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逻辑

2024-01-08蒋永穆

求是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马克思中国共产党

蒋永穆,孟 林

一、问题的提出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仁人志士开始探索现代化之路,推动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然而,从“器物之变”到“制度之变”再到“文化之变”,所有能试验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方案都尝试过,但都失败了。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彻底扭转了现代化探索的被动局面,逐步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4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那么,为何鸦片战争以来只有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其背后的根本逻辑是什么?科学回答这一问题,解开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对于我们理解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当前,学界已经对“中国共产党何以能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部分学者从历史主动性的角度作了考察。如胡伟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而非随遇而安。②胡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百年探寻和思想》,《科学社会主义》2021年第6期,第4—10页。夏春涛认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顺应历史大势、坚定自信自立,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宏史诗。③夏春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历史观》,《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8期,第34—41页。张伦阳等也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同时把握历史主动的成果。④张伦阳、王伟:《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第10—20页。另一部分学者从领导优势的视角入手进行考察。如王建华从政治领导力视域出发,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政治领导力强,具体表现在执政理念、目标制定、战略部署和自我革命的逻辑链条中。⑤王建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基于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的观察视角》,《东南学术》2022 年第6期,第1—11+246页。王斌伟从领导方式的角度切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之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核心的角色,形成了独特的领导方式。⑥王斌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6 期,第5—12+205 页。刘舒杨等认为,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人民性、创新性和有效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胜利推进的最大优势。⑦刘舒杨、王浦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第1—8页。辛向阳也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以贯之地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的根本原因。⑧辛向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10期,第29—35页。也有学者从其他视角出发进行考察。如包炜杰从发展观的视角入手,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发展观的根本归属在于人民。⑨包炜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及其方法论意蕴——基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考察视角》,《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1期,第38—47+126页。王朝庆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之“成功推进和拓展”,根本上由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其内在的文化基因密码进行了激活和唤醒,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文化基因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⑩王朝庆:《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23 年第1期,第27—38页。唐亚林等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其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密码在于带领全体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合力,建构了现代化兴党兴国体制。⑪唐亚林、郝文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政党引领国家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第1—11+21页。程连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的产物。⑫程连升:《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与启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3年第1期,第10—18页。马慎萧等也认为,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两者结合,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调动最广泛的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①马慎萧、张建堡、周慧珍:《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 年第2 期,第69—85 页。齐卫平则认为,显著的实践优势是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②齐卫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1 期,第3—10 页。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多维优势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刘占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源自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主导逻辑,具体表现在价值定位、规则定位和协同治理等方面。③刘占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逻辑》,《学习与实践》2021年第10期,第26—36页。张占斌等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力量、发展制度、依靠力量、发展内容与方式等方面主动作为,从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从旧式现代化向中国式现代化转变。④张占斌、熊杰:《从大历史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东南学术》2023年第2期,第1—12+246页。刘勇认为,中国共产党从战略、实践、逻辑、价值和文明等五重向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战略性支撑、变革性实践、科学性思维、价值性导向和文明性引领,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推进。⑤刘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重向度》,《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第1—9页。薛小平认为,中国共产党能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自身有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重任的能力,体现在其初心使命的规定、先进理论的旗帜、组织体系的优势和自我革命的特质等方面。⑥薛小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与意涵》,《兰州学刊》2022年第9期,第14—26页。刘嗣方则认为,中国共产党发挥了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战略谋划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这是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原因。⑦刘嗣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与路径》,《重庆社会科学》2023年第7期,第6—17页。

总体来看,当前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何以能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呈现出视角多元化的特点,取得了诸多极富价值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深入探讨该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和学理借鉴。但是,既有研究尚未对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作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探究,难以揭示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根本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尝试从这六个方面系统考察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逻辑,解开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为继续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学理支撑。

二、在坚持人民至上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站稳人民立场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价值遵循。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检验”的价值导向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光辉的实践成就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6页。。这表明一切人类历史的基本内容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而已。因此,马克思强调一切理论必须回归到人身上,把人作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页。。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4页。要创造物质财富离不开生产者阶级本身,不论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只要广大劳动群众仍在从事生产,人类社会就能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还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精神财富的创造离不开劳动群众,“拉斐尔的绘画、托瓦森的雕刻和帕格尼尼的音乐”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90页。的问世,都是人民群众劳动积累的结果。没有群众的劳动,一切文学、艺术都将枯竭。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为绝大多数无产阶级谋利益的运动。④蒋永穆、祝林林:《中国共产党百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求是学刊》2022年第2期,第1—14页。这为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人民至上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价值遵循。

