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带绦虫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2024-01-08

新农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带绦虫囊尾蚴虫卵

岳 彬

(阜新市细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阜新 123000)

猪带绦虫病也被称为链状带绦虫或钩绦虫,幼虫被称为猪囊虫或猪囊尾蚴,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猪囊尾蚴主要寄生在人或猪横纹肌部位,繁殖到一定数量后,可侵入眼、脑、心等器官,危害严重。本文对猪带绦虫病的病原、流行病学、诊断要点和防治策略进行介绍,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借鉴。

1 病原特征

猪带绦虫病的致病原为猪带绦虫。虫卵呈椭圆形或圆形,半径为15~20微米,呈亮棕色,卵壳较薄,每个卵壳中包含一个六钩蚴。幼虫形如黄豆,虫体为半透明空泡,囊内充满液体,头节处有两列角质小钩和4个吸盘。成虫为带状,长度2~4米,成虫可分为3个部分,头节、颈部和节片,有700~1000个节片。人类和猪为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人类排出孕节或虫卵,猪吞食后,在体内消化溶解,虫卵胚膜破裂,六钩蚴钻出,穿过小肠壁,通过淋巴系统或血液循环到达猪机体各处。虫体在寄生部位发育长大,中间细胞逐渐溶解形成空腔,腔内充满液体,历经10周后,幼虫发育成熟。猪囊尾蚴除了可以寄生于肌肉组织内,还能存活于眼、脑、胸膜、肋间肌膜和皮下脂肪内,其可在猪体内存活3~5年。

2 流行特点

规模化养猪场消毒工作不彻底,驱虫不到位、粪便处理不及时等均可造成带绦虫隐形携带。大多数生态散养猪群,通常在圈外活动觅食,吞食人类粪便中带绦虫的虫卵或节片的概率增加,散养猪吞食虫卵后,引发感染,此病多呈零星散发。在自然环境中,猪为高敏易感群体,野猪、猫、犬也可感染。

3 临床症状

染病初期,带钩蚴游走于猪的体内,会导致内脏组织损伤,有中轻度的致病作用。囊尾蚴寄生于不同部位,症状也有一定差别。猪囊尾蚴寄生于脑部时,损坏大脑的完整性,引发惊厥、癫痫、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猪机体的防御功能明显降低,严重时导致死亡;当猪囊尾蚴寄生于眼部时,会引发视力障碍、甚至失明;当寄生于肺部、气管等呼吸系统时,引发吞咽受阻、呼吸困难和呼吸啰音等;若猪囊尾蚴移动至腿部肌群时,会造成走路困难、运动障碍、四肢不灵活、跛足甚至瘫痪。病猪生长发育受到明显的抑制、出现渐进式消瘦、发生贫血,染病后期严重营养不良,病猪的体型会出现“狮子头、葫芦型、纺锤形”等。通过剖检,可见病死猪的脑、眼、肺脏、肝脏、脾脏、淋巴、脂肪组织及部分肌群中存在囊尾蚴活体,发病初期幼虫外部出现细胞浸润情况,随后逐渐发生纤维性病变,6个月后囊尾蚴死亡且钙化,在病灶组织内可见灰黄色或灰白色硬性结节。

4 诊断

4.1 初步诊断

带绦虫病早期无显著病理变化,诊断难度较大,当病猪舌底、舌根部浅表可见微凸的囊结,通过触诊可感知,少数阴性感染的猪无显著临床表现,检出率仅为30%。

4.2 实验室诊断

4.2.1 宰后剖检 通过宰后剖检,能够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猪肉。进行剖检时,应对膈肌、咬肌和深腰肌等部位进行检查,此外,还应对带绦虫存在的部位如心脏、脾脏等进行检查。若在肌肉中发现虫体,可见乳白色或透明的囊体,充满无色液体,囊壁上附着半径为3~4毫米的圆形头节。

4.2.2 免疫学检测 猪带绦虫病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法等检测方法。目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此病常用的检测方法,仅需少量抗原,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操作简便,可用于早期诊断和养殖场检测。具体步骤为如下。

