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01-05王宏伟张静贾扬帆

技术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高质供给高质量

王宏伟,张静,贾扬帆

(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评估与战略规划研究咨询中心,北京 100732;3.南方科技大学 廉洁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55;4.北京物资学院 经济学院,北京 101149)

一、引言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30 多年的高增长之后,进入了中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经济总量提升显著,但经济发展面临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突出,供需水平不匹配、结构发展不平衡、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为此,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系列改革措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在2017 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进一步明确了“高质量发展”而非“高速”发展的政策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2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提出要坚持这一首要任务,并“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关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

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至今,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与测度等方面:

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学者们分别基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和界定。政治经济学视角认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结构和动力状态(刘锴等,2020;高桂爱,2021)。经济学视角中,部分学者从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等角度进行探讨和界定。例如,Belton(2017)基于资本流动、开放和共享视角探讨了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任保平(2018)提出经济发展质量是对一国经济发展优劣状态的综合评价。从供需视角来看,更加强调资源的有效配置(韩雷,2021),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提高供给的有效性,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新水平上的动态平衡(马茹,2020)。也有学者从“五大发展理念”的角度,提出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特点,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形态,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的目的(高培勇,2020;唐晓彬等,2020;刘鹤,2021)。现有文献对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界定,归纳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从过程来看,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从结果来看,经济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带来的收人分配的变化状况及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除此之外,竞争能力、机会的分配、健康及民主等问题也被视为经济增长质量的内容。

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对象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主要集中在全国的宏观层面(任保平和刘戈非,2020;杨耀武和张平,2021)和区域各省份等中观层面(唐晓彬等,2020;聂长飞和简新华,2020;吕承超和崔悦,2020),少数学者从行业等中观层面(张涛,2020)进行了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测度。各个学者对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不同理解进行构建。例如,杨耀武和张平(2021)从经济发展质量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包含经济成果分配、人力资本及其分布状况、经济效率与稳定性5 个指标;李梦欣和任保平(2019)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与测度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静态与动态的指标评价法和非指标体系评价法。其中静态评价法多采用熵权法和Topsis 法(魏敏和李书昊,2018)、均等权重赋值法和线性加权法(马茹等,2019)等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动态评价法则多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聂长飞和简新华,2020)、主成分分析法(吕承超和崔悦,2020)、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熵值赋权法(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catter degree method and entropy method,VHSD-EM)模型(唐晓彬等,2020)、非期望产出(slacks-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SBM-DEA)模型及全局主成分-熵权法等进行指标赋权测度(王林珠等,2023)。相对于指标评价法,非指标体系法的测度研究则较少,例如刘金全等(2019)基于混频动态因子模型进行了动态测度。

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与测度的结果,学者们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现存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其中现存问题主要包括总体提升速度和稳定性有限、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级跃迁难度较大、存在一定程度等级下移风险、创新效率不足、增长数量与质量不一致及易受经济体制和环境成本影响等(任保平和刘戈非,2020;聂长飞和简新华,2020)。对于现存问题,学者们主要从区域均衡发展、宏观调控政策、突破“卡脖子”技术、创新驱动、数量与质量协同并进、开放性、经济体制、收入分配、供需平衡体系、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张军扩等,2019;唐晓彬等,2020)。

综上,现有研究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列的分析,但仍存在以下可改进的空间:一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尚未形成明确共识,多数学者依据各自的研究目的和分析视角等独立阐释各自认知的高质量发展内涵(武诗媛,2020);二是,由于内涵的不确定性,相应地,目前指标体系构建中的指标选取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利于客观测度;三是,对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全面、系统研究,有待深化。据此,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的政策文件,深入挖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一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1—2021 年全国和区域层面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分析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分析的依据。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指标体系构建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

