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柞蚕种杠子蛾的类型、症状及预防分析

2024-01-08张秀菊

新农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杠子柞蚕脉管

金 星,张秀菊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 凤城 118100)

柞蚕种杠子蛾(特指雌蛾,下同)是柞蚕种生产时很常见的一种病蛾,一般年份发生率在3%~10%,蚕种生产进行蛾期选择时,一般遵循前轻后重的线性规律,也是柞蚕种生产时极具针对性选择剔除的主要目标之一。杠子蛾是柞蚕体内组织被柞蚕链球菌侵染后,在背脉管两侧形成的病变,柞蚕背脉管两侧对称分布着8对三角形心翼肌,心翼肌与背脉管整体呈垂直状态,柞蚕连球菌在随血液流动过程中,受到心翼肌的阻拦,致背脉管两侧组织受侵染加剧,病变明显,呈2条深浅不同的褐色双线,俗称“双杠蛾”。杠子蛾在蚕期经肉眼可见到蠕动的背脉管两侧血液混浊,背脉管两侧颜色鲜明呈深浅不同的褐色,在蛹期经过从背部2~3环节处剖开后,可见背脉管两侧颜色鲜明呈深浅不同的红褐色,背脉管周围组织呈黄褐色。杠子蛾虽然在蚕期和蛹期都可表现出症状,但从蚕种生产的角度而言,蛾期选择是唯一途径,因为蚕期的丝茧育用种生产量过大,人工选择无法实现,更何况还存在着大多数蚕工对这类病蚕识别能力不足等问题。而蛹期需要对全部种茧的蛹剖开进行识别,那就失去了选择的意义。

杠子蛾对柞蚕生产的危害是极大的,如果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不进行认真地选择剔除,就会严重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2020~2021年秋,在凤城市四台子对3种不同程度的60头杠子蛾所产下的卵孵化后进行的蚕期饲养观察。结果表明,蚕在3眠起前生长发育基本未见异常,3眠起齐后可见10%左右空胴型软化病发生。老眠起后则可见到30%以上的空胴型软化病发生,单蛾收蚁结茧率不足10%,健蛹率仅为53%。

杠子蛾的发生与蚕种质量、饲料重量、放养管理水平和天气等关系密切。柞蚕留根单母不认真建立谱系,投种量过大,甚至采用从普通单母种选拔留根单母,背离了对柞蚕良种繁育规程的基本遵循,导致丝茧育用种质量下降,产生杠子蛾;柞树遭受虫害或病害以及蚕儿不能取食适熟叶,可产生杠子蛾;繁种时投种量过大、匀蚕移蚕不及时,使蚕出现跑坡蹿枝,体质下降,自体免疫力下降,产生杠子蛾;高温干旱天气条件下,蚕不取食,狂躁不安,四处爬动,体质下降,低温冷冻或冰雹天气时,蚕的自体免疫力也会下降,同时蚕又取食受冻残叶,这几种天气条件和饲料条件下都会产生杠子蛾。

1 杠子蛾的类型

柞蚕种杠子蛾按背部组织受侵染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类型。

1.1 轻度

轻度杠子蛾从蛾的体态或症状上看,同健康蛾没有太大差异,这是由于病原侵染较晚或病原侵染量较少形成的,蚕体组织受破坏程度轻,病症就不鲜明。因此,选择轻度杠子蛾同选择中庸蛾一样是选择的难点,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识别轻度杠子蛾确实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但是,选择轻度杠子蛾又是蛾期目选的一个重点,因为中度杠子蛾和重度杠子蛾的病症比较鲜明,只要注意力集中就不会遗漏,而轻度杠子蛾稍不留意就会逃避过关,且不能通过其他手段做二次选择剔除,这就会对蚕茧质量的提高埋下隐患。

鳞毛和环节:鳞毛比较丰密,与蛾体结合较紧实,灯光下蛾翅透明度较差。蛾体环节比较紧凑,比较活泼,下压腹部进行背部环节观察时没有掰脆骨的感觉,尾部略呈锥形,腹部弹性一般。

背脉管和血液:背脉管两侧变色不明显,但隐约可见浅褐色的较细平行短线,单条短线间随着血液流动而时断时续,俗称“隐杠”,血液略显浑浊。

肌肉和脂肪:肌肉和脂肪呈乳白色网状,卵粒、肌肉及脂肪界限较明显,成熟卵乳白色,不成熟卵浅绿色。

尿色:尿色呈乳白色透明,在纸面上干燥时异味较小且不留痕迹。

交配性能:轻度杠子蛾的交配性能同健康蛾的差异不大,在温度、湿度和雌雄蛾比例适宜的情况下,经过2次交配,基本就可完成交配过程,晾对时自然开对的概率也很低。

1.2 中度

鳞毛和环节:蛾体偏小,活泼性较差,鳞毛较稀疏且易倒伏,蛾体、蛾翅可见无鳞毛斑块,灯光下蛾翅透明度较高,蛾翅较薄。蛾体环节松弛,手持蛾翅基部,可见腹部自然向下弯曲,尾部呈较明显的锥形,个别的尾端可见水渍状斑痕,腹部弹性较差。

