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4-01-04胡晓瑜林菲菲孙巧玲
胡晓瑜,林菲菲,孙巧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建福州 350004
脑梗死是一种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脑动脉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域脑细胞缺血、缺氧、坏死,导致出现相应功能障碍[1]。临床上,引起脑梗死的病因最常见的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的因素也可以造成脑梗死,如心房纤颤、卵圆孔未闭、风湿性心脏病等,栓子脱落可以引起脑梗死。此外,高血压可以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属于小血管病的范畴。还有其他因素,如血管异常,像烟雾病、动脉夹层等,都可以造成脑梗死,还有血液成分的异常也可以造成脑梗死,有一部分脑梗死是原因不明的。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出现肢体的偏瘫、无力、麻木、语言障碍以及头晕等症状[2]。脑梗死常见的不良后果是肢体瘫痪,肢体瘫痪重者,上肢不能抬举、持物,下肢不能站立。脑梗死的患者还可以出现言语障碍。表现为表达障碍,对熟悉的词汇不能说出,也不能听懂别人的问话。脑梗死的不良后果还有认知能力的下降,智能的减退[3]。脑梗死最严重的不良后果是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昏迷,而有生命危险,可见于脑干梗死或者大面积脑梗死。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受损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后遗症,如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未获得正确的康复干预,可导致患者丧失生活及工作能力,造成极大的家庭和社会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于脑梗死患者,除积极地给予对症治疗外,在治疗后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4]。但目前常规护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护理人员的工作重心是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和对症护理,但对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等方面的干预不足,这也是导致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差、预后差的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方便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就诊的84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脑梗死患者,分析患者预后水平,探究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在脑梗死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于本院就诊的84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58.15±5.01)岁;其中前循环梗死10 例,后循环梗死12 例,腔隙性梗死20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21 例;平均年龄(58.21±5.05)岁;其中前循环梗死11 例,后循环梗死11 例,腔隙性梗死20 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家属均知情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确诊为脑梗死;②患者可进行正常沟通;③患者未合并重大系统性疾病。
排除标准:①资料不全或丢失者;②依从性差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康复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定时查房询问患者身体状态及临床需求,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慰和鼓励,做好病房的卫生和消毒工作,保持病房干净整洁,通风情况良好。
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给患者进行心理康复,许多患者都会有卒中后抑郁的现象,这时要让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而且有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在营养摄入方面,合理搭配日常饮食,加强营养,脑梗死是急性病变,患者需要营养支撑其康复,保证日常营养供应。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膳食纤维的摄入,即粗粮、蔬菜的摄入,以保证患者能正常排便、及时排便,这对患者的康复也很重要。③指导和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训练重点是关节处的活动功能,避免引起关节僵硬或者引起关节变形,膝关节要伸直,肘关节也要伸直,踝关节要处于背屈的状态。循序渐进地进行站立和步行的训练,可以用助行器协助走步。上肢可以做梳头、穿衣服等动作。手部可以经常做翻书的动作,以及系鞋带和扣扣子的动作,也可以做爬墙的动作。训练过程中不断鼓励患者,避免患者发生焦躁等负面情绪。④对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多与人进行交谈,大声地朗读报纸或书籍。⑤对患者进行服药护理,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应在服药时密切关注患者状态,如服药过程中出现呛咳应立即给予拍背等处理措施。⑥对于短期内无法下床的患者,给予预防褥疮干预,及时做好翻身、拍背,让患者局部保持干燥、避免潮湿、避免压力性损伤形成。
1.4 观察指标
评估指标包括: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水平、负情绪症状及临床满意度。患者神经功能改善采用神经功能受损评估量表,其中包含8 个神经功能受损的条目,所有条目总分共为45 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肢体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肢体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包括上肢、下肢力量及关节活动度评分,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体质功能改善越优。生活质量评分在护理结束后的调查随访进行评估,评估方法为简明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 SF-36),包括生理机能、健康情况、社会功能、情感功能4 项,每项100 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负情绪情况采用焦虑、抑郁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包括焦虑、抑郁评分两项,每项总分100 分,评分>30 分即可判定为轻度焦虑、抑郁,评分越高代表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临床满意度采用院内自制的满意度评估量表进行评估,满意度总分100 分,包括护理态度及服务质量两项,评分越高代表护理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神经功能护理前29.28±3.3829.32±3.291.0230.125护理后(26.81±1.32)*(15.48±0.45)*9.5230.001肢体功能护理前45.31±4.9244.88±4.391.1520.253护理后(65.52±3.12)*(85.43±5.18)*8.9240.00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生理机能50.69±5.1381.38±4.096.872<0.001健康情况49.16±5.3276.45±3.818.362<0.001社会功能45.87±4.8970.25±5.317.352<0.001情感功能61.92±3.1977.31±4.566.892<0.001
