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奋发2024
2024-01-07尹洁
尹洁
2023年12月21日,“聚力·奋发2024”环球人物年度盛典在人民日报社国际报告厅举行。
2023年,对中国来说是喜迎四海宾朋的一年。
2023年,世界依然风云变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的定力、能力、实力一次次得到彰显。
2023年,尖端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为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带来了新的憧憬。
在飞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里,2024年的我们更加需要团结一心向前进的信念,也更加需要奋发图强勇担当的气魄。
2023年12月21日,“聚力·奋发2024”环球人物年度盛典在人民日报社国际报告厅举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出席活动。
活动还邀请到了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马小宁,《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洪岩、地方部副主任孔祥武、人事局副局长黄新强、企业监管部副主任陈凯、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张意轩、人民网党委副书记张峰,以及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原主任黄晴、吴长生等出席。敬一丹担任主持人。
本次盛典的第一篇章是主题演讲。活动特别邀请了7位在各自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以主题演讲的方式,分享他们在过去一年中的感悟与思考,凝聚共识,奋力前行。
先后演讲的7位嘉宾是:毛泽东同志卫士长李银桥之子李卓韦,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首席科学家胡伟武,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百年昆曲世家传人周好璐,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以下是他们的演讲内容。
我的父母亲李银桥、韩桂馨自幼参加八路军,曾跟随毛主席从延安转战西北至华北战场,从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根据地西柏坡到北京香山雙清别墅,直至中南海丰泽园。
1962年4月,在我父母亲离开中南海之际,毛主席说:“银桥,你跟随我这么多年,我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你,就送《七律·长征》诗一首吧。”为此,我父亲专门到荣宝斋买了一本折子交给毛主席,待毛主席写完再去取。
1962年4月20日,毛主席亲自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接见了我们一家。我们刚走进会客室,毛主席健步走过来,鼓掌欢迎我们,和我们握手,握了足足半分钟没松开。毛主席还主动提出拍一张“全家福”。
然后,毛主席和我们一起坐在沙发上亲切地谈了许久,气氛融融。其间,他把写好的《七律·长征》诗送给了我父亲。
整个过程都被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吕厚民拍摄了下来。这些都是毛主席用心安排的,是我们全家最高的荣誉和幸福。
回想起来,我们一家能在毛主席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得到他如此之高的待遇,一是毛主席对我父母在其身边战斗工作15年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据我父亲讲,毛主席曾对他说:“你在我身边这么多年,帮了我很大的忙。”
二是我父母在毛主席身边的15年里,有陕北之战、三大战役、建立新中国、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我父母和毛主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这些都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三是毛主席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路程会更伟大、更艰巨,还要将革命进行到底。他的话激励着我们为祖国腾飞、民族复兴、国家强大继续努力奋斗。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立初期,毛主席有数位亲人先后牺牲。他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时刻密切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刻苦学习、反对浪费、珍惜粮食,忠实地实现了“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就要解放整个人类”的庄重诺言,时时刻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时刻提醒,不能让自己孩子生活水平高于普通老百姓,这都是我亲身体会到的。
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毛主席回答,“谁让他们是我毛泽东的孩子”。
当然,这些都是60年前的事情了,但在今天,我依然历历在目。
再有几天就是毛主席诞辰130周年,我们重温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场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我们党和国家不断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今天,我们在这里不仅是纪念一位领袖、伟人,更是在纪念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
埃里克·索尔海姆,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我想谈谈过去10年,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
中国曾是一个污染非常严重的地方。但现在,中国基本上打赢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家抬头就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呼吸到新鲜空气,舒适又美好。
在我曾经到访过的浙江省,那时由于白色污染,一些河流被称为“牛奶河”。如今,99%曾遭受过严重污染的河流和水道环境都得到了恢复。
上个月,我在成都与中国太阳能产业界进行了交流。这些公司所覆盖的太阳能产业占全球的80%以上。我鼓励他们加大海外投资,在欧洲、美国、印度等地建设生产基地,让这场由中国引领的太阳能革命造福各大洲人民。
中国的另一大进步表现在城市发展方面。
中国拥有一些世界上绿化覆盖面最广、发展速度最快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比如深圳,40年前那里还什么都没有,可现在,这是一座拥有1800万人口的城市,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现代化气息浓厚。深圳拥有数量众多的电动公交车、电动汽车和电动出租车,形成了贯穿整个城市的“绿色长廊”。
