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BE理念的“交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01-07吉林动画学院设计与产品学院韩凯迪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9期
关键词:交互设计成果思政

吉林动画学院设计与产品学院 韩凯迪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的报告中指出,课程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高质量的课程是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高校的教师多年来都在积极探索提高课程质量的方法和途径,其中,OBE理念受到了很多高校和教师的青睐。OBE,全称Outcomebased education,可译为成果导向教育,它倡导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都应指向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与传统教育方法相比,无论是在理念、系统结构还是具体的实践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它倡导以课程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学生从课程学习的一开始就能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正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的转变。

一、对OBE理念内涵的理解

在OBE理念中,“学习成果”是整个理论的核心,所以教师是否能对“学习成果”有一个正确理解就决定了该理念能否有效地指导课程改革。这里的成果不光指学生在最终结课的时候上交的作业,或者学生得到的本门课程的一个较高的分数,抑或是通过课程考核后所修到的学分,而是学生经过整门课程的学习后,能真正把所知所学内化到身心当中,并建立起将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作品中的能力,甚至包括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所形成的价值观及对所学领域的新看法等。教师就可以依据这样的一个认识,按照反向设计原理来进行课程教学设计,首先建立一个明确的课程学习成果目标,明确能达成成果目标所必备的知识和核心能力,每一个核心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然后为学生创设一个能达成预期成果的教学环境,最终坚定地去贯彻执行这个目标要求所需的教学内容。

二、“交互设计”课程概况

“交互设计”课程在艺术与科技专业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被安排在了第四学期,与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相同,共64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40课时,实践课时为24课时,课程性质为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为考试。学生修完课程得4学分,先修课程为“信息设计”,后续课程为“数字影像合成技术”。课程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交互设计的设计方法和原理,理解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的关系,培养学生灵活地使用以目标为导向的设计方法,“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和对用户行为规律的实证研究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交互设计”教学痛点分析

我们在总结了艺术与科技专业2019级学生在2021年上过的“交互设计”课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上交作业质量及考试成绩等方面情况后,发现如下问题。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我们通过复看上课录像,发现在理论课时的40课时中,有83%的时间都是教师在通过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被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学习热情,缺乏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

(二)实践成果水平不高

从学生最终结课时上交的作业打分情况来看,70~79分分数段的学生占比最多,为35%,说明学生的作业整体水平不高。分析原因,一方面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学生更加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没有形成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作业的上交节点为课程的最后一周,教师缺少对学生作业过程的阶段性审查,不能对学生的关键实施步骤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三)课程考核结构不合理

按照2019版的“交互设计”课程大纲,课程考核的结构为平时成绩占比30%,期末考试占比70%,其中平时成绩又分为考勤30%,课堂表现30%,实践作业40%。从整个考核结构来看,期末考试试卷的成绩占比过高,虽然在试卷中也设置了设计题,但是这种以考核知识点为主的形式,多半会促使学生在考前突击复习,轻视实践作业的质量。这种考核结构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四)课程思政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不够

早在2020年5月,教育部就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工作始终没有全面铺开,这与教学一线的教师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很多教师并没有对课程思政有一个很好的理解,或者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深度不够。在“交互设计”课程中,课程思政仅仅还停留在课程目标设计、教案、课件的编写方面,在课堂授课的实际案例中,没有能做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相关课程思政元素,另外,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实践中,也并没有着重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

四、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举措

(一)明确课程学习的成果及目标

OBE理念指导下的“交互设计”课程,首先就要明确课程学习结束后所达成的学习成果是什么,由此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教学成果。改革后的教学目标分为三部分,如表1所示,分别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引领目标,教师在第一节课上课之前就向学生清楚地阐释并始终致力于帮助学生达到此目标,使得学生能达成预期教学成果,以该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教学、执行与评价的起点,与所有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表1 改革后的教学目标内容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2019级“交互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到了2020级的学生,开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活动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和基于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小型项目,主动地去学习相关知识,提高相关的能力。同时,因为项目的任务体量较大,学生需分组进行任务的完成,所以就自动形成了一个个项目小组,每组2~3人,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也提高了团队当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与人协作的能力。