2.3 两组患者负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负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负情绪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负情绪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焦虑评分46.12±3.5830.54±1.127.289<0.001抑郁评分43.38±3.9228.31±1.058.127<0.001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42)观察组(n=42)t 值P 值满意度评分82.31±3.9893.52±3.187.928<0.001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脑部血流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的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可以表现为肢体瘫痪、肢体麻木、言语笨拙、饮水呛咳、吞咽费力、认知功能的减退等[5]。其中,脑梗死在全部脑卒中大约占70%,剩余的30%为出血性脑卒中。根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6]。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常见的病因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患者心脏有疾病如房颤等。腔隙性脑梗死的最常见原因是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小血管的动脉硬化、微栓子脱落等。脑梗死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偏瘫,一般表现为是一侧肢体的瘫痪。也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感觉障碍,比如痛温觉障碍等。有些患者在脑梗死以后,非常容易发生烫伤,就是对感觉的敏感度明显下降所引起的[7]。此外,脑梗死还会引起患者语言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表达困难,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计算力下降等。上述脑梗死并发症均与患者在发病期间的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受损相关[8]。
脑梗死后6 h 内,即超早期,可考虑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还可以应用脑保护药等基础药物,以及改善脑循环的药物[9]。24 h 后,静脉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在治疗期间,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防止脑梗塞本身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性癫痫、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脑梗进入康复期后,可通过针刺康复治疗,进一步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患者病情稳定之后,还要启动降血压治疗[10]。把血压维持在比较合适的水平,在恢复期还要进行康复、理疗、针灸等综合治疗。在脑梗死治疗当中,抗聚、抗脂、抗压是最主要的三个药,也叫做三大基石,后期的综合治疗就包括肢体和语言的康复等。所以脑梗死是综合治疗,即使在以后的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还要继续服用抗聚、抗脂和抗压的药物,目的是预防脑梗死的再次复发。
除上述干预措施外,护理干预也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常规护理着重于针对脑梗死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护理,如对于气道功能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及辅助呼吸。合并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给予吸氧,同时需要调控血压、控制血糖等。对于部分伴有吞咽困难的脑梗死患者,需要加强护理,避免因为饮食摄取不足,导致液体缺失和营养不良[11]。同时要预防吸入性肺炎,吞咽困难短期内不能恢复者,需要早期通过鼻饲管进食。如果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则需给予物理降温,以冰帽、冰毯或酒精擦浴为主。如果合并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需要给予抗感染治疗和护理。上述护理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预后水平,但对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作用不足。而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的康复程度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康复护理模式是临床中针对重大疾病或并发症风险较高疾病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的核心是在疾病早期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和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因素进行针对性地加强护理干预。这种护理理念对提高患者预后水平有积极作用,适合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12]。本研究通过比较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探究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优势及价值。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常规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更低(P<0.05),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更高(P<0.05),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0.05),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更低(P<0.05),患者临床满意度更高(P<0.05)。结果提示:相比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更好的提升患者预后水平。
综上所述,对于脑梗死,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可获得更优的护理效果,与常规护理比较,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对提高患者神经、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及调节患者负情绪均有积极作用。推荐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在接受甲状腺手术患者护理中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的其他应用优势有待后续研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