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新市民信息能力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
2024-01-04王秀丽
王秀丽
摘要:城镇化快速推进,促使人们对新市民信息能力及其与城市融入之间的影响展开探究,对新市民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不足加以分析,进一步改善城市管理服务,促进城市化快速完成。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对其中几个城市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新市民信息能力展开调查,并研究其与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若新市民具有卓越的信息能力,则能够更好地实现城市融合。基于此,本文对如何提高新市民信息能力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全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新市民;信息能力;城市融入
引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快速推进,带动了大量新市民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但是由于长久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缘故,导致新市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信息能力的缺失,导致新市民成为信息弱势群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新市民群体的信息能力与城市融入的程度具有紧密的联系。为更好地奠定新市民城市融入基础,需要进一步探索新市民信息能力与城市融入的影响,从而帮助新市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融入城市。
1. 新市民信息能力与城市融入的研究模型
1.1 结构方程模型
探索新市民信息能力与城市融入之间的影响,需要在研究模型中设计两个变量,一个是新市民的信息能力水平,另一个则是城市融入的不同要素,通过这些角度构建完整的模型,完整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
1.2 测量模型
由于在该研究中,新市民的信息能力及其城市融入的影响均属于隐形的潜在变量,为了对其进行精准评测,需要展开更为具体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潜在变量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最终构建出完整的测量模型。在该模型下,通过多个不同的指标,能够更为直观地掌握新市民信息能力及其城市融入程度的表现。
2. 新市民信息能力与城市融入的影响论证
2.1 问卷调查
为了对新市民信息能力与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展开探究,需要结合实例展开论证。为此,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选取了福建省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等众多地级市展开调查论证,并结合上文中所创建的结构模型以及测量模型,分别对应观测变量,创建相应的问卷话题。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共设定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受访者的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包括年龄、学历水平、居住地等基本信息,对新市民的信息能力展开大体统计;第二部分,是对新市民信息能力的量化调查表,通过各种有关信息能力的问题,并结合每一问题制定相应的评分,检验新市民的信息能力基础水平[1];第三部分,是对新市民的城市融入情况展开量化调查,以测量模型中的各项融入要素为基准,调查总结当前新市民对于自己城市融合情况的看法以及实际情况。在本次量化问卷调查中,利用李克特的五级量化方式,通过组合信息能力以及城市融合现状,由被访者结合实际情况,勾选“很不符合、较不符合、一般、符合、很符合”几个选项中的一个。
2.2 抽样调查处理数据
之所以选择福建省为例,是由于福建省位于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迅猛,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先机,因此福建省相较于其他省区市更加具有城镇化的代表性。福建省具有相对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福建省的人口密集度相对较高,有大量新市民产生,因此,选择福建省并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展开调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本次问卷调查以及研究活动选择在福建省当地,包括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莆田市等众多城市当中具有密集人流的产业园区以及生活区,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向新市民群体投放问卷调查,组织新市民利用空余时间填写问卷。
在问卷中,对应所有选项从低到高依次递增,为每一观测变量赋予从1~5的分数值,最终完成调查之后,对被访者的问卷进行评分,并给予标准化的处理办法。本次共计回收625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数量611份,具有97.76%的有效率。調查问卷中的详细内容见表1所示。
2.3 检验模型可信度
完成问卷调查之后,则需要将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向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录入转化,完成后再进一步检验结构方程模型的可信度。基于重复检测该模型,建立在Cronbach α(克隆巴赫信度系数)的系数算法基础上,可以获得有关新市民在调查中信息能力以及城市融入的相关系数。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研究分析发现各项观测变量其可信度参数均超过0.7,对于实际来讲,表示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证明当前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与代表性[2]。
2.4 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总结的新市民信息能力水平分数以及城市融入分数等,利用AMOS2.0软件创建完整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在该模型中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潜在变量以及观测变量的相关数据。
基于模型初始界定参数,为每一个既定变量设定为1的路径系数,考虑到测量模型中的观测变量存在误差变量,同样需要为内生变量设定路径系数为1的(e1~e9、r1)误差变量条件。
基于这样的模型参数,在整合各个观测变量的原始路径系数以及误差变量之后,得出了新市民信息能力与城市融入之间的假设验证结果。
2.4.1 新市民信息能力水平路径系数分析
