研究模型是一种用户参与的设计研究方法,用于设计实践前期的形成性概念评估,以引出深入的用户反馈和建议,揭示用户的态度和动机。模型上的时间轴标有研究过程的事件、物品,通过对话、草图、动作、摆设的方式得出未来用户期望,该模型以时间发展记录研究过程,如图3 所示。在该模型中,鼓励和支持被试呈现更多关于未来的猜想,以便为设计实践研究提供信息。

图3 未来智能驾驶场景下的用户期望研究模型(作者自制)

该模型的目的在于引导用户将新的设计概念与他们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并产生新的用户期望,帮助设计师对未来的智能汽车设计概念做出更好的判断。该模型中涉及到的用户对话、动作表演、摆放道具、草图绘制,包括2 个主要阶段,一是在模拟环境舞台中回忆过去的经验知识,二是借助环境舞台启发用户产生对未来的设想。在这2 个阶段中,对话用来传达用户的记忆和对未来的设想,动作表演和道具摆放用来以真实的形式展现未来的使用过程,草图被用户用来帮助他的回忆和外化他的理想。

5 结束语

目前针对未来产品的用户期望研究较少,本文提出未来智能驾驶场景下的用户期望研究模型,通过设置实验舞台将用户的关注点转移到未来,并以动作表演、草图绘制、道具摆放、用户访谈4 种方式鼓励被试表达用户期望,该模型可用于未来智能驾驶产品的设计研究,帮助设计团队评估设计概念,创造符合用户期望的智能驾驶体验。

猜你喜欢

草图动作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动作描写要具体
画好草图,寻找球心
草图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一波三折
基于Inventor概念草图仿真在机械原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