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如何为教师减负
2024-01-08张哲,张凤仙,刘晓惠等
导读
近期,如何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成为热点话题,引发社会关注。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但同时也给中小学教师带来了新的任务。他们不仅要提高专业教学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还要承担课后服务、家校共育、各种评比等工作,工作量和难度都大大增加。尤其是一些非教学事务挤占了教师正常工作时间,让教师疲于应付。
其实,早在2019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随后,全国多地出台相关措施。2021 年1 月,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河南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共提出16 条措施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然而,不少教师反映,当前教育以外的工作负担依然繁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教师,让学校潜心办学,让教师安心教书,给教师减负,将教师从非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本期 《校长圆桌会》以“‘双减’背景下,如何为教师减负”为题,探讨怎样把教师从非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书育人的事业。
主持人:近年来,我省针对中小学生、教师减负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多项措施的实施,减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等问题仍然存在。请大家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影响教师减负成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张哲:“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业负担得以减轻,但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课后延时服务增加了工作量,课堂提质增效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认为,当前影响教师减负成效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是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影响减负成效。“双减”政策实施后,各地虽依令而行,但是升学率与落实“双减”政策之间的冲突仍然存在,影响着政策的执行。在当前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学生成绩还是考核的关键性指标,所以教师必然会自我加压。
二是非教学事务影响减负成效。减轻教师负担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是一些督导、检查、评比、考核等非教学事务还客观存在,甚至有增无减,导致部分教师无法将精力和时间主要用在教书育人上。
三是“双减”政策对教师的高要求影响减负成效。“双减”后,课后服务、作业设计、学生辅导等,延长了教师在校工作时间,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要做到减负不减质,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另外,还有形式主义活动、留痕式备课、作秀式评课、拍脑式教研等,这些低效或无效的劳动消耗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张凤仙: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减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非教学事务挤占教师时间和精力的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学校和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接受程度有限。一方面,部分学校和家长认为学习成绩依然是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所以“你减你的,我加我的”;另一方面,课后作业辅导依旧占据课后服务的主要地位,有些学校依旧挤占学生休息时间,打着课后服务的名义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
二是“减负”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单靠学校力量是不够的,这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互相配合。现行高考制度下,对于学校来说,“成绩就是一切”,难免会把压力传导给教师。家长对教师的高期待,也让教师压力倍增。一些家长当“甩手掌柜”,把本该自己负责监管陪伴的事都推到学校和教师身上。还有一些中小学校教师缺编问题比较严重,导致教师承担了很多非教学事务。媒体调查数据显示,在社会事务类负担中,教师的非教育性社会事务与政府部门检查占比为90.37%,明显高于家校沟通占比(47.71%)。
郭瑜:一是对教师的主体性关注不足。减负不等于没有负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教师减负要减掉的是教师不应该承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综合教师减负的相关政策和教师负担现状可以发现,教师的主体性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另外,动辄将教师的行为与奖惩评聘相联系,如“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应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二是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学生负担的根源之一是“考试”,这在教师减负中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在教育活动中,择时、择机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审核和评价是无可厚非的。过度关注考试的选拔功能,而忽视考试的检测、预测和调节功能,这才是教师负担过重的根源。
主持人:《意见》和《清单》的印发,为“双减” 背景下的教师减负增效工作指明了方向。那么,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怎样真正为教师减轻负担,创设让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的良好环境呢?
刘晓惠:减轻学生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的“负重前行”,因此,我校出台了“一精简、两整合、四暖心”举措,在提质增效的同时,给教师松绑减负。
精简会议。校务班子成员见缝插针开小会,全体教工会“化整为零”,事务性工作布置以精准文本发放,工作通知以教研组微信群进行推送,临时会议由班子成员到所在教研组实地传达;不同主体要求的会议统筹合并开,并控制时长和次数。
整合教研和非教学事务。学校抓好教研组组长和班主任领导力的培养,给教研组组长和班主任赋能,激发他们工作的激情与自主性。引导、培训教师善用教学资源库,减轻教师抄写教案的负担。整合非教学事务,一般由学校班子成员完成。
实施“暖心行动”。学校每学年组织教师进行一次体检;“三八”妇女节“送美丽,享温暖”;教师节“送祝福,重表彰”;实施“教研首席指导教师制”,鼓励教研组组长自主管理,承担采购教研相关书籍的任务,自主报销教研活动相关费用,更好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郭瑜:我认为,教师减负可以从“统筹督察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统筹精简相关报表填写工作”及“规范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事宜”等方面入手,以加强“领导”“督导”和“引导”三个层面为组织保障,扎实推进教师减负工作。
不合理的工作负担是多年积累造成的,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应分类治理——从源头上查找教师负担,大幅精简文件和会议;标本兼治——治“标”,就是要突出重点,严格清理规范与教育教学无关事项,治“本”就是要协调好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高专业水平;共同治理——调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宽松、宁静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校园氛围,确保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要建立健全投诉机制,明确教师工作职责范围和学校拒绝非教学事务干扰的权利和保障制度。现在有一些学校增设了网络投诉渠道,保障教师有正规且畅通的渠道提出问题和建议,有效维护了教师的正当权益。