在新市民的信息能力中,发现各个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具有0.65以上的路径系数,其中信息运用能力的路径系数最高,证明信息应用能力将会直接影响新市民的信息能力水平。
信息吸收能力则是决定新市民信息能力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现代化环境当中,大量虚假、暴力等垃圾信息充斥在新市民的生活环境中,新市民对海量信息的识别较为困难,难以在其中获得更为准确的真实信息内容。
信息获取与交流能力的路径系数大小相近,进一步证明新市民想要形成良好的信息能力,同样需要做好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新市民与本土居民之间展开基于思想观念以及习俗习惯等内容的交流沟通,降低地域差异性,实现群体同质。具體结果如表3所示。
2.4.2 新市民城市融入路径系数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城市融入与观测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中最小值社会融入路径系数为0.58,而最大值文化融入路径系数为0.81。数值表明,文化融入是影响城市融入的关键要素,只有实现文化融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融入。在这一过程中,新市民需要展现出更加鲜明的文化诉求与精神意识,并与他人之间充分交流沟通,才能更好地完成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文化内容的交互,实现“入乡随俗”[3]。
经济融入也是城市融入中的另一要素,只有当新市民的经济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才能够逐步融入城市当中,以更加良好的发展趋势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工作。
地域融入和社会融入是在城市融入当中体现新市民生活状态的直观影响因素。只有新市民具有流入城市并稳定定居的意愿以及意识,并在城市当中创建完整的关系网之后,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城市当中的一员,完成城市融入。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2.4.3 新市民信息能力与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
基于调查研究,发现信息能力与城市融入之间具有大于0的路径系数关系,且满足了超过0.001的显著检验水平(P值),证明结构方程模型成立,二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新市民若具有良好的信息能力,将会形成更高的城市融入水平。若能够持续改善新市民的信息能力,将会促使其更快地完成城市融入,构筑稳定社会。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3. 提升新市民信息能力,促进城市融合的有效举措
通过上文的调查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新市民信息能力将会对城市融入产生正相关关系的影响。因此,为让新市民快速完成城市融入,则需要从提高其信息能力上下手,强化举措,促进新市民尽快改变信息弱势群体的定位,使其能够更好地在城市中稳定发展。
3.1 强化教育,提升文化水平
福建省众多地级市中的信息能力调查问卷显示,其中大多数学历水平相对较低的新市民信息能力相对较差,表明新市民的文化水平将会决定其信息能力水平。若具有良好的文化水平基础,将会促使新市民快速提升信息能力水平。在反馈的问卷调查结果当中,超过68.5%的新市民调查样本学历水平为高中以下,且其中超过25.3%的新市民学历水平不足初中。文化水平层次较低,使新市民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较为困难,难以快速掌握现代信息应用[4]。
基于此,建议福建省当地政府机关以及教育部门协同出台相应的管理政策,向新市民群体提供教育政策倾斜,为新市民提供成人教育机会,促使其经过考试后展开系统化的学习,完成文化水平的提升。
3.2 开展信息培训,提升实操能力
结合调查研究,发现信息应用能力是影响新市民信息能力水平的关键要素,而信息吸收和交流等能力也是重点培训内容。为全面提升新市民群体的信息能力水平,需要开展信息培训活动,促使其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强化信息应用能力。
需要政府部门与当地社区联合开展培训,创建完整的培训教学体系,由政府部门主导、社区负责协调、机构提供培训场地与资源,确保机构部门利用政府分拨的教育资金定期举办专项培训以及讲座活动,针对新市民逐步展开信息能力的意识培养、技能教育以及实践练习培训工作。
强化信息能力,首先是形成信息意识,只有新市民群体具有敏锐的信息视野,才能对生活当中的信息加以捕捉解读。可通过邀请信息技术专家开展讲座,针对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可用的信息展开阐述,系统地向新市民群体传达信息的概念,使其意识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其次则是展开技能培训,可为新市民创建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平台,组织其定期进行实操锻炼,强化技术应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后是结合实例,组织新市民集体开展以职业为主题的信息能力锻炼课程,包括考察新市民查询职业信息以及使用职业信息等实践技能的应用情况,使其快速掌握信息能力的同时,能够利用信息能力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实现城市融入。
结语
通过对福建省所属城市展开调查研究,发现伴随城市化发展进程,衍生了大量的新市民群体,而这些新市民本身的信息能力水平相对较差,对其城市融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信息能力与城市融入之间的正相关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市民完成城市融入,可以通过强化教育、技术培训等方式,促进新市民信息能力提升,以快速实现城市融入。
参考文献:
[1]韦吉飞,汪桠如,唐铃博.“数字政府”何以影响新市民城市融入性——基于163个地级以上城市千份数据的检验[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3,12(3):16-35.
[2]欧贤才,黄欢,李金德.流动儿童社会排斥感与城市融入及市民身份认同的关系——流动时间的“倒U型”影响与调节作用[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22,37(2):10-19.
[3]梁秀霞.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社会支持对新市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信息公平的中介作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1(1):52-58.
[4]徐芳.国内外新市民城市融入信息行为研究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2018(4): 80-88.
作者简介:王秀丽,硕士研究生,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信息服务。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信息行为与服务研究(编号:2018SJA164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