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
2024-01-06刘飞黄伟
刘飞 黄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第一条理念(立足核心素养发展,发挥语文育人功能)不仅确立了语文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立场,而且彰显了语文课程素养导向的重建宗旨。然而,如何理解“核心素养”与“素养型课程目标”?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習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新课标对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的阐释基本沿用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说法,稍有不同之处是:第一,舍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学科”二字,统一用核心素养来表达,这是对过往表述不合理之处的反思和纠正。核心素养是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非学科的核心素养。第二,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依次凝练表达为“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这两种表达虽有差异,但维持了对语文课程独特育人价值的共识。第三,更改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排序,将“文化自信”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对新时代语文教育要求的调整和适应。这一修订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性,而且强化了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价值引领作用。此外,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人性、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语文课程需要以它的特殊、个性、局部的发展来带动一般、共性、整体的发展,也即通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素养的发展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的愿景,但何为素养型课程目标?又为何需要它?众所周知,我国语文课程目标建设已经历了由“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相较于学科取向的双基目标来说,三维目标加大了对“人”尤其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具有明显的进步。然而在实践中,三维目标常被人为割裂为并列的三类目标,导致课堂教学游离于人的发展之外。为了解决三维目标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性问题,“新课程”将人的发展具体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此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等的有效统整。结合核心素养与育人目标来说,关键能力指人具有正确做成某事的本领,必备品格指人具有坚持做成某事的担当,正确价值观指人具有愿意做成某事的理想。核心素养教育强调学生在“做成某事”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素养。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所言:“新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而用新课标的话来说,此处“做事”就是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说,素养型课程目标是相对于“知识型课程目标”或“能力型课程目标”而言的,是一种具有整合性、情境性、实践性、反思性等特征的课程目标形态,需要学生在做事中来实现和达成。
(摘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