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任务群中的“1+X”读思联动

2024-01-07彭正军

新课程·上旬 2023年14期
关键词:草船借箭周瑜指向

彭正军

《草船借箭》是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语文要素指向学生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为实现这一单元目标,可推进学习任务群“1+X”教学模式的构建,引领学生于任务驱动下完成对该阅读文本的深度把握。

一、“1+X”学习任务群:阅读类任务

课程标准中“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提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有效阅读、观察、获取课程知识。《草船借箭》中融入阅读类任务,有利于学生在初期阶段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和情节。

(一)指向人物探索

一篇文本中,人物作为主要部分,是一切故事情节的推进者。阅读类“1+X”学习任务群的融入,首先要聚焦学生對人物的探索,使学生经由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层面的观察,了解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以此为基础,学生能够获取对人物最直观、整体的认知,并产生初步的情感体悟。为引发学生的积极探索,使学生在人物探索上有目标、有方向,教师在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上就要确保其与学生基本情况相契合,使学生对任务有兴趣,肯参与,且能够依托任务完成人物探索的过程。

《草船借箭》一课中,出现了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物,如何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呢?教师可立足课程内容,设计“1+X”学习任务群,如下:

任务一:整理文章出现的人物,总结他们各自的特点。

任务二:明确自己最喜欢的一位人物,思考原因所在。

任务三:明确自己还想对哪些人物有进一步的了解,又想了解哪一方面的内容。

以上三个任务中,任务一属“1+X”中的“1”,直指学生对文本人物的探索。该任务聚焦于学生的“读”,要求学生在读中去观察和总结,形成对文本人物的初步认识。任务二和任务三重在“思”,是学生基于任务一的探索后展开的自主性思考与探索。围绕任务展开读思结合的过程,可促使学生掌握《草船借箭》中人物的特点。具体实施阶段,基于第一项任务的探索,学生能够读到“周瑜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立下军令状”明显是在为难诸葛亮。而诸葛亮胸有成竹、神机妙算,向曹操“借”箭。鲁肃仗义相助,在诸葛亮借箭一事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任务二与任务三的探索,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对人物的理解,生成自主性的认知,并受到其中人物的积极影响。

(二)指向情节把握

把握情节,就是把握课程的故事走向。要想使学生实现对文本的全方位把控,就离不开对情节的剖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促成学生学思结合,一步步进入文本故事情境中,体会故事丰富且精彩的发展过程。为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可借助“1+X”学习任务群,使任务指向学生对文本故事情节的把握,引领学生展开深度阅读与思考。任务的设计要让学生看得懂、有兴趣、能参与,如此才能在阅读类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优势,继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简单来讲,《草船借箭》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故事,讲述了周瑜让诸葛亮在不可能完成的时间内造出十万支箭。为顾全大局,诸葛亮凭借自身才干,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的算计。学生在初期阅读中已掌握基本的故事内容。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情节的把握,可立足基本学情和课程内容,推进“1+X”学习任务群的实施。

任务一:阅读中寻找故事的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任务二:找出故事中令人紧张的情节,梳理自己的感受。

任务三:明确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情节,讲给他人听。

依托学习任务群,学生可自觉将阅读分为四部分,在任务一这一主体任务的驱动下,找到这场故事的起因,知道周瑜是在故意为难诸葛亮。但诸葛亮却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借助自身对天文知识的了解,佯装攻击,借箭于曹操,既化解了自身的危机,又狠挫了周瑜的锐气。在全面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接下来的“X”型任务带领学生进一步深读文本,展开对经典情节的分析,体会不同情节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在将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讲给他人的过程中,学生也从中获得了更加积极的体验。

二、“1+X”学习任务群:讨论类任务

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认知的舞台,教师可在“1+X”学习任务群的引入中渗透讨论类任务,为学生搭建互动的舞台。

(一)指向思维发散

讨论是思维的发散与延伸,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从他人观点中产生新的认知。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发散力强,为激活学生这一特性,教师可通过“1+X”学习任务群来达成。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指向学生的思维发散,这意味着教师要深度挖掘课程文本内容,明确任务主题,使其能够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使学生能够真正基于任务探索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课程知识。

《草船借箭》一文,既指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也重视学生对其人物的分析。那么,在学生初步了解课程内容之后,教师可引领学生展开更有深度的探讨,教师可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表示一切任务的探索都要以小组互动讨论为前提,由此设计“1+X”学习任务群:

任务一:讨论诸葛亮的行为是否可取。

任务二:分别站在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角色的角度,表达自己对此次事件的看法。

任务三:模拟出故事的不同走向,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以上三项任务的设计采取“1+X”的模式,其中第一项任务囊括整体,要求学生对整个故事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发散学生思维能够起到重要作用。该任务的讨论,小组中极有可能产生两种答案,而由此产生的思维碰撞,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其他两项任务中,角色互换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角色在不同背景之下的不同感受,学会更全面地看待人物,感受人物形象的多样化,摆脱“标签式”的人物认知。对不同结局的模拟,让学生看到了故事变化的诸多可能性。学生围绕以上三项任务展开互动讨论,不仅能够获取更丰富的体验,还能够在与他人的思维交互中,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

(二)指向创意表达

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尤其对于语言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讲,教师务必要为学生提供创意表达的机会。为此,教师就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让学生主动表达?一个是怎样让学生的表达有创意?显然,如果仅仅靠一些简单的问题,很难达成可观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做到“量身定制”,也就是要指向创意表达,开展针对性学习活动。

《草船借箭》的课程教学中,为了给学生提供创意表达的机会,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教师可引入“1+X”学习任务群,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设计任务群:

任务一:探讨周瑜和诸葛亮的为人。

任务二:說说周瑜哪些地方比不上诸葛亮?