首先,制备抗原。在病猪体内取带绦虫制备抗原,实验室制备免抗猪IgG-HRP标记物和带绦虫阴、阳性血清。其次,制备好材料后,将适量抗原添加至聚苯乙烯微量板的孔中,放置在4℃冰箱18~24小时后,取出并甩去抗原,使用洗涤液清洗一次,再添加稀释过的待检血清,阴、阳性血清,置于恒温箱中1小时,甩去血清后,洗涤。加入酶标记物,再次置于恒温箱中1小时,甩去酶标记物溶液,洗涤。添加底物液半小时,加入终止液,通过分光光度计检测光密度值。最后,待检血清的光密度值高于标准阴性血清2倍时,便判定为阳性反应。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预防

首先,应采用科学的饲养方式,进行集约化管理。采用分批进出或统一进出,所有猪出栏后晾置15日左右。保证合理的饲养密度,定期驱虫,使猪健康生长,选用全价饲料,以保证营养均衡,缩短饲养周期,减少疾病发病率。其次,严禁无关人员进场,此病为人畜共患病,避免人畜循环传染链。此外,禁止从疫区引入种猪,引种后隔离饲养15日后,确定健康无疾病后方可混饲。对于猪带绦虫病流行较广泛的区域,应改造养殖环境,严禁猪误食人粪,避免此病在人类于猪群内交叉传播。

5.2 全面消毒

猪喜舔舐人畜粪污,应做到猪有专圈,严禁使用带侧圈,并及时清理粪污。对圈舍进行消毒是防治疾病的最高效的方法之一,成本较低,防控效果良好。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选择消毒剂,严格控制用量,防止产生不良影响。养殖场应制定专人负责消毒工作,以保证消毒治疗,使用过氧乙酸溶液稀释后,带猪喷雾消毒,并对猪圈和活动场所进行重点消毒。另外,如有猪感染此病,需对圈舍全面消毒,避免感染其他健康猪。保证圈舍环境干燥,以减少虫卵滋生。

5.3 预防性驱虫

猪带绦虫病为传染性寄生虫病,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有效预防,为了减少猪带绦虫病对猪的不良影响,建议采用预防性驱虫进行干预。从乳猪出生开始,每季度进行一次驱虫,减少猪带绦虫病的危害。少数猪带绦虫病高发地区应配合使用丙硫咪唑,在饲料中加入药物进行驱虫,连服3次,每次用药间隔两日。也可采用中药进行驱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甘草、厚朴、槟榔、苏木、肉蔻、龙胆草、泽泻和贯众,进行研磨,以粉末形式进行饲喂。

5.4 药物治疗

在养殖场内发现猪带绦虫病应尽快治疗,对于没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应采取无害化处理,防止出现循环传播。建议选择适宜药剂减少虫卵数量,使圈舍污染程度降低。在病猪空腹状态下进行给药,采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混剂,每3个月为母猪拌料给药一次,剂量为1公斤/吨,连用7日。此外,在母猪分娩前半个月驱虫一次,50日龄生长育肥猪驱虫一次,50日龄后第二次驱虫,连喂7日。吡喹酮对猪带绦虫病治疗效果良好,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具体剂量为50毫克/公斤,连用3日。

6 结束语

随着我国居民对猪肉产品的需求提升,推动了生猪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但是在规模化饲养条件下,猪群易感染寄生虫病,猪带绦虫病为人畜共患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和猪的健康。养殖户应提高对此病的重视程度,加强预防、对圈舍进行全面有效的消毒、通过预防性驱虫和药物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以降低猪带绦虫病的发病概率,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带绦虫囊尾蚴虫卵
捻转血矛线虫虫卵体外培养观察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鹅矛形剑带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猪囊尾蚴病的发病原因、检疫方法及防治措施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
豆状囊尾蚴人工感染家兔效果研究
几乎 100% 的大米中都有虫卵
基于MATLAB的虫卵识别方法研究
动物粪便虫卵诊断盒的应用效果
提高疾病诊断水平增强卫生保障能力—《带绦虫病的诊断》标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