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海外留学档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01-05丁瑞媛

档案与建设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红色思政

丁瑞媛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 211816)

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年来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新时代以来,有学者探讨红色档案、革命历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实践路径[1],也有学者从抗疫等具体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2]然而,当前学界尚无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海外留学档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具体视角进行的研究成果。因此,文章拟从这一视角展开研究。

一、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海外留学档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1. 凸显红色档案自身的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强化教育功能。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红色档案,是以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和工作期间形成的能够客观真实反映相关情况、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信息资料。20 世纪初,为了救国救民,实现民族复兴,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留学于日本;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在欧洲求学;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等曾经到苏联学习。其形成的红色档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书信、照片、音像、实物等,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和思政教育价值,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事例,让青年学生感知党史、走进党史,使得思政教育更加鲜活生动。

2. 契合新时代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指出,要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或多或少还存在内容缺乏设计性、方法缺乏灵活性、资源缺乏多样性等问题。解决目前的教学困境,需要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手段,以增强教学实效性和满意度。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海外留学档案作为真实而又鲜活的史料,是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可多得的素材。

二、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海外留学档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红色档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记录,其党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一致,其深刻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紧密相扣,其形式多样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的提升具有天然的关联。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在高校思政课程的运用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育意义重大。

1.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红色档案之所以能引起高校学生的兴趣,原因在于既有其他时期红色档案的一般价值,又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具体体现在:一是这些档案反映的大多是党的领袖人物。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邓小平等党的领袖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杰出代表。因此,高校学生对于他们的历史事迹较其他历史人物更感兴趣。二是这些档案反映的内容少见。较其他时期的红色档案来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的档案数量少、内容新。高校教师通过不断地使用这些新的档案,能够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也与以往的教育内容相呼应,有助于进一步循着共产党人追寻真理的足迹,印证共产党人信仰上的坚守。三是这些档案反映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期间的思想转变较为集中。有的受日本共产主义者的影响,有的受西欧的中共组织的帮助指引,有的受到苏联社会的感染,还有的真切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压迫和虚伪本性,在国外的学习与考察当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决定了回国以后的人生选择与理想追求。譬如,朱德后来在自传中回忆:“在哥廷根,我读了不少马列方面的书籍。在这段时期里,我把自己的思想、行动,都重新进行了检讨。现在想起来,那时的确是有很大的进步。”[3]总之,运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红色档案,以翔实的史料、直观的图片、鲜活的影像等为内容,可以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

2. 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当前,“两个大局”交织激荡、加速演进,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使命艰巨,任务光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历程都是在青年时期,他们正是充分抓住这个阶段不畏艰难,努力奋斗,因而这些档案较其他时期红色档案对同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更具教育意义。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些档案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从档案中可以深刻感悟到革命领袖们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之所以选择出国就是为了求得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为了早日回国参加革命斗争。二是这些档案可以增强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奉献意识。以李大钊代表的留日学生为例,档案反映了他们在日本反动势力的欺压下,一面团结奋斗,一面刻苦学习,探求救国真理的斗争事迹。总之,通过展现这些党的领导人物富于个性化和真实化的档案,可以引导青年人在红色档案故事中产生共鸣与共情,感受到革命领袖的使命担当。

3. 开拓师生的国际视野。到国外留学的档案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人生的“黄金时段”到国外求知,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精神、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对于世界变化的敏锐感受力,为他们在革命与建设中判断大势走向、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了良好条件。新时代,深化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重点就是要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意见》指出,要建设一支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组织思政课骨干教师赴国外调研,拓宽国际视野,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档案,可以深刻地感悟到胸怀天下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运用国际视野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海外留学档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进一步重视和利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红色档案,探索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的有效路径。

1. 深化对档案的研究,筑牢教学基础。将红色档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挖掘档案的思政内容,即在浩瀚的红色档案中,深入研究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档案内容。受国内外历史环境所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红色档案很多散落在海外,分布在俄罗斯、日本、德国、法国、比利时、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深藏在国外的档案馆、图书馆等专业研究机构中,有待发现和解读。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部门经过广泛收集,无论留学欧洲的,还是留学日本和苏联的,都有大量的在海外档案被收集回国内,有的也已经过整理陈列在档案馆等地方。[4]这为高校将档案融入思政课中奠定了基础。

目前,关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问世。从档案的收集整理来看,有的地方档案馆专门展陈关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档案内容。从档案的研究成果来看,已有李里峰的《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群体分析:1921—1949》、汪乾明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留俄生与中国革命》,以及国外学者实藤惠秀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和森时彦的《留法勤工俭学小史》等解读文献。但专门阐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档案的思政教育功能,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融合的成果还不多,主要散见在相关的研究成果中。于此,应发挥合力深化研究。既要不断收集散落在各地的档案,又要重点放在对已有的档案研究上。建议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力量编写《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海外留学档案看伟大建党精神》相关主题材料,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联合党校、社科院、党史办等机构研究专项课题和编辑校本课程,充分地挖掘和展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历程中所体现的崇高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2. 巧妙运用档案资料,增强教学效果。档案资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思政教学中,应善于巧妙运用内容、深度挖掘其价值,使教学实效性得到提升。一方面,要合理选择档案资源,充实教学内容。根据需要巧妙地选择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红色档案资料,融入课程的内容讲授中去。譬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可以运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历史档案,鲜活阐述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艰辛心路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讲授人的修养品格与精神境界的内容时,可以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档案故事穿插其中,用伟人精神引导学生成长;在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部分时,可以通过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档案,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道理所在;在讲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时,可以运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红色档案,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拥有世界眼光在人生道路中的重要性。通过档案的运用,让学生在接受故事中达成对理论的自觉认同。在当前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也可以鼓励不同的专业课教师根据实际多元融入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红色档案。以日语专业的老师为例,在授课中可以融入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的档案材料。[5]

另一方面,要利用好档案馆场所,丰富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主动与本地纪念馆、档案馆进行积极沟通,充分发挥档案馆的资源优势。例如,南京高校可充分利用雨花台烈士陵园组织青年学生专门就施滉、许包野等革命先烈在海外留学和工作,进行参观学习、组织研讨交流。通过档案文献梳理,雨花英烈中还有一批留学苏联的烈士,如黄励、李得钊、张文卿、陈原道等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谢文锦、李济平、胡南生等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这些烈士留学档案无论对于党史的认知把握还是对于坚定理想信念都有重要价值。

3. 培育档案意识,提高师生的档案素养。当前,受专业和学术背景的影响,有些思政课教师如史学专业教师档案意识较强,而有些教师对档案资源接触较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档案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因此,建议高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加强思政课师生的档案意识和素养的基础培训,把握档案的属性、特点、价值等基本理论。特别是通过档案意识的培养,既认识到档案直观的、原始资料的凭证作用,又体会到档案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人们尊重历史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引导思政课教师充分认识档案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注重积累档案资料,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自觉地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海外留学的红色档案资料灵活、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严谨学风。通过长期自我的档案学习和教学的熏陶,使学生养成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是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最好体现,彰显了思政课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的教学目的所在。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红色思政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