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构建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4-01-06王征郑刚强
王征 郑刚强
摘要:界定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总结出其特征、运行机制,构建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并提出优化策略。运行文献调查法、归纳法,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设计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并为其优化策略提供依据。从4个主要方面对设计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进行分析,并构建其模型,从而深层了解其运行机制,提出优化策略,并通过苹果公司对设计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构建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实现对其进行优化的策略研究,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设计创新;生态系统;设计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23-0089-05
Abstract:To define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design innovation ecosystem,summarize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ng mechanism,construct the model of design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propos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induction,the design innovation ecosystem wa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predecessors,the connotation of the design innovation ecosystem was summarized,and the basis for its optimization strategy was provided. The design innovation ecosystem model was analyzed from four main aspects,and its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deeply understand its operation mechanism,put forwar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and verified by apple. By constructing the model of design innovation ecosystem,we can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research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Keywords:Design innovation; Ecosystem ;Design innovation ecosystem;Model ;Optimization strategy
引言
生態系统是某一特定区域内所有的动植物和其他生物形成的系统,包括它们互相作用的物理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生态系统被以隐喻的方法应用到各种领域。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911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创新”概念,随后“创新”一词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
一、生态系统概念的演变
朗德沃尔在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后,于 1985 年率先从系统的角度论述创新系统(systemof innovation)这一跨学科的概念[1]。边宏雷(2009)学者从国家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国家工业设计创新系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阐述:企业主体的创新、工业设计创新系统平台的创新,并从宏观的视角构建设计创新系统[2]。NELLES J(2010)认为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是由创新环境(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创新主体、资金、技术和人才等5个主要部分构成[3],强调人才在创新环境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资金、技术等在生态系统中的次要地位。曾国屏(2013)从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特点进行阐述,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演化性以及系统的自组织生长性的特点,并强调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创新主体的互利共赢机制[4]。Chesbrough(2014)从开放性的角度探讨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信息交流与外界形成统一的整体,是其生态系统进化的重要外界动力[5]。赖红波(2017)以设计驱动创新为视角从产业出发,提出了设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藉由设计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和演化,构筑协同创新生态系统[6]。学者何群(2018)通过归纳分析并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总结,提出组成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创新主体、创新服务、创新环境等,它们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互动、融合、演进,组成动态的开放性系统[7]。郑刚强(2021)从企业上市的角度出发,认为通过四大引擎:顶层战略、产品创新、品牌塑造、创业孵化推动设计创新,进而促进系统资源的融合、企业的良性发展,最后助力企业IPO上市[8]。笔者进行归类整理,如表1所示。在经济新常态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针对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构建却鲜有人研究,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依然处于“黑箱”之中,相关研究亟待补充。笔者在充分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尝试构建设计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旨在探究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同时对现有的构成要素等提出优化,以期提高完善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体系。
