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保护与展示研究

2024-01-06车银凤

山西建筑 2024年2期
关键词:甘肃遗址历史

车银凤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线性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近年来提出的新理念,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从空间范围内的单体建筑遗产到历史街区逐渐扩大至线性遗产,范围的扩大也使得人们对文化遗产的研究进行了从点-线-面的空间转换。线性文化遗产有着将不同场域文化遗产串并起来,进行整体性遗产内涵和价值阐释、展示的能力。2018年《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印发,其在主要任务中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要求“依托价值突出、内涵丰厚的珍贵文物”,推介一批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1]。从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高度,丝绸之路是自秦汉以来沟通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经济、科学以及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见证和记忆载体,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呈现。甘肃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不仅见证了朝代的兴衰,更见证了沿线地区曾经的风土人情,现如今的丝绸之路虽已随着历史发展、经济进步失去了部分的功能和作用,但其留下了较多独具历史和民族特色的遗址文明,它们是丝绸之路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见证和记忆载体。如何合理利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丝路沿途的遗产、文化等历史遗存?这一问题,是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出发点。

1 研究对象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将遗址定义为:“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的地方”[2]。遗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人类文化遗产属性的历史类遗址,近现代史上遗留的革命旧址遗迹也应归于历史类遗址[3];另一类是具有自然科学属性的自然类遗址。本文用于定义丝绸之路的遗址,是指存在于一定历史时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见证或者存在共同特征的人类遗存。根据遗址不可移动、不可再生的特性,将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四类。以丝绸之路甘肃段两汉时期到元时期遗留下的国家级及省级遗址作为研究对象,将丝绸之路甘肃段作为空间研究范围,对甘肃省张掖、酒泉、武威、兰州等14个地州市现有遗址进行保护利用研究。

2 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形成的发展方式

遗址的形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必将有其存在及发展的踪迹,丝绸之路遗址的形成与其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离不开。

驿站:《中国邮驿发达史》记载:“邮者步传也,驿也”,“驿置骑也,传遽也”。“郡国朝宿之舍,在京者为之邸;邮传遽之馆,在四方者谓之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在道路上有按一定距离设置驿站机构,并且伴随着道路和邮驿的管理制度。汉代的邮驿设置随着道路的开辟四通八达。从汉武帝逾陇巡视到回中道的开辟,再到远至西域的丝绸大道的开通,均有设置驿站以便投递[4]。

关隘:古代的甘肃,全省境内关隘分布广泛,今天甘肃境内的许多村镇也是由昔日军事驻防的关城堡寨发展而来。现如今,其昔日的光景已成为过眼云烟,过去的关隘遗址或遗迹也日渐稀少,成为了一种历史印记,形成了历史发展的“关隘文化”。西汉出使西域的时期,甘肃成为东西交流的必经之地,河西走廊成为丝绸大道的孔道,设阳关和玉门关作为通西域的门户和交通总枢纽。西汉王朝为巩固与西域王朝抗战的胜利成果,在兰州至敦煌的祁连山沿线设置关隘以及卫戍防线[5]。关隘在魏晋、隋唐、宋等时期更是地方民族经济的贸易点和民族冲突的交织点。在我国日益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今天,关隘作为一种过去设置的军事防御遗址和自然景观,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承载着厚重的人文情愫。尽管现如今的关隘遗址已经不再承担军事防御等功能,但仍然向人们传达着千年来其自身的历史文化掌故,我们也应当给予关注同时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石窟:随着佛教盛行,佛教艺术在甘肃地区不断发展。如我国甘肃著名佛教石窟——敦煌石窟,包括了莫高窟、榆林窟等四处石窟。其经历隋唐至元代,并在此期间均有所建。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艺术发展,同时也见证了作为东西方交通重镇的敦煌在曾经的交通畅达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巨大规模佛教艺术的发展盛况。还有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石窟均见证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交往和文化艺术,而这些巨大工程的建造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甘肃地区道路建设和运输的发展。

