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笼水赵氏世谱》考论

2024-01-04王济洲

关键词:博山赵氏家谱

王济洲,王 勇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笼水”本为河名,始见于晋代郭缘生的《续述征记》,宋代起亦称“孝妇河”“孝妇水”“孝川”“孝河”“陇水”等。①参见王勇:《明清博山赵氏家族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导言。明末清初,又被用为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代称。②如(清)赵进美《清止阁集》卷首“笼水赵进美韫退著”。参见韩寓群:《山东文献集成 第2辑》第29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1页。“赵氏”指明太祖洪武初年由蒙阴县薄板台(今山东省蒙阴县常路镇西下庄)迁入益都县颜神镇的赵平及其后人。明清两朝五百余年中,这一家族共孕育了包括两朝“循吏”赵振业、江北“才子”赵进美、天下“狂士”赵执信在内的9 位进士与8 位举人(不含进士及第者),还有若干副贡、拔贡、恩贡、岁贡、例贡、武举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形成了一个在经济、政治、文学、艺术、语言学、历史学等领域都有相当影响的文化世家。“世谱”通称“家谱”,又称“谱牒”“谱图”“族谱”“宗谱”“家乘”“世录”等,为记载一姓(个别多姓)世系、重要人物事迹以及家教、家风、家训等内容的谱籍。它们是祖先留下的瑰宝,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家谱实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家谱编纂方法)双重属性。

《笼水赵氏世谱》(下称《世谱》),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线装。原谱1函,6册,359页,每页背面对折为二。书体高27 厘米、宽15 厘米,板框高20 厘米、宽11.5 厘米,四周单边,版心黑口,上有鱼尾,下有页码。全书以“顶格”示清帝尊,以“缺笔”避清帝讳③如第3 册第106 页13 世“泽泓”与第116 页13 世“泽絃”、第183 页20 世继鼎字“仲铉”,后字末划均缺笔,分别避清高宗(乾隆)名弘历与清圣祖(康熙)名玄烨讳。,收录5832人名字(含残脱者),记载484 人事迹,是明清博山赵氏家族印行的唯一一部家谱。该谱内容完整,字迹清晰,国内外各大图书馆未见收藏,今由赵氏后裔保存,传世数量当已不多。

一、《笼水赵氏世谱》分册考

《世谱》1—55 页为第1 册,题名《辈行总序》(下称《总序》)。其中1—39 页为辈行用字,宋体刻印,半页8 行,每行20 字,分别以中字、末字、单字、单名等编排。“中字”指名之两字的前一个,居于姓名三字的中间;“末字”指名之两字的后一个,居于姓名三字的末尾;“单字”指以一字为名;“单名”指以两字为名,前后均不使用辈行之字。中字、末字、单字、单名,次序间或错杂,如九世编排顺序为:尔、万、孟、梦、凤、鹤、大、启字中字,年、才、化、业字末字,单字,单名,家字中字。

《总序》40—43 页为明嘉靖元年(1522)八月十六日六世赵仁勒石、七世赵汝弼代撰《赵氏宗派记》,宋体刻印,半页7行,每行17字。赵仁,字天赋,事迹不详。赵汝弼,号禹峰,嘉靖癸卯科(1543年)举人。这是迄今所见明清博山赵氏的第一篇文章,也是记录其家族迁徙、发展的重要文献。

《总序》44—53页为4篇书序。其中44页为清乾隆二年(1737)五月二十五日赵宪所撰《序》,手写体刻印,半页6 行,每行13 字。赵宪,字无愆,号芝庭。清雍正癸卯科(1723 年)拔贡,甲辰科(1724 年)举人,庚戌科(1730 年)进士。历任己酉科(1729 年)江南乡试同考官,深泽、东光知县,敕授文林郎,改济南教授。乾隆年间(1736—1795),曾编刻其父赵执端《宝菌堂遗诗》,校勘其伯父赵执信《秋谷先生遗文》。著有《芝庭诗集》《〈西陵诗〉序》等。《总序》45—49页为光绪三年赵玉龄所撰《序》,篆体刻印,半页7行,每行8字。赵玉龄,字子方,号一泉,岁贡生。曾任陵县训导、临邑教谕。“性慷爽,道光甲辰,重修城垣,首捐银五百两,以为士绅倡”①王荫桂修,张新曾纂:《续修博山县志·人物志·义行》第6册,博山三元堂书店,1937年版,第52页。,又协同乡绅请增童子试名额、建议创修试院等。《总序》50—51 页为光绪三年孟冬赵以文所撰《序》,手写体刻印,半页7 行,每行20 字。赵以文,字行余,又字亦献,监生。清同治六年(1867),曾捐款一千,在祖茔建立封禁碑等。光绪三年,又校正《世谱》。《总序》52—53页为光绪三年春赵振清所撰《序》,手写体刻印,半页7行,每行20字。赵振清(1823—?年),字伯麟,号石泉,太学生,钦加同知衔,加二级,诰封朝议大夫。同治六年,曾捐款二千,在祖茔建立封禁碑等;十三年二月,慨然表示独自出资编印家谱。光绪三年,又校正《世谱》;五年(1879)秋,倡修祖茔北屋、茶棚、火炕等,次年完成并撰文立碑;十二年(1886),再次组织修整祖茔;二十五年(1899),第三次组织重修祖茔北屋,新建祖茔南栏,并撰文立碑。

