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互联网+”到“博物馆+”

2024-01-06杨哲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9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互联网+博物馆

【摘 要】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和“博物馆+”是新时代社会进步、推动博物馆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其他社会资源协同文博相互整合资源的方式,是博物馆实现文化赋能,和对传统工作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博物馆+”的内涵特征是理念和方法的统一、是各领域同文博发展的双赢过程。文章先探究跨界融合下文博大信息量整个传播的意义以及可行性,最后依据该项工作的着力点提出跨界融合下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博物馆+”;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G2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9—235—03

引言

对于信息传播,我们已经领略到“互联网+”时代极其迅猛的传播速度和呈指数爆炸增长的受众数量。既然博物馆学属信息科学(Information science 或称信息学),作为信息的收集管理者、保护挖掘者和展示传播者,那么我们将不难理解为何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互联网+”和“博物馆+”时代,对博物馆意味着划时代的革命。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之下,实现了博物馆与社会各领域间的互动融通,助推博物馆的转型发展。所以,需要围绕“互联网+”到“博物馆+”去探索以及分析跨界融合背景之下的文博大信息整合传播。

一、跨界融合下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的意义

博物馆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建设当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博物馆不但可以实现文物的保护又能够带动我国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播,对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文化自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基于跨界融合的视角对于当前博物馆的发展进行思考,则能够发现如何促进博物馆的转型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在当前“博物馆+”的背景之下需要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大范围的信息传播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素质,从而使文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底蕴、人文价值等得到深度挖掘,促进我国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博物馆+”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可以逐步实现其他社会资源与文博资源的相互整合,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博物馆文化赋能,对于传统博物馆的工作以及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改革,逐步形成社会其他行业与博物馆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而激发博物馆发展动能、发挥出文博的全领域赋能作用,为我国社会文化建设事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提升广大社会公众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跨界融合下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的可行性

在网络信息化技术广泛运用的背景之下,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实现了互联网的赋能,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加速推进文物保护的模式创新也有助于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与此同时,博物馆在发展当中也开始逐步实现各种文物的数字化保护,而这也使文物的数字化在线展览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博物馆的发展以及运营又需要致力于深度挖掘其潜力与价值,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在背景之下,综合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去促进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成为一项切实可行的发展途径,在这一模式之下可以综合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并且结合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便利性而促进文博信息的广泛传播。与此同时,博物馆的信息传播过程又需要注重实现跨界融合,逐步利用博物馆文物数字化资源、信息化资源去逐步建立起新型的信息传播形式,从而在此基础之上能够突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对社会各业的发展实现文化赋能,而这也有助于实现社会行业以及文博发展的双赢。如实现“博物馆+数据算法”有助于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形式、实现博物馆信息传播的精准推送;实现“博物馆+社区”有助于促进博物馆文化传播下沉到社区,拓展博物馆的受众群体范围;实现“博物馆+乡土文化”有助于强化乡土文化传播,并且使乡土文化与博物馆文化传播之间融合在一起打造独具地区特色的博物馆文化传播形式,从而最大化限度去强化博物馆职能、优化博物馆功能,促进我国博物馆能够实现蓬勃可持续发展。

三、跨界融合下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的着力点

在跨界融合的视角之下,推動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发展对策,同时也是实现博物馆全领域赋能的关键,尤其需要围绕跨界融合去深度探究以及分析文博大信息整合传播的要点,从而在此基础之上发挥出博物馆传播文化知识的职能,同时逐步实现博物馆的全领域文化赋能。而在此过程当中则需要博物馆深度探究以及分析如何在跨界融合之下实现博物馆的大信息量整合、传播形式的创新等。