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也是目前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开展了近年来最大的国家公园建设计划。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使大熊猫的数量大大增加。大熊猫不再被视为濒危物种,藏羚羊和雪豹也是如此。出色的动物保护工作,已经把这些非常美丽、迷人的物种从濒临灭绝的边缘拉了回来。
中国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植树国。比如河北省的塞罕坝,在当地几代人的努力下,如今已经绿树成荫。过去,植树造林都是靠人工,成千上万的人一棵树一棵树地辛苦种下去。现在,人们借助无人机植树造林,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
如果把所有这些结合起来看:污染防治、绿色城市建设、绿色技术研发、自然环境恢复等,中国都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公元1800年之前,中国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是世界上最先进、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宋朝时,开封和杭州两大都城的人口都在100万到200万之间,而巴黎当时作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口只有7.5万。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经历了百年屈辱,但现在,中国正作为全球领导者全力回归。整个世界对中国都应该心怀感激,其他大国不应将中国视为威胁,这并不是一个“零和游戏”,我们都可以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
中国的绿色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全球市场,帮助其他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创造了很多其他国家买得起的产品,打造出一个更繁荣、更和平的世界。
曾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
全世界的文化多种多样,应当包容性地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发展,还帮助我们连接世界。它不仅应该用来促进文化传承,更应该用来促进文化交流。
2023年,人工智能让我们在用户体验层面、在工程技术组合创新层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人工智能还远远没有达到它的突破边界。同时,它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比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使社会信任度受到了极大影响。在互联网上,一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文本和视频,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是技术发展的双刃剑。
目前的人工智能只是信息处理工具,我们不应当把人类的责任推给人工智能。它既不是责任主体,也不是道德主体,所以我们不要混淆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界限,更不能在人工智能服务中放弃人类的权利和责任。
至于未来,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是工具?是社会的准成员?还是像很多科幻作品描述的那样,成为人类敌人?
我想,都是有可能的。
但如果我们把它当做工具发展,就要把它做得更安全。现在全世界有很多科学家号召,人工智能的发展要适当慢一点,先解决安全性问题。因为人工智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所以不仅要保证其安全可靠,更要保证其合乎伦理。
我希望,未来的人工智能可以从中国文化中学到“君子和而不同”的道理,也能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文化底蕴。希望它在帮助人类做事时以善为源,即使达到超级智能阶段,也是利他的,能够关爱整个人类社会的。
目前,人工智能仍然是人类的一面镜子。我们对它的发展应当抱有开放的心态,不必使人工智能无所不在,而是适度使用它。只有负责任的、稳健的发展,才会使人工智能扬帆远航。
胡伟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首席科学家
了解我们国家集成电路的发展情况非常必要。这是科技战争的最前线,因为有人卡我们的脖子了。我们能不能破解这个问题,构建一个新发展格局呢?
2021年,我国整个电子产业利润总额为8283亿元人民币,而美国仅苹果公司一家企业的利润总额,就达到946亿美元,约合6000多亿元人民币。
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所以,我们要加速推进国產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
长期以来,全球信息产业构建了两个以西方为主导的体系——Wintel(微软与英特尔的商业联盟)和ARM(安谋,软银旗下芯片设计公司)。我们如何构建独立的第三套体系和产业生态呢?关键在于,要掌握“根”技术。
从技术依赖的角度看,最上层的依赖是应用产品。大部分手机芯片、电脑CPU(中央处理器)等,都要依赖国外的基础授权,比如手机芯片就要用到ARM指令系统。所以我们只能买ARM系统里的CPU模块做芯片,但美国已经不给中国任何企业授权了,因此我们做的芯片就不如三星、高通的性能高。
第二个层次的技术依赖,是境外供应链。比如当下,美国针对芯片生产工艺及材料设备(如光刻机),对我们实施禁运,就是要打断我们的境外供应链。
怎么办呢?毛主席讲过一句话:“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所以,简言之就4个字:咱自己干。
龙芯的自主研发坚持两个原则:第一,不依赖任何技术授权,都自己做;第二,基于成熟工艺,保障供应链安全。2002年,中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诞生,之后不断积累、迭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龙芯CPU和OS(操作系统)完成了技术补课,性能达到市场主流产品水平,基础软件生态基本建成。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世界信息产业第三套体系的底座——CPU、OS、整机、各种应用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构建起独立于西方的自主信息技术体系,争取在5年至10年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未来,中国人会像卖国产日用品一样,把国产CPU卖到全世界。
想实现这个目标,技术要硬,精神更要硬,或者说,只有精神硬,才能技术硬。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前辈们的精神,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龙芯中科将继续坚持“为人民做龙芯”的根本宗旨,为实现我国信息产业自立自强而奋斗。我们正在从事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标一定会达到!
