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立体、协同的思政教育新格局
2024-01-08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 罗 敏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初步养成、高尚思想品德初步形成、“三观”基本确立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全面发展与个性协调的重要阶段、生理上的青春期和心理上的少年期、独立性和依赖性交织的矛盾期。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中小学如何全面、深入落实教育部有关思政教育的文件精神,为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教孩子九年,为孩子考虑三十年、对国家负责一百年”这一思想的引领下,笔者以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这所九年一贯制中小学的思政教育为例,与大家一起探究“大思政课”育人无处不在的意蕴。
一、筑强学校思政主阵地
1.上好学生成长的关键课程。小学和初中的思政课主要是道德与法治。为上好这门课,学校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视角、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在教学方法上重启发、在教学过程中重互动。通过提升培训和集体教研,教师更善于运用新时代背景下生动的、人文的、历史的或接地气的素材,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努力让爱国主义不再停留在历史中、家国情怀不再停留在口号上、“四个自信”不再停留在课本里。
2.筑牢基础教育的树人根基。学校引导思政课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绚丽篇章的同时,不断奏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强音。另外,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及认知水平,还可以设计、构建以思政学科为核心、其他学科课程和校内外各类教育活动协同育人的德育课程体系。
二、延展思政教育新空间
1.以道法课堂为主阵地,打造循序渐进的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分学段制订了课程规划。比如,七年级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及制度,明晰行为规则;八年级阶段主要带领学生学习宪法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领会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意识;九年级阶段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法治精神、形成法治意识。
2.以德育课程为主载体,组织内容丰富的法治活动。为实现“育人无处不在”,学校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专学,统一参加教育部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系列主题活动,并在“国家宪法日”开展宪法晨读和国旗下演讲;通过开展竞赛促学,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调动师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互动联学,邀请专业人士走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实践。
三、拓宽思政教育新路径
1.“全员育人”是上好“大思政课”的重要力量。为加强育人力量,学校引导班主任重视班级管理,提高班级文化育人、家校合作育人的能力;引导任课教师坚持言传身教,提高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的能力;引导心理教师坚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提高帮助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力;引导后勤管理人员提高服务育人的能力,提高德育干部多途径设计和实施德育活动的能力,要求校领导重视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2.“全科育人”是上好“大思政课”的重要阵地。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身心发展的精神食粮,而学科教学是带领学生从知识到灵魂、从表象到思想、从懵懂到智慧的精神成长之旅。学校紧紧抓住课堂主渠道,深入挖掘各个学科的德育元素;增强教师的学科育人意识和学科育人能力,指导教师从学科教学中寻找育人关键点,从关注学科教学提升到聚焦学科教育,使各个学科均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有机融合。
为了避免思政教育的碎片化,学校还把中小学各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统筹设计,使它们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衔接,既保持连续又各有侧重,准确把握各年级思政教育、德育共同的本质属性,了解各年级具体的、特殊的德育属性及需要,从而更好地培养有个性、有创造力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