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分析
——基于CNKI(2003-2021)数据

2024-01-04陈思熠

关键词:期刊融合文化

徐 飞 陈思熠 孔 嘉

[提要]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和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手段,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为其今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中2003-2021年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数据解读,以研究现状、研究力量、研究主题、研究热点等几个角度进行文献计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主要从内容研究、产业研究和区域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其文献数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形成了以北京为主要引领、以上海为核心网络的发展模式,并且各研究机构以及研究者之间的跨区合作较少。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产业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并且于2022年发布《重塑创意政策》报告,呼吁文化产业的目标是确保文化表现 形式的多样性。[2]。2021年5月,我国《“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创新链效能”[3]。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的任务目标[4]。由此可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建设内容。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学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定义、分类、发展模式及发展评价等具体内容的探究;少数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一些综述类研究,但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相对系统和量化的研究成果亟待丰富和完善。文章分析了当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并就如何推动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以期在新时代尤其是后疫情时代,通过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打破固有研究模式,扩大研究范围,丰富学科体系。

一、相关文献评述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发展研究

张振鹏和王玲[5]认为通过对文化元素的创新和科技加以高附加值,并且在进行规模化生产之后,有助于形成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曹如中等[6]发现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颇受重视,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不紧密。孟茂倩[7]通过分析得出知识产权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陈汉欣[8]提出了提高创新精神、加强理论研究、培养新兴人才、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四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意见。刘宗义[9]认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存在概念理解偏差、没有形成完备的学科研究体系、人才少、研究缺乏深度等问题。文嫮和胡兵[10]发现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大体呈现从东、中、西依次梯度下降的趋势。曾涛和刘红升[11]认为中国东南部省份发展势头强劲,中西部省份整体发展水平较弱,但其中有部分省份展露较强的发展后劲。张叶露[12]认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依然存在各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创意产业法治建设滞后和缺失等诸多问题。朱江丽[13]从出口角度,通过中美文化创意产业对比,发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贸易结构需要优化调整,提高其文化附加值及传播能力。

(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

产业融合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与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必然趋势。在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方面,多数与旅游产业、乡村、传统文化等有关。李先跃[14]认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相关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新产业、产业融合区域研究、产业融合新业态。王振如和钱静[15]认为发展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在经济、美学、生态、哲学等方面意义重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较多。董文静等[16]等通过研究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发现这两个产业的互相关联度逐年增强,并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观点。马建云[17]认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目前发展存在融合不够深入等问题。段友文和王禾奕[18]认为村落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空间,提出了古村镇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三种模式。陈思琦[19]认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文化创意产业集创意与文化艺术于一体,非遗与之融合是必然要求。

(三)文化创意产业聚集研究

叶前林等[20]发现潜在市场、资源禀赋、人力资本、政府扶持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袁家菊[21]认为市场驱动、政府推动、协同效应的驱动、人文因素驱动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空间演化的动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和建设多功能服务体系等策略,有助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经济效能。郑洪涛[22]认为竞争优势在于其所导致的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移的内在机制和聚集产生的资源整合和价值观趋同。唐燕和黄鹤[23]以北京市为例,提出文创产业聚集可以在旧城改造与更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业遗产再运用等方面对城市建设产生影响。王慧敏[24]以上海为例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三种模式:1.0是产业型集聚区,表现为创意要素的扎堆集聚;2.0是经济型集聚区,表现为创意要素的融合;3.0是社会型集聚区,表现为创意要素的辐射联动。汪霏霏[25]从济南市发展的现实困境入手,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并探讨了其发展的途径及演变机制。卫军英和吴倩[26]提出在“互联网+”的时代,需要改变传统的创业园区,通过加入多重网络关系,结合线上线下等方式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进行升级。

综上,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与发展,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对于产业的融合与集聚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其中,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旅游产业融合方面,与其他方面,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经济、农业等方面的融合研究较少。就产业聚集而言,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城市,对全国整体性聚集状况研究较少。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为检索源,选取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来源类别勾选“北大核心、CSSCI、CSCD”,以“主题”作为检索字段,选取“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检索词,研究论文年限选择2003-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2年5月8日,检索结果为2509篇。分析工具为Excel、R、Gephi。