《总序》54 页为参订、校正、采访、誊阅者名单与跋语,手写体刻印,前半页4 行、每行6—8 字不等(文字居下),后半页6行、每行6—17字不等(前两行文字居下)。

《总序》55页为22—41世辈行用字,手写体刻印,半页4行,每行5—20字不等(“二十二世”等世次字样用小号字,“增”等辈行字样用大号字)。

《世谱》56—359 页为第2 册至第6 册,题名《笼水赵氏世谱》,宋体刻印,半页5 栏(1 栏1 世),每栏10—20 行,每行人名2 字(大号字),小传6 字(小号字)。小传由字号、科宦、封号、著述、配偶、子嗣、墓地等内容组成,多者达一二百字。如:“振业:字在新,号暨垣,原名振基。万历戊午举人,天启乙丑进士。授邯郸县令,举循良第一,擢云南道监察御史,提督江南学政,历任川北荆西道、山西督粮道,举卓异,署山西布政使司布政使,终任江南庐州兵备道。邯郸、山西皆立生祠,江南名宦祠。事功详载邑乘。晋封中大夫、陕西布政使司参政。致仕后建立世祠,至今岁时享祀,称盛事云。配李氏,敕封孺人,诰封太淑人,同邑处士名永甸、号三田公女,子七。墓在城西,地名享亭。”其中56—98 页为第2 册,封面刻印“芝祖、兰祖”字样,系赵芝、赵兰两房世系表;99—193 页为第3册,封面刻印“敦祖”字样,系赵敦房世系表;194—226 页为第4 册,封面刻印“厚祖、仁祖、德祖”字样,系赵厚、赵仁、赵德三房世系表;227—253页为第5册,封面刻印“绅祖、纪祖”字样,系赵绅、赵纪两房世系表;254—359页为第6册,封面刻印“紞祖、纨祖”字样,系赵紞、赵纨两房世系表。

博山赵氏始祖赵平娶故元都绣衣孙女许氏,生彦礼、彦名二子。长子赵彦礼别籍石桥,后嗣已绝。次子赵彦名先娶王氏,生子廷杰;再娶王氏,生子廷刚、廷毅;又娶耿氏,无子。赵彦名长子廷杰后人甚多,居于城中,故称“南赵”。次子廷刚生子赵利,没有后嗣。三子廷毅卒后别葬城北五里,后人亦多,近墓而居,因称“北赵”。

三世赵廷杰生軏、辕二子;赵軏生升、聪、路、默、恕五子,赵辕生驎、骥二子。赵恕生楷,赵驎生芝、兰二子,赵骥生敦、厚、殷、仁、德五子,是为“南赵”第六代,被视为“南赵八祖”。赵楷有汝崇、汝修二子,其后不详。赵殷配石氏,生子来宣;来宣配王氏,后亦不详。故《世谱》于“南赵”只详列“芝祖”“兰祖”“敦祖”“厚祖”“仁祖”“德祖”,亦即“南赵六房”。赵廷杰弟赵廷毅生輣,赵輣生騑,赵騑生绅、纪、紞、纨四子,是为“北赵”第六代,被视为“北赵四祖”。《世谱》依次详列“绅祖”“纪祖”“紞祖”“纨祖”,亦即“北赵四房”。全谱从“南赵”到“北赵”,逐房编排,次第井然,传记简明扼要,序跋各具特色,是一部规范而有价值的重要典籍。