背脉管和血液:背脉管两侧颜色鲜明,呈褐色双线,较重时双线周围均呈褐色,血液呈浅黄色浑浊。

肌肉和脂肪:肌肉和脂肪失去固有颜色,网状纹理受到破坏,卵粒、肌肉及脂肪的界限不明显,腹内多见被病原侵染的肌肉及脂肪瘢块,成熟卵灰白色,不成熟卵较多呈绿色。

尿色:尿色呈浅灰色或浅褐色,在纸面上干燥时散发出腥臊味,并留下黑褐色瘢痕。

交配性能:中度杠子蛾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雌雄蛾比例情况下,经过2次交配仍会有一定量的雌蛾不能完成交配,这部分蛾俗称“趴筐蛾”,经3次交配后大多能完成交配过程,但目选淘汰率会增加,晾对时会有少量自然开对发生,如果使用乏蛾时,开对率会上升,繁种生产时使用1年生柞和秋制种后期开对尤重。

1.3 重度

鳞毛和环节:重度杠子蛾的鳞毛粗疏倒伏,蛾体脱落鳞毛留下的斑块多见,灯光下蛾翅透明度很高,蛾翅薄,蛾体偏小且重量不足。蛾体环节极度松弛,盘珠状特征完全消失,手持蛾翅基部,蛾腹迅速下垂弯曲,尾部呈锥形,尾部多见水渍状或黏附蛹皮,少数生殖器中可见黑色刺状物。腹部手感没有弹性,卵粒少。极少数可以触摸到腹内有坚硬的条状物存在,系蚕期未消化排泄的食物残渣。

背脉管和血液:背脉管两侧被病原长久侵染或大量侵染,已呈黑褐色,尤以背脉管边线颜色更深,背脉管间颜色明显变淡,血液完全浑浊。

肌肉和脂肪:肌肉和脂肪受到大量病原侵染,已经失去固有色泽和形状,腹内充满黑褐色组织斑块,卵粒由于受到病斑掩盖,呈斑驳的淡绿色或灰色。

尿色:尿色呈灰色、黑褐色或棕色,在纸面上干燥时散发出较强烈的腥臊味或腥臭味并留下黑色瘢痕。

交配性能:重度杠子蛾即使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雌雄蛾比例条件下进行3次交配,仍存在一定数量的趴筐蛾,目选淘汰率会大幅度增加,3次交配的雌蛾极易自然开对,秋期使用乏蛾交配时,自然开对率较对照会增加50%以上,繁种时使用1年生柞会使趴筐蛾率增加5%以上。

2 杠子蛾的预防

2.1 恢复和建立更加完善的柞蚕良种繁育体系

按照留根单蛾母种→单蛾母种→双蛾母种→原种→普通种的柞蚕良种繁育程序,建立留根单蛾母种谱系,严格做到单蛾区饲育,严格控制投种量,坚持做到异蛾区交配,严禁近亲交配,并定期进行异地复壮。蚕种质量监管部门要严格蚕种检验程序,严厉打击粗繁滥制蚕种和假冒伪劣蚕种充斥蚕种市场。

2.2 加强防治柞树病虫害

针对近几年辽宁地区和吉林繁种基地栎粉舟蛾和多斑柞跳蟓大发生这些现实,认真做好虫情监测和预报,积极引导蚕农使用敌敌畏、蚕敌一扫光等药剂开展柞树虫害防治工作。防治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虫害用药的适期,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确保做到害虫不与蚕争食及微粒子病害交叉感染。

2.3 不断提高柞蚕放养技术水平

要通过送科技下乡和科普之冬等新型蚕农培训平台,不断提高蚕农的放养技术水平,重点在消毒防病、适时匀蚕移蚕、保证食叶程度、柞园合理使用、柞园补植、防虫除害等方面多下功夫。

2.4 积极应对不良天气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进度的加快,地球大气物理变化日益加剧,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积极引导蚕农通过适时调整柞园坡向、调节饲料质量和小蚕保护育等措施,降低柞蚕跑破蹿枝风险,减少杠子蛾发生。

猜你喜欢

杠子柞蚕脉管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柞蚕新品种“川柞3号”选育报告
“鼓和虎”等
红狐狸
红狐狸
巴中市柞蚕3项地方标准正式实施
红狐狸
右蝶窦脉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脉管复康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和米诺地尔外用治疗斑秃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