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的哲学品格与青春中国的历史渊源

2024-01-06胡晓艺

创新 2023年6期
关键词:哲学青春文明

■胡晓艺

对于青春的探讨是青年研究中的重要内容[1]。青春是一个历史发生学的概念,古老中国自近代以来的青春历程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源于青年,然而其本质却是青春。”[2]从哲学性的角度分析青春的品格并与历史发生学意义上的青春中国的历史进程相结合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分析青春的哲学性,并从人扩展至政党、民族、文明,思考近代中国对青春品格的提倡,呼吁新时代之青年以青春之我努力为青春之党、青春中国、青春之时代贡献崭新力量。

一、青春的哲学品格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从哲学的角度理解“青春”涉及时间维度——历史、未来与现在的哲学意义。青春不仅是对现在的生命状态的描述,青春的“纯粹”和“清澈”在哲学上还意味着一种看得到光明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生命品质,在对未来的筹谋中理解过去、建构现在,从而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

对历史性的探讨涉及历史之所以成为这种历史的生长和运行方式、文明对时间的组织方式及背后意义的赋予方式。真正的历史性是当下生活的精神依据或思想方法论,由文明的经验理解当下的意义,因而具有可持续性。这意味着历史存在于人们对现实的建构和创作,意味着人们总是以当代方式去理解和运用古老观念,即在把握现在中去传承历史、展望未来。对未来的展望基于人类的主体性自由,人类行为的下一步构成对上一步的解释,生活在历史演化中不断解释自身的意义,这意味着有了未来的概念,方有了过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体现出从当下反推过去的意义,“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3]。因此,虽然实然的逻辑是对历史性的领悟才有对未来性的领会,但是哲学思辨的逻辑提示着我们,恰恰是在基于现实实践的未来性,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方向的领悟决定现在的行动指南,并从中获得对历史的解释力[4]。它说明,持续的生长性才使得永远的青春性成为可能,传统在新生中才得以生生不息。历史与未来的辩证法必然地指向现实实践、指向感性大写的人的存在。这正是由青春性的历史性分析所必然引出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和共产主义的未来性,“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5]。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意味着不断开拓的新社会更替旧社会的可能,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6]。同时,青春的未来性本身又蕴含着对现实的辩证的否定,当下的肯定性也内含否定性。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更是新生中国的发展起点,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是为了更好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洞察历史发展大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青春的历史性也指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可通达处。就物理学而言,自然时间本身是始终同一的,不可能切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然而,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类将时间区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基于人类意识的感觉方式,如康德认为时间是人的先天感性形式[7]。生活的创制,即中国哲学中的“作”,为时间建立了可识别而值得铭记的标识。就“作”的可能性而言,时间的未来性基于时间具有可以展开的空间性,实际上,空间也是先天感性形式[8]。这意味着,一旦时间以空间的方式撑开了自身,展开为无数可能世界,生活就拥有了对自身的解释力,而基于内在能力所形成的动态循环解释使时间多向度展开从而标示了人的刻度,能够在不引入外在的解释力的同时免于循环论证。中国哲学核心精神的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性就是基于承认生活的意义在生活本身,生活将自身设置为动态发展的本体,一个历史性的世界意味着一个与生活同尺度的世界[9]。由《易经》最早说明的阴阳相辅相成的动态模型也是以内在、动态而永恒的“变化”去定义存在,“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是一个存在者,而是一种呈现;不是实有,而是趋势,这是中国哲学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的对本体的现实性与生成性的理解[10]。存在在于每个存在者,因而存在永远在场、存在者永远鲜活。这正是中国哲学的“道不远人”“理事合一”“道器不二”的精神的真正意义[11],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中华传统文化日新又新的原因。

