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供应链建设背景下保证保险创新应用研究与实践
2024-01-04林健葛荣荣谭晓天
林健 葛荣荣 谭晓天
(英大长安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126)
一、保证保险创新应用研究背景
(一)保证保险创新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现代供应链概念,标志着“现代供应链”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也为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作为央企“国家队”,抢抓供应链发展新机遇,积极突破传统采购管理范畴,创新建设具有国家电网特色的现代智慧供应链体系,充分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推动供应链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未来仍需在物资管理运作模式上向“一全多优”转变,并将加大力度深化良性互动的供应商关系,优化采购策略,强化市场择优竞争导向,应用移动作业等新技术手段,实现供应商业务便捷办理,助力供应商降低管理成本,加强合同履约过程监控,确保合同账款“应付尽付”,严防“三金一款”新欠,推广保险、融资、信贷等供应链金融服务,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实现供需市场有序发展。
(二)保证保险创新应用意义重大
1.贯彻执行重大国策与履行央企责任的迫切需要
2016年以来,针对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领域各类保证金的管理问题,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引导以保函等形式替代现金保证金,为实体经济减负,并且伴随着党和国家有关优化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等相关国策的出台,强调了减轻企业经营负担,鼓励引导企业将发展的重心放在产品及服务质量上。
同时供应链创新方面,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出台,强调要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作为贯彻中央改革部署和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在国家“‘保证金清理与规范’、‘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发展现代供应链”等重大政策贯彻方面,理应展现“保持高政治站位”的骨干央企形象,主动担当企业社会责任。
2.规范招标人保证金管理与减轻投标人资金负担的迫切需要
对招标人而言,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等收取、本金和利息计算退还等工作烦琐,大量资金挂账,存在管理风险,还需应对审计检查工作,而采取保证金保险,避免资金挂账,不需进行收入和退还操作,大大降低工作量和管理风险。同时,与银行保函相较,如发生保证金扣缴事项,保险理赔可操作性更强,较为便捷。
对于投标人而言,传统方式投标保证金需长时间占用大量流动资金或银行授信额度,不利企业盘活现金流,无法投入更多资金用于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对生产经营造成困难,而采用保证金保险,支付少量保险费用,可以避免上述资金额度被占用,且只要诚信投标、诚信履约,不会发生保证金扣缴问题。因此,无论对于招标人或投标人都迫切需要通过开发出切合投标保证金需要的保证金保险服务。
3.推动产融结合的迫切需要
产融协同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并提升资本运营层次的做法,通过产融之间全局性高效资源配置,获得多方面的协同提升效应。国网公司资源禀赋优势突出,金融业务功能布局完整,具有深化产融协同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同时,为实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新时代发展战略,需要通过深化产融协同,坚持“产融结合、以融促产”基本方针,助推资本升级和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而近几年,公司金融板块与电力、装备制造等实业板块结合度不高,适应系统内实业单位需要的金融产品较少,亦迫切需要通过开展保证金保险服务研究,开拓新业务,切实推动产融协同发展。
二、保证保险在供应链管理应用现状
(一)保证保险发展现状问题
保证保险健康发展对于释放企业资金压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保证保险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是潜在用户使用保证保险意识不足,致使保证保险整体市场需求受限,受制于认知和传统风险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大多数行业领域仍然采用保证金作为主要担保手段,缺乏利用保证保险管控和规避合同违约风险的习惯,也因此造成现有保证保险市场需求不足。二是存在保证保险费率厘定不合理的问题,较高的保证保险费率不仅增加了投保人的履约成本与经营负担,且影响了保险公司业务量的发展。三是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缺乏针对保证保险业务的资信审查机制以及信用评价体系、保证保险追偿机制的不完善等。
(二)供应链管理中保险应用现状
非融资性保险在供应链管理应用尚在探索阶段。早期的保险主要应用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非融资性的保险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应用研究相对较少。直到2021年,有学者尝试给出供应链保险的定义,即针对整个供应链系统开展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优化的保险服务,是通过保险增信提升供应链上各用户的资金融通效能、通过风险管理降低供应链整体运行障碍、通过损失经济补偿保障供应链稳定运行等一系列的保险综合服务模式,为保险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拓展奠定了理论概念基础。
