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山地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探索
2024-01-05李承霖
李 圆 金 涌 李承霖 刘 军
通化市中心医院 吉林通化 134001
我国紧急医学救援所面临的突发情况具有多样性,可能遇到需要紧急医学救援的情况包括地震、暴雨洪涝、建筑物坍塌、滑坡、台风、海啸、冰雹、雪崩、突发疫情等多种情况,而此类突发事件往往没有先兆,难以进行有效的预警,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带来隐患[1]。我国面对如此复杂的地理与生态环境,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我国目前已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医学救援队6 500余支,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地理与生态环境复杂,这就要求我国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更应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应根据所属区域地理与生态环境特点成立救援方向更加明确且专业的特色医学救援队。本文根据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为基础,探索以寒区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为方向的救援队建设,为其他地区医疗队的特色救援发展提供参考。
1 地理因素
1.1 寒区特点
我国寒区面积约占我国总国土面积的43.5%,分布较广,尤其我国东北地区的冬季气温相对较低、冬季时间持续长、积雪较厚、风大等特点,在冬季严寒气温下,机体会发生相关的生理、病理改变[2]。寒区冬季气温较低,容易引起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导致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大幅增加,冬季又为普通感冒与急性流感的好发季节,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也大幅增加。一旦寒区发生自然灾害除了常见的外伤性疾病,更容易出现冻伤、冻疮、皮肤红斑肿胀等相关低气温导致的疾病,如不及时得到系统救治甚至威胁生命[3]。
1.2 山区特点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我国总国土面积的69%,并且地形均较为复杂,交通相对平原地区相对不便,目前紧急医学救援队与基地的建设多以城市救援为主体,山区救援力量与经验相对薄弱[4]。山区地形多变复杂,救援队不能在短时间内精准地掌握突发事件的地点与受伤人员的情况,并且山区交通不便,相关救援车辆、大型救援设备等工具不能抵达,因此救援行动多依靠救援人员步行,所以到达时间与救援时间均被相应延长,发现被困人员后,只能用担架或者人背等方式转移伤员,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造成不良后遗症[5]。
1.3 通化市地理气候特点
吉林省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山区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属长白山系。南部是鸭绿江与浑江之间的老岭山区,中部是浑江与辉发河之间的龙岗山脉,北部为低山丘陵区,是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南向北沉降,形成南高北低的地势地貌。海拔最高为老岭山脉东秃顶子1 589 m。通化市属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5.5 ℃,冬季长达5个月,严寒而干燥,夏季炎热而短促,最低气温-38.7 ℃,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常年平均在零下14 ℃左右,历年最长冰冻期183 d,最大冻土深度1.5 m,最大积雪厚度52 cm。通化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决定了此地区冬季为寒区山地地区,为寒区山地救援队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场地。
2 寒区山地救援队建设
2.1 队伍组成
通化市中心医院紧急救援队是吉林省卫健委第一批组建的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是吉林省东南部唯一一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曾连续三次吉林省内实兵救援演练取得总成绩第一名,多次赴成都、锦州等地学习提升应急救治能力。现共有队员42人,队内按专业技术细分为指挥管理组、后勤保障组和医疗救治3个专业技术小组,可同时应急治疗伤员40余名;设置总队长1名,全面负责队伍的运作管理和紧急事件处置,副队长3名兼任各组组长,负责组内队员管理和任务实施。各队员分工详细明确,指挥决策、协调联络、新闻宣传、医疗救治、护理陪护、心理干预、伤病员转运、流行病调查、卫生防疫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均设置固定人员,并按照 1 ∶1 的比例于通化市中心医院储备预备队员,其中医疗卫生类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超过全队总人数的75%,医疗救治人员专业涵盖急诊、重症、麻醉科手术室、护理、妇产及外科各系统,各专业技术人员组的高级与中初级职称比例均不低于 1 ∶4,后勤组人员也具备一定的医学急救能力;另选出4~6人具备滑雪技能的医疗队员成立滑雪救援小队。
2.2 装备配备