首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一个涉及供给、需求、社会稳定、资源环境、收入分配等多维度的复合性概念,不仅包括效率提高等经济维度的内容,还包含较高的劳动力素质、优良的环境质量、协调的区域和城乡发展等非经济维度的社会、生态内容(聂长飞和简新华,2020;李雯和原志听,2023)。具体包含着如下含义:一是高效供给。具体表现为有较高经济增长效率、充足的人才供给、较强的创新力和竞争能力和不断优化的经济结构。二是高质需求。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结构日益合理和更加高级化,体现在居民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转变。三是协调公平发展。协调公平发展包括城乡行业间、区域间发展的协调均衡及社会效益的公平共享等方面。公平共享意味着更加平衡的消费和投资结构、更加合理的供需结构、更加公平的社会效益分配结构等。四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密切相关(顾剑华和王亚倩,2021;刘宇峰等,2022)。一方面体现在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体现在生态保护。五是经济安全与对外开放。经济稳定包括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金融稳等方面,对外开放程度主要反映在外贸依存度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

其次,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它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张军扩等,2019;刘鹤,2021)。因此,判断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是否实现高质量,主要标准是能否满足各个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再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整体标准也有所变化。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突出了新理念与新要求,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强调经济建设过程中质量水平的高级程度(任保平,2018;马茹,2020)。

最后,从现阶段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在于高效供给和经济安全与开放,主要集中在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如此必然导致国内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赵剑波,2019)。因此当前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发展(朱启贵,2018;高培勇,2020),重点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同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综上,在当前的新阶段、新理念和新格局背景下,考虑到高质量发展复合性、现阶段供需要求与动态性的特点,本文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和引领的供需高效、协调公平、绿色发展、安全开放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文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深入剖析,同时严格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本文构建了涵盖高效供给、高质需求、协调公平、绿色发展、经济安全与开放5 个维度的指标体系。

一是高效供给,主要体现在通过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产品和服务,以此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以经济发展水平与效率、人才供给、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4 个方面来表征。二是高质需求,体现在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升级。随着经济向更高质量的发展,居民消费不仅消费总量会大大提升,结构也会更加合理和高级化,即生存型消费占比减少,享受型和发展型服务性消费占比增加,因此以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来表征。三是协调公平,通过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程度和区域之间发展的公平程度、福利权利的社会平等性等进行表征,一方面通过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反映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通过一个地区对于民营比重和民生、就业、医疗、教育、通信及交通发展情况来反映公共服务的建设和民生共享的程度。四是绿色发展,主要体现一个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在自然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及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一方面要展现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废弃废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另一方面要考察地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因此以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两个方面来表征。五是经济安全与开放,体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对经济发展存在风险的防范意识和经济发展的开放程度。其中经济波动率是反映经济发展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当经济波动率较高时会带来鞋底成本、菜单成本等,对社会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消耗;一般来说当债务水平超过一定阈值时经济发展就会存在风险,可以以政府的负债率来表现风险防范能力;对外开放性具体以外贸依存度和外商投资占比来表现。吸收借鉴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本文进一步构建了34 个具体可量化指标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表1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三、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证分析

依据前文提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本文收集2011—2021 年30 个省(市、自治区)(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及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①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各省份的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或相关报告。其中一些指标某些年份数据缺失,采用假设平均增长率不变或对标测算的方法进行补齐,以保证区域之间数据的可比性。,在对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等权重进行权重分配,并主要采用综合模型法测算了2011—2021 年全国层面、地区层面、省域层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及分指数,据此分析刻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变化态势。

(一)2011—2021 年全国层面高质量发展

1.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幅提升,除经济安全与开放得分有所下降外,其余指标整体均为上升趋势

2011—2021 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提升较大。从分指数来看,除经济安全与开放分指数外,各个分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协调公平的表现最突出,增长幅度最大,经济安全与开放在前期经历了短期增长,在后期呈现下降趋势(图1)。综合来看,我国在各方面不同程度地推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协调公平、绿色发展表现突出,高质需求、高效供给等方面也有明显提升。

