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4-01-06冯红英徐海兰
冯红英,徐海兰*
(1.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2.廊坊市旅游管理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河北 廊坊 065000)
0 引言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民族传统体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资源[1]。河北省是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丰富的大省,有传统武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0 余项,在全国位居前列。然而,目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问题与对策[2]、传承与发展[3]、产业发展[4]、文化特征[5]、人才培养[6]等几个视角,从地理空间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缺乏。本研究从地理空间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空间自相关指数、核密度估算、缓冲区分析等方法,探析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旨在为民族传统体育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看他装聋,老婆子只得长叹一口气,索性闭上眼,双手在脸上使劲地揉搓,好似要搓掉那担心和烦忧,或直接看它不见,但最后还是忍不住狠狠丢出一句:“别人说你是神经病呢,吃饱了撑得!”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收集的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数据仅选取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河北省人民政府及各地市级人民政府官方网站,通过对多个网站的信息进行汇总与比对,确保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客观、准确。截至2022年3月1日,收集河北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463 项(包含扩展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共五批24项、省级项目共七批114 项、市级项目325 项。研究中所用的行政区划、河流水文、交通道路情况等数据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1:100 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地形高程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公布的精度为ASTER GDEM 30M 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
1.2 研究方法
借助ArcGIS10.2 与GeoDa 空间数据分析软件,通过对463 项河北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进行最邻近指数、空间自相关性、核密度等分析,了解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缓冲区分析与叠加分析解析地形、河流水文、公路等因素对资源分布的影响。
1.2.1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用于反映地理空间元素的聚集程度,本研究利用最邻近指数检验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的空间布局类型。
综上所述,因为森林抚育工作对整个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不断的完善森林抚育机制,掌握森林抚育技术的相关要点,才能够有效的改善森林林木的生长质量,从而提升森林树木的免疫能力。更好的发挥森林的生态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逐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2]。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迅速,在城市化建设的冲击下,乡村振兴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2.2 空间自相关性
空间自相关性用于反映某一地理空间元素在该区域与邻近区域之间的相关程度,莫兰指数是度量空间相关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检验河北省11 个地级市及166 个区县的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缓冲区分析用于解决空间邻近性问题,是基于特定的点、线、面等要素,在周围建立一定宽度的缓冲带,并结合点要素叠加分析,以揭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范围。本研究利用缓冲区分析对河北省的河流和道路要素分别设定5、10 公里的缓冲带,并利用叠加分析统计出不同缓冲距离下缓冲带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的数量。
第一,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分布地区差异明显,河北省中部地区占比最大,东部与北部地区占比最小。其中,沧州是资源分布最多的地市,为121项,占比达26.1%。
核密度分析用于分析一定邻域范围内某一地理空间元素的密度,本研究利用核密度分析揭示30、60公里范围内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在河北省域内的核密度分布特征。
1.2.4 缓冲区分析
1.2.3 核密度分析
2 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空间分布
2.1 分布特征
公路交通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对文旅资源的开发规划、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如图5 所示,当以5 公里为主要公路缓冲区半径时,包含463项资源,表明河北省所有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均沿主要公路分布。
图1 市级全局莫兰指数散点图
图2 县级全局莫兰指数散点图
2.2 密度特征
利用核密度分析揭示30、60公里范围内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在河北省域内的核密度分布特征。如图3、图4 所示,资源分布密度不均匀,为多核心集聚式发展模式,集中分布在河北省南部地区,主要形成了以沧州运河区为核心的一级区域、廊坊的广阳区-文安县为核心的二级区域以及以石家庄鹿泉区、保定的莲池区-雄县为核心的三级区域,北部地区缺少核心带动城市。
也就是从那次,我的书娟姨妈坚定了她的信念,无论赵玉墨变得如何不像赵玉墨,她一定会找到她和她十二个姐妹的下落。有些她是从日本记者的记载中找到的,有些是她跟日本老兵聊出来的,最大一部分,是她几十年在江苏、安徽、浙江一带的民间搜寻到的。
图3 30 km核密度分析
图4 60 km核密度分析