二、设计创新系统的内涵以及特征
从基本内涵而言,设计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从设计的角度,通过生物学隐喻揭示设计创新系统的范式,如表2所示。根据演化经济学,人类的设计创新活动其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设计创新符合生物学规律,通过用生物学跨学科的角度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设计创新的动态过程。
(一)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借鉴学者何群的创新生态系统概念以及对原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对设计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定义:设计创新主体通过平台进行设计创新知识传播、设计创新技术扩散、设计创新信息循环,形成具有自我适应、修复、演化的开放的自组织生态系统。
(二)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
根据NELLES J、何群等学者的对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解,笔者将设计创新生态系统分为三大要素:设计创新主体、设计创新服务以及设计创新环境。
1.设计创新主体:是指具有设计创新能力、创新目标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人或社会组织,创新主体之间通过聚集形成设计创新群落、设计创新网和设计创新链。按照设计创新主体的差异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创新生产者、创新开发者、创新应用者。“人”作为创新力量的主要来源,其在设计创新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9];设计创新主体与环境之间通过竞合共同进化,与设计创新主体的“涨落涨幅”频率一致。
2.设计创新服务:是指为设计创新主体提供周边服务的中介组织,它们依附于设计创新主体周边并为其提供“设计服务”。设计创新服务组织包括:设计咨询、金融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组织,这些组织机构在设计创新主体之间或设计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能促进设计创新成果的产生、转移、扩散,转化,是生态系统的“催化剂”和“融合剂”。通过资源集聚、服务配置等形成紧密连接的动态系统,是设计创新主体在该系统中处于稳定位置的重要因素。
3.设计创新环境:是指设计创新活动所存在和依赖的各种外在条件的总和,是设计创新主体生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创新文化、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设计创新生态系统是动态开放的系统,所以必须在设计创新的主体之间营造有利于设计创新要素集群的环境、制度等以吸引优质资源的集聚。设计创新环境的改善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有利于其形成设计创新产业,形成创新集群,而设计创新集群反哺设计创新环境向更加有序的方向演化,形成良好的互利共生关系[10]。
4.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设计创新主体是核心,没有设计创新主体该系统就会失去演化的动力,停滞不前;设计创新服务是设计创新主体快速发展的“催化剂”与“融合剂”,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设计创新主体之间的信息流动;设计创新环境是设计创新主体生存的“土壤”,能保障设计创新主体稳健地发展,三者之间缺一不可。
(三)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设计创新生态系统会受到特定组织的影响,为了企業“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加速设计创新主体之间的竞合等互动行为。因此设计创新生态系统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演化,通过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设计创新主体在相互依赖的互补共生关系中,促使设计创新实现动态的稳健发展。设计创新并不是创造新的技术,而是在合理地运用技术,通过对设计资源、设计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才能获取。企业将设计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商品”,设计创新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和融合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将资源进行变现,从而使企业获得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三、设计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一)设计创新主体对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机制
企业、政府等科研机构是设计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的主要动力。企业通过不断进行设计创新研发和技术升级,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设计创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中获得优先权进而获取更大的利润,保持自身的竞争力。政府为了促进市场竞争机制稳健发展,自身进行设计创新或者通过政策引导驱使市场竞争机制的良性演化。经过企业和政府培养的设计创新人才,也为设计创新环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促使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
(二)设计创新环境对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机制