城址:因政治防御等目的而形成的城镇或建构筑物遗址,有些虽然与丝绸之路开拓和发展没有发生必然联系,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文化、宗教等交流进而产生间接关联的遗产。

3 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空间分布方式

3.1 数据来源

在信息收集阶段中,通过公开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获取研究区域的地图数据,从百度地图上锁定线路上遗址的相关地理信息。以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公布的8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为数据源,筛选出两汉到元时期的遗址,其中国家级遗址60个,省级遗址161个。利用91卫图助手软件获得221个遗址点的经纬度,利用甘肃省DEM数据提取遗址点高程。

3.2 研究方法

借助ArcGIS10.6,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不平衡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两汉到元时期的遗址进行空间分布分析。

1)不平衡指数。不平衡指数(S)可以反映两汉到元时期的遗址点在甘肃各市的分布均衡情况[6],计算公式见式(1):

(1)

其中,n为甘肃省地级市数量;Yi为各地级市遗址点数量占全省遗址点总数的比重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S的取值范围为0到1,当S=0时,遗址点平均分布在各市域,S=1时,遗址点全部集中于一个区域。

2)地理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G)可用来表示研究对象在空间上分布的集中程度[7-8]。用来计算遗址点在区域内的集中程度,即公式(2):

(2)

其中,Xi代表甘肃第i个地级市所拥有的遗址点数量;T为甘肃遗址点的总数;n表示甘肃省地级市的个数。G值越大,则集中程度越高,假设遗址点平均分布式G=G0,如果G>G0,表示遗址点集中分布,反之分布分散。

3.3 结果与分析

1)空间分布类型。最邻近比率用于判定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的空间分布形态(见表1)。运用ArcGIS进行最邻近分析可知,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整体分布的最临近比率为0.628,小于1,说明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的空间形态趋于聚集分布。四种类型遗址中古墓葬的最近邻比率小于0.628,说明古墓葬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相较整体而言更加聚集;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三种类型遗址均大于0.628,数值分布于0.705~0.787之间,说明这三种类型的遗址在空间聚集程度上相比较全部类型遗址而言有所减弱。其中,古建筑的最邻近比率最高,空间聚集程度最低。

表1 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最近邻比率

2)空间分布均衡程度。不均衡指数可用来分析遗产点在甘肃省各市的分布均衡程度。根据式(1)得S=0.431,即可知遗址在甘肃省内分布不均衡。根据统计数据生成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遗址洛伦兹曲线(见图1),由图1知洛伦兹曲线离均匀分布线较远,曲线中部凸起弧度大,一定程度上说明遗址在甘肃省各市内分布不均衡。其中酒泉市的遗址数量最多,武威市次之,临夏回族自治州遗址数量最少。

3)空间分布聚集区域分析。地理集中指数(G)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对象分布的集中程度。由公式(2)可以得知地理集中指数G=32.945,G0=26.726,G>G0,说明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点呈集中分布。同时,将遗址点反映于甘肃省行政区划图上,得出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分布图,并将其进行空间集聚分析,如图2所示。图2显示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点在空间上形成了2个高度密集区,3个次集密集区,1个带状密集区。2个高度密集区一个分布于金昌市和武威市交界处,一个分布在平凉地区;三个次密集区分别分布于酒泉市、张掖市和整个陇中片区;一个带状密集区即陇东、陇中、河西走廊地区串联于一体形成的遗址分布带。古遗址在河西走廊分布较为密集,如阳关遗址、玉门关遗址等好多在历史上著名的遗址均在河西走廊一带(见图3);古墓葬在河西走廊地区的武威市最为集聚,陇东、陇中等地区分布较为均匀(见图4);古建筑在陇东地区的庆阳市分布密集,陇中和河西走廊次之(见图5);石窟寺及石刻在陇东地区的平凉市分布较多(见图6)。