百余年党史是一部坚持人民至上的现代化探索史。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群众立场、树立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根本社会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建立了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是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了保证政治的独立自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推进战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民生福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实践中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了乡镇企业、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消灭绝对贫困,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⑤蒋永穆、谢强:《坚持人民至上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第53—61页。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人民至上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首先,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推倒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其次,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日益富裕起来。在物质基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 210 207 亿元人民币,⑥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302/t20230228_1919001.html。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近20%,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在精神文化方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⑦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在民生福祉方面,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成效显著,在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反贫困实践进展顺利,以平均每年减贫人数超过1000万的成效于2020年底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25页。,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改善了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①蒋永穆、廖浩君、谢强:《推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 年第3期,第22—41页。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奋力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全面提升,中国人民也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姿态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三、在坚持自信自立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般性与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普遍与特殊的辩证统一,以自立自信的姿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现代化运动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现代化具有一般性。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道:“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②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8页。即工业落后的国家必然会逐渐向工业发达的国家过渡,必然会逐步具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现代化又具有特殊性。即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现代化道路,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探索本国现代化道路时,必须结合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明确指出,不要把“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仿佛“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30页。。即是说任何发展道路都必须考虑不同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现实遭遇和各民族本身的特殊性。因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30页。。关于东方社会的现代化转型,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俄国公社的相关资料,认为在不同历史环境下,东方社会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一条不同的道路,直接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为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独立自主、自信自强地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转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长期探索的产物。从“走欧美的道路”到“走苏俄的道路”再到“走自己的道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自信自立中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摒弃了“城市中心论”的俄国式革命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出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从“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逐步转向对苏联现代化模式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第二次结合”等思想,要求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陆续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独创性理论成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在自信自立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要求加快理论创新,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具体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统筹发展与安全,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设计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推进表,以“三新”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自信自立中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独立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工农武装割据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中国的事情中国人办,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跃成为世界性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自信自立,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而言,我们党坚定道路自信,立足新的时代要求,坚持和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理论自信,以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改变,人民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引。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又积极把握和引领时代潮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实现新飞跃。

守正创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蕴:“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①董振华:《守正创新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人民论坛》2023年第1期,第78页。一方面,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任何新事物都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继承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继承。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69页。因此,每一代人创造历史首先必须吸收以往各代遗留下来的文明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新的实践变更旧的环境。守正创新恰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守正”强调继承性,“创新”则体现发展性,坚持守正创新要求我们党在把握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中推进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从唯物辩证法来看,“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3页。。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必然规律。但它不是简单否定,而是一种“扬弃”,即在保留旧事物合理内核基础上的发展与超越。守正创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必然规律,“守正”强调原则性,即避免简单否定一切,坚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创新”强调创造性,即顺应现代化发展规律,主动求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阶段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不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照搬照抄、食洋不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理论上,我们党坚持同照搬照抄苏俄革命经验的教条主义分子作斗争,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在实践中,我们党守住了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之“正”,创造了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之“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理论上,我们党反思和批判了斯大林模式,逐步实现了第二次结合;在实践中,我们党守住了独立自主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之“正”,创造了和平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独立建成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之“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理论上,我们党既反对封闭僵化,又反对改旗易帜,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实践中,我们党抵御住了严重的政治风波,旗帜鲜明反对自由化,守住了四项基本原则之“正”,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理论上,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以“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守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同时,我们党还顺应时代潮流和实践要求,坚持以“三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三次飞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守正创新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入手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①蒋永穆、亢勇杰:《习近平经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22 年第9期,第1—12 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两次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论、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论、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阶段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发展观点等,形成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和时代特点出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18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辩证地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变与不变,③蒋永穆、孟林:《把握好“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的“变”与“不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12期,第4—9页。立足新的时代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五、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意识,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毫不动摇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聚焦和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不断解决新问题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发现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回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在马克思看来,“一个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和任何在内容上是正当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有着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页。。问题代表着时代的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290页。因此,马克思一生都勇于直面问题,渴望发现社会深层次、根本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问题导向具备三重特点,即人民性、现实性和时代性。①王立胜:《问题意识及问题导向的科学逻辑》,《人民论坛》2022年第18期,第22—27页。首先,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才是一切问题的核心。他们坚持从人类发展的视角去发现问题,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去回答和解决问题。其次,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发现和解决“此岸世界”的现实问题。经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彻底清算,马克思转向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认为“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5—136页。。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热衷于研究时代所需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所面临的时代之问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问题。他们系统研究了政治经济学,深刻剖析了19世纪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指明了方向。总之,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为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回答人民之问、现实之问、时代之问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引。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39页。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为此,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反动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党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1952 年后,我们党又认识到主要矛盾已转化为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因此有针对性地推动了“一化三改”,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1956 年党的八大又提出“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341页。是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我们党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通过实施五年计划,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党聚焦社会生产落后的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日益富裕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党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推动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以“三新”促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密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续写辉煌的强力支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到民族复兴,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革命、建设、改革难题中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全面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14万亿元人民币,成为稳居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系统性改革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在民生福祉方面,脱贫攻坚战取得完全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深入贯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在党的建设方面,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刹住了歪风邪气,纠治了顽瘴痼疾,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显著增强。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必须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以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解决好各种难题,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