图1 2011—2021 年全国层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及分指数情况

2.高效供给稳中有升,人才供给是短板,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2011—2021 年,高效供给指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图1)。从各分指标近十年的均值来看,高效供给和协调公平并列位于各分指标的末位,2021 年的得分中,高效供给表现也并不突出,不及协调公平的得分,意味着高效供给目前是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相对短板指标。进一步分析分指标,可以看出(图2),在国家创新战略实施的整体背景下,近十年间,创新驱动和人才供给维度的得分持续上升,但人才供给均值表现最差,是主要短板指标;经济发展水平除2020 年受疫情影响略有下降以外,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结构优化趋于平稳。从整体均值来看,人才供给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图2 2011—2021 年全国层面高效供给分指标情况

3.高质需求整体上高速增长,消费总量持续提升,消费结构升级在波动中略有下降

近十年间,高质需求分指数除了2013 年和2020 年得分有所下降,但整体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图1)。从2011—2020 年居民消费水平来看,居民消费总量直线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国家重视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消费结构来看,2013 年、2014 年和2020 年均出现显著的下降,大多数年份均呈现小幅度上升的趋势。主要是由于住房、医疗、养老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原来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长期消费支出逐步退出,但完全市场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导致了当期消费中生存型消费显著增加,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则显著减少。之后的2014—2019 年,随着互联网普及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消费对象从实物向服务转变,消费体验从大众化向个性化探索,生存型消费逐渐减少,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迅速增加,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图3)。2020 年,受疫情影响,人们的生存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显著下降,消费结构升级的得分也再次下降,较2019 年下降了11%。

图3 2011—2021 年消费结构升级趋势②分指标数据为标准化取值。

4.协调公平呈直线上升,年均增长率最大,城乡协调较有优势

2011—2021 年,协调公平指数显著提高(图1),逐年递增且增长幅度最大,年均增长率高达8.95%。城乡协调和公平共享两个维度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特别是城乡协调的水平表现趋好优势明显(图4)。从城乡协调来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于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党的二十大相继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些都是城乡协调优势凸显的主要推动力。从公平共享方面来看,整体也呈现向好趋势,这与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福利和民生共享、各地区积极落实共享改革成果,实现福利受益均等化等密切相关。例如,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图4 2011—2021 年协调公平分指标情况

图5 2011—2021 年绿色发展分指标情况④其中节能环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指标为数据标准化取值。

5.绿色发展表现优异,得益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高效落实,生态保护仍有提高空间

2011—2021 年,绿色发展表现最为突出,2011—2019 年,整体呈直线提升状态。从节能减排来看,十年来的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基调下,“十二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8.4%,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③数据来源:《国务院“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之后国家颁布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单位GDP 能耗大幅下降。此外,一系列环境治理政策的出台,都有效提高了节能减排的成效。与此同时,生态保护方面也呈现直线上升,但受节能环保支出减少的影响,生态保护分指标在2020 年疫情之后出现下降趋势。

6.经济安全与开放整体表现差强人意,安全稳定性趋高发展,风险防范和对外开放性处于劣势

2011—2017 年,全国经济安全与开放水平表现十分良好,但自2018 年起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得分不断下降。从分指标来看(图6),安全稳定性呈阶段性上升,仅在2018 年贸易战开始的年度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但很快又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风险防范水平在2019 年以前整体表现是平稳中略有下滑,主要在2016 年出现小幅度的波动,造成这一波动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举债规模大且质量差。之后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相关措施进行了风险防范,使之回归平稳。2019 年受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导致政府债务风险激增,从而风险防范水平骤降。2011—2016 年,对外开放性持续下滑,之后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是由于这段时间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贸易摩擦有所加剧;加之国内经济进入转型期,注重优化开放结构,暂缓开放速度,同时倡导自主创新,部分领域对外投资设置了准入门槛。之后受2018 年中美贸易战的影响,相应的进出口和吸引等更是都受到了巨大冲击。

图6 2011—22021 年经济安全与开放分指标情况

(二)2011—2021 年间区域层面高质量发展分析⑤由于四大地区包含省份数量不同,课题组采用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及分指数省均得分水平。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 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 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 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 个省。