任何生态系统都是与所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紧密相关,处于良好的“环境”下,系统往往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与活力。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刺激设计创新的生成与发展,同时通过减税降费、优先产权保护、金融扶持等引导设计创新向国家调控的方向进行有目的的发展;另一方面,良好的物理环境(艺术氛围、融洽的人际关系等)也是设计创新生态系统优化升级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环境”为设计创新的发展提供服务,包括培训、辅导、咨询、管理、推广等,为设计创新保驾护航。同时健康的“环境”能释放出积极的信号,吸引更多的设计创新活动的开展,并能反哺“环境”,促进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设计创新平台对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驱动机制
设计创新平台是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骨架,支撑起整个创新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设计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创意产生、信息传递。设计创新平台为设计创新主体提供沟通与合作的平台,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提供资源,同时也能吸引创新主体与创新企业形成设计创新集群,提高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而且平台能够规范企业之间的“技术标准”,有利于技术标准的建立与推广,对整个设计创新生态系统产生强有力的拉动作用,规范行业的健康发展[11]。促使设计创新主体在平台内部形成共同“语言”“行为模式”,使标准通用,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引导设计创新主体有序“进化”。
四、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本文提出的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构成理论借鉴何群等学者的观点,由设计创新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3个有形的主体为设计创新主体;基础设施环境、激励环境、市场环境、金融环境、技术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政策制度8种环境构成设计创新环境;专利公司、设计创新公司、设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4大创新服务构成设计创新服务组织[12],其中,设计创新主体位于系统的核心位置。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主要分为两种方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13]。在自上而下的构建过程中,国家政策影响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方向以及设计创新主体的机构设置等。为了营造创新环境,国家颁布法律法规规范设计创新体系,进行影响着系统内部的企业和个体等因素;在自下而上的构建过程中,设计创新主体由于和创新环境直接接触,会更加清晰地了解市场机制,形成创新规范,进而引起国家相关制度的变革。设计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为了更好地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笔者选择一家设计创新公司—苹果公司。在论文“工业设计视域下的设计驱动型品牌创新范式研究”[14]中已经详细阐述苹果公司是一家设计创新公司,本文不再过多赘述。本文从设计创新主体、设计创新服务、设计创新环境来验证该模型的正确与否。苹果公司的设计创新主体主要是以“乔布斯以及设计总监乔纳森·艾弗”两人为主的个体,设计总监乔纳森·艾弗直接向乔布斯本人汇报,由此演变出设计这一“技术”在公司的地位牢不可破。设计创新服务主要依据外界环境的技术、信息等。General Magic年轻的电脑工程师托尼·法德尔开发的新理念(外界的设计创新环境)—将MP3播放器与在线音乐库融合到一起,从公司辞职后,四处兜售该理念,被乔布斯所重视,雇佣他负责一个为期一年的创新项目:设计ipod。同时乔伯斯坚持将ipod与iTunes实现“联动”。乔伯斯通过设计创新个体(本人)与外界设计创新服务(托尼·法德尔)相结合并建立设计创新平台“iTunes”(平台),通过构建设计创新系统,iPod彻底改变了当时音乐产业生态。通过设计创新平台苹果公司将产品与外界环境紧密地绑定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设计创新平台的重要性。在乔布斯病逝后苹果公司依然能够稳健发展,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公司,得益于其设计创新生态系统“自组织”能力。苹果公司能成功,是平台的成功,更是系统的成功。设计必须对创新有一个广泛且系统化的了解,并且要摒弃一个旧观念—发展所关乎的主要是技术的进步。乔布斯曾说,“要把这点点滴滴连在一起,往前看是不行的,必须回头,所以你只能信任这些点点滴滴,想想它们在将来会连在一起”[15],而这“点点滴滴”就是系统的“要素”,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系统”。苹果公司的企业“生态”很好地诠释设计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经过验证,本文构建的模型较好地符合苹果公司的设计生态,模型基本有效。
五、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建议
构建设计创新生态系统要寻找出统合、平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点,以刺激设计创新的产出,根据上述设计创新系统理论的归纳分析,总结它们的关系,如图3所示。笔者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以設计创新主体为核心,推动系统的演化和良性发展
设计创新本质上是经济活动,设计创新成果的转化要放到国内外大的生态系统中实现其经济效益。设计创新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推动者,是设计创新成果实现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重要主体。设计创新主体是系统创新的主要来源,要加大扶持力度,给予它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设计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在系统中的主导地位,给予其充分引导,发挥出其真正潜能,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
