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2024-01-08阮志兵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0期
关键词:诊断学医学影像影像学

周 健,阮志兵,廖 欣,高 波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放射科,贵州 贵阳 550004)

实践教学是将教材理论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和纽带,对后续临床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将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内容制成微课,可以使内容短而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反复学习,从而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质量。此外,基于微课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影像诊断学各系统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这一矛盾。例如,对于复杂抽象的磁共振原理部分,授课教师无法在有限课时内详细地阐述,但疾病磁共振信号的演变与其原理息息相关,如果学生不能掌握磁共振原理,那么学生将无法进一步深层次理解疾病的磁共振表现,而学生通过微课提前学习相关原理部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在有限课时内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一、“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现状

以当前医学教育标准为指导,医学教育应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1]。然而,“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课现一般仍以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即授课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及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一般教师先通过实践病例逐一讲解实践教学相关内容,随后要求学生自行阅片,教师巡回指导,这就导致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仍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不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入,这种“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方式与理论教学课并没有太大差别,对于学生自主学习、阅片及思考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同时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欠佳。此外,众所周知,影像诊断学各系统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授课教师无法在有限课时内详细地讲解。

二、基于微课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一)微课的定义及优势

微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授课模式[2],常以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为单位,通过视频音像录制的简短课程[3-5]。国内微课常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主要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点或难点而创建的独立知识模块。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主要具备以下优势[6-8]:(1)针对性:微课常以某一重点或难点为教学单位,言简意赅地讲授该知识点,针对性极强。(2)高效性及生动性:国内微课时长常控制在10分钟之内,短而精、情景真实,从视觉、听觉能够对学生形成强大的信息冲击,使复杂抽象的影像诊断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9]。(3)便捷性:微课可提供灵活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学生可根据教学进度和自身情况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进行点播学习,同时也可以在遇到学习困难时随时随地地重复观看相关视频[10]。考虑到微课的这些优势,并结合“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课教学现状,我们尝试将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运用到“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中。

(二)微课制作及应用

在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中,笔者尝试摒弃以往“灌输式”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拟开展如下基于微课的实践教学改革。首先,课前教师制作微课、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分组学习微课、讨论问题、总结疑惑;其次,课中教师要考查梳理、答疑补漏,然后要求学生按组讨论汇报,教师点评补充;最后,教师总结重点、难点及疑点供学生课后复习,从而形成“课前—课中—课后”层层递进式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笔者认为,采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解决实践课课时少而内容多这一矛盾,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课前:教师制作微课,学生自学微课。根据“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提前制定好教学目的与要求。首先,教师按系统将其分为神经系统、骨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再按各系统分为检查技术、正常影像学表现、异常影像学表现、疾病影像学表现四大部分实践内容,然后再将每部分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分为若干知识点,课前1周分别将其制作成相应的微课。例如神经系统,检查技术可分为X线原理+优缺点+临床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原理+优缺点+临床应用、计算机断层摄影(CT)原理+优缺点+临床应用、核磁共振(MRI)原理+优缺点+临床应用几大知识点,其中临床应用是指该检查技术在神经系统中的临床应用;正常影像学表现可分为正常颅脑X线表现、正常颅脑CT表现、正常颅脑MRI表现几大知识点;异常影像学表现可分为异常颅脑X线表现、异常颅脑CT表现、异常颅脑MRI表现几大知识点;疾病影像学表现可先分为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性疾病、颅内肿瘤性病变、脊髓病变等几大板块,再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将每一板块内其一或多种疾病融合制作成相应微课。每个微课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并于最后向学生留置几个相关问题。微课发布后,要求学生课前分组学习微课内容,并思考、讨论课后问题,总结本次微课的疑惑之处。另外,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进行分组,保证每组约8名学生,且每组学生各方面能力大致均衡,由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课前带领大家自学微课、课中组织大家交流讨论等。

2.课中:学生示教、讨论,教师考核、梳理。课中,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留置问题或新问题,提问本次课的重点知识,以考查学生对本次微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示教、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着重讲解,并系统梳理整节实践课的内容,公布留置问题答案等;然后,教师将提前备好的“常见病例、典型病例、疑难病例”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享至学生电脑端,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后教师点评补充,以达到再次巩固的目的;最后,教师总结重点、难点及疑点,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以上过程教师均可根据学生的表现来打分,并将所得成绩计入学生实践课的平时成绩中,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消极对待和敷衍了事等问题。

3.课后:学生复习、巩固。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课中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复习,也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进行点播复习或制作周期性的复习计划,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通过以上流程形成的基于微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层层递进式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实践内容层层深入理解。以上过程教师均可根据学生的表现来打分,并将所得成绩计入学生实践课的平时成绩中,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消极对待和敷衍了事等问题。

(三)微课相关建议

关于新型“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笔者提出如下建议:该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师团队应从副高及以上职称影像诊断医师中选拔出综合能力强及教学经验丰富者,由他们负责组织制定教学大纲、集体备课、编写讲义及制作微课等[11]。录制检查技术部分微课时应按如下顺序,首先简要讲解某一检查技术原理,为学生后面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然后再讲解该检查技术的优缺点,最后讲解该检查技术在此系统中的临床应用;录制疾病影像学表现部分时应包含鉴别诊断;关于正常影像学表现部分,笔者认为应在课上给予足够数量的病例让学生辨认正常影像解剖结构,以加深学生对影像解剖结构的印象,因为一方面,影像解剖是影像诊断的基础,另一方面,只有会辨认正常、异常,才能谈下一步“诊断”。另外,如若涉及打分,应注意每名学生被提问到的次数以及题目的难易程度,以保证公平公正;此外,小组划分环节应该注意优差生搭配问题。

三、改进教学方式,优化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通信设备的普及,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成为可能,加之影像诊断学内容杂而广,授课教师无法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详细讲解[12-13]。因此,可将重点、难点制作成短而精的微课发布到网上,便于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和自身情况决定学习内容及学习时间,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进行点播学习,在遇到学习困难时随时随地观看相关视频。此外,以往“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组讨论、随堂考查、学生示教等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使每名学生能够充分参与教学、组内积极交流讨论、课上示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4],强化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教师也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明确教学难点,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6]。经过改革后的微课还能使复杂抽象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内容变得直观易懂,显著提高学习效率[15-16]。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模式亦能培养学生的沟通及团队协作能力,与学生未来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学生长远的个人发展。

本文初步探索了基于微课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随着微课教学模式的成熟,我们亦可将其应用到“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中,针对本科实习生、硕士研究生、规培生及进修生等各层次制作相应难易程度的微课,相信相比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定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阅片及思考能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结语

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实践教学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微课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方式,提升了实践教学效果。微课教学模式具备针对性、高效性、生动性、便捷性等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然而,微课也存在着不足,如微课知识点缺乏连贯性,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是零散的,因此,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仍需不断探索如何将微课和传统教学方法更加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为今后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我们坚信微课教学模式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及应用,在未来教学中必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影像诊断方面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诊断学医学影像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出版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当代医学影像误诊学》正式出版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