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革命文化资源挖掘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对策路径研究
2024-01-05张明,关健,马贞
张明,关健,马贞
摘 要:高校是向大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向社会输送青年人才的重地,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从前有很大改变,出现新的思想特征,一些不良文化淡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人格和“三观”的养成受到消极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更加迫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更要有的放矢。本文以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文化资源为依托,重点围绕内蒙古革命文化资源为例进行详细阐释,深度挖掘利用革命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探索教育实践路径,为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革命文化资源;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11-0086-05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爱国主义依然是时代的最强音。习近平指出“在广大青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年心中牢牢扎根。”2019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发,对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更加激励与引导广大青年在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红色革命文化浸润高校校园,可以使高校学生从中感悟到炽热的爱国情怀,深刻挖掘内蒙古地区革命文化资源并将其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对于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为高校学生提供正确价值导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内蒙古地区革命文化资源概述
内蒙古地区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在革命实践和斗争中所孕育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内蒙古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
(一)革命文化资源分布广泛、类型丰富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我党最早开辟革命工作的少数民族地区。内蒙古地区红色资源丰富、时代特色鲜明,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还具有类型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址、遗迹、旧址、故居、纪念馆、博物馆及烈士园林等。例如,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乌兰夫纪念馆,包头市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展览馆,集宁市的集宁战役纪念馆,乌兰浩特市的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等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
(二)革命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内蒙古地区革命文化资源显示出了多样性、时代性和本土性的特征。其中多样性是指资源类型多,包括革命遗址、遗物、烈士陵园、纪念馆等。时代性指的是革命文化资源是在不同的革命历史阶段形成的,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宝贵和独特的印记。本土性是指革命文化资源是全国革命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革命时期,结合地区特点,革命先烈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所留下的革命文化资源富有地域特色,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二、内蒙古地区革命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
(一)红色革命文化能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整个德育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红色革命文化具有厚植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资源。利用内蒙古地区红色革命文化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传续革命精神命脉增进文化认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模范自治区荣誉感倍增;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主动担当作为的责任意识。加强本地区革命文化的学习和宣传,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内蒙古红色革命文化。
(二)红色革命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红色革命文化可以说是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灵魂,有着唤醒青少年爱国爱党的情感自觉。如今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身上更是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地区各族人民,在这片1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怀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爱,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英勇奋斗,以极大的热情和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参与和支援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祖国建设事业。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内蒙古革命史,创造了壮丽的革命文化,培育了偉大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谱系和爱国主义价值导向,有助于加强本地学生对主流价值导向的认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三)红色革命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
革命文化作为党领导民族独立与解放战争中形成的精神财富,能够激励高校大学生站在新的起点上,砥砺前行,增加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关系的了解,明白三者相辅相成。
首先,革命文化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内蒙古地区革命文化的精髓所在恰是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通过参观遗址遗迹、聆听革命故事、感悟革命精神。高校学生可以感受到在战争年代,先辈们正是放弃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是选择了坚定的革命信念,我们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可以从这些物质缺乏但精神富足的革命者身上探寻他们的人生价值,发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革命文化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积极的思想道德价值。内蒙古地区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群众在革命实践斗争中形成的,具有先进的思想道德教化价值。引导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如何把个人追求与国家、社会、民族结合在一起。感受革命先辈们热爱民族、家乡的道德、大义凛然的道德,爱憎分明的道德,不求回报的道德,今天的学生们会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朝着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努力。
最后,革命文化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健康的情感价值。内蒙古地区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英雄人物事迹、革命精神、革命故事等蕴含的亲情、爱情、友情、军民情、民族团结之情都可以为学生养成健康情感提供积极的价值。同时,这些情感是通过具体人物来呈现的,通过英雄事迹,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能够激励大学生自觉关注国家命运,为实现中国梦不断拼搏努力,担负起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三、内蒙古地区革命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一)各教育力量缺乏整合,未建立广泛的社会机制
现如今实现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与高校教育有效融合的难题之一就是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制度不健全。虽然地方教育部门出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纲要》也明确了红色革命文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价值,并多次倡导地方各高校要积极融合。但现实当中很多高校没有参照执行,导致革命文化与爱国主义相融合的想法很难落地,缺乏统一领导与整合,各自为战,收效甚微。
首先,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教育部门一直强调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重要性,却未成立专门部门或出台专门政策来说明革命文化与爱国主义相融合的具体细则,各高校只能结合各自情况开展,并未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具体实施中缺乏沟通,大多寄希望于思政课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他课程涉及较少。同时社会、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等各方教育力量间尚未构建完整的协同育人机制。
其次,高校的爱国主义教学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就课堂教学而言,并未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门常规教学纳入系统的课程内容中,也并未规定相关的学时、成绩评定、教学设计等;另一方面,就教学实践而言,也并未形成完整系统的革命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加之受之前的疫情影响,多数社会实践活动也并未开展,因此,学生对当地的革命文化也仅限于网络了解,并未进行实地考察,感触不深。以赤峰市为例,赤峰市高校多位于新城区,革命遗址位置距离高校住址较远,最近的柴胡栏子革命遗址距离赤峰学院也达33公里,不方便广大师生前往学习。
最后,教学评价标准不规范。在激励评价机制方面,各院系、部门之间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而且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无法切实起到激励作用,也使得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课堂教学融入力度不够,融入方式创新性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在培养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意识、铸牢中华民族意识的关键时刻,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应主动挖掘内蒙古地区红色革命资源,提升课堂深度与学生的价值判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但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在教学前教师自身对本地尚存的革命遗址和革命文化未仔细研究,在设计课程时忽视学生追求现代生活、精神快感的实际学情,当地革命文化与自身课程融合生硬,只是将课程思政当作一项任务完成。这也反映了如今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问题,片面依赖于思政课进行教育。
(三)对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革命文化内容挖掘力度不够
学界一致认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难点在于挖掘具有鲜活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的红色文化内涵。在理论层面加强对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深度的探究是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必然选择。但如今本地区高校依旧存在着对红色革命文化内容挖掘不够、对红色革命文化精神挖掘不够等问题。一方面,对革命文化内容挖掘不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革命文化有着不同的呈现样态,它融合、吸收各个时期的精髓文化,是一种动态、持续的文化样态。而高校注重理论灌输样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不能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的叙述形式很难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主动去获取革命知识的兴趣也便降低很多。另一方面,对革命文化精神挖掘不够。红色革命文化精神凝结于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相同,但爱国主义的核心一直未变,所以红色革命精神的挖掘对于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至关重要。