(三)提高实践成果水平

针对2019级学生提交作业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我们在2020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两个国内比较知名、影响力较大的、教育部官方认可的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在作品题材上选择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一热门主题,要求学生以比赛的具体参赛标准为作业的评分标准,并且安排学生将阶段性成果在实践课上进行汇报,增加线上指导学生作业的时间,充分利用社交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利用这种方法,在完成了项目的前提下,使得学生能发自内心地把作业尽量做得好一些,争取在比赛中拿到名次,并开阔了视野,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上。

(四)调整课程成绩考核结构

前文提到2019级“交互设计”的课程考核结构不甚合理,那么在2020级的“交互设计”课程中,降低了期末考试的总成绩占比数,调整为60%,提高了平时成绩的占比数,为40%,其中考勤和课堂表现各25%,实践作业50%,如表2所示。其中实践作业的分数之前都是教师根据作业评分标准赋予的,本次改革变为教师评分占比40%,学生互评占比50%,学生自评占比10%,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主体作用。

表2 改革后的课程考核成绩比例构成

(五)创设新型教学环境

现阶段,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工具、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教学方法了,“交互设计”课程主要运用了超星学习通及中国大学慕课平台来为艺术与科技专业的学生创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环境。首先,点名这一活动从传统的纸质点名册变成了学习通上的在线签到,未到及请假学生名单一目了然;其次,在课前预习及课后延展的学习资料方面,教师可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找到“交互式界面设计”课程作为本课程的课外补充内容,并运用平台数据,了解学生预习及完成课后练习任务情况,得到有效的教学反馈;最后,教师可充分利用QQ及微信这两个主流社交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课后辅导,并依托丰富的网盘资源,为学生提供电子书、微课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多维的新型教学环境。

(六)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

首先,课程教学团队结合OBE教育理念,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根据课程能力目标,对“交互设计”课程进行全面审视,更新、整合课程知识案例内容,创建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库,并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目标,通过项目前期调研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将思政育人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其次,创建课程思政试题库,学生通过对考试题目中融入的思政元素的解读,提高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例如,在考题设计的设置上,将设计主题定为“为我国国内某一地方文化遗产设计一款数字交互产品”,使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国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全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最后,在学生学会书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学生正确的“设计观”,将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设计前沿及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将服务设计、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与为人民设计、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设计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地做到“知行合一”。

“交互设计”在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总结凝练出了“项目驱动式三维教学法”。如图1所示,该课程以项目制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在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三个方面充分利用各类平台数据,整合线上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更加高效、贴心的新型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能提高实践成果的水平。尤其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课程教学团队定期跟进项目进度,对学生学习产出进行评估,并应用评估结果推动课程培养目标持续改进,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系统;针对课程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学习任务、课程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的优化改进。

图1 项目驱动式三维教学法

五、课程改革实施效果

学生成绩方面,对比2019级学生的总成绩,2020级学生的优良率由2019级的38%提高到了50%,如图2所示。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改善,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有所提升,同时,在课程的教师评价中,也得到了学校督导的认可。

图2 2019级和2020级学生成绩分布对比

实践成果方面,依托课程的指导,开课以来,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参与完成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8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4项。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2项,其中国赛铜奖1项、省赛银奖1项;“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通过课程的思政元素引导出了“‘智造—沉墨’国画数字化保护与沉浸式体验平台研究与应用”“典藏——红色文化数字保护设计”等具有中华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新时代精神的项目。图3为与课程相关的部分获奖作品证书。

图3 与课程相关的获奖作品证书

经过努力,“交互设计”课程在2022年获得校级2021年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称号,课程微课《Axure原型制作实例——轮播图自动切换效果》参加2022年第五届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获国赛普通高校赛道三等奖;课程教学创新模式多次在系内推广,得到了系内教师的一致认可。

六、结语

课程教学团队将不懈努力,依托OBE理念致力于课程的持续改进,不断完善“项目驱动式三维教学法”,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教学反馈,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效果,继续深入改革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内容,如着手针对各个章节扩充课程思政案例库,并根据行业前沿动态实时更新经典案例;着手编写更加适合本专业发展需要的创新教材和数字教材,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交互设计成果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工大成果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