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中国地球奖”获得者高燕茜

2024-01-04邓世强

黄埔 2023年6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同学会

□ 邓世强

高燕茜,黄埔9 期生高宪岗之女,曾任《中国环境》报主任记者,先后创办了内蒙古呼和浩特首份环境报刊——《青城环境报》和《呼和浩特环境》杂志,曾任内蒙古政协九届经济科技委员会特邀委员,呼和浩特市政协八届、九届委员,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和自治区环保宣传先进工作者、呼和浩特市巾帼百星女标兵、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2003 年荣获中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

高燕茜之父髙宪岗是黄埔9 期生,后又于陆军大学第16 期深造,曾任国民党76 军少将参谋长,生前在甘肃省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任职,是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髙宪岗是一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父亲,在高燕茜6 岁时就把她送到寄宿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后又鼓励她上山下乡,以磨砺其艰苦生活的意志。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高燕茜自幼胸有大志、诚信做人,养成了多做好事、多看好书的习惯。高燕茜常说,她的写作能力就是父亲从小鼓励她天天写日记而练就的。她记得父亲每当在报刊上发现好的文章,就会专门留给她看,常教导她“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父亲临终前,将全套全国文史资料及有关史料留给了她,这是父亲留给她最宝贵的财富。

1984 年,《中国环境报》作为全球唯一一张国家级环境保护报纸面世时,正值盛年的高燕茜有幸成为一名环境报人。随后,她先后创办了内蒙古呼和浩特首份环境报刊——《青城环境报》和《呼和浩特环境》杂志,多年集采编摄影于一身,被称为高产多能记者。其新闻采编文章和论文获国家、内蒙古自治区级奖励30 次;作品被收入全国自学考试和中学教材;38 万字的专著《蓝天绿地碧水情》获“五个一”工程奖;摄影作品多次获国家、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奖励,大量图片或刊登报刊或载入画册,获奖摄影作品还曾先后在北京美术馆和自然博物馆展出。她曾赴美国、俄罗斯、欧洲多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及港澳台地区考察访问。

高燕茜的工作成绩得到了许多人的高度评价,她中学时的班长李国民(著名化工专家、学者)有诗云:

燕茜出生将军府,少小聪睿品学优。

随父辗转赴兴安,求学一中读高中。

天生丽质性豁达,善歌能舞遂出众。

文章初露有灵气,岁月蹉跎人未识。

命运多舛时不济,上山下乡到农垦。

躬耕拓荒年复年,才女扶犁仰天叹。

告别军垦进工厂,工装一身从不弃。

/ 高燕茜(右三)出席哥本哈根环保论坛期间与同行者参观丹麦垃圾处理场后合影。

/ 高燕茜担任呼和浩特首次举办的“全球关灯一小时 ”活动宣传大使。

文化舞台显才艺,鸿鹄之志难自抑。

一朝回到塞外城,踏进新闻记者门。

才华终得用武处,犹鱼入水跃龙庭。

字字珠玑有推敲,句句精髓寓意新。

文如行云下笔神,华章篇篇硕果丰。

功底厚重因执着,业绩非凡缘勤奋。

笔耕不已苦为乐,环保使者非莫属。

荣耀大奖踏踵至,名人地位人仰慕。

燕茜一生为敬业,心系蓝天碧水情。

1965 年高考时,高燕茜由于历史原因而未能被录取,她即随同学们奔向宁夏贺兰山军垦农场,开始了亦农亦兵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生活,后来又进工厂当了工人,可谓工农兵生活全都实践过。1974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创环保事业,她即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直到上世纪80 年代末,已逾不惑之年的她终于踏入梦寐以求的最理想的学习殿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大门。在研究生班里,她被选为班长,得到诸多新闻界泰斗的指点,在新闻专业理论学习上受益匪浅,为后来从事新闻事业打下了基础。