四、内蒙古地区革命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深入挖掘内蒙古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充实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通过对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革命历程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红色基因,包括先烈的奋斗精神、革命理想和价值观等。内蒙古自治区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化遗址,据不完全统计现有革命文物保护单位398家、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24家,高校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红色革命文化的力量。要推广实地考察和红色革命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内蒙古革命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和情感力量。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文化體验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的体验形式进一步深化对红色基因的理解,深入挖掘其红色革命精神内涵,让学生沉浸式进行情感体验,进而形成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
高校应充分利用本土革命文化资源优势,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内蒙古地区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可以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采访先烈后代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应用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当中。如兴安盟“一馆三址”、林西八千子弟投身解放战场、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集宁三大战役等,而“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更被传为佳话。这些红色革命文化资源都可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内容,让爱国主义教育更生动鲜活起来。
(二)将内蒙古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融入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法的育人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传承红色基因,利用好红色资源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而课程育人居于十大育人体系中首位,具体重要的地位作用。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融入课程体系中,是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需要。
课程育人是高校进行思政教育和践行“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具有隐性教育、灵活多样和高效性等特点。可以开设专门的选修课程,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内蒙古的红色基因。感受革命先烈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在红色革命文化的魅力和熏陶中,让大学生自觉接受爱国精神洗礼和理想信念培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讨论、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内蒙古红色革命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内蒙古红色革命的故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红色文化经典案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和体验内蒙古红色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创新红色革命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多样式”实践育人平台
进入新时代,做好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不再是以往的单纯说教和理论灌输,要根据学生学龄特点、成长背景创新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将红色革命文化融入可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内蒙古高校应该依托本地区革命文化資源优势,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课外实践等,打造三位一体的全方位育人格局,进而打通爱国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把爱国情感深植青年的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广大青年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运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堂”教学手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应打造“多样式”实践育人平台,丰富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载体。
高校可以在“青马工程”、学生会、学生社团与主题实践教育、主题党团日活动中,有效融入红色革命文化的内容,打造品牌实践育人平台,开展多样校园文化活动。如,升旗仪式,在清明节开展烈士祭扫活动,参加红色文艺表演、纪念活动、红色书画比赛,在历史、文学专业学生中开展寻访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活动、“七一”参观革命历史馆、革命遗址活动等等,培养学生对内蒙古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让学生缅怀革命先烈,了解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还可以与社会实践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入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机会,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项目,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
(四)依托“三全育人”构建内蒙古革命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体系机制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的思想高度就是祖国未来发展达到的高度。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解决当前发展难题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因此新时代必须重视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花大心血栽培才能令其茁壮成长。要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进的包围圈,为青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使爱国情感的培养萦绕在青年发展的全过程,促进他们更好内化爱国之情,外化爱国之行。
高校要以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为着力点,要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进的教育合力,即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育人合力,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专业教师发挥教学主阵地优势,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与专业相关的爱国主义话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思政教师发挥思想引领优势,专门负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课程,向学生传授爱国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核心价值观。同时,思政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理论与实际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意识;辅导员发挥价值引导优势,辅导员是学生的重要指导者和帮助者,他们可以通过个别辅导、集体活动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通过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合力,高校可以形成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
当然,爱国主义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在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全员参与,还必须全过程跟进,打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壁垒,教育如果断层,教育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过程,使爱国效力能力源源不断地发挥作用,这样才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更深入持久地发挥作用,青年的爱国情感才能深厚。
参考文献:
〔1〕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01).
〔2〕张明,徐利颖,丁榆.赤峰市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9):34.
〔3〕习近平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9-01-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 e_357/s7865/s8417/xxgcxjp_2019/201902/t2019 0215_369609.html.
〔4〕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5.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9.
〔6〕樊玉华,王玉鹏,翁丽媛.青岛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驻青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33):165-18.
〔7〕范婷,王晓丽.浅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文教资料,2022(19):58-61.
〔8〕何源.赓续红色基因,大力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大学,2021(32):158-160.
〔9〕刘晓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3(08):102-106.
〔10〕靳丽娟.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时代报告,2022(12):49-54.
〔11〕蓝贤发.用红色文化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J].人民论坛,2021(Z1):43-45.
〔12〕钱云光,叶本乾,方素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J].中国高等教育,2020(12):7-9.
(責任编辑 徐阳)
Excavation of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and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earch on Promoting Countermeasures and Paths
ZHANG Ming, GUAN Jian, MA Zhen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places to impart cultural knowledge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transfer young talents to the society. In today's multicultural world, college students' way of thinking has changed a lot compared with the past, and new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have emerged. Some undesirable cultures have diluted the role of patriotic educ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ity and "three views" has been negatively affected, making patriotic education more urgent. The way and method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argeted. Based on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ample of the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to explain in detail, deeply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using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for patriotic education, explore the path of education practice, and provide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patrio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Region; Revolutionary Cultural Resources; Patriotic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