梁永安,复旦大学教授
2023年,我在全国不少地方做了读书分享。夏天,我去了湖南郴州,发现那里有特别温馨的读书风气。他们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读书小组成员、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分享一本书,并交流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我从中感受到一个变化:人们满足温饱后,内心需求更多转向了精神的、文化的方面。
我想讲的第二个变化,是普通人的劳动。2023年深秋,我去了昆明市,发现一家铜器商店,里面有造型生动的紫铜茶壶。
店老板告诉我,店里的每一把壶都是他用整块铜材手工敲打出来的,壶嘴和壶身一体。很多厂家联系过他,希望进行大批量生产,但要将壶身和壶嘴分开制作,然后焊接在一起。这位老板坚决不同意。他觉得这是一门珍贵的手艺,而且面临失传,自己有责任守护这份匠心。虽然他收入不多,但心里踏实。
这番话让我感受到一种朴素的力量,一种支撑历史持续不断的民间定力。扎实而温馨的劳动是我们一切创造的基础,劳动者的真诚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力量。
我想讲的第三个感受是代际文明。2023年6月,有一次我经过故宫,发现大门口挤满了孩子,都是从各地来北京的游学团。后来,我在北大西门外也看到了同样的场景。
孩子们的背后是学校和家长。他们要让孩子开阔眼界,精神饱满地与世界连接。因为孩子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我们把最好的资源投给孩子,就是投给了未来。
2023年,我难忘的还有文学领域的变化。我和来自劳动第一线的两位诗人做过线上对话,一位是“矿工诗人”陈年喜,另一位是“快递诗人”王计兵。
陈年喜干的是危险的矿山爆破工作,经历了太多艰难,正如他在诗歌中写的:“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组合。”王计兵的阴晴风雨则是在送快递的辛苦中度过的。他把心路历程化为诗歌,形成了不一样的语言风格。
文学从何处来?要从历史最坚硬的核心地带中来,要从承受着社会最沉重分量的劳动者中来。陈年喜、王计兵是万千普通劳动者的代言人,他们的内心深处释放出深沉的感情和愿望,微光成炬,照亮前程。
2023年难忘的事情还有很多,都反映着时代的变化。这些变化预示着未来,预示着我们将要创造、正在创造的崭新时代。
1956年4月,我的祖父、昆曲“传字辈”代表人物周传瑛,与王传淞、包传铎、朱国梁等人演出了昆曲《十五贯》,后来浙江昆苏剧团把这部以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提倡实事求是为主题的昆曲演进了中南海。
毛主席看了两遍,大加赞赏:“这是一出好戏,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这个剧团要奖励。”周总理连看三遍,赞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1956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由此,式微的昆曲重获新生。各地昆曲院团也纷纷恢复成立。
我所在的北方昆曲剧院正是在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于1957年6月正式建院,担负起传承传播昆曲的历史重任的。
我父母基本与共和国同龄,都从事戏曲行业。他们经历过行业发展的低谷,但从未受到干扰,而是专心传承艺术,培养了很多学生,也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奖项。但他们认为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讓独生女儿也从事了昆曲艺术,让“传承有序”这4个字在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虽然我是80后,但昆曲以血缘的方式在我身上流淌。我从小看的、听的都是昆曲。祖父母和父母是我昆曲之路上的导师。
对这一点,我父亲非常得意。他说:“我女儿唱昆曲肯定地道,因为不是短时间暴腌出来的‘咸肉’,而是火塘上挂的‘腊肉’,是长年累月熏出来的,所以入味。”
原先我叫周早早,因为家人希望我早成才、早长大。后来办身份证时,父母商量着给我起了“周好璐”这个大名。我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个名字,觉得它不够诗意。但是父母说:“周好璐,走好路。传承传统文化,最忌讳的就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我们不期待你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只要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辈子走一条好路,足矣。”
个人的努力和成就,离不开国家繁荣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可以心无旁骛地传承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同时又可借助新时代的东风、网络的力量,用更多途径、更多方式宣传昆曲。
近年来,国内外500多场昆曲讲座,让更多人因为我而爱上昆曲。这也是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事。演员的舞台、老师的讲台、非遗保护者的桌台、喜马拉雅主播的电台,都是我把昆曲之美传承传播得更广更远的大舞台。我真是生逢其时,何其幸也!