今天,“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正是基于人类社会当今时代发展的百年未有之新变的创制,它不是强制的教条,而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放性的历史思维,而必然提出的一种持续变化的方法论。它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植根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以马克思基本原理为真理种子,它是面向、反思、吸收、改造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代性要素而探索出的一条新的文明实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古老的五千年中华文化重焕青春光采。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对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继承创造,是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的新形态提供的新方案。

总而言之,青春对于生命状态在时间维度的描述,抽象为哲学品格,就是在对未来的筹谋中理解过去、建构现在,从而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青春性的哲学品格从人扩展至政党、民族、文明乃至一切领域,体现在对历史的识变、应变、求变中,把握未来而立足现在,开拓崭新的思想与实践形态。

二、青春中国的历史渊源

“青年创造美好明天”,“青春”也是一个历史发生学的概念,本文对青春中国的描述指的是近代中国伴随着中华民族卷入“世界历史”进程,现代话语逻辑更新了古老民族的历史记忆,而显示出的近代中国特殊的思想面貌和民族状态。近代仁人志士在对新人、新思想的探索中,表现出对青年人的呼唤、对青春品格的提倡,这促成青年共产党人的登场,从而为共产主义新人引领时代、带领人民、走向未来奠定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青年观体现了近代仁人志士对青春中国的设想,中国共产党人为青春中国的当代形态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在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中,有着《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品格,也有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温柔敦厚”的持中性格。我们从日常的生活中能感受到,中国文化并不主张激烈的情感与露骨的表达,而是有着一种中庸和谐的温和的特质。很多学者对这种特质作出不同的表达,典型者如近代梁漱溟先生以三种人生路向对应中国文明、西洋文明、印度文明三类文明的精神原则,认为近代西洋文明代表“向前”路向,中国孔子儒家文明代表“变换、调和、持中”路向,印度佛教代表“转身向后去要求”路向[12]。然而,在近代遭遇强势的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后,古老中国的文化被认为是落后的守旧的文化,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向前”的特质相反,这反映中华民族在被卷入“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古老民族的历史记忆被西方现代话语逻辑所强势重塑的历史事实。

鲁迅在《十四年的“读经”》中说:“衰老的国度大概就免不了这类现象。这正如人体一样,年事老了,废料愈积愈多,组织间又沉积下矿质,使组织变硬,易就于灭亡。”[13]302与这种批评相伴随的就是“衰老的中国”与“东亚病夫”的近代画像,这种画像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形象的贬低。那么,既然中国的落后挨打是因为衰老,自强以御敌、自强以屹立的道路就是要改变衰老中国的文化传统,“新”与“旧”的对立就体现出来,老的文化、老的道德被责以“旧”的批判,取而代之的是对“新”文化、“新”青年的推崇,中国古老传统的守旧的意识、历史回溯的观念被青年的担当、历史进步的观念所代替。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少年中国”“青春中国”的启蒙自觉由此产生,青年被赋予古老民族得以新生的希望。无数的仁人志士来自少年,无数的文人豪士讴歌青年,鲁迅在《热风·随感录四十一》中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13]174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云:“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14]