一是创新传播形式。对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促进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的关键,同时也对于实现跨界融合具有关键意义。在实际中,博物馆的信息传播要注重以藏品为核心,深度挖掘藏品背后的文物故事,这样才能使博物馆藏品以及文物故事更加鲜活生动,并且给社会公众呈现出准确、真实、生动、直观的馆藏历史文化,给社会公众带来独具特色的感官体验[1]。在此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对于传播形式的创新,尤其需要转化传统单调的信息传播形式,将博物馆的信息传播形式与社会各领域发展之间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跨界融合模式下的博物馆文化传播,这样既有助于提升博物馆文化传播效果,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职能,达到切实促进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效果的目的。

二是加强技术研发。跨界融合下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需要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作为支撑,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升传播效果,使博物馆发挥出传播文化的职能与作用。而博物馆信息传播的过程能否切实实现全域文化赋能同样也依托于技术支撑,尤其是在实现文博大信心的整合传播中科技的力量支撑是重中之重。在我国《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当中指出,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2]。在这一背景下,给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需要在此基础之上整合博物馆文化信息与各种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之上既有助于实现博物馆的全域文化赋能,又可以提升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效果。所以,着重加强技术研发是重中之重,需要切实结合文博大信息量整合的技术需求去推动相关技术研发,从而在雄厚技术的支撑之下逐步推动博物馆的发展与建设,助推博物馆充分发挥出传播文化知识的职能,同时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建设事业的有序向前推进

四、跨界融合下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策略

為了促进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稳步发展,提升社会信息传播的质量以及效果,需要博物馆充分发挥出自身职能与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博物馆+”的背景之下,博物馆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整合发展也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博物馆实现全域文化赋能的关键,也有助于促进博物馆更好的去传播文化知识,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因此,要基于跨界融合视角去探索以及研究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的创新性渠道,在此基础之上去推动文博信息的广泛传播,提升我国博物馆发展质量以及水平。

(一)拓展博物馆信息传播平台,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传播

博物馆的核心资源是文物,和文物所蕴含蕴含着的历史信息和文明信息,文博人的职责就是把历史信息保存保护、破译转译并传播给社会大众。在跨界融合的视角下,对于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进行深度思考,则能够发现博物馆信息传播最为重要的职能便是强化社会公共文化自信,发挥出博物馆的重要价值。而博物馆在我国社会当中是一所大学校、可以让文物活起来,在当前“博物馆+”的背景之下博物馆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实现博物馆信息传播形式的创新也决定了博物馆的发展潜力。在此背景之下,需要深度探索以及研究其他社会资源协同文博实现资源整合,在此基础上使博物馆能够以文化赋能社会其他资源,推动博物馆传统工作与发展模式变革与创新。在此过程中,要求博物馆能够着力去拓展信息传播平台,并且又要大力突出博物馆文化信息传播阶段的交互传播效果,从而使广大社会公众能够体会到博物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这样既强化了受众群体的感官体验,同时又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出博物馆传播文化知识的职能,对于打造博物馆跨界融合的文化信息传播形式也具有积极意义[3]。例如:博物馆的文化信息传播需要综合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以网络信息化平台去发布相关文物馆藏信息,拍摄一些文物馆藏信息历史故事等,这样既可以使博物馆当中的文物更加鲜活生动,又可以使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馆藏文物的背后历史故事,提升博物馆文化信息传播效果。如博物馆可以利用当前社会中较为流行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通过制作馆藏文物的宣传视频而提升文物的知名度,同时又可以在发布文物宣传视频的同时开放评论区功能,使社会公众能够通过评论区进行互动交流,以此突出博物馆馆藏文物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互传播效果,切实发挥出博物馆传播文化信息的职能与作用。

