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档案工作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2024-01-05焦俊杰

档案与建设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化基层工作

焦俊杰 任 越,2

(1.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2.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档案管理体制,推动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密切配合长效工作机制。[1]据此,本文所称基层档案工作,是指县、乡(镇)、村三级档案工作。当前学界围绕基层档案工作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乡村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战略实施路径”[2],指出“乡村档案工作中要引智,引制,引治”[3];二是聚焦乡村记忆和文化,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档案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经验总结。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的指导下,经过五年的发展,乡村各项工作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面向农业强国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对过去五年基层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与不足的总结,探析基层档案工作的发展路径,以期促进基层档案工作更好服务中心大局。

1 基层档案工作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1.1 基层档案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演进

2018 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开始实施,各地各部门稳步推进,配套出台多项法律法规。2021 年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确保乡村振兴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022年11 月,《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出台,从监督考核角度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乡村振兴的工作责任。同时,颁布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等文件,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全面振兴乡村。

基层档案工作始终服务于乡村振兴,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2018 年,我国第一部专指性的国家级村级档案工作政策法规《村级档案管理办法》颁布,结束了村级档案工作之前仅有地方法规无全国法规统领的历史。[4]2019 年8 月以来,国家档案局协同民政部确定了两批39 个试点地区开展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工作,这是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的生动实践,有效发挥了档案工作在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各项工作成效显著。2021 年,《乡镇档案工作办法》的出台进一步改善了乡镇档案工作现状,推动乡镇档案事业发展。[5]从2018 年到2022年,基层档案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相关政策基本保持同步,保证协同发展。

1.2 基层档案工作与乡村振兴的双向驱动

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6]。在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中,政策、人才、物力、资金等要素会对基层档案工作有一定程度倾斜,由表及里地改善基层档案工作,促进档案工作由管理走向治理,形成“善治”。此外,基层档案工作贯穿乡村“五个振兴”的全过程,为“五个振兴”深入实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从档案中不仅可以发掘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科技价值,也可以记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发展历程,为后代留下财富。基层档案工作与乡村振兴双向驱动的最终目标是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促进基层档案工作与城市档案工作同质同效。

2 基层档案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现有成效与工作不足

档案治理体系具体可以解析为善治、法治、共治、分治、智治五个构成要素,法治、共治、分治、智治的最终目标是达成善治。[7]2019年8 月以来,国家档案局协同民政部确定了两批39 个试点地区,笔者检索获取到27 个试点地区的详细工作内容。据此,本文拟从法治、共治、分治、智治四个方面对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27 个试点工作进行评价,以期探究档案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与不足之处。

2.1 “法治”建设情况

“法治”是基层档案工作的基石,形成公开透明的制度和规范高效的监督才能保障基层档案工作的良好秩序。调研发现, 27 个试点地区均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形成了《村级档案管理目录》,确定了户档村管、村档村管、村档乡管、村档镇管等模式。从制度法规的制定情况来看,只有10.81%的试点地区出台了制度性文件和政策,如《三明市“村档乡管”工作管理办法》《梨树县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监督考核情况良好,64.86%的试点地区均将基层档案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建设档案业务监管平台及元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村级档案工作的在线年检及监管的可视化。[8]

2.2 “共治”建设情况

共治即“谁来治理”,参与档案工作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应包括党委政府,档案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民政、宣传、教育、文旅等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七大类。27个试点地区的党委政府和档案部门全过程参与,凸显了党领导下开展基层档案工作的优势。其中,有7个试点地区明确将农业农村部门融合于档案基层工作中,如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建立黑土地保护档案,记录科研数据,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成果转化[9];有5个试点地区统筹民政、宣传、教育、文旅等部门共同参与基层档案工作,如浙江省温州市充分发挥市委办(市档案局)牵头抓总的作用,形成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档案、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和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10];2个试点地区引导企业参与基层档案工作,如江苏省张家港市指导全市60多家新农主体完成建档工作,为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申报等提供有效信息服务[11];2 个试点地区发动个人参与基层档案工作,如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组建150 名大学生乡镇“档案秘书”,帮助11 个乡镇158 个行政村完成档案整理工作。[12]总体来看,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党委政府和档案部门起到决定性、支撑性作用,其他主体发挥效能不足,农业农村部门对收集利用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视程度低,文化旅游部门对于文化建档和用档兴文的意识较弱,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在基层档案工作中参与度低。

2.3 “分治”建设情况

“分治”即“治理什么”,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集中在民生问题、“三务”工作、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四个方面。其一,27个试点地区均关注民生问题,充分表明我国档案事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人民为目标。其二,大量基层档案在“三务”工作中既发挥证据、凭证价值,又为村级工作留下记录。其三,在文化发展上持续发力,如浙江省瑞安市曹村镇把档案工作融入省级研学游项目建设中,并从档案中提取曹村八大文化为内核。[13]其四,将基层档案工作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确权档案是农民群众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历史见证,更是依法流转、抵押贷款、解决纠纷的有效凭证。[14]

2.4 “智治”建设情况

“智治”指的是数字时代背景下基层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和数字化服务水平。调研发现,我国基层档案工作正处于数字化建设到数字化服务的过渡阶段。在调研的27 个试点地区中,已达成数字化建设的试点数量22 个,这得益于我国始终对基层档案工作给予资金、设备等方面的支持。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不断推进,硬件基础设施较为完备,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程度较高。大部分试点地区正在经历由数字化建设过渡到数字化服务的阶段上,未达成数字化服务的试点地区有15 个。数字化服务的内容主要有查阅档案、服务民生、便利企业、宣传教育、打造乡村记忆、编撰乡贤史志等。目前这些方面的工作较为欠缺,做好数字化建设的同时,应推动基础较好的地区完成数字化服务,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便民服务目标。