2.2.1 营地构建 队内共有雪地帐篷5顶,分配如图1,外观配色均为迷彩色区别于传统的白色帐篷,可使得营地在雪地中凸显位置,如遇需空中救援,飞行员能更好地辨别营区位置;另外雪地救援长时间工作于白色背景中易引发“雪盲”[6],迷彩配色可有效缓解队员与伤员的视疲劳症状,降低“雪盲”发生概率。帐篷区分为指挥救援区、检伤分诊区、生活保障区、医疗救治区、病情留观区,各帐篷均使用雪桩固定于地面,其内配备11 mm加厚防潮保暖地垫、便携式户外取暖暖炉、通风换气扇、便携毛毯等相关取暖设备。每一区域内的物品均使用不同的颜色贴纸标记,在装车运输、物品分配、后方仓库管理均可提高效率。营区内轮岗设置24 h后勤巡视人员1名,对营区的各个设备及周边环境进行检查,每个帐篷内均配备干粉灭火器2个、泡沫灭火器2个。后方基地每天运输走医用垃圾及生活垃圾两次。营区夜间四周保证篝火及小型动物捕捉笼,一方面可用于取暖,另一面可预防野生动物对营地造成影响。
2.2.2 人员装备 每名队员配备冬季棉衣作训服、棉帽、棉鞋、雪地靴、防紫外线全封闭式护目镜。携带装具采用一体化分区模块设计,由背架、主背囊、附背囊、急救包、冬季睡袋、暖贴以及指南针、折叠锹等基础应急装备组成。公共携带装具分为急救药品背囊、担架背囊、清创保障背囊、消杀背囊、灭火背囊。滑雪板、头盔、滑雪服等相关滑雪设备8套。全员配备无线对讲机一部,个人基本信息标识牌一块;整队配备无人机一架可用于现场搜救及图像采集[7]。
2.2.3 救援装备 现有医学救援设备四大模块,移动式指挥应急模块具备通讯指挥办公系统、快速分诊模块、具备麻醉机急诊手术台的应急治疗模块、轻症患者留观治疗模块,负压转运救护车一辆,雪地履带摩托车两辆。医疗区配备监护仪、移动式手术台、麻醉机、救援担架、消毒柜、监护仪、留观病床等全套应急医疗设备与药品。
2.2.4 后勤装备 生活设保障具备2台柴油发电机、1台净水储水机、野炊灶具等保障设备,具备24 h野炊能力和供电能力,可随时为伤员及医护人员提供热姜汤,肉汤等驱寒食物以及保证营区保暖设备运行。每个帐篷能设置电取暖器,维持帐篷内温度。
2.3 寒区山地救援流程
2.3.1 运输流程 接队伍接到指挥部命令,通知全员进入应急响应阶段,全部队员、应急物资及保障车辆1 h内集合完毕,全体队员1 h内完成物资装车,运输车队由负压转运救护车两辆、雪地履带摩托车两辆、物资运输货车运输一辆、人员运输客车一辆组成。赶赴救援地途中应明确救援的地区、对象及受灾特点,如果道路可通行应将车队行进至距离救援地区最近的较为平坦的场地进行营地构建,如道路通行受阻,应行进至所能行进的最近区域进行营地构建。
2.3.2 救援流程 构建营地同时派出应急搜救队员利用雪地装备参与现场应急搜救及伤病转运,发现受伤人员后搜救队员予以第一时间对症处理,转运至营地后由指挥模块分派各组任务,检伤模块第一时间对伤员进行评估分为红、黄、绿、黑卡、四色标识,绿卡伤员转送至留观治疗模块予以对症处理,红、黄卡伤员优先转运至应急治疗模块予以紧急治疗,对于现场不具备治疗条件的立即通过救护车运送至后方救治医院,黑卡为已经死亡人员,固定统一区域存放。
2.3.3 撤离流程 完成救援后清理营地区域,有序撤离,并留置流行病调查、卫生防疫人员积极参与当地防疫工作。返回基地后开展归纳总结工作,查漏补缺。
3 困难与对策
3.1 寒区山区救援的困难与对策
①寒区伤员病情相对较为复杂,极容易出现低体温等情况,并且在低温环境下参与救援工作的救援人员在低气温的外界环境下会消耗更多的能量[8],低气温会影响人体的血液循环,对于精细的医疗操作会造成影响,低温在-25 ℃,手指即会出现不灵活、麻木等现象,对伤员进行外伤包扎的时间明显延长,而当气温低于-25 ℃时,救援队员会丧失部分抢救能力[9],为尽量避免此情况救援队在救援的同时务必充分利用保暖设备如便携式毛毯、便携式取暖炉及局部加热贴等保证伤员与救援人员的基础保暖。②低气温与积雪情况同时会对救援设备的灵敏度、车辆行进产生影响,增加搜救与医学救援的难度,应充分做好救援帐篷内的保暖工作及做好车辆维护保养工作。③低气温易导致药品冷冻而导致失效,各医疗帐篷内配备恒温药柜,保证药品处于适宜恒温的环境下[10]。④低气温与突发自然灾难会使人员产生焦虑、烦躁、易怒等不良情绪,救援队内负责心理治疗人员应时刻关注伤员心理情况,及时予以心理疏导[11]。⑤伤员短时间内数量较大,低温雪地不能及时转运,就需要队员提高执行命令、分检、救治的配合熟练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最多的伤员完成初步救治。
3.2 专业特色救援队建立的困境与对策
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发突然,后勤保障部门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收集、物资准备评估、急需物资采购、装车运输、人员收拢等多样工作,时间短、任务繁多[12]。受到突发事件及自然环境影响,可能导致基础设施的破坏、通讯中断、运输道路受阻等多样困难,对此应完备后勤保障流程,定期对常备救援进行补充。②临床工作与队伍常态化的矛盾。紧急救援队队员多为临床医护人员,日常临床工作较为繁重,无法常态化定期全员参与队伍日常训练[13],对此平时各小组组织定期组内专业技能培训,组内培训相对人员较少,时间较为灵活,更易组织。加强队伍奖励机制,调动急救队员平时参与训练的积极性。③培训演练的专业化水平相对不高。目前的应急救援训练多集中在医疗救治、群众疏散方面,而涉及突发事件来临时的装备展开使用、物资供给调配、捐赠流程、监督管控等方面较少[14]。为此可定期选派队员参与全国各急救基地的相关专业技能培训与后勤保障课程,跟进航空救援、海上救援等前沿救援知识,积极培养专业的紧急医学救援人才[15],并定期组织队员进行长跑、攀岩、滑雪等专业的体能训练。④队伍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对较低。应充分利用5G信息传递设备[16],配备无人机等远程操作设备,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远程会诊、定位系统、条码识别等现代科技技术运用到指挥、数据采集、后勤管理等方面[17]。⑤行政因素与领导支持力度决定了队伍的建设、经费支持与宣传力度[18],队长应做好与行政各科室的沟通与协作。
目前紧急医学救援队已作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刻落实国家卫健委印发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刻不容缓,结合各地区地理与生态环境成立各特色医疗救援队,可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可有效保障各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