任务三: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

任务四: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历史人物。

本次任务的设计围绕“周瑜”和“诸葛亮”展开,学习任务群中的“1”未曾将学生对二人的认识局限于课程文本之中,而是扩大范围,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展开讨论。以此为主话题,“X”的部分选择三项任务进行补充和延伸,引领学生展开对二人的对比,鼓励学生创意表达,展现自己。以上四项任务在答案上没有对错之分,学生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动探究活动中,学生有了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面对周瑜和诸葛亮两位历史英雄人物,学生能够于任务探索与讨论中,意识到每个人物都具有多面性,并且每个人眼中的人物都是不同的。此互动讨论过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意表达的意识,使学生更乐于、敢于表现自己。

三、“1+X”学习任务群:整合类任务

一切课程内容的学习都需要进行整合,并基于整合的过程有效内化知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整合上存在明显不足,不仅缺乏针对性,还使得学生参与积极性较弱。为改变该情况,教师可依托整合类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依托“1+X”的任务群特点,提升育人效果。

(一)指向内涵挖掘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优秀阅读文本,都有其丰富的内涵。《草船借箭》作为经典之作,更是独具特点,不仅情节变化引人注目,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更是堪称经典。为引领学生主动挖掘其内涵,获取对课程内容全方位的深度理解,教师可围绕“内涵挖掘”的主题任务,通过“1+X”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为学生提供课程整合的机会,确保学生在积极完成任务,享受任务的同时,掌握课程内涵。

《草船借箭》中出现的两位主人公,皆是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诸葛亮足智多谋,周瑜更是出了名的才情过人。那么,这两人的碰撞又会掀起怎样的火花?课程文本的内涵又指向何处?为探究该话题,教师可设计“1+X”学习任务群:

任务一:整理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交往与对话。

任务二:从交往与对话之中,看两人关系和变化。

任务三:总结草船借箭得以成功的原因。

在课程内涵的挖掘中,主任务直接将重点聚焦于两位主人公之间的交往互动上,这也是对课程内涵展开挖掘最直接的途径。学生经由第一项任务的完成,可以将注意力完全放在二人身上,在接下来的任务二和任务三的辅助之下,学生可进一步深入文本展开挖掘,从而形成对二人的立体化认识,看到周瑜对诸葛亮的为难,知道诸葛亮借箭之计看似简单,实则困难,而之所以成功,全在于诸葛亮能够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意识到智谋的重要性,自觉养成如诸葛亮般专心钻研的习惯。

(二)指向品质塑造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所以小学课程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品质塑造。所以,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更要充分利用其育人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习惯。因此,在《草船借箭》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指向品质塑造,推进“1+X”学习任务群的设计。

《草船借箭》中的德育元素主要体现在人物身上,所以教师在任务设计上,要确保将其重点放在“正面形象”上,并自觉摒弃一些“反面”的不利因素。为此,教师可设计“1+X”学习任务群:

任务一:总结诸葛亮和周瑜的为人。

任务二:你认为诸葛亮和周瑜谁是好人?

任务三:找出诸葛亮身上值得学习的品质。

任务四:我们不能学习周瑜的哪些特点?

以上四项任务的设计直指品质塑造,其中主任务“1”要求学生整合诸葛亮和周瑜的为人,这样学生在对比中也能发现二人的不同特点。在接下来的“X”任务中,学生需要依据自身理解进行评判,明确诸葛亮身上“有智谋”“识大局”的积极品质,并在对比中意识到周瑜“妒忌”“陷害”的行为并不可取。在“1+X”学习任务群的探索之中,学生能够站在双方的行为上进行思考和评判,并经由对比的过程产生“好”与“坏”的意识,自觉学习积极品质,摒弃消极、错误的内容,这也是锻造学生品质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善恶观念。在诸葛亮这一正面人物的影响下,学生也能养成良好品质,这对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群中的“1+X”读思联动真正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借任务驱动作用引领学生一步步深入阅读文本中展开思考与探究。围绕特定学习主题展开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推进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不同内容间的逻辑关联。该模式的实施既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又能够确保学生在任务探索之中获得个体化的阅读认知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学生能够获得主动学习与探索课程内容的机会,继而形成对阅读文本的全方位了解和掌握,使综合学习效果获得提升。

猜你喜欢

草船借箭周瑜指向
草船借箭
缩写《草船借箭》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一气周瑜(一)
一气周瑜(二)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草船借箭
囧版三国之偷袭周瑜特别行动
Who Found America?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