供应链风险管理引入保证保险十分必要。一是保证保险应用创新需要,当前保证保险在需求侧、供给侧等方面遇到的发展瓶颈,需要借助创新型保证保险产品,引导潜在用户建立使用保险规避风险的习惯,同时完善自身风险管理机制及追偿机制,进而树立优质保证保险服务品牌形象,从需求和供给双向发力,推动保证保险应用领域拓展。
二是供应链风险管理工具丰富的需要,现代供应链建设对自身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风险管理工具,已无法完全满足其要求,迫切需要更加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而保证保险是现代企业风险管理重要工具,同时兼具增信融资、减压赋能、保护权利人利益以及规范市场竞争等多重功能,有利于减轻供应链各环节潜在供应商资金压力。
三、保证保险现代供应链中应用创新
(一)投标保证金保险
投标保证金是一种投标责任担保,作为保障投标诚信的必要措施,广泛应用于我国招投标领域,而以往保证金主要以银行汇款及银行保函形式缴纳,占用投标人流动资金或信用额度,造成企业经营负担,沉淀资金无法产生效益,也给招标人带来管理规范性风险。针对“如何依法保障招标人权益,防止不诚信供应商逃避责任”的保险替代保证金难点,综合运用现代(智慧)供应链、大数据分析和供应链金融三大技术。
一是通过主业单位供应链数据与金融单位尽职调查数据的相互补充融合,全新构建产融结合供应商信用评价体系,提升供应商管理质效;二是结合招标采购特点,通过方案优化,全新编制投标保证金保险专用条款,依法保障采购人权益;三是通过对供应商的精准识别,全新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详见表1),引导供应商诚信投标。
表1 基于供应商信用评价等级的差异化服务策略
(二)履约保证金保险
履约保证金为中标人向招标人提供招标人缴纳,具有履约担保性质,中标人不履行合同则不予退还。根据有关规定,履约保证金最高为中标合同金额的10%,同时由于各类管理因素,履约保证金的退还时间较长,占用供应商资金压力较大。在立足投标保证金保险对中标人信用评价基础上,在履约保证金阶段引入保证保险,设计履约保证金专用条款,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创新研发了基于供应商大数据信用评价的保证金保险,如图1所示。
图1 履约(质量)保证金保险产品示意图
利用保险转移部分违约责任,为供应商释放一定比例的履约保证金额度,盘活资金,可以促使物资履约环节切实落实中央及国网的有关政策,降低投运款、质保款支付等管理成本,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保险费率的调整,引导供应商提供优质产品。
四、保证保险创新应用实践效果
投标保证金保险服务自2018年创建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到多、从有到优的快速推广应用及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的发展过程。自2018年初,英大长安协同国网上海市物资公司召开投标保证保险产品宣介会,并完成首批8家投标人签约试点应用推广。并于当年借助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第四届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契机,协同上海电力公司物资公司,组建青年团队全力以赴的努力下,以《唤醒沉睡的金矿——基于供应商信用评价的投标保证金保险服务》项目夺取国网第四届青创赛金奖,也借此让投标保证金保险服务在全国网系统大舞台上亮相,得到国网领导高度赞扬,并于2019年初,实现“年度向批次、一省向多省”的应用推广。
2020年初,为深入贯彻国家领导人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供应商复工复产,公司积极协同服务单位创新部署:“利用公告、招标文件宣传引导投标人选用保险提交保证金;强化招标保险沟通,加快实现业财协同性应用;优化线上平台投保应用体验的提升,强化投保和业务端数据对接功能;健全年度批次模式,扩大投保比率”等四项举措,实现投标保证金管理质效精进、业务数据深化应用,同时进一步缓解投标人资金压力,为产业单位增收,提升投标人应用体验。
截至目前,仅在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物资类集中采购中,投标保证金保险应用2020年全年为投标人释放等额资金9.82亿元,2021年全年为投标人释放等额资金23.59亿元,2022年截至9月底,已为投标人释放等额资金19.28亿元。投标保证金保险替代率达2020-2022分别是58.91%、70.2%、84.5%。履约保证金保险服务自2020年投入运营以来,产品由初步试点转入成熟应用,赢得众多供应商好评,产品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截至目前,仅在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物资类集中采购中,2022年截至10月底,已为中标人释放等额资金1.95亿元,累计为中标人释放等额资金4.20亿元。
五、保证保险应用创新展望
本课题实践是供应链上、下游与金融单位多方合作的一次有益探索,通过基于供应商信用评价的保证保险服务创新应用,为供应商创造经济效益,为国网公司创造管理效益,为金融单位拓展业务增长点,实现多方共赢,彰显了国网公司社会责任担当,有助于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和谐共赢供应链生态圈,支撑国网公司“一个核心、三大支柱”的高质量发展布局。
在应用实践中,投标保证金保险、履约保证金保险在全国网系统内的成功创新应用,整个国网系统每年为投标人节约周转资金在千亿以上,充分证明了该投标保证金保险及履约保证保险服务产品的优越性、实用性,也为其在横向拓展方面奠定了良好的产品知名度、品牌影响力。
未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现代供应链建设的高质量推进,对于采用保险作为供应链风险管理风险转移工具的需求将愈发增长,因此对于保险机构一方面立足现有投标保证金保险、履约保证金保险服务基础上,可加大潜在客户开发力度,进而提升保险替代率;另一方面深化供应链风险管理分析,重点调研分析涉及业务环节的管理特征,探索产品质量保证阶段的保证保险替代,为定制化开发相关保证保险产品奠定管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