1.以个人为主体的设计创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思想力、行动力、学习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法则,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提出“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依托企业搭建的设计创新平台,将企业的“教”与“学”置于产品生产所涉及的全产业链之中,提供设计场景模式,打造全产业链的设计创新思维与格局,培养设计创新主体的大局观;同时基于最前沿的设计创新探索,将多个学科进行交叉研发、融会贯通,培养跨学科、跨行业的创新思维人才。多元、多样的资源是设计创新必备的“要素”,不同行业的创新个体包含形式多样的行业前沿、经营管理经验等,本身便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资源,要将这些创新个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利用其跨学科的知识背景,推动企业的发展;依托平台吸引全球的优秀设计创新人才,积极对接全球的信息与资源,通过对多元异质的资源整合激发个体的创造力、能动性,使个体实现与价值融合、与设计融合、与未来融合,培养全能型的跨学科的创新设计人才。
2.以企业等为主体的设计创新:企业运用资源与体量优势,将多个学科领域先进的交叉研究用于产品研发与平台搭建。基于企业产品的全产业链,调查用户的真实需求,建立设计师与各种“诠释者”之间的联系,提高设计创新的转化率;如果将创业成功(上市)为100°,企业从诞生到壮大主要分为3个步骤:创业孵化:初创摸索型企业从0~1°,只有1%的可能成功;孵化加速:生存探索型企业从1~90°,只有1%可能发展;赋能上市:创新型企业从90~100°,只有1%可能上市;设计管理人才入驻可快速融入企业管理层,既有利于培养领导力,又便于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企业发展。顶层策划与设计的重点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运用战略设计工具,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资源配套,助力企业的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以政府宏观为引导,营造良好的设计创新环境
以政府宏观调控为布局,制订长远的发展战略,良好的设计创新环境是设计创新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也是其发展的驱动力。发挥其战略导向作用,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其政策引导,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引导设计创新主体聚集形成创新群落,促使其构建富有成效的管理体系。
1.制定设计创新政策:政府要加大对设立设计创新奖励基金以及地域企业设计创新研发的补助基金的扶持力度,建立持续的激励机制和触发机制,保证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创设创新权,保护设计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措施,建立符合市场规则的配套法律法规,为设计创新活动清障搭台;要确保不同政策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使其成为整个设计创新生态系统有序运行和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础;政府作为设计创新活动的推动者,要及时介绍国内外最新的设计前沿和设计动态,建议由以工信部为主体的政府机构设立针对我国国情的优秀设计创新产品的评选活动,设计作为前沿知识,要时刻关注国际动态,与世界超一流设计接轨,避免闭门造车悲剧,从而从源头推动和激励设计创新主体的创新。
2.设立设计创新机构:建议工信部设立“设计创新政策处”,为政府制定设计创新政策提供战略依据,并规划、统筹、协调、指导国家和设计团体等主办和国际接轨的设计活动;为了保证政策的有效传达和高效执行,建议建立直属工信部指导下的地域设计创新管理体系,以确保中央政策能在“自上而下”传达过程的正确性与顺畅性;充分贯彻落实国家设计创新政策,督促企业等创新主体,从根源促进商品的内在创新、提高质量提升和营造良好的品牌形象;要构建以设计创新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民结合”为特点的设计创新新生态,形成“官民互助”的和谐场景;定期举办优秀的设计创新商品展销、地域设计艺术节以及世界优秀设计商品博览会,在激励企业创新的过程中普及设计创新知识,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以设计创新平台为依托,统筹设计创新主体之间的竞合关系
创新平台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较大的创新性,以及对人才的包容性,设计蕴含着新的设计范式与推动设计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通过搭建设计创新平台,促进资源高效整合、信息快速流通、知识协同共享、形成设计创新的标准、优化设计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创新主体能在平台上实现潜能。在平台搭建的过程中,要注意引进多元化、跨学科的创新主体,注重设计创新增值服务的投入和拓展,提高设计创新“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平台要加強设计创新主体对利基市场的探索,利用平台自身的资源开辟创新的新方向,从“小”处着手,通过设计创新颠覆行业的发展,避免企业过大而导致的盲目自信。
1.整合设计资源:创新资源的整合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之上,利用现代信息的高科技手段,通过共建、共享平台模式的搭建,提升共享平台创新资源的总量与质量,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之上将创新资源进行合理转化;充分挖掘设计创新主体的才华和内在价值,从而最大化地实现各种创新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人才与资源的浪费。要推动多元文化“语言”的交流和融合,打造更多的“对话”平台,促进资源在设计创新主体中的合理搭配;加快设计创新平台内知识和信息的扩散与信息效率的利用率,降低设计创新种群之间的交流成本,将设计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2.融合全产业链:通过设计创新平台,融合全产业链,形成完整的数据库,提高设计效率、“产品”的转化率,推进设计创新资源在产业的应用。通过平台汇聚多元异质的资源,提高多样化生成创新的可能性;平台要以设计创新主体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优质资源为着力点,协调与整合线上与线下链接、投资与孵化链接、知识信息需求与批评供给链接,达到知识聚集、人才汇聚的目的,完善全产业链;以孵化企业IPO上市为目标,倡导设计融入产业链、产业链赋能产业、产业反向赋能平台,平台汇聚资源,形成完整的闭合生态圈;以顶层战略设计赋能产业链发展,对于一个完整的设计创新生态系统而言,项目的最终落地即投入生产应用或社会实践,也就实现了设计创新的最终目的。
(四)以文化为载体,赋予设计创新新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孕育出大量新技术和新产品,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升级优化和快速成长的重要引擎,而技术创新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用文化提升“产品”的解释力、传播力和影响力,阐释中国梦的美好境界,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用文化注入“产品”,赋予其中国特色,使中国文化被世界所接纳、认同。