六、在坚持系统观念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集中体现。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坚持系统观念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必须继续坚持系统观念,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

“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92—793页。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三个层面对系统观念作了概括,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光辉。首先,从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万事万物处在相互联系和作用之中,不存在脱离联系的事物。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90页。这充分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为我们党在认识和把握各种联系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其次,从全面系统的观点来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的事物组成的系统,系统不是由各部分要素简单拼凑而成,而是由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合理结构而成。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系统的观点为我们党在综合分析与系统把握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最后,从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逝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不息的运动和变化中”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18页。。这充分说明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处于不断的生灭变化中,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为我们党在把握事物的变与不变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④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奋斗》2019年第1期,第1页。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坚持系统观念中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以系统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剖析,弄清楚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页。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在革命战争中,我们党系统分析了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科学把握了战争形势,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为最终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系统改造,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党还系统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科学运用系统分析法阐明了现代化建设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强调要从全局出发,把一切有利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以系统观念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推进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拓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维度,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提出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了系统的战略部署和安排。

坚持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全方位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系统观念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如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逐步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得到巩固和拓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等。在经济现代化建设方面,我国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 万元人民币,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提高等。在文化现代化建设方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等。在社会现代化建设方面,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重大突破,人民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条件全面改善等。在生态现代化建设方面,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空气质量大幅改善,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绿色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七、在坚持胸怀天下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世界视野和价值取向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厚植天下情怀,既通过积极融入世界潮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又通过现代化建设成就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秉持“天下情怀”的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面貌,还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具有国际主义精神,自觉肩负起解放全人类的重任,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85页。。易言之,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建立世界市场,促进全球交往。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6—167页。。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主动促进世界人员交往和贸易往来,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基本条件。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后发国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融入世界,才能加速自身发展。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世界现代化浪潮从欧洲涌向亚非大陆。马克思、恩格斯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动向,认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4页。。这就导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4页。。当时亚非大陆许多国家正是由于闭关自守,错过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的绝佳时机,才逐渐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因此,后发国家要赓续自身文明,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中。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辩证地把握为中国谋发展、为世界谋大同的关系,在坚持胸怀天下中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积极关注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前途命运,胸怀世界发展潮流,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的东方主战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建立起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党还与国际正义力量结成同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赢得了外部支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面对帝国主义的全面封锁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相反,中国共产党“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同人民民主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并不断发展自己。①蒋永穆、卢洋、张晓磊:《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演进特征探析》,《当代经济研究》2019年第8期,第9—18+113页。我们党还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和援助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组织人民志愿军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用实际行动为现代化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对世界大势进行了新的研判,改变了世界大战在即的看法,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加速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之中,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在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我们党也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主动履行国际职责,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世界共同发展、人类共同进步作出贡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准确把握新时代世界发展大势,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体而言,我们党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参加国际反恐维和行动,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参与气候变暖和海水污染治理等。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胸怀天下中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始终站在和平与正义一边,坚持推动世界共同发展。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坚定成为世界经济的贡献者。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高达38.6%,超过G7 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②国家统计局:《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6690.html。此外,中国还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截至2023 年1 月6 日,中国已经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③中国一带一路网:《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roll/77298.htm。另据相关资料统计,2013—2021年,我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累计达1613 亿美元,沿线国家在我国投资累计达712 亿美元,④国家统计局:《“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 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6693.html。这既有利于化解国内产能过剩,推进产业升级,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有利于带动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加速形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向全球提供疫苗和抗疫物资,公开防控方案,分享救治经验,尽己所能在多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和援助,提高了全球疫情防控效率,保护了世界人民生命健康,加快了人类战胜疫情的步伐。另一方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但绝不削足适履、照搬照抄,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兼顾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老路。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摒弃和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4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总之,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逻辑在于始终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凝聚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坚持自信自立兼顾了现代化建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独立自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之本;坚持守正创新,既把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又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时代潮流,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回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法宝;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指导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坚持胸怀天下改变了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面貌,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情感密码。这六条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的百年历程,蕴藏着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逻辑。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们应当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中国式马克思中国共产党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