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4-01-04陈继征崔磊周立梅郑燕王琪
陈继征,崔磊,周立梅,郑燕,王琪
山东颐养健康集团淄博医院,山东淄博 255120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是急性脑梗死的一种类型,是一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突然闭塞所致的单侧大脑半球急性大面积缺血性梗死,不仅可造成神经功能严重损伤,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MCI 的病灶中心由中心坏死区、缺血半暗带组成,尽早恢复血流灌注则能挽救缺血半暗带,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2]。氯吡格雷可选择性地阻断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受体,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预防血栓形成。但MCI 病情复杂,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不利于快速稳定病情及神经功能的恢复[3]。丁苯酞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脑缺血药物,能阻断脑缺血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对脑部微循环与能量代谢有调节作用,并阻止神经细胞凋亡,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4]。本研究方便选取2020 年8 月—2022 年6月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MCI 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联用丁苯酞注射液及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本院收治的94 例MCI 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7 例。观察组中男25 例,女22例;梗死部位:20 例基底节,13 例枕叶,14 例颞顶叶;基础疾病:18 例高血压,12 例高血脂,17 例糖尿病;年龄55~76 岁,平均(65.04±4.82)岁;发病时间7~28 h,平均(17.89±3.05)h。对照组中男25 例,女22 例;梗死部位:21 例基底节,14 例枕叶,12 例颞顶叶;基础疾病:19 例高血压,13 例高血脂,15 例糖尿病;年龄54~77 岁,平均(66.31±4.95)岁;发病时间8~29 h,平均(18.26±3.11)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MCI[5]诊断;梗死直径>3 cm;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有出血倾向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近3 个月有溶栓或抗凝治疗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防治脑水肿等处理。对照组服用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123116,规格:25 mg(以C16H16ClNO2S 计)]75 mg/次,1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25 mg 丁苯酞(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100 mL 生理盐水静滴,2 次/d。均用药14 d。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
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量表[6]评分变化水平评价。显效:治疗后NIHSS 降低>90%,症状体征均消失;有效:NIHSS 降低46%~90%,且症状体征改善;无效:NIHSS 降低<46%,且症状体征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血流动力学指标:多普勒超声仪器测定患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及后动脉(posterior ciliary artery, 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
血清炎症因子: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后通过全自动分析仪检测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high blood viscosity, HBV)、全血低切黏度(low blood viscosity, LBV)、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 PV)。
神经功能:以NIHSS 评定,总分42 分,评分越低越好。
不良反应:比较皮疹、恶心、腹泻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cm/s]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cm/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观察组(n=47)对照组(n=47)t 值P 值MCA治疗前42.35±3.8843.01±4.640.7480.456治疗后(63.69±4.78)a(57.22±4.85)a 6.514<0.001 ACA治疗前31.31±3.7030.66±3.590.8640.390治疗后(48.78±4.05)a(43.60±4.11)a 6.155<0.001 PCA治疗前33.27±3.4532.90±3.540.5130.609治疗后(42.77±4.35)a(37.08±3.79)a 6.761<0.001
2.3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观察组(n=47)对照组(n=47)t 值P 值IL-6(pg/mL)治疗前62.03±5.4461.96±4.830.0660.948治疗后(20.22±3.15)a(26.38±4.12)a 8.143<0.001 CRP(mg/L)治疗前23.30±3.5122.88±3.260.6010.549治疗后(8.71±1.96)a(10.85±1.67)a 5.698<0.001 TNF-α(pg/mL)治疗前426.69±35.53419.90±30.660.9920.324治疗后(153.37±21.80)a(179.33±20.97)a 5.884<0.001
2.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s),mpa·s]
表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s),mpa·s]
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aP<0.05。
组别观察组(n=47)对照组(n=47)t 值P 值HBV治疗前7.69±1.137.72±1.240.1230.903治疗后(4.91±0.87)a(6.20±1.25)a 5.807<0.001 PV治疗前2.78±0.522.95±0.641.4130.161治疗后(1.23±0.27)a(1.70±0.34)a 7.422<0.001 LBV治疗前12.32±2.1012.41±2.130.2060.837治疗后(8.30±1.17)a(9.32±1.25)a 4.084<0.001
2.5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NIHSS 量表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s),分]
表5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47)对照组(n=47)t 值P 值治疗前21.08±2.3922.11±2.671.9710.052治疗后10.50±1.8213.19±2.236.407<0.001
2.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6%(1 例皮疹,1例恶心),与观察组的6.38%(2 例恶心,1 例腹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
3 讨论
MCI 是急性脑梗死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可引起脑神经损伤,增加残障风险[7]。MCI 发生后会使中脑及其供应血管、后动脉受到牵拉与挤压,导致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并会引起脑水肿、脑脊液循环障碍,加重脑位移,诱发脑疝,增加患者死亡风险[8-9]。血小板异常活化、聚集与继发性血栓脱落栓塞是造成MCI 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疗的重点在于抗血小板聚集,从而恢复血管再通,以减轻神经功能损伤[10]。
氯吡格雷为血小板抑制剂,经过CPY450 酶代谢活化后抑制ADP,并选择性地和血小板P2Y12 受体相结合,对ADP 介导的糖蛋白GPIIb/IIIa 复合物活化进行抑制,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10-11]。同时氯吡格雷对于血小板ADP 受体的作用具有不可逆性,并可抑制非ADP 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不仅能阻止血栓素合成,还能促使前列环素分泌,舒张脑血管,加快脑局部供血复常,挽救缺血半暗带,避免神经持续受损,利于患者病情恢复[12-13]。但脑部血流灌注恢复期间仍会出现损伤,影响神经功能恢复,考虑联合治疗。IL-6、CRP、TNF-α 是机体炎症水平的常用监测指标,MCI 会引起脑部缺血区域大量炎症因子释放,促使病情加重[14]。MCA、ACA、PCA 的平均血流速度是反映脑部患侧供血常用指标,MCI 发生后血流速度减缓,提示脑部供血不足;HBV、LBV、PV 则能反映血液黏度,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80.85%、MCA 平均血流速度(63.69±4.78)cm/s、ACA 平均血流速度(48.78±4.05)cm/s、PCA 平均血流速度(42.77±4.35)cm/s 高于对照组的(57.22±4.85)cm/s、(43.60±4.11)cm/s、(37.08±3.79)cm/s,IL-6、CRP、TNF-α、HBV、LBV、PV 的平均血流速度及NIHSS 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用于MCI患者中,能加快病情改善,减轻症状,利于预后。孙飞等[15]研究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为87.18%,高于对照组的66.67%,ACA(49.63±9.51)cm/s、PCA(41.43±8.25)cm/s、MCA(62.54±11.32)cm/s,高于对照组的(41.47±8.24)cm/s、(36.76.34±7.17)cm/s、(55.34±10.16)cm/s,提示联用丁苯酞注射液及氯吡格雷在MCI 中疗效显著,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利于神经功能恢复,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考虑原因为,丁苯酞注射液为多靶点抗脑缺血药物,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可从多个环节阻断脑部缺血所致的病理变化,以减轻缺血性损伤,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与血流量[16-17]。丁苯酞进入人体后能对胞质型磷脂酶诱导的血栓素合成产生抑制作用,由此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同时,该药还可促使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脑供血恢复,恢复局部血流灌注[18]。丁苯酞还能通过保护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将局部细胞代谢功能维持在正常状态,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氯吡格雷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使用,可协同增效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利于病情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氯吡格雷、丁苯酞注射液联合运用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MCI 效果显著,能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脑部血流灌注,减轻炎症反应,进而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