一个家族,一辈子,一件事。
只有把传统文化视为与自己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才能激发更深沉的爱国心,树立更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这个百年昆曲世家,曾亲历近代昆曲的兴衰沉浮,也见证昆曲艺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向世界展示东方大国的底蕴与气度,成为真正的盛世雅音!
陆汝钤,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想谈谈人工智能的身世。从大数据到大知识,再到大智能,这一路是怎么走来的。1992年,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概念。1995年,在中国科协的一次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曹存根提出了知识高速公路和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他们两人的主张分别体现了大数据和大知识想法的酝酿。
大数据和大知识的概念是十来年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当时所有讨论都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如何通过大数据获取大知识。
2015年,以吴信东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为首的专家,提出和讨论了“大数据知识工程”的概念。2016年,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庆祝人工智能诞生60周年的大会上,我受邀作了以“大知识工程”为主题的报告。2018年,我与其他几位作者一起,正式发表了有关大知识的进一步研究成果。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有关大知识、大知识系统、大知识工程及其生命周期等一系列问题,给出了它们的海量性特征,并且考察了多个典型的大型知识工程,判断它们中的哪些符合大知识工程特征。
接下来,就是大智能了。它的内涵包含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类智能,包括认识论、心理学和脑科学意义上的智能,比如逻辑智能。多年前有部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其中有句名言“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我把它改造成“逻辑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逻辑是万万不能的”。此外,还有想象智能、直觉智能、仿生智能、学习智能等。
第二部分是机器智能和人机混合智能,包括数学智能、计算智能、博弈智能、虚拟智能等。下围棋的AlphaGo属于博弈智能,元宇宙则是虚拟智能。
第三部分是未来智能,包括已经被专家们预见、提出或小范围开发,具有极好应用前景的智能技术。比如人机协同手术,是人类医生与机器人的合作。
现在,我们可以给出大智能的定义了:大智能是包含多种智能形态及它们的深度递归、创新使用的智能行为。在此基础上,人类所进行的大智能工程,就是将大智能付诸实践的一种范式。比如中国的航天工程,是一个国家的大智能工程,而战胜阿尔茨海默病,则是一个需要全世界合作的大智能工程。
嘉宾演讲结束后,活动进入第二篇章——揭晓2023“环球人物年度人物”。
《环球人物》杂志社总编辑吕鸿宣读了颁奖词:“今天,我们在一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AI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这一年,几乎人人都在谈论AI。AI认知度持续破圈。人类是智能体,AI也是公认的‘智能体’。在宽广的地球上,我们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我们将2023年度人物授予AI,授予人类对开拓创新的有力畅想,授予人类更加闪烁生光的未来!”