对各年文献数量分布统计如图1所示。我国学者自2003年起开始对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关注度逐年递增,于2010年前后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热潮,2014年至今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成果数量呈下降趋势。整体上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的年度分布呈现倒“U”型特征。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图1 2003-2021年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第一阶段,2003-2010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的萌芽成长期。2003-2010年间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文献数量逐年递增。2004年,我国建立并明确了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的规定及细则,文化创意产业由此形成了明确的市场定位并进入发展快车道,相应的研究成果逐渐显现。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高地之一,2006年,我国提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至此掀起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热潮。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这一文件中,第一次将“文化创意产业”写入其中,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2008年与奥运会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呈现大幅增长,文化创意产业链进一步延长与扩充,相关文献研究数量突破100篇。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27],使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2011-2013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的稳定发展期。在2013年,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达到最高峰,并且这三年间文献研究数量的波动较小。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因此,2012和2013年这两年相关文献发布数量增长。该阶段处于“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进入结构调整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研究开始由基本概念、发展模式等基础问题探讨向创新转型问题方向转变,其文献数量于2013年达到了历史最高值(264篇)。

第三阶段,2014-2021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调整期。自2014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逐年减少,论文研究数量呈现负增长。此外,新冠疫情的暴发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相关文献研究数量逐步减少至每年百篇以下,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缓慢甚至停滞态势,其时滞效应于2021年进一步显现,相关文献数量降至54篇。

三、研究力量分析

研究机构、作者、期刊分布等是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以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对象为线索,梳理研究机构、作者、期刊分布等方面规律。

(一)机构分布

本文对CNKI(2003-2021)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的高发文机构进行了统计,一级机构则直接采用中国知网提供的机构发文数量统计,排名前20位的机构如表1所示。

表1 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文献一级研究机构发文量TOP 20(包含共同排名)分布

根据表1所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一级研究机构以高等院校为主。中国人民大学目前为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从地理分布上看,一级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东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相关一级研究机构数量整体上呈现出由东部、中部向西部递减的阶梯态势。其中,北京市一级研究机构数量最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论文的发文量位列全国前四,可见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和创新中心,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及其相关研究内容十分丰富。而西部地区仅有位于成都市的四川大学一所高等院校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内容,可见西部地区虽然地域辽阔文化多样,但其文化产业及创新发展仍显滞后,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较为发达的经济与教育中心,其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数量较多。

(二)机构合作共现

对机构进行统计,计算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机构的共现矩阵,利用Gephi绘制机构合作共现网络图,并对机构合作网络中机构节点的度范围进行筛选,得到度范围在2及其以上的机构合作共现网络图,如图2所示。

图2 度范围在2及其以上的机构合作网络共现图

机构合作共现网络主要呈现出地域性和学科性的特征。从地域性上看,机构偏好选择与其地理位置邻近的机构合作,主要包括区域内部合作共现网络和区域间合作共现网络两种类型。区域内部合作共现网络主要是省市内部不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如四川省内和上海市内研究机构之间合作网络密度较大。区域间合作共现网络主要是隶属于不同邻近省市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如长三角地区研究机构合作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辐射浙江、江苏等省的区域间合作共现网络。从学科性上看,二级研究机构偏好选择与其学科门类相近的机构合作,形成了文化类研究机构合作共现网络和经济管理类研究机构合作共现网络,例如四川大学商学院、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以及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形成了围绕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合作共现网络。

(三)作者统计分布

论文的发文数量反映了研究人员及其队伍的学术水平以及科研能力。统计得到发文量前10的作者,如表2所示。发文量超过40篇的仅1位,以金元浦为代表,发文数量高达47篇,位居榜首。说明金元浦是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发文量10篇及以上的有6篇。前10名中,可以发现,中国人民大学、济南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方面占主要地位。金元浦主要关注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文化创意产业、“互联网+”、创意城市等方面研究。张振鹏研究重点在文化产业、产业链、商业模式等方面。在合作研究方面,以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的马仁锋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吴丹丹合作为代表,其研究重点在文化创意产业、大数据等方面。

表2 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文献发文量前10的作者分布

通过对发文作者所在机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成果较为分散,除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研究人员外,其他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成果占比均不足1%,且相关研究成果多作为研究人员主研究方向的分支成果。

从表2可以发现,目前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者主要来自各高等院校及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办公室等相关机构。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及其所属机构,高发文量的研究人员主要分布于北京和上海,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理分布特征相符。

(四)作者合作共现

对作者进行统计,计算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的共现矩阵,利用Gephi绘制作者合作共现网络图,得到机构合作共现网络图,如图3所示。

图3 发文量在2篇及其以上的作者合作共现网络分布

共现网络图中,研究人员之间合作关系密切程度的差异表现为网络连线数量和粗细的差异。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人员中,合作关系网络主要基于“地缘”与“学缘”形成。基于“地缘”因素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主要包括以马仁锋、曹如中以及陈少峰为核心的网络,分别集中于长三角、西安以及北京地区。基于“学缘”因素的合作关系网络主要包括以杨秀云为核心的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网络。此外,苏磊和韩婧等人发文量较少,仅有三篇,且多聚焦著作权相关研究,但合作关系密切,故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合作网络。总体上,合作较为密切的研究团体仅有5个,整体网络密度较低,同时研究者之间跨区合作数量也较少。