高燕茜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通过舆论导向,作引导时代潮流的弄潮儿。”上世纪80 年代至今,高燕茜先后在中央、地方多家媒体发表诸多关于环境的深度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促成了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她在对呼和浩特周边垃圾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后,在《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呼市垃圾乱倒危害市民健康,建立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刻不容缓》一文,呼和浩特市市政府当即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决定新建4 个垃圾处理场,受到市民的称赞。1993年,她随同医学专家深入呼和浩特砷中毒病区考察采访,在国家和地方媒体发表了《砷中毒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引起了两岸学者、专家的重视。台湾医学专家曾文宾、陈建仁一行专程赴病区考察调研,经过双方论证后认定: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是继上世纪60 年代台湾西南沿海和80 年代初新疆奎屯发现砷中毒之后的第三个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对此,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带领国家20 多个部、委、办领导赴内蒙古慰问,责成有关部门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多年努力,治理成效显著,终于让老百姓喝上了清洁水。同年,呼和浩特市炼油厂发生硫化氢泄漏事故,市民一片惊慌。高燕茜深入一线,对事故的发生原因和处理结果进行跟踪调查,连夜赶稿发表多篇报道,稳定了人心,系列报道还获得内蒙古好新闻奖。

/ 高燕茜(右)采访文强后与他合影。

/ 高燕茜在北京环保国际论坛上演讲。

1996 年,呼和浩特市炼油厂、化肥厂含氰废水泄漏,流入小黑河、大黑河,毒死沿河一带农民的100 多头奶牛,农民怨声载道。高燕茜及时赶赴现场,捕捉到许多奶牛惨死的镜头。她边安抚农民,边写内参,让农民及时得到补偿。同年,根据当地群众举报,她冒着酷暑和蚊虫叮咬,到呼和浩特市郊外沿护城河一带调查污染情况,边发稿,边以提案的形式上报市政协。经有关部门现场调研,市政府拨款600 万元用于治理,深受其害的农民拍手称快。她所写的《护城河何日披上新装》一文获当年中国环境好新闻奖。1997 年,全国掀起关、停、取缔“十五小”企业治理高潮,高燕茜作为记者团团长带领各路记者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两级人大、环保和监察等部门赴呼和浩特市所辖旗、县、区,行程1000 多公里考察贯彻落实情况,并把考察情况写成长篇纪实文章在多家媒体刊发,在社会上引起了震动,全市共关停224 家“十五小”企业,真正显示了新闻监督的威力。她还经常深入风蚀沙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的旗县采访,披露沙进人退的生态现状,稿件在多家媒体播发后,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1998 年冬,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小古城村村民来到她的办公室,诉说伊克昭盟煤炭总公司西蒙公司将他们村边的火车站当成了煤炭转运站,火车、汽车噪声昼夜不停,煤炭扬起的粉尘将庄稼染成了黑色,糖菜、烟叶等经济作物无法再种植,白菜变色不能食用……了解事情真相后,她秉笔直书,通过新闻媒体曝光,最终使每户农民每年得到1.5 吨煤的补偿,还让煤炭公司为村里硬化了路面,并加强了对车辆的管理。

如今,内蒙古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事业飞速发展,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高燕茜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兴奋之余,她经常如数家珍地对年轻记者谈起当年她报道的许多环境新闻,如呼和浩特第一次通煤气、通热力管道,第一个烟尘控制区诞生,第一列精煤列车到青城,每年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那真是高燕茜的一段难忘岁月啊!

可谓天道酬勤。高燕茜通过不懈努力获得了诸多荣誉,被选为内蒙古政协九届经济科技委员会特邀委员,呼和浩特市政协八届、九届委员;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宣传先进工作者、呼和浩特市巾帼百星女标兵、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2003 年荣获中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

2009 年,高燕茜作为祖国大陆三名资深记者之一应邀赴丹麦哥本哈根,出席主题为“从京都到哥本哈根,应对全球变暖,实现能源保障”的全球记者编辑论坛。论坛期间,她把内蒙古草原飞速发展的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参会者。

