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

2024-01-06董芳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董芳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一直坚持在理论以及实践方面不断创新,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会议召开以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越来越明显,在踏入新时代发展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以及人民长期实践探索中的发展新道路,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成果。如果站在哲学逻辑视角下而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马克思科学理论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理论逻辑,同时也是马克思实践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实践逻辑。

一、历史视角: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

社会历史发展是自然过程,不会受到任何国家、任何人的约束,这也是客观事实以及历史发展必然趋势[1]。但社会历史体现的是人类活动史,是人类追求自我目标付诸的一切活动总称,目的性、需求性、主体性更为突出。历史规律并非封闭的,会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既包含着人主体选择性,同时涵盖了主体逻辑思维作用的发挥。中国式现代化同样也是历史必然结果,体现的是中国人主体自我选择。工业革命时代,现代化发展势不可挡,如果对于现代化给予强烈排斥必然会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史过程,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人们在其中具有历史主动性,可以选择有利条件来创造美好生活”。人非历史发展的奴隶,在现代化发展中拥有着主动权,可以有意识地加快或者延缓现代化发展进程。在马克思历史观中明确表明了人类可以走现代化道路,但并未指出其中细节,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基于此理论,结合国情以及内外矛盾做出正确选择,可以说马克思历史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也是党领导人民准确把握历史大势,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体现,多种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对比,实践中的摸索与思考,进而做出正确选择,这种选择是党以及人民的自觉选择、伟大的创造,并非无厘头的主观思想,是对现代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体现了人活动的目的性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的辩证法。

二、理论视角:马克思科学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底层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明确提到:“科学实践观中从实际出发是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原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中共二十大会议召开期间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重要指导,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手段,并非重复性地背诵,更不能将其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2]。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有效结合进而形成发展道路不同时期理论结晶,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理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巩固,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独立且完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稳定与制度完善的基础保障。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面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难题,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强,人民贫困问题得到解决,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体制及物质保障。十八大会议以来,中国进入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如何建成现代强国提供了治国理政新思想,针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这些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的思想中做出了新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在马克思科学理论观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要分阶段、分层次、系统协调发展。庞大的人口基数是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并非短期内就能实现的,中共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划分不同阶段,从消灭贫困直至共同富裕;在分层次推进中,中国产业众多,区域差异明显,以优先发展为战略分层次循序渐进;共产党坚守初心,坚持为所有人民谋幸福,将各个系统综合协调,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特色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重要指导思想,如何将这一思想更好地渗透到人心,体现中国理论特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便是非常好的渠道。二者有着本质上的相同点,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明确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其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英国,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中资本雇佣劳动剥削制度进行揭示的同时,提到共产主义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不能直接套用于中国实践思想中,要想走入人心,成为国人武装思想的真理,就需要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渠道。在党的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了强有力的约束力、凝聚力,其中涉及到了贫富、收入、教育等多个层面,在代代相传中形成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是国人自觉遵守的原则。二者结合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范围传播,历史以及群众基础更加扎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更有动力。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和谐共处的规律,要求人类在推进社会进步时必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 等思想体现的是国人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这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度。二者结合无排斥,反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衍生了强有力的驱动力,既与中国实际相符,同时又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三、实践视角:马克思实践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实践逻辑

(一)物质生产实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实践是重要内容。马克思提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4]。在物质生产实践中既要将人和自然界的矛盾解决,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以及生产劳动资料需求,同时还要形成社会基本经济关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基本性质以及生存面貌,此原理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同样适用。如果站在人和自然关系视角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既不能向自然界无节制地获取资源,同时又不能破坏自然生存法则。基于生命共同体思想,保护生态环境便是保护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生产力,以达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便是理论层面最为贴切的说明。如果站在社会基本性质视角下而言,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的是中共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格局。物质生产实践始终是在社会成员共享中逐渐实施的,虽然每个阶段社会成员占有范围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本性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二者不谋而合,要求的便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议。如果站在社会面貌视角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人民共同富裕,“富裕”核心便是物质生产实践中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劳动资料要充足,考虑的重点放在了社会主义生产力解放与发展层面,不断促进高质量发展;而“共同”则强调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劳动资料公平分配,严禁出现两级分化现象。

(二)社会政治实践解开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权力配置议题

社会政治实践以人民群众政治活动为核心,主要体现的是对多种政治关系的处理,是对国家权力配置的集中化表现。社会政治实践在阶级社会以阶级斗争为鲜明特色,统治阶级掌握政治主权,以执政党为代表。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性质与西方现代化社会政治实践存在明显差异,主权中既包含着中共,同时也将人民作为主体,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敢于斗争的同时要求战线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这主要是由于中共深刻认识到了权力的合理化分配重要性,中共救国的同时加快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在国家权力配置中,中共为领导,既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同时又发挥了制度的优势,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给予中共监督成为了中共长期执政的坚实后盾;不仅重视顶层设计,而且给予基层创新尊重,在社会政治实践中不断摸索,由上至下领导,由下至上创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加入WTO、一带一路等均体现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而网格化管理、小岗村大包干等则充分展示了基层创新中人民的智慧,从上至下均体现实践经验总结共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共产党与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取得了中国式现代化成就,这也充分表明了权力配置的显著成效。新时代斗争要以战线的统一为依托,保证政党、民族、宗教、阶层等多个层面关系的和谐性,在共同奋斗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共产党准确把握住历史主动权,使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政治实践更具强大的张合力。

(三)科学文化实践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富有

科学文化实践体现的是精神文化实践活动,其中既包含着科学、教育,同时也涵盖了文化等不同形式,这也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表现,硬实力增强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物质享有、精神需求共存,科学文化实践不仅仅指的是科研能力、文化底蕴,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借助科学文化实践促进人民群众精神富有的提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及:一是科学真理助力国家正气的形成,中共领导下,实事求是是做事的根本原则,这也是追求科学真理严谨的态度。历史车轮向前滚动,科学真理转化逐渐滞后,受到较大创伤,但是并非仅仅只是科学真理的片面否定,时代发展进程中,中国科学真理研究、应用水平大大提高,创造力爆发出的能量远超于很多发达国家,但我国也并没有迷惘,盲目崇拜科学真理。二是先进的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社会正义中,社会环境中无正义,人民何以谈自由,国家何以谈发展。共产党在对国内先进文化进行总结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精髓,根据我国国情以及时代发展特征不断注入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先进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坚持正确思想理念,扶正气,拢人心。在社会关系中,人本质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一言一行会受真理评价约束,但是人生活拘泥于特定环境以及时期中价值所需,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价值评价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个体心术正、人品佳才能维持国家有序运动,否则国家将寸步难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中所阐述的“价值是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意义关系,有资格充当价值主体的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5]。这也充分表明了个人品格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而我国始终给予了个人价值高度重视,更加看重中国人民勤劳乐观、爱国敬业、自尊自重等优良品格的强化,这也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精神食粮。

四、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符合我国国情,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这也正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实践性较强。一直以来,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重要指导思想,在不同时期,各个阶段渗透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在创新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根基。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强国梦的实现依然需要理论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支持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将谱写崭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