张凤仙:一是通过营造氛围为教师减负。首先,学校应对教师办公室进行合理布局,设置心理减压室,打造舒适、温馨的教学环境,让教师精神饱满地投入每天的教学工作。其次,学校应坚持民主管理和人文管理。我校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各个教研组,了解教师的需求,倾听教师的心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让教师安心、静心、舒心地开展工作。最后,学校应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家校环境。我校通过开设家长课堂、举办家庭专题教育讲座等方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让家长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配合与支持教师的工作。
二是通过管理增效为教师减负。在落实教师减负的过程中,我校通过建立科学、民主、精简、高效的管理制度,帮助教师释放更多活力。在制定工作目标时,注重科学合理,专注于教育教学重点工作,彰显学校管理的温度,保证教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教书育人。在布置各项工作时,注重实效性,遵循“少开会、开短会”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各种通知、要求;减少各种工作群的数量,减少对教师的无关打扰;减少各种形式的加班,让教师能够充分休息,从容地学习、阅读、思考、研究,安心教书育人。在非教学事务上,学校当好教师的“保护伞”,建立、健全教师减负相关规章制度,对于不允许进入校内的事项敢于拒绝,对于允许进入校内的事项做好合并归类、精简优化。
张哲: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要想办法为教师减去不必要的负担,创设令教师安心、静心、舒心的良好从教环境,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构建为教师减负的良好教育生态。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长讲堂等,加强对教师减负政策的宣传,引导家长理解教师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注重家校合作,共同培育孩子。此外,学校应与全社会一起破除超前教育、剧场效应和抢跑思想,抵制短视化的教育内卷行为。
开展丰富的活动为教师减压。在减少非教学事务的同时,我校通过添置运动器材、开展教师趣味运动会、鼓励教师积极运动等举措为教师减压。同时,学校成立教师合唱团,让教师在艺术熏陶中怡情、减压,增强团队凝聚力。
改进评价制度,落实减负政策。为减轻教师负担,在评价上我校突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主要针对师德、课堂教学表现、专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引导教师聚焦教育教学,减负增效。
主持人: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双减”的最终目的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只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才能走出一条减负增效的双赢之路。请大家结合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分享落实“双减”提质增效的举措或思路。
刘晓惠:建议加强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撑。加强社会层面的宣传力度,加强家校社联系,形成利于学生成长的整体环境;盘活社会教育资源,建议政府针对学校需求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对社会团体、部分企事业单位下达接受学校入场和鼓励其入校的任务单,精准对接,促进资源共享。
对区域内的教师资源合理调配。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在区域内统一调配和有序流动,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在学校间和教育集团间的均衡分配,有效地解决学校间不平衡发展问题,缓解家长择校焦虑。
实行教师“人文关怀”措施。建议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对落实“双减”政策有成效的学校和个人给予精神及物质表彰。针对学校“双减”后专业学科人员短缺、课后服务形式不够丰富等情况,引进有专业技能的校外团队、退休教师及具备相关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入校开展课后服务。
改善办学条件,减轻教师非教学事务负担。建议将与教学无关的创建检查、线上学习、投票任务、进校园活动等拒之门外,还学校一方净土。
郭瑜: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采用梯队分层培训,促进教师成长。优化师资队伍,继续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利用名师工作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变革作业设计模式,赋能提质增效。教师应主动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知识结构、能力素养,以便在作业设计时有“理”可依、有“章”可循。作业设计,要凸显本质功能,要本着“目标明确、学生视角、多元实践、关注差异”的原则。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还要关注教师权益的保障。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构建良好的团队关系,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强化教师科研能力等,开发教师的潜能,展现教师的风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减负增效之路。
张凤仙:一是学校要善于做加减法。做好加法,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引进课后服务,以减轻教师负担。
做好减法,首先上级部门要严格禁止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干扰学校工作,赋予学校、教师对非合理性工作说“不”的权利,切实减轻教师的非教学事务负担;其次,学校可以拒绝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各项检查,减少与教师发展无关的各类会议,让教师能够安心投入教育;最后,优化教师管理制度,实施弹性考勤,加强人文关怀。
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双减”背景下,教师首先要转变育人理念,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体验,善于从学生的优势智能区突破,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激发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要专注于有效备课、上课,用好教材,理解学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生成高效、有趣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工作之余,教师要加强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才能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最后,教师要发挥教研组或备课组力量,优化各科作业设计。同班级教师既要严格控制本学科作业量,也要协调各学科的作业总量,做到既为学生减负,又为自己减负。
张哲:“双减”的最终目标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只有教师对职业有认同感,才能实现减负与增效的双赢。
引导教师正确看待负担。学校要引导教师正确看待责任,加强心理素质建设和专业发展,引导教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负担,高质量地完成每项工作。
指导教师自我减负。“双减”政策实施之后,要求学校提质增效,说到底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因此,要给中小学教师减负,就必须把教师引领到专业发展的路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加油”,让教师在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凝练教育教学智慧,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为教师减负,既要做好“减法”,又要做好“加法”。学校要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育教学上,引导教师从疲于应付中走出来,潜下心研究教学、静下心育人,乐享工作,过有品质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