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瑛绘画技法与风格

2024-01-06陈国麟美术馆陈泽静

国画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黄公望董其昌山石

陈国麟美术馆/ 陈泽静

蓝瑛(1585—约1666),号蝶叟,字田叔,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他出生于杭州,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钱塘人”。晚年住在杭州,享年约八十岁。

根据《浙江通志》记载,蓝瑛“少颖异,八岁尝从人厅事,蘸灰画地……古人未有书先有图,图何必不名家”[1]。由此可知蓝瑛出身贫穷,但天资聪颖,很有绘画天分,小时候在故乡就已经有不小的名声了。《余杭年鉴》谓其“曾赴京应试,不第南归,参与过复社活动”[2],可见他曾参加科举,但没能上榜。此后,他摒弃了自己的举业,变成一名职业画家。科举考试的失败,使他更加有决心成为一名画家。明末时期蓝瑛移居到松江地区,拜访了董其昌、孙克弘等人,并得到了他们的赞赏。孙克弘不仅是画家,也是一位艺术收藏家。他为人热情好客,略有一艺之长的人投靠到他师门中,都会得到他的接纳和帮助。蓝瑛曾多次在孙克弘家中观赏学习他的藏品,并得到他的指导。这不仅提高了蓝瑛的眼界,也对其早期的仿古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蓝瑛通过孙克弘认识了董其昌,在他那里不仅欣赏了大量名画,还深受其“南北宗”理论的影响。蓝瑛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并向他们学习文人画的技法与理论,在开拓人脉的同时,也得到了良多临摹诸家名作的机会。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的绘画作品,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也明显不同。

一、早期绘画风格

早期蓝瑛的绘画作品是他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之间所作,他通过大量临摹古人的画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时期虽然继承了前人的笔墨技法,但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图绘宝鉴续纂》一书中记载道:“(蓝瑛)画从黄子久入门而醒悟焉,自晋、唐、两宋,无不精妙,临仿元人诸家,悉可乱真。”[3]可见蓝瑛的仿古受“元四家”的影响颇深,尤其是黄公望。在临习“元四家”时,做到集合诸家之所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加强自己的绘画技法,努力成为一个“集大成者”。在此期间,蓝瑛的绘画技法以中锋运笔,主要采用披麻皴和解锁皴,斧劈皴在少数绘画中显现。对于山石的表达,多以圆润的形态呈现,不会有过多的棱角,石上的苔点也多饱满而温润,较多地运用到浑圆的技法。树木的表达形式上更为多样,凸显出蓝瑛扎实的绘画功底。从构图上看,近景中的树木与远景中的山石之间大多留有空白,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从作品中来看,此时风格秀润,笔笔入古,能明显看到黄公望的痕迹。同时,也反映出他受松江画派的影响很深。

二十九岁的蓝瑛创作了《溪山秋色图》(图1),该画是他艺术生命中最能表现其特点的山水画之一。从构图上来看,与董其昌的《昼锦堂图》(图2)有异曲同工之处。谢稚柳对此画的观感是:“(蓝瑛)骨体大似华亭派,……乃知其早年,亦在董其昌之藩篱中。”[4]此画作用笔温和,设色淡雅清润。画面墨色润泽,草木用墨较深,与淡雅的山石形成对比,同时淡淡的荷叶皴若隐若现。此画风格与董其昌一脉相承,他对这幅画卷过于喜爱,在上面落了大量题款。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董其昌及明代中后期画家对蓝瑛画风影响颇深。

图1 蓝瑛 溪山秋色图

图2 董其昌 昼锦堂图

二、中期绘画风格

五十到六十岁是蓝瑛绘画的中期,在此期间,他的画风开始发生一些显著的变化。蓝瑛在早期临摹古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学习董源、巨然、“元四家”等人的技法,在对黄公望的学习上更是潜心研究。除此之外,他还向李唐、马远和夏圭学习,对米芾、米友仁的米点皴也非常有感触。同时他还对宋代诸家和明代沈周的绘画技法精心研习,兼融南北。在用笔上,蓝瑛把勾、擦、皴、点这些不常用的绘画技法融入绘画中。山石和树木的形态运用多样的皴法和苔点法来表达,显得更加苍劲有力。从构图上看,大多以“高远”和“平远”法来展现,这时期的蓝瑛吸取了宋元各家的精华,开始逐渐脱离早期的仿古、摹古。但这一时期,画面中的空间感与纵深感有所减弱,展现出软硬兼施之感。此时,没骨山水画也逐步开始形成。蓝瑛独特的画法是减弱对山石、树木的勾勒,用浓重的色彩加以覆盖,使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