1.区域高质量发展呈现东部最优、中部和东北部并列次之、西部最弱的区域非均衡特征,各区域高质量发展平稳同步提升

2011—2021 年,东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4 个地区总指数整体均分水平依次降低(图7),各个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呈现同步上升趋势。这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⑥何娟,2022-11-07.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N].人民日报.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2-11/07/c_1129108248.htm.;同时,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区域板块战略进一步完善。诸多战略合力促成了当前这一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崭新局面。

图7 2011—2021 年四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均值情况

2.东部地区绿色发展表现最优,协调公平和高质需求表现并列次之,经济安全与开放位列其后,高效供给是突出短板

2011—2021 年,作为区域表现最优的东部地区,总指数和各项分指数均呈现稳重有升的趋势。具体来看,绿色发展分指数表现最好(图8),均值最高,主要得益于节能减排的优异表现。协调公平、高质需求是得分第二高的分指数,其中协调公平的良好表现得益于城乡协调发展,高质需求则得益于逐渐提升的消费水平和整体稳定且表现良好的消费结构高级化。经济安全与开放得分优势主要来自于风险防范,其次是安全稳定性,劣势在于对外开放性。高效供给得分较低,相对而言东部地区仍需释放创新驱动经济的潜力,来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图8 2011—2021 年各区域分指标得分均值情况

3.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一致,分指数得分排序依次为绿色发展、协调公平、经济安全与开放、高质需求与高效供给

2011—2021 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总指数和分指数得分的趋势和整体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其中绿色发展均值最高,高效供给均值最低(图8)。从分指标来看,优势指标表现也与东部地区相同,如绿色发展和协调公平的优势表现分别主要取决于节能减排和城乡协调;经济安全与开放得益于风险防范和安全稳定表现良好。高质需求的分指标中消费水平趋好,消费结构高级化稳定且整体优于消费水平,可通过进一步提高消费总量,来释放需求潜力。高效供给需要在经济发展水平、创新驱动与人才供给方面共同发力,尤其需重点关注中部地区的人才供给问题。

4.东北地区协调公平、绿色发展、经济安全与开放、高质需求表现基本持平,高效供给仍是短板

2011—2021 年,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整体表现逐渐向好。其中协调公平表现最为优异,协调公平和绿色发展分指数也逐年提高,经济安全与开放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高质需求和以上分指标基本持平。从分指标来看,协调公平和绿色发展、高质需求的优势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同,分别在于城乡协调、节能减排和消费结构高级化;经济安全与开放的波动主要源于安全稳定性;高效供给表现较差的原因主要在于创新驱动不足。需注意的是,东北地区的结构优化和人才供给表现较好,表明东北地区的人才优势有较好的基础,创新驱动的提高仍存在较大的潜力。

5.西部地区绿色发展优势突出,高质需求次之,经济安全与开放和协调公平依次排后,高效供给短板同样明显

2011—2021 年,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呈直线上升。从分指数得分来看,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同,绿色发展分指数均值最高,高效供给均值最低。对分指标进行具体分析,得益于节能减排的工作成效,西部绿色发展表现突出,这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要“积极落实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任务,推动西部地区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关系密切。高质需求表现优异的原因则来自于良好的消费结构高级化和不断攀升的消费水平。经济安全与开放的优势主要取决于良好的风险防范表现及安全稳定性的持续提高。协调公平分指数是十年间提升水平最高的指标,提升来源主要是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提升,不断保障人民权益和生活。高效供给分指数稳中有升,但仍是得分最低的指标,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始终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其次是存在严重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再次是创新驱动不足的问题。

(三)2011—2021 年省域层面高质量发展分析

1.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东首西尾中居中的梯次特征

如表2 所示,依据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总指数测算结果,本文将省域具体划分为标杆地区、领先地区和追赶地区。其中2021 年标杆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和浙江、江苏、广东3 个省份,均为东部地区;领先地区共16 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占6 位和3 位,东部地区占3 位、西部地区仅有4 位;追赶地区的8 个省(市/自治区)则多数坐落于西部地区。

表2 2021 年中国省域高质量发展总指数

2.标杆地区各省(市/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颇有建树,高效供给、高质需求和经济安全与开放表现突出