4 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保护、展示现状

1)文物遗址保护参差不齐。在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点中,可以发现城镇化快速发展对位于城镇建设区的遗址点造成不可逆破坏,使得遗址点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位于城郊结合部的遗址点的遗址本体和场域环境保存情况较位于乡村遗址点的保护次之。研究的丝绸之路甘肃段221处国家级及省级遗址点均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采取了常规性的日常维护和检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因素的破坏,同时对遗址开展档案建设工作和遗址数据库建设,但其建设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甘肃段每一处遗址点都是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一个空间映射,其不是孤立存在,因此对于遗址点的保护也不应只片面停留于个体遗址的保护发展,而应从更大范围出发、更为全面的整体性保护。

2)文物遗址展示方式单一。现有的遗址展示缺乏大的线路框架下的阐释主题,这种情况一方面不利于遗址点自身价值和内涵的展示,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线路整体价值和精神的诠释。同时,在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展示利用的过程中还需应对遗址地上遗存较少、土遗址观赏性受限、遗址点交通可达性低、遗址点间关联性差等现实困境。丝绸之路近几年的关注度逐渐加深,但公众关注点仅仅停留在丝路文化和遗产价值的知识、精神层面,导致人们对丝绸之路上的大多数遗址点认知度不高,遗址的参观人数同著名景点相比吸引力受限,难以发挥遗址的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等功能,更难以得到高回报的旅游经济效益以循环促进遗址点的保护与利用。

5 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保护、展示策略

1)点-线-面的整体保护:对丝绸之路甘肃段的遗址从时间和空间等多维度去整体认知遗址的价值与功能,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整体价值大于单点遗址价值之和,通过点-线-面的整体保护能够使其得到质的提升。丝绸之路甘肃段中对国家级的遗址点进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通过对我国现已建成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游客感知度和景区认知等调研,分析现有遗址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地建设遗址的场域空间,进而提高文化传承力和遗产地吸引力;由遗址点的分布知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遗址多分布于河西走廊、陇中、陇东三大片区,通过分析三大片区内每个城市与遗址点之间的旅游、道路、经济等耦合关系,得出每个区域中与遗址点耦合度最高的城市,将其打造成丝绸之路甘肃段节点城市,塑造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品牌城市形象,并通过无形事件串联沿线城市和遗址点形成动态贯通的文化线路,进而打造丝绸之路甘肃形象,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联系。

2)打造遗址主题展示体系:丝绸之路作为历史上交流的重要通道,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遗址主题展示体系的打造既有助于改变公众对遗产的固有印象,也有利于增进人们对遗产地的理解和促进遗址地高质量的发展。通过访谈遗址点的工作人员和游客等了解公众对甘肃现有遗址点的既有印象,进而通过访谈当地人、梳理相关资料、走访考察遗址点等更为全面立体的对丝绸之路甘肃段遗址建立整体价值认知,尤其是遗址本身所具有的核心遗产价值和线路的利用给遗址地带来的衍生价值,明确公众对于参观遗址点的需求,基于此清晰的提炼出遗址地的特征和需要传达的遗产信息,并将其编制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和阐释的主题线索,使一个遗址点拥有多个主题的同时打造了特色的记忆点,不仅使公众理解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所留下来的人和事、延续了地方记忆,还使得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丝绸之路之间的文化、精神等建立了连结,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的品质与聚合度的同时减少甘肃沿线同质化的竞争。

6 结论与讨论

通过遗址种类划分研究不同类型遗址在历史时期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未分批次做时间序列上的研究,且研究者仅对国家级和省级遗址进行研究,未能将市级、县级遗址纳入研究对象中,是有待今后深入研究的部分。未来,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我们应当充分挖掘丝路文化内涵,尤其将重点放置于丝绸之路的整体保护和文化底蕴挖掘。在丝绸之路甘肃段中,河西走廊和陇东地区遗址数量较多,分布显著集聚,应当建立跨区域长效保护机制,加强甘肃省内各市之间的内部协同,推动各市区内文化间的传播交流,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甘肃段精神文化和对外文明标识体系的建设,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甘肃遗址历史
三星堆遗址
神秘的地下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