蓝瑛在五十八岁时所作的《仿一峰山水图轴》(图3)是他这一时期山水画的代表作。此画的构图取法于黄公望的《丹崖玉树图》(图4),主要采用“高远”法。山石占了画面中大多的比例,重重叠叠,气势雄奇。以粗短的线条、顿挫的用笔来呈现。同时采用“荷叶皴”和“折带皴”的皴法,再敷以淡淡的颜色。山坡上多矾石,再施浓墨点苔,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精神。蓝瑛对于矾头的安排虽不如黄公望的紧凑,但在此画中山石错落有致,矾头的密实与山坡的舒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聚散关系明朗,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节奏感。画面中部和远处有亭台庙宇相连接,云景中的泉水涓涓而下,穿过亭台,流入山脚向外延伸,给人留有遐想的空间。树木也沿袭黄公望的笔法,但在横点的画法上略有不同。黄公望的横点比较雅致,如同他的皴法,笔笔讲究,呈现出沉稳温和的格调。而蓝瑛相对随性粗率,用笔也更加简练。可见,蓝瑛已逐渐脱离出“摹古”的技法,开始彰显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图3 蓝瑛 仿一峰山水图轴

图4 黄公望 丹崖玉树图

三、晚年绘画风格

蓝瑛的人生中最超卓的岁月,便是六十五岁之后,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与文人画一脉相承的高古雄奇的画风。这一时期,他主要以侧锋粗笔的绘画技巧为主,笔法苍劲有力,稳重老辣。山石多以方圆结合,以短粗的线条来表达轮廓线,侧锋皴擦山石肌理,云山则多用荷叶皴来表现。苔点一改往日的圆润,用破笔点苔,树木也比前期更具沧桑感。从构图上常常可以看到高大雄伟的山体被分割成有棱有角的块状,并占据画面的大半位置,同时向一侧倾斜突出,而另一侧则是云雾环绕,在体现空间感的同时,也加强了画面的对比。

《茅亭话旧图》(图5)是蓝瑛在七十二岁高龄时所创作的经典画作。画面的近景有大片水域,水中有一老人在撑船,船只向外缓缓行驶,增加空间感的同时引人无尽遐想。旁边有一小路蜿蜒至院落,岸边的茅亭中有两位高人在促膝长谈,不远处,有一泉溪水沥沥而下。虽然受南宋画风的影响,水口的用笔略显做作,但在此画中却增添了一丝灵动的气息。山间云烟萦回,层层环绕,山谷幽深。山石运用短促的“荷叶皴”的手法来表达,苔点沉稳,使画面温润且厚实。从整体上看,此画采用“深远法”的构图,用笔顿挫显著,笔墨细腻,皴擦有度,笔法纯熟老到,从树木可看出受董其昌影响颇深。这幅画气势磅礴,可见此时的蓝瑛已经融会贯通,自成一体。

图5 蓝瑛 茅亭话旧图

蓝瑛对明末清初的影响非常大,他尝试用不同的绘画风格表达,独出心裁。谢稚柳先生评价道:“他的形式是独立的,风格是前所未有的。”[5]蓝瑛早期以临古、仿古为主,在创作中景物也多取自古人的画作,虽有大量绘画作品,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蓝瑛不仅仅是临习古人的绘画,还遵循董其昌所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6]。他游历南北,开阔眼界,结识了诸多朋友,并与他们交流学习经验,使自己在绘画中胸中有丘壑,风格别具一格,开创了“武林派”。

武林画派在江浙一带有很多追随者,他们拜蓝瑛为师,向他学习绘画技法和理念。在当时,很多画家受蓝瑛的影响,谢稚柳在《鉴余杂稿》中认为:“清初扬州的李寅、王云、颜峄,甚至袁江,金陵八家中的龚贤……邹喆等人也受到蓝瑛画风的影响。”[7]综上,蓝瑛的弟子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由刘度、蓝孟为代表的嫡传弟子;第二类是蓝瑛直系弟子或师法蓝瑛绘画风格的画家;第三类是早年拜在蓝瑛门下,后又自立门户的如陈洪绶、禹之鼎等画家。

注释

[1][清]嵇曾筠、沈翼机等,《(雍正)浙江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348页。

[2]杭州市余杭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余杭年鉴》,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483页。

[3]于安澜,《画史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14页。

[4]谢稚柳,《鉴余杂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4页。

[5]佚名,《湖上奇峰——蓝瑛作品及其师承影响特展》,《公关世界》,2017年第22期。

[6]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广陵书社,2017年。

[7]谢稚柳,《鉴余杂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8页。

猜你喜欢

黄公望董其昌山石
明 董其昌 行书辋川诗册
黄公望的人生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董其昌作品欣赏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全山石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富春山居』经典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