在热烈的掌声中,陆汝钤、胡伟武、曾毅作为代表共同上台领奖。
接下来进入第三篇章,由《环球人物》旗下文娱新媒体矩阵——人民文娱组织的两场主题圆桌论坛开启。
第一场论坛的主题是“短剧,如何在流量里挖掘价值”,参与讨论的专家是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综管部副主任李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杨早,以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副秘书长、微短剧制作人吴晓晶。主持人是《环球人物》全媒体中心副主任孙夏力。
大家已经很习惯通过手机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消费活动了,每人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在手机上,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既要打发大量的碎片时间,又要获得心情愉悦和放松。我觉得这是短剧迅速传播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传统影视剧大多以导演为中心,而短剧以编剧为中心,因为要靠故事和节奏吸引人。如果故事编得好,哪怕制作粗糙点儿,观众也会投入进去。目前文化消费呈现分众化趋势,短剧满足了很多人的情绪价值需求,比如“解压”。另外,看短剧的平台很多,这种便捷性、易得性是它能够爆火的重要原因。
短剧其实是网文的影视化,对于拥有很多追捧者的“爽文”,短剧从业者也会优先将其列入选择范围,所以出现了很多同类题材作品。另外,如果某部短剧的播放数据好,大家会照着这个模板拍。但随着观众审美的提高以及对同质化题材的厌倦,上个月很火的作品可能这个月就没有什么播放量。只有更多、更好、更新的主题出现,同质化问题才会逐步解决。
看过大量同质化作品后,观众会逐渐麻木的。就像打针,第一次很痛,扎久了就没感觉了。这两年,国家也开始引导网文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短剧要实现突破,一是要有足够多的从业者,二是要引入更多的题材资源,不能只局限在情爱或“霸总”的单一价值曲线上。随着观众数量的增长,短剧应反映最广大群体的主流价值和社会共识,包括他们对工作、对家庭、对各种现实问题的痛点,实现真正的多元化。
从业者首先要自律,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平台方,一定要守住底线、不踩红线;其次,头部企业要深入研究行业未来、制定行业标准;第三,重视人才储备,包括演艺人才、编剧人才、制作人才等。此外,我们要重视短剧的文化传播价值,将其变成真正的中国文化IP。我希望短剧行业在健康的轨道上蓬勃发展,不仅满足人民文化娱乐的需求,更要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进而向世界传播好中国文化,讲述好中国故事。
目前短剧的整体成本不太高,一部20集、每集10分钟的短剧,如果粗制滥造,几十万元就能拍出来,几百万元就是天花板了。因为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不排除有泥沙俱下的问题,未来肯定还要在创新上多下功夫,让产品更加丰富多元。作为从业者,我非常希望这个行业有更多精品出现。
第二场论坛的主题是“点燃消费‘主引擎’的关键”,参与讨论的专家是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杉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北京市特聘专家王曦,以及网易文创总经理刘晶。主持人是《环球人物》全媒体中心副主任凌云。
消费在这两年越来越得到重视,尤其是2023年以来,消费对于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已经高达83.4%。在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目前消费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投资的带动效应。但同时,传统消费的增长空间相对有限,比较乏力。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消费的新动力、新增长机制。
从数据上看,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前占我国GDP的比重是36%。这个数字足以说明消费的重要性,它确实是我国经济的主引擎。另一方面,2023年1月—10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9%,这是一个稳健的数字,但与2020年之前相比,增速依然是放缓的。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新的消费增长点,这样才能点燃“主引擎”。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新一代消费者呈现理性、精致的消费特征。比如,19岁—29岁人群对于平价替代品、二手商品的接受度超过上一代人。另外,买名牌是上一代消费群体最主要的特征,但新一代不是这样。比如要买一台黑胶唱机,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会仔细研究,在其预算范围内是买新品、买二手货,还是买小众圈子里最受追捧的产品。他们从消费者变成了玩家、研究者,甚至可能转化为商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我觉得这抓住了最重要的变量。当下的消费主力军是年轻人,他们的消费方式越来越呈现数字化特点,比如網上购物、学习、娱乐,这些都是支撑消费的重要领域。另一大变化是,过去更多的是商品消费,但现在养老、家政、教育等服务型消费占比越来越高。因此,企业要开发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供给方面加强力度、加强创新,消费才能走得更长远、更稳定。
第二场圆桌论坛。
企业确实有很多可以优化的空间,但大数据、人工智能只是技术手段,而我在实践中发现,技术手段一定要结合具体场景,才能带来巨大价值。
搞技术的人常犯的毛病是拿着锤子找钉子。技术落地不是在洁净的玻璃房里面完成的,而是在厂房车间、工地里酝酿产生并实现最大价值的。企业不能搭建没有业务场景的空中楼阁,要通过丰富的场景,包括细分行业场景,才能酝酿出数智化技术。基于场景的技术突破,才是对终端消费者最大的尊重。
刚才提到的平价替代品、二手商品等领域,都是新的消费增长点。当社会进入精致性消费阶段后,消费机会将出现在相对慢节奏、分众化、以情绪价值为驱动、以兴趣为导向的领域。
新一代消费者是更理智的,这建立在他们从小不受温饱困扰的基础上,消费观念日渐成熟,学习能力提升,以及在享受了中国几十年高速增长成果后,希望获得不同消费感受的需求。所有这些因素,使新一代的消费观与上一代形成了显著差别。
在本次活动现场,《环球人物》联合网易文创·数读发布了《2023年中国人消费趋势白皮书》。
随着两场圆桌论坛的圆满结束,此次年度盛典活动也成功落下了帷幕。
聚力奋发的《环球人物》,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