2021 年,北京、上海全方位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居于全国前位;浙江、江苏依次次之;广东、天津并列其后。其中北京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具体来看,北京在高效供给、高质需求、绿色发展、经济安全与开放四个方面分指数均位列全国靠前位置,显著高于各分指数全国均值,但协调公平是其短板。上海同样存在协调公平的劣势,绿色发展则是主要短板。江苏整体上各方面较为均衡,均处于全国前7 位。浙江除绿色发展优势不明显外,其他方面基本与江苏齐平。广东在高质需求维度表现不够突出,其他方面均表现良好。天津的优势表现在高效供给、高质需求、协调公平,绿色发展和经济安全与开放,劣势指标是绿色发展,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领先地区各省(市/自治区)整体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分指标方面趋于平稳,部分省份优势和劣质较为突出

2021 年,领先地区分指标水平存在四种情况。一种是整体趋于平稳,各维度均位于全国中等水平。例如,湖北各分指数均保持在领先地区的前五位。另一种是在个别方面优势明显,其余方面居中。例如,山东在高质需求和协调公平表现较好,福建和重庆的绿色发展较为突出,河南和吉林的协调公平排名靠前,且河南的经济安全与开放表现也较为优异。第三种是存在明显的优势和短板分指标。江西的绿色发展异常突出,高质需求却短板明显;黑龙江的协调公平优势显著,居于全国第二位,高效供给、高质需求和绿色发展则位于全国下游位置。第四种是劣势较为明显,其他方面表现均在全国中等水平。例如,辽宁绿色发展、河北的高效供给、陕西的协调公平、广西的高质需求劣势明显、山西的高质需求和经济安全与开放,居于全国下游水平。

4.追赶地区的8 个省(市/自治区)分指标在全国相对落后,个别省份存在优势分指标和显著的整体劣势

2021 年追赶地区在高效供给、高质需求、协调公平、绿色发展及经济安全与开放方面均处于全国靠后的位置,但其中也有部分省份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表现,个别省份则呈现显著的落后状态。例如,海南在协调公平和绿色发展方面属全国中等水平,云南和贵州同样在绿色发展方面表现较优;新疆在经济安全与开放方面与追赶地区的其他地方相比,表现较优;内蒙古和宁夏在高效供给和高质需求方面均表现较好,二者的绿色发展短板也十分明显;贵州在经济安全与开放方面则位于全国末位,形成这一劣势的原因主要是贵州存在的债务危机,西部地区的显著短板值得引起重视。

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本文在构建指标体系基础上,对于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质量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一)创新支撑不足,潜在高质量供给有待提高

1.我国的科技创新基础还比较薄弱,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没有成分发挥

近年来,我国受发展阶段转换长周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短周期叠加影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内生动力尚不扎实,亟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从创新投入的角度看,R&D 入强度不足、结构失衡。我国长期以来R&D 投入强度都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近些年我国R&D 投入强度增长较快,但相比于美国仍然水平偏低,并且影响研发水平的R&D 资本存量落后更为明显。同时,我国R&D 投入结构也有待优化,基础研究投入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2021 年美国基础研究投入占GDP 比例为0.44%,而我国仅为0.15%。从创新的产出和竞争力来看,科技创新源头供给不足、原始创新水平还不够高,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2.高水平的人才供给不足,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

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级别的人才匮乏。我国在世界六大科研奖项中获奖人数与美国、英国、日本等科技强国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2010—2020 年我国六大奖获奖总人数为8 人,而美国为264 人。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机制不健全的影响,高水平人才很难脱颖而出。近年来,国家在人才评价和激励改革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替代方式,大部分科研院所与高校依然沿用“五唯”评价和激励方式。加以普遍实施的短期考核机制,不利于顶级科研人员或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也会造成了严重的人才外流,阻碍了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