1.构建设计创新文化产业体系:国家文化的自信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突出的文化竞争力,以文化为载体不仅是提高设计创新产品服务核心技术的竞争力“砝码”,也是企业走向国际的“名片”,是增强产品附加值的根源所在;在满足中国民众个性化、精确化的消费需求方面,将文化注入“产品”,形成更富有人性化和文化魅力的文化消费体验,打造区域文化共同体,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引领世界,真正地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设计创新的“产品”或“服务”要符合国情,充分利用区域文化,准确定位,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与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要加强文化创新的“渗透”,使文化有机地注入“产品”,为设计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注入“创新因子”。提升文化对设计创新系统的传播力与感染力,有助于优化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促使设计创新主体升维,创造“新型”企业,进而构建设计创新文化产业体系。
2.设计创新赋能文化与产业融合:设计的本质是创新,用设计创新理念打破行业限制,可加强文化与产业之间的融合。以文化为载体,其本质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交换,将文化赋予在“产品”或“服务”中,从而实现其“产品”或服务的货币化,推动市场的正常运转;同时以文化为载体的创新需要政府、企业培养更多的设计创新人才。以人才文本,文化为“心”,发展设计创新,改变“低成本、低附加值、低端市场”的发展模式,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方向发展;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元素有效结合,融合到创新之中,发掘个性化定制服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文化创新,促进集群创新效应,推动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多层次化发展。
结论
设计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协同发展,实现系统的功能属性,体现系统的整体性。在该系统中要以设计创新主体为核心,设计创新平台为“地基”,设计创新环境为“土壤”,以文化为载体,不断提高设计创新生态系统整体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在已有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文献基础上,从设计创新主体、设计创新特征、设计创新生态的机制3个方面进行分析,初步构建了设计创新生态系统模型的一般框架,并对设计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提出优化。受篇幅所限,没有对其运行机制从企业等具体的角度去展开。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待于结合多学科知识,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Lundvall B A.Product Innovation and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M].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Series No.31,Aalborg University Press,1985.
[2]边宏雷.论国家工业设计创新系统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2009(24):122-124.
[3]NELLES J,VORLEY T.From policy to practice:engaging and embedding the third mission in contemporary univers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2010,(30)7-8.
[4]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31(1):4-11.
[5]CHESBROUGH H,SOHYEONG K,AGOGINO A.2014.Chez panisse:building an open innovation ecosystem[J].California,Management Review,56(4):144-171.
[6]赖红波.设计驱动型创新系统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3):71-76.
[7]何群.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我国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路径[J].学习与探索.2018(2):108-116.
[8]郑刚强,王征.“设计产业化”与“产业战略设计”论纲[J].包装工程,2021,42(10):75-84.
[9]赵广凤,马志强,朱永跃.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运行的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17,(1):40-45.
[10]李彦昭,张旭,郭菊娥.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机理研究[J].创新与创业,2021,(1):35-38.
[11]耿喆,徐峰,贾晓峰.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8,3(11-12):12-18.
[12]陈敏灵,王孝孝,毛蕊欣.创业生态系统的模型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生態经济,2019,35(9):55-60.
[13]翟庆华,苏靖.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架构与构建路径[J].科学管理研究,2016,(21):123-128.
[14]郑刚强,王志,王梦.工业设计视阈下的设计驱动型品牌创新范式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10):245-248.
[15][美]哈特穆特·艾斯林格.哈特穆特·艾斯林格.前瞻设计:推动可持续发展[M].天津: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
[16]夏岳朋,崔华春.新媒体时代餐饮品牌体验设计创新营建路径研究[J].设计,2023,36(4):77-79.
[17]孔吉祥,邵晓峰.基于生态理念的办公空间设计应用探析[J].设计,2023,36(17):45-47.
[18]张萌,杜娟*.设计项目流程中的知识流模型构建[J].设计,2023,36(1):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