(五)期刊分布

学术期刊在学科理论研究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文献数量共2509篇,对刊载文献的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期刊种类共515种。而前15为期刊分布与占比,如表3所示。

表3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论文刊载期刊数量TOP 15(包含共同排名)分布

可以看到期刊分布集中度不高。《艺术百家》《商业时代》和《人民论坛》载文量分列前三位,刊载文献总数均为50篇以上,占比都在2%以上,可见上述期刊是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论文的重要载文平台。根据各个期刊栏目的设置情况,我们发现《艺术百家》设置有“文化研究”栏目,《人民论坛》设置有“文化创意”栏目,《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设置有“文化产业与文化研究_专题研讨:创意产业与创意经济”栏目和“文化产业与文化研究_专题研究:媒介、技术与产业创新”栏目,《东岳论丛》则设置有“动漫产业研究”专题,《北京社会科学》设置有“文化”栏目,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成果的产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这一研究方向还在成长期,还未产生专业的研究刊物。其次,社会科学类的期刊刊载了大量文章,前10位的期刊中有4本社会科学类期刊、3本哲学与人文科学期刊、2本经济与管理科学期刊、1本工程科技期刊,由此可见,刊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期刊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和经济管理等类别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从刊载期刊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农业等相关行业的融合较少,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范围还有待拓宽。

如图4所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论文刊载期刊分布广泛,共计515种刊物刊载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文献,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论文与诸多期刊选题的适切性较高。但各刊物刊载的文献数量较少,其中,389种刊物刊载文献数量不足5篇,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问题并非期刊的重点选题。

图4 期刊载文数量与期刊数量对应图

四、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分析

文章中的高频关键词通常可以反映出研究的主题和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2003-2021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的主题和热点变化,并且对关键词、频次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展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关键词统计分布

对2003-2021年间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相关论文研究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关键词词频前20列表,如表4所示,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这4个关键词的频次最多,在100以上,其中文化创意产业频次最高,达到1243次,占比为49.54%。

表4 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论文关键词TOP 20分布

从主题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研究主题。研究主题之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其发展,包括以下几个关键字“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创意”“文化”“知识产权”“创意文化产业”“创新”“创意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发展模式”“创意城市”“对策”“文化创意企业”等。

研究主题之二: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词如“创意经济”“产业融合”等。

研究主题之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聚集,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词如“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

词频超过5次的关键词如图5所示涉及的关键词有文化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创意城市、发展等。其次,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聚集与融合的关键词有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博会、产业链、产业融合、空间聚集等。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词频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热点依旧是其概念,关于产业融合和产业聚集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延伸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图5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论文关键词词云

(二)关键词共现

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主题及前沿热点。对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计算关键词频次出现2次及其以上的共现矩阵,利用Gephi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并对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关键词节点的度范围进行筛选,得到度范围在15及其以上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如图6所示。

图6 度范围在15及其以上的机构合作网络共现图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成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进行研究:一是从内容视角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剖析,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要素;二是从产业视角探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以及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如文化创意产业链、融合等;三是从区域视角研究产业聚集、城市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间的作用关系,如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等。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三个结论:第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论文发表数量与被引频次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型发展态势,文献发表数量在2013年达到顶峰。第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以北京为主要引领、以上海为核心网络的发展模式。第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包含与概念相关的内容研究、与产业融合相关的经济研究和与产业聚集、城市发展相关的区域研究三个热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文化创意产业邻域研究应加强不同学科、不同群体以及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更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发展。

结合已有成果及本文研究结论,发现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关研究虽然不断丰富,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研究主题的时效性有待加强,已有研究多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发展模式得出相关经验,而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呈下滑态势之时,缺乏新时代和后疫情时代双重背景下的相关研究。二是研究内容的前沿性有待加强,已有研究多强调创新要素的重要性,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内涵式融合,尚未打破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壁垒,缺乏科技赋能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三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有待加强,已有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嵌入性较弱。因此,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丰富和改进。一是立足新时代探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28],通过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与大数据、人机互动等技术创新模式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与科技的交叉渗透,挖掘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二是寻找在后疫情时代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复苏的力量,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当前发展的痛点和难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拓宽研究方法,通过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利用信息管理、社会网络等多学科方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发展对策。

猜你喜欢

期刊融合文化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期刊问答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