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8—2021 年结构优化指数呈现下降趋势。2021 年,我国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为7.3%,约为美国(1%)的7 倍。美国主要依靠技术密集度更高的第三产业支撑起整个经济体系,而将低端制造业转移至其他国家。而我国农业在经济总量中依然占较高比重,并且在工业方面,我国工业发展环境、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分别只有发达国家50%、45%到60%的水平(黄群慧等,2022)。另外,2021年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14.36%,均说明现阶段我国工业现代化程度较低。

(二)高质需求的提升效率和潜力均存在不足,消费结构升级基础不强

1.消费水平增速减缓,消费意愿有待提升

2011—2021 年,国内消费水平总体呈现上涨趋势,但2019 年后,增速明显放缓,也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距离。例如,2021 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8.5%,而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均在60%左右。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出现减缓趋势。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收入结构不均衡,整体消费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存在贫富分化严重、中产阶级不足等问题,“沙漏型”社会结构使得消费不足进一步恶化。二是人们的储蓄意愿强烈,进一步弱化消费潜力。我国居民本身具有偏好储蓄的传统,加之近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及当前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资产负债表危机,人们的储蓄意愿进一步增强。

2.消费结构高级化程度不足

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数在近几年不升反降,是导致高质需求水平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分解消费结构,主要存在高质量消费偏低的问题,2020 年我国居民花费在食品方面的比重为30.2%,这一数值在美国仅为9.2%。而美国在医疗保健和其他方面花费的比重分别21.8%、20.3%,我国仅为9.6%、2.2%。⑦数据来源于OECD 数据库。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城镇化水平较低,消费结构升级的基础较为薄弱;另一方面,人口红利消失弱化了消费结构高级化的提高潜力。当前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通常消费欲望较低,并且对高科技、高质量产品接受能力较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结构高级化的步伐。

(三)对外开放亟待加强,外循环发展潜力不足

1.我国债务负担过重,影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国总债务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国家财政部数据,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从2020 年底的25.66 万亿元上涨至2021 年底的30.47 万亿元。具体到省份来看,2021 年各省地方债务余额与名义GDP 之比的平均值已经达到32.6%。同时,中央政府、企业、个人居民负债问题也较为严重,2022 年我国全社会债务余额占GDP 的比重已达到284.5%,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高于同时期的美国(264.6%)。大规模的社会债务会严重阻碍双循环发展。第一,高额债务会产生高额利息,当政府、企业、居民将大量收入用于支付债务利息时,投资与消费难免会大幅度下降,使得国内循环难以顺畅。第二,债务规模较高会占用银行的信贷资源,从而削减了企业的融资空间,增加企业参与双循环的融资成本。(刘莉和任广乾,2023)。

2.我国内循环缺乏支撑动力,外循环发展潜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运行模式。目前我国国内需求总量减少,需求质量偏低,更需要高质量外需来拉动供给侧改革。然而国际上霸权主义横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去全球化趋势加剧,导致我国国际循环也受到阻碍。我国对外贸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外贸易过程中风险增加。近些年随着国际局势愈加动荡,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出口收汇风险增加;二是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技术竞争力不强。我国很多外贸企业近些年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依赖人口红利支撑,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很多产业始终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2021 年,我国服务业进出口贸易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2.84%,而这一指标在美国为27.98%,⑧数值根据《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整理计算得出。可以看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虽然超过美国,但贸易技术密集度仍然远低于美国。

(四)区域高质量发展持续失衡,东中西部发展差异仍较明显

1.“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阶梯式分布,差距较为平稳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长久以来一直是我国的核心目标。但现阶段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并未实现收敛,失衡问题始终存在,阻碍我国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收敛的主要因素在于人才、产业、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分布不均。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世界级城市群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人才储备,形成了很多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城市,拥有较高的经济与科技水平。而很多位于西部、东北部的老工业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边境城市等则出现严重的人口外流、产业落后、经济衰退等问题。

2.我国四大区域内部分化现象同样存在,东部更为明显

虽然东部整体发达程度高于其他区域,但其内部省际差异也最为明显,例如,2021 年北京、上海、浙江、江苏高质量发展总指数与海南、河北的差距则较大。中部与西部省际差异也正在扩大,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内部,西南区域各省份经济发展速度已远高于西北区域。例如,重庆、四川高质量发展总指数与青海、甘肃的差距也较大。