3 基层档案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3.1 完善治理制度,规范档案工作

一是将基层档案工作的成熟经验和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治理制度的设计要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基层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统计、编辑与研究、利用的八大环节。档案部门应以制度的形式统领全部档案工作,确保依法治档,依规治档。诸如《村级档案管理目录》等清单式工作规范要因时因势动态调整,不能刻板遵循。

二是用制度将各级工作责任划分明确,形成有效监督。好的制度重在落实,档案部门是否出真招,基层档案工作是否有实效,需要权力的制衡和广泛的监督。要将基层档案工作责任划分到基层党委、政府、档案部门、涉农部门等,形成工作责任制度,以确保基层档案工作权责明晰,同时要将基层档案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主要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评价中。

三是用制度将基层档案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弥补。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传统村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加速消亡,加强特色档案归集工作、为古村落建档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应以制度形式将这一工作提升高度,引起重视,为留存文化与记忆做出档案贡献。

3.2 多元治理主体,共谋乡村发展

厘清基层档案治理主体权责,切实有效拓展基层档案价值,助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党管档案工作的体制优势,从工作源头到效能评价全过程参与基层档案治理。基层档案是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国大地上的真实记录,更是服务乡村各项事业振兴的加速器。档案部门是连接各类涉农部门的中介与桥梁,要搭建以档案部门为核心,各涉农部门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密切基层档案业务交流,提升基层档案治理主体责任意识与管理效能。

农业农村部门要将自身职能融合于基层档案治理中,对于农业科技信息要主动建档,在育种、墒情、产量、病虫害等农业相关数据上形成农业科技档案库;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科技档案中,跟踪各类作物的生长情况,为农业种植提供数据保障,加强农业种植的科技化水平。例如,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推出“北大荒SMART”数字农服,利用农业科技档案发展智慧农业和精准农业。[15]

统筹民政、教育、文旅等部门共同参与到基层档案工作中来,民政部门要将民生档案的收集、利用、服务等工作一以贯之做好;教育和文旅部门要从基层档案中挖掘文化和教育价值,开发乡村档案文化产品。随着县域经济深刻发展,农村的土地、人力、宅基地等资源要素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要引导市场(企业)做好自身建档工作并参与基层档案治理等。社会团体中尤其是高等院校要发挥智力优势,调配高校档案学科人才资源,形成基层档案治理跨学科研究团队,推动学术研究成果在乡村落地。

3.3 丰富治理内容,共促乡村振兴

2023 年,全国档案局长馆长工作会议强调“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聚焦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改革环节加强档案管理”。围绕乡村振兴,需要进一步丰富基层档案工作治理内容。

一是服务经济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农村产权交易问题凸显,乡村振兴首先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资源的关系。要扎实做好经济类档案的立卷归档,为化解分配矛盾、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凭证。例如,成都农交所德阳所创新实施律师法律审查意见及见证书+公证书+交易鉴证书的“三书”模式,通过规范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程序和要件,推动闲置农房良性流转。[16]同时,随着社会资本、社会组织、“新农人”等发展要素不断涌入乡村,亟须为其做好“建档”工作。因此,一要引导村办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范档案工作流程,确保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二要为能人乡贤、“新农人”等人才建档,解决乡村人才匮乏和流动性强的问题。

二是服务政治建设。以政治建设强化县、乡、村三级档案治理体系功能,为乡村治理赋能。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发挥基层档案在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村级重大事项决议等方面的凭证作用,同时为村级重大事件和各方工作留下记录。例如各级脱贫攻坚档案目前已归集完毕,这是落后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的集体记忆。

三是服务文化建设。一是依靠档案力量,保存中国村落实体,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当前不仅要为传统村落建档,也要为新型村落建档。要用成熟的档案管理方法完整保存传统和新型村落的实体模型和文化资源,并利用VR、AR、GIS等技术活化展示基层档案。二是提取基层档案中的文化元素,挖掘基层档案中的村落神话传说、历史变迁、民俗特色、村域发展历程、名门望族故事、红色革命故事、农业现代化成就等,凝结基层档案中的农业元素、文化元素、教育元素,将其应用到民居村落、农业文化遗产的恢复与建设上。基层档案工作与乡土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推动乡村旅游、研学游学、生态体验等新业态在乡村落地生根,在乡村个性化传承发展中赓续农耕文明。三是聚焦基层档案中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开发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产品。从档案中提炼农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村规民约和共同理念,打造具有乡土气息、地方特色、现代化的档案展览、档案专题片、档案墙绘、档案文创等文化精品。

3.4 开发治理工具,共享乡村机遇

治理工具是基层档案工作治理中借助的工具和方法。以往基层档案以纸质载体为主,治理工具落后与专门人员不足导致基层档案大量缺失。档案在社会矛盾出现时无法有效发挥证据价值,解决民生问题。数字时代,治理工具的迭代升级至关重要。治理工具的开发有两个维度,第一维度是基层档案数字化建设,要进一步提高涵盖民生事务、“三务”工作、集体经济等馆藏档案的数字化程度,加速适应数字时代电子档案的归档与接收。同时注重档案数据关联,高效利用基层档案,形成专题数据库。第二维度是在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档案数字化服务,从民生领域逐步扩展到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意见》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17]对于基层档案记载中的乡村建筑、人文历史、产业故事等文化资源,面向社会需求打造资源包,引入政府、村民、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开发。例如,“云四坪·云村民暨百村数字村民计划”将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将农村资产、农民权益、非遗产品、文化产品等开发成数字产品。[18]

猜你喜欢

数字化基层工作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基层在线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不工作,爽飞了?
数字化制胜
走基层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