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思政,协同育新人
2024-01-08唐河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剧爱玲刘长海
■唐河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剧爱玲 刘长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如何给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讲好思政课,凝聚起青少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强大力量?在此,笔者结合在教育教学中的经验、认识和思考,谈谈对此的理解。
一、明要义,守立德树人初心
“大思政课” 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热词。“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我们需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因而,“大思政课”不仅仅是指一门课程,它还是一种教育理念。
具体来说,“大思政课”就是在专门的思政课之外,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加入心理、法律、时事等思政教育元素,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等,增强其志气、骨气和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明晰“大思政课”自身要义,方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善用“大思政课”,践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使命。
二、上好课,达协同育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并强调“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明确教育导向,打通教育场域,串联教育内容,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真正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总书记的话,启发了我对“大思政课”更深层次的思考——
1.上好关键课,守好“主渠道”。作为教师,要落实好每一节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守好一体化德育主渠道。日常教学要上有底线和有担当的使命课,探索形成各学段、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有机衔接的大中小一体化德育体系,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家人、老师、同学、社会、国家、世界的关系,使其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彰显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此外,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基本特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艺术,力戒形式化、表面化,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2.上好“大”课,多维聚合力。上好“大思政课”,发挥其有效育人作用,需要行政干预和强力推动,保障教材、课程、课时的落实;需要中小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及骨干教师树立科学的思政育人管理理念,使思政元素在各学科中有效凸显,有效推进“大思政课”的建设进程;需要应用多元评价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实现“教、学、评”的有机衔接,从而更好地落实与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大思政课”教学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其次,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时代发展的强劲脉搏。
三、强教研,聚协同育人力量
中小学教研员队伍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教研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越发突出。“大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教研力量的注入,并通过系列教研活动、专题研究、日常校本教研等方式,实现校内校外的交流分享,突破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限制,实现对学生思政教育的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着力将“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落到实处。
综上,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燃亮学子的信仰之炬,能激发广大青少年的智慧力量,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开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持续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激荡起蓬勃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