(二)提升博物馆数据治理能力,强化信息传播的跨界融合

博物馆作为观众和文明的纽带,信息的整合传播至关重要。对于信息传播来说,“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加持是一种助力,令传播的通道更加的宽广,然而也意味着信息井喷式的爆发和碎片化时代对信息传播的干涉和肢解。在这种新的传播的形势下,势必需要新的表达和新的语言。这些新的手段主要在两个方面呈现。加大力度强化博物馆数据治理能力是实现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的基础前提,也是强化博物馆发展水平以及质量的关键。所以,需要注重从博物馆数据治理能力角度入手,加速推动博物馆信息传播的跨界整合,以此带动博物馆的发展建设。在实际中,博物馆需要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导,致力于以需求为导向去推动博物馆各项文物数据信息治理,以增强博物馆社会服务职能为目标,在博物馆信息传播中逐步搭建起以公共服务、文物安全保障、博物馆内部信息管理为核心的多个数据信息系统,同时又要在博物馆当中搭建起各项文物数据信息的可视化管理平台,随后进一步拓展大数据辅助决策、观众趋势分析、馆藏文物结构分析、文物保护环境预警等方面功能,通过如上方面数据化信息的综合性处理来强化博物馆数据治理能力[4]。与此同时,在推进博物馆信息化传播中,也要注重加强信息传播的跨界融合,逐步推出“博物馆+文旅产品”、“博物馆+乡土文化”、“博物馆+古建筑保护”等方面综合性信息传播形式,这样既可以发挥出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功能,又可以实现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提升我国社会文化建设质量与水平。

(三)打造个性化信息传播形式,使博物馆信息传播更有温度

博物馆建设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模式同样也要注重推出个性化信息传播形式,从而使博物馆的信息传播更有温度,提升信息传播效果与质量。在实际中,博物馆需要开辟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依托数字化技术去开辟沉浸式博物馆体验形式、博物馆虚拟展厅、博物馆高清直播等文化传播方式,这样既有助于促进博物馆发展与建设,同时又能够给广大社会公众带来个性化的文化体验[5]。例如:博物馆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AI虚拟服务模块,并且推出智能机器人服务,将博物馆内部文物馆藏信息融入到其中,社会公众走入到博物馆当中可以享受到智能机器人所提供的智能化服务,同时智能机器人又能够与社会公众形成交互,由智能机器人带领参观者走入他回来了虚拟化馆藏产品参观场景之中,同时又能借助三维与实景视频合成渲染技术来精准还原三维透视空间关系,使社会参观者在真实的情境当中去体会与感受文物馆藏产品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信息,这样既突出了博物馆信息传播形式的个性化、同时也使博物馆的信息传播更有温度,在此基础之上可以切实讲好中国文博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四)加强跨界融合,树立文博大信息量传播的边界意识

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灯塔,任何对文物所含信息的曲解或凭空演绎都是不恰当的,根据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中,“加强管理”紧跟“合理利用”之后就是充分预见到若不加强管理或无节制的利用,必然将破坏文物保护和传承。再从大信息容量整合传播的角度,博物馆要尽最大努力保障被托管的历史或文化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珍视文物就像珍视我们的双眸,正是科技和技术的不断的发展,更多有价值的讯息在未来可能会被开启与传播,文博人务必心存敬畏,用正确的历史观面对于文物研究,确保信息的客观解读。同样,博物馆的公益属性,尽管可向市场和社会借力,然而,这只是方法和策略,而非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博物馆不仅在技术与上跨界融合,也应在发展理念上整合传播,另一方面,融合传播前进行合理规划才是创新融合的有效路径。在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守正创新对博物馆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前“博物馆+”背景下,实现博物馆发展的跨界融合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也有助于提升博物馆信息传播的特性。所以,论文基于跨界融合视角分析与探究了博物馆实现文博大信息量整合传播,用以探讨交流。

参考文献:

[1]吴千.博物馆“互联网+”跨界融合的若干思考分析[J].北京文博文丛,2021(3).

[2]尹翊萌.表达·叙事·文化: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博传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声屏世界,2022(1).

[3]于婷婷.跨界融合背景下女书生态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0.

[4]唐婷婷.“互联网+”视域下博物馆文化的融合传播策略及效果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9.

[5]丁航.关于博物馆”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几点思考[J].山西青年,2018(22).

[6]刘尚清.关于博物馆“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几点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8(1).

作者简介:杨哲,男,汉族,文学硕士,福建博物院,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互联网+博物馆
博物馆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露天博物馆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