3 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文化源于为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良好发展空间的自然环境,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与自然环境有直接关系。本研究主要从地形、河流水文、公路等自然环境方面探究文旅资源的空间分布影响。
我国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相对而言老年住院病人并发症较多,机体功能退化[1],如记忆力、行动能力、感官能力等都相对弱化或异常[2],疾病迁延,病情相对复杂等,在护理工作上容易出现多种安全问题[3]。本研究分析运用护理评估操作规程(SOP)后护理质量指标、病人满意度提高,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降低,现汇报如下。
3.1 地形地貌因素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资源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以燕山与太行山为界,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的分布范围,绝大多数资源都分布于华北平原。统计结果表明,因平原地区地形起伏较小,人居环境优越,地理区位较好,共有424 项约91.6%的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平原区。
3.2 河流水文因素
河北省地跨海河、滦河两大水系,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的分布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河流的分布。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大多沿河流分布,统计得出当以5公里为河流缓冲区半径时,包含374项资源,占全省资源总数的80.8%;当以10公里为河流缓冲区半径时,包含441 项资源,占全省资源总数的95.2%。由此推断河流水文决定了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进而决定文旅资源的分布特征。
3.3 公路因素
研究借助百度地图坐标拾取工具对463项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所在地理位置进行提取,将它处理为点状要素,运用ArcGIS10.2进行矢量化处理,得到资源的空间分布见图1、图2。由图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在河北省各个地级市的分布数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沧州是河北省资源分布最多的城市,占体育类非遗项目的26.1%,其次为廊坊与保定,分别占体育类非遗项目的16.8%、15.1%。利用最邻近指数检验资源的空间布局类型,得到Z 值为-33.95,最邻近指数为0.15,表明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状态。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检验河北省11 个地级市及166 个区县的资源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在市级、县级尺度莫兰指数分别为0.415、0.232,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上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的分布趋于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空间正相关。
图5 公路缓冲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海洋工程和海上风电领域有很多学者都对风机基础展开了疲劳强度方面的研究[8-10]。但大多都是针对导管架,水下三桩,水上三桩基础形式展开研究,虽然有部分学者对单桩基础开展了研究,但影响单桩疲劳的关键因素仍没有系统的阐述与说明。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某项目中的单桩风机基础为例,说明了影响单桩风机基础疲劳强度的主要因素。
第二,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表现为多核集聚发展模式。集中分布于南部地区,形成以沧州的运河区为核心的一级区域、廊坊的广阳区-文安县为核心的二级区域以及以石家庄的鹿泉区、保定的莲池区-雄县为核心的三级区域。
第三,不同空间尺度上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的分布趋于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的空间正相关,资源的发展受邻近地区资源溢出效应的影响明显。
第四,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河流水文、道路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从地形特征看,绝大多数资源集中分布于平原区;从河流水文条件看,95.2%的资源分布于以10公里为半径的河流缓冲区内;从道路交通条件看,所有资源均分布于以5公里为半径的缓冲区内。
4.2 建议
第一,推进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进场馆、进社区、进景区,强化保护传承。建议在现有场馆中植入传统体育课堂,组织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以沧州为中心建设传统体育培训基地,培养更多的传统体育爱好者和传承人。建议注重民族传统体育与大众健身理念的深度融合,将传统体育套路、技法进行创新性开发,增加社区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与传播。建议在沧州、廊坊、保定等民族传统体育文旅资源富集地区的景区开展传统体育非遗展演,不断丰富景区游览内涵。
后期设计是对前期设计内容进行审核、检查的重要环节。通过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检测桥梁模型设计的相关内容,并上报和调整其中存在的问题,满足桥梁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在后期设计中,通过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前期设计的模型实施深化处理,确保图纸无任何问题。
第二,加强传统体育文旅资源的立体化保护、产业化建设、品牌化传播,扩大影响范围。建议构建“政府—学校—社区—民间—传承人”的一体化体系,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建议拓展从IP 吉祥物打造、实物产品开发、体育非遗旅游商品设计,到短视频、微电影、游戏等的媒体产业化途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建议从文化内涵挖掘、CI 形象设计、数字平台打造等方面突出民族传统体育的品牌化建设与发展。
第三,丰富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提高旅游吸引力和满意度。建议结合河北省内各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设计多样化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例如,在沧州市可通过博物馆武术展演、沧州铁狮与旧城遗址公园、大运河非遗展馆等景点,打造一条“武术之都”的文化之旅;在廊坊市以文安为中心参观苏桥古镇飞叉表演、飞叉传承基地、大清博物馆等景点,打造一条“飞叉之乡”的历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