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栽培技术教育的有效性探究

2024-01-08唐道清蓝韦伟蒋一岚

新农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稻作晚稻早稻

唐道清,蓝韦伟,蒋一岚

(1.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广西 兴安 541399;2.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 兴安 541300)

水稻是我国农作物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水稻栽培技术对提高水稻整体品质具有重大的意义,能提高水稻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使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很多农民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在栽培水稻过程中大量使用肥料和农药,虽然在一定程度达到了提升水稻产量的目的,但是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和环境,和我国当下绿色发展政策相违背。因此,要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教育程度和范围,全面提升农民栽培水稻的技能,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水稻整体产量和品质,还能实现绿色农业发展目标。

1 从水稻生长环境和温光反应特性方面开展水稻栽培技术教育

水稻要想正常生长,首先就要具备适宜的环境,也就是冬季特征不明显,如我国很多地区(云南、福建、广东等)都具备适宜水稻生长的自然环境。处于生长期的水稻大约需要1500小时的日照时数、2000毫米左右的降水量。安全生育期,籼稻(212~253天)、粳米(235~273天)。水稻最初的生长环境是高温、短日的热带、亚热带气候,长久的发育(系统)过程中,使其具备了相应的遗传特性(生长和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温、短日照有特殊要求)。

1.1 感温性

感温性也就是温度的高低导致水稻品种的生育期特性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水稻只能在低于40℃的环境下生长,在低于28℃下才能发育,一般来说,感温性方面早稻没有晚稻强。

1.2 感光性

感光性也就是日照时间的长短导致水稻品种的生育期特性发生一定的变化。一般来说,如果水稻品种原产自低纬度地区,则具有较强的感光性;如果水稻品种原产自高纬度地区,感光性较差或是没有。

晚稻:晚稻具有较强的感光性,营养生长期受到高温、短日照条件的影响最大,具有最短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和生长性。

早稻:早稻的感光性较差或没有,营养生长期受到高温、短日条件的影响最小,具有比晚稻稍大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中稻:中稻不管是感光性还是能够缩短的营养生长期,都处于晚稻、中稻中间,但是具有最长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和生长性。

2 从影响水稻生长的不利因素和解决措施方面开展水稻栽培技术教育

我国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水稻产量最多的一个国家。我国很多区域都广泛地种植水稻,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对我国栽培水稻造成影响的自然生长因素有很多。例如,位于我国南岭以南的华南双季稻稻作区,该稻作区涉及的范围较广,影响该稻作区种植水稻的主要不利因素有,机械化水平不高、小农经济、种植规模小等。影响处于干旱地带的华北单季稻稻作区水稻种植的主要不利因素有,缺乏水资源。影响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水稻种植的主要不利因素有,纬度高导致缺乏热量、太阳角度小导致光照程度低。要想解决影响种植水稻的不利因素,需要提高耕种方式的科学性,提高水稻栽培技术。

2.1 薄膜育秧技术

育秧过程中,通过覆盖薄膜达到保湿、增温的作用,该方式的最佳使用期是早播期,不仅能够避免出现大量烂秧,还能够对成秧率有效提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播种前一定要对种子进行晒种、精选、消毒处理。其次,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机,控制播种密度,确保不会过于密集。一般情况下最佳播种时机是3月中旬,在夏天到来前结束播种。再次,重视苗期的秧田管理,出苗期覆盖薄膜的要求是封闭、严密,目的是提供高温、高湿环境,缩短扎根立苗时间;炼苗期要结合天气情况适当地揭膜盖膜,控制膜内温度25~30℃,对通风时间适当的延长,炼苗的方法是揭开一边或两头通风、日揭夜盖直至全揭,通过这样的炼苗方法使秧苗更好地适应膜外环境。上午9点灌完水后揭膜,墒面必须处于浅水状态,避免秧苗由于生理失水而死亡,然后实施水育秧管理方式;在揭膜后要将灌水及时排出,秧苗进入3叶期以后,已经形成了通气组织,适应缺氧环境的能力大幅度升,但是不具备自给能力,不能很好地抵抗低温,再加上这个时期苗体增大,叶面增加蒸腾,需要大量的水分,应处于浅水层,但是水不能淹没心叶。

2.2 塑料软盘旱育秧技术

通过塑料软盘旱育秧技术能够对秧苗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对农艺和产量性状结构有效优化,具有诸多优点,如适用早栽、返青时间短、高分蘖率等,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海拔1800米以上大田必须是一垡田,海拔不足1800米,大田可以使用二垡田(4月25日前收割蚕豆),同时要具备充足的水源。小、中苗使用561型秧盘、大苗使用434型秧盘。采用防治水稻恶苗病方法处理种子,方法可与薄膜育秧的处理方法相同;也可利用壮秧剂Ⅱ拌种。理墒依据1.8~2米下线,墒面宽控制在1.3~1.4米,埂宽控制在0.5~0.6米,呈现低墒高埂型,墒面要适当低于埂10厘米左右,墒面要保持平整。

2.3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在我国多个地方试验示范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现其具有节省人力、节约成本、简便易行等优势,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重点推广的一种农业技术。推广该技术不仅能够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还能够促使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发展前景广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方便排灌、平整、保水保肥性高的田块,不能选择漏水、易旱、沙性土、恶性杂草问题严重的田块;早季田水在除草剂喷施前2天左右排干,晚季田水在收割早稻后排干;在抛秧前15天左右为早稻除草,在收割早季稻当日傍晚喷施除草剂,将早稻的稻桩、杂草杀灭;灌水泡田的时间为除草剂喷施3天左右,浸泡稻田,早稻(7~10天)、晚稻(2~4天);全田中的秧苗绝大部分都直立后,结合施肥情况利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然后,由于绝大部分秧苗在抛秧后都在田面倾斜或平躺,土表分布着根系,对水分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这个时候灌水要确保浅水,不能大量灌水,否则对扎根造成不利影响。

总之,水稻种植不仅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水稻栽培技术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未来水稻种植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为了顺应这一趋势,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自身的农业技术有效更新,在水稻栽培技术教育中,将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促使水稻栽培技术教育可持续地、健康地、稳定地发展。

猜你喜欢

稻作晚稻早稻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早稻迎丰收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早熟莲藕-晚稻栽培技术
赣榆区麦秆还田稻作试验总结
2014年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