退休后,高燕茜更加热爱生活,关注社会,为自己、为更多的老人创建高品质的晚年生活而努力着。她担任了许多社会职务,如香港《地球之友》荣誉会员、中国《自然之友》会员、内蒙古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会学术顾问、内蒙古生态保护促进会理事、呼和浩特市黄河经济文化生态研究会副秘书长、内蒙古土默川环保志愿者工作组组长,还担任呼和浩特市政协老委员联谊会副会长、秘书长,呼和浩特城市科学研究会顾问等职,兢兢业业为社会公益事业忙碌着。她连续多年在内蒙古各个层面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她组织老年人举办“共建和谐社会,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讲座。她还宣传新的环保教育理念,诸如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环境友好企业、环境优美乡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教育基地及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等,给大家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她特别讲述了绿色生活如何从一点一滴做起。为了弘扬“绿色奥运”的主题,她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免费为市民赠送环保手提袋活动。她撰写的有关液态奶包装袋回收利用问题的文章在《北方新报》头版头条刊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为宣传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她笔耕不辍,撰写环保论文多篇,如《呼和浩特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呼和浩特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呼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讨》等,分别在国家级和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文化经济生态研究会宣读并获奖,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政府和环保部门提供了环境治理决策依据。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黄河文化经济生态研究会关于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水资源及对大青山生态环境的调研要求,她随同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离退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专家们组成的考察团不辞辛苦,先后到呼和浩特市有关部门调研考察,又长途跋涉,前往黄河中下游的诸多城市考察水资源环境保护,就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等提出了许多供决策部门参考的意见建议。

/ 高燕茜专著。

身为黄埔后代,高燕茜热情为内蒙古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服务。自1989 年内蒙古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呼和浩特成立后,每次开会和举办活动,秘书长高启柏都请她参加并帮助邀请新闻媒体予以报道,大部分电视台的文字稿及平面媒体的稿件都由她提供。她还在《黄埔》《甘肃黄埔》《老年世界》《内蒙古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缅怀侯镜如会长》《文强将军塞外行》《修书告慰在天灵》等文章。黄埔4 期同学文强曾两次到呼和浩特,第一次是作为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祝贺内蒙古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第二次是随全国政协委员到内蒙古考察,高燕茜都随访过。文强对内蒙古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很关心,希望黄埔二代多作贡献,回京后专门为她寄来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发展二代联谊会的有关资料和文件。当时,内蒙古的黄埔老人大多六七十岁,他们不愧是行伍出身,开会从不迟到且坐姿端正,开会前必唱黄埔军歌。黄埔老人中不乏多才多艺者,开会后或唱歌或挥毫泼墨,十分活跃。高燕茜看在眼里,更增添了对他们的崇敬,为此,她总是忙前忙后地给老人们摄影留念,还征集他们的老照片在各媒体宣传,特别是《内蒙古画报》予以整版刊登。她还竭力为黄埔同学之间联系搭桥。

如今,互联网更是联结起了全球黄埔人。她利用互联网帮助许多黄埔后代找到了先辈的珍贵资料,让他们欣喜无比。她还牵线搭桥,帮助黄埔13 期学生贾广义之女贾美美找到了其父的同期同学——年近百岁的闫秉心老人。那时,闫老正担任内蒙古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和贾美美见面时如同一对失散多年重聚的父女抱头痛哭,互诉衷肠。通过与闫老多次交谈,贾美美心中那个素未谋面的父亲的抗日英雄形象日渐清晰,贾美美以此为基础为父亲出了一本书。

高燕茜被内蒙古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聘请为副主编,参与编辑出版《内蒙古黄埔同学风采录》。她撰写前言并采写多篇稿件。2021 年,内蒙古政协出版文史资料生态保护专辑,她作为资深环境记者提供了一批环保稿件。同年,她被呼和浩特市政协聘请为副主编,编辑出版《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生态保护专辑》。

高燕茜为自己是黄埔后代而骄傲,正积极为黄埔事业奔走呼号。她还常常教育晚辈要继承发扬黄埔精神,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奋斗。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同学会
呼和浩特之旅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以呼和浩特市小学为例
工商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操作实例
同学会
诗书画印
呼和浩特
美丽的呼和浩特
我的同学会发光
留学同学会之超级社团
呼和浩特市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