郭沫若的《女神》诗集《凤凰涅槃》以“凤凰”这个华夏文明最具有标志性的古老图腾①孔子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凤具有周代文质象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图腾。毁灭和新生的历程,寓意古老文明的浴火重生、革命锻造[15]。这集中表现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革命者否定旧思想、旧秩序的巨大决心,它最终指向的是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全面革故后的鼎新,如《凤凰更生歌》里所唱,“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蕴涵着革命的红色中国的文明新种、星星之火的精神。可以说,郭沫若的《凤凰涅槃》既是五四人青春激情的象征,是五四时期思想文化解放的体现,也是五四精神向革命精神、向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理念更新、社会改造实践转变的文艺先声。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五四精神对古老传统的青春批判中,熔铸社会主义的新人理念,向着更高程度的青春中国挺进,带领古老文明实现自身传统的日新又新。在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中国青年开始成长起来,并在五四运动中正式进入中国历史舞台。1919 年,爱国青年为维护山东半岛利益,从北大红楼出发,火烧赵家楼,中国工人阶级举行罢工声援学生,最后北洋政府迫于压力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整个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青年”思想的一个阶段总结与新的起点。党的早期创始人李大钊在《青春》中说:“以青年纯洁之躬,饫尝青春之甘美,浃浴青春之恩泽,永续青春之生涯,致我为青春之我,我之家庭为青春之家庭,我之国家为青春之国家,我之民族为青春之民族。”[16]陈独秀《敬告青年》中谓:“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17]他们无不对中国青年抱以最深的希冀。共产主义新青年是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引领中国开始崭新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者一贯非常重视青年发展。毛泽东将青年视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1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推动青年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19]。我们党的青年观不仅延续了近代仁人志士青春中国的构建设想,而且吸收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的真理力量。马克思曾说过:“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20]恩格斯在1882 年致伯恩施坦的信中指出:“我丝毫也不为我们德国的青年担心。他们定能出色地经受住任何考验。”[21]列宁提出:“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22]马克思主义者坚定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未来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是完善而自由的“新人”,因而一切的旧制度都应该革新,都可以改造,革新首要在青年,改造首先在青年。青年得以进步,得以解放,一个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才成为可能。

这是青春中国的历史渊源,也是我们党的青年思想的理论渊源。青春中国显示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探索,构成共产主义新人引领时代、带领人民、走向未来的历史基础。

三、以青春之我跟随青春之党,奋进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时代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2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报告中强调了青年工作的重要性:“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24]中国共产党是青春之党,中华民族是青春之民族,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识大势的眼光、肯奋斗的姿态、勇担当的豪情,以青春之我努力为青春之党、青春中国、青春之时代贡献崭新力量。

与党同心,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具备识大势的眼光。历史大势就是由历史规律决定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25]。百年党史,昭示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化和发展,也昭示着真理和信仰的无穷力量,更昭示着伟大成就和人间奇迹背后的成功密码。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识大势意味着更加自觉从“国之大者”高度谋划和实践人生理想,凡事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事,理想信念坚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明白”意味着要在对未来之势的领悟上坚定方向,才能真正看清历史之事。新时代中国青年应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力量,满怀信心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李大钊在《今》中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26]新时代中国青年扎根于这个伟大的国度,身处伟大的新时代,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要锚定奋斗目标,把握有利条件,坚定发展信心,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奋发有为,开创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历史伟业。

跟党奋斗,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具备肯奋斗的姿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27]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靠的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以对党的赤胆忠心进行顽强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秋季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是难以成大器的”[28]。奋斗也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广大青年要立足岗位、增长才干、苦练本领。仰望星空还需脚踏实地,眼光应落实为行动,否则只是空谈。奋斗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就是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坚守“永久奋斗”光荣传统,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生动展现“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整体风貌,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忠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具备勇担当的豪情,苦练本领,增长才干,为家庭而担当、为民族而担当、为人类而担当。李大钊在《青春》中,是把青春放在“青春之我,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乃至“青春之宇宙”中进行思考的[29],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也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勉励青年[30],古老的中华民族的近代新生体现为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反映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方式的反思中引进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类命运的共同道路的探索中找寻民族复兴新路。而青年是最富于活力、创造力和未来引领力的群体,在青春之党引领现代化新道路、青春之中国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路探索中,不可能也不可以没有青年的参与和引领。《新时代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宽,沟通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与世界各国青年的交流合作中,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该书还向世界各国青年发出了中国青年的四点全球行动倡议[31],这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全球担当、人类担当、时代担当。真正的豪情是基于理性的豪迈,不是狂热的意气,对于文明的信心不在过去而在未来,新时代中国青年会将光荣成就镌刻于历史,朝向中华民族的未来,而与世界青年彼此相连。

猜你喜欢

哲学青春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菱的哲学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对不文明说“不”
青春献礼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青春不打烊
文明歌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