3.各区域间农村的差距更甚于城市,东中西部差距明显

一是各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化严重。西部、东北部的很多农村都变为了“空心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非常落后,进一步造成人口流失和空间萎缩。而东部、中部地区的农村与之相比却是天壤之别,很多农村都实现了数字耕种、数字治理,生活水平甚至高于城市。二是各区域双循环参与程度差异巨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拥有大量港口,并且在早年改革开放时期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具有良好的对外贸易条件。而其他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文化思想、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原因,对外贸易发展较为缓慢。我国目前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外循环参与程度越深,而经济越落后的地区内循环参与程度越深(叶初升和李承璋,2021)。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11—2021 年我国全国层面和30 个省(市/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情况及各区域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我国高质量发展情况持续改善,从区域层面来看,高质量发展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西部、东北部、中部和东部,从省级层面来看,北京和上海是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其次是浙江、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青海、甘肃、贵州、宁夏等省份则较为落后。

经过更进一步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创新支撑不足,潜在高质量供给有待提高、高质需求提升不足、经济风险加大,内外循环不畅、区域高质量发展失衡等突出问题。为提升我国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坚持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重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要重视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基础研究虽然短期内很难获得效益,但对一个国家在世界上保持长期科技竞争力至关重要,我国必须改善目前基础研究投入薄弱的问题。其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视企业和市场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要完善现阶段创新体制机制,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而鼓励企业参与创新。最后,改进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完善对科研人员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并对教学成果予以认定,激发科研人员教学热情。同时应加强职业教育,让我国人才结构趋于平衡。在评价方面,应摒弃依据成果衡量人才的单一评价机制,形成宽容失败的氛围,鼓励科研人员做重大突破与原始创新。

第二,提升高质量消费水平,切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首先,完善收入分配体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坚持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的原则,保证收入合理合法,防止出现极化现象,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其次,调整产业结构,适应新人口格局下的消费需求。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食品及医疗相关的消费占比会不断上升,应注重发展养老相关的服务业及医疗保健、绿色食品相关产业。最后,重视无法用货币衡量但对人民生活品质极其重要的物质,如空气、水等。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从而在各方面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第三,控制社会债务风险,打通双循环堵点。一方面,我国应注意遏制全社会债务增速变快的势头,将债务总规模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从政府角度来看,要对债务的审批流程进行严格检查,建立明确的政府债务问责机制和债务追偿机制。从企业和居民角度来看,可以对现有债务适度降息或延期偿还,帮助企业从疫情冲击中尽早恢复;另一方面,我国应拉动内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一是应进一步降低个人所得税,并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释放消费潜力,发挥内需在双循环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应注重修订现有对外贸易法律法规的漏洞,完善对外贸易相关审核制度,减少国际局势不确定性给我国带来的损失;三是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升外贸产品和服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应提升技术密集型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鼓励更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走出国门,从而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第四,推动我国各区域间协调发展,缩小各区域间及区域内部的差距。第一,要认识到区域间的技术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的差距是必然存在的。政府应推出因地制宜的政策,在每个区域培育符合区域特点的比较优势。坚决破除地方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壁垒,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让各区域之间优势互补,从而有效提升落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让各区域间的差距保持在合理区间。第二,积极推动各区域纵深参与外循环,并与内循环紧密结合。发达地区应将对外开放与对国内落后地区开放结合起来,增加内循环参与度,同时经济落后地区应着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从而在各区域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第三,要提升区域政策精准度。应适当减小政策作用的地域单元,对区域内部各省份实行差异化政策,尤其是对落后省份在新兴产业、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缩小区域内部省际差异。

猜你喜欢

高质供给高质量
小我融入大我 跑出高质发展加速度
高质高效完成冬奥会延庆赛区工程建设保障任务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勇于担当敢于负责 推进项目高质发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教你孕晚期拥有高质睡眠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