二、《笼水赵氏世谱》价值论

家族是社会的细胞,而家谱则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社会历史的缩影。《世谱》的文物价值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①2016年3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我有传家宝》节目导演贺跃进先生主动邀请笔者组织博山赵氏族人代表携带《笼水赵氏世谱》等赴京制作专题节目,并于3 月24 日制作完毕,4 月16 日首播,4 月17 日、18 日、23 日重播,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校勘和研究价值却还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例如:赵氏迁入博山的情况,不同后裔甚至同一后裔的不同文章所述不尽相同。明嘉靖元年(1522),赵汝弼代赵仁撰《赵氏宗派记》云:“至我始祖(赵平),自洪武初由蒙阴县避乱颜神镇,遂家焉。”②《笼水赵氏世谱》第1册,清光绪三年刻本,第40页。清康熙十年(1671),十世赵进美所撰《先考中大夫暨先妣李大淑人合葬行实》云:“府君讳振业,字在新,号暨垣,先世蒙阴人。始祖讳平,洪武初迁于益都之颜神镇,嗣裔繁衍,遂为著姓。”③《清止阁集》卷7,参见韩寓群:《山东文献集成 第2辑》第29册,第793页。康熙三十八年(1699),十二世赵执信所撰《中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先叔祖韫退赵公暨元配张淑人合葬行实》云:“公讳进美,字嶷叔,别字韫退,先世蒙阴人。始祖讳平,明初,迁益都之颜神镇。”④(清)赵执信著;赵蔚芝,刘聿鑫校点:《赵执信全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483页。又五十五年(1716),赵执信所撰《先府君行略》云:“赵氏之先,盖自宋靖康间,避地居蒙阴,遗裔至今犹守墓木,而谱牒亡矣。先始祖讳平,以明永乐初,自蒙阴来益都之颜神镇,因家焉。”⑤(清)赵执信著;赵蔚芝,刘聿鑫校点:《赵执信全集》,第495页。清光绪三年(1877),十八世赵以文所撰《〈笼水赵氏世谱〉序》云:“我始祖(赵平)自洪武初由枣强迁于蒙阴县,后避乱于益都之颜神镇,遂家焉。”⑥《笼水赵氏世谱》第1册,清光绪三年刻本,第50页。赵平为始祖及其自蒙阴迁入颜神镇(博山)所载俱同,但何时、何地迁入蒙阴以及何时自蒙阴迁入颜神镇,却不统一。上述各说,以赵仁、赵汝弼之说为早,自也更具参考价值。此外还有两条旁证:《莱阳王氏世谱》(始祖五公)载:“(四世)英:行三,明洪武初,迁居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⑦转引自王家俊:《颜山王氏家乘》第1册,博山新民书店,1920年版,卷首。《颜山王氏家乘》载:“(始祖英)明洪武初,由登州府莱阳县花园头村,迁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配同邑赵氏讳彦明(“明”当为“名”)公女。”⑧王家俊:《颜山王氏家乘》 第1册,第1页。“明洪武初”迁入博山的王英,能娶赵平孙女为妻,证明赵平自蒙阴迁入颜神镇的时间不应在“永乐初”,而以“洪武初”更为可信。再如:康熙《岢岚州志》卷二《官师·知州》云:“赵尔待,河南人,举人。”①(清)何显祖修,(清)袁锵珩纂:《岢岚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17册,南京:凤凰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493页。《赵氏宗派记》,《笼水赵氏世谱》第1册,清光绪三年刻本,第40页。光绪《岢岚州志》卷六《职官志·知州》照此抄录,属于以讹传讹。②(清)吴光熊修,(清)史文炳纂:《岢岚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17册,第586页。赵尔待为博山“南赵”九世,《世谱》对其事迹有明确记载:“尔待,字需斋,万历癸酉科经魁,金华府推官,升岢岚州知州,诰授奉直大夫。墓在峨眉山西麓,有碑。配李氏,诰封宜人,子二。”③《笼水赵氏世谱》第3册,清光绪三年刻本,第99-100页。参以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二《乡校》“赵尔待,字需斋。敬简子。万历癸酉乡试第四名,金华府推官”④李新庆:《〈颜山杂记〉校注》,济南:齐鲁书社,2012年版,第43页。及乾隆《汾州府志》卷九《职官下·推官》“赵尔待,山东益都举人,万历三十二年任”⑤(清)孙和相修,(清)戴震纂:《汾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27册,第137页。的记载,《世谱》所言应该可信。

家风承传是编纂家谱的主要目的,博山赵氏以儒为主、兼重释道的家风,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世谱》所载族人的名字与传记中。所谓“以儒为主”,表现为多数家族成员自幼秉承家风,研读儒家经典;长成积极求仕,恪守儒家信条。儒家强调“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自我修身养性。许多赵氏族人,早在幼年、青年的名、字取命上就已刻上了诸如此类的“崇儒”的烙印,例如:“南赵”六世的赵仁,十世的嗣尧、嗣舜,十六世的文武、孔义、孔礼、孔恕、孔忠、孔德以及孔智、孔论、孔信、孔儒、孔鲁、孔书、孔诗、孔孟、孔教、孔曰、孔门、孔庠、孔壁、孔本、孔圣、孔伋、孔孝、孔敬,学诗、学颜、学孔等;“北赵”十二世的赵庸,十五世的守信、守仁、守义、宗孔、宗圣、宗尧、宗虞;十八世的咏荀、咏忠、咏德、咏礼等。

所谓“兼融释道”,表现为一些家族成员研读儒经之余、仕途失意之际、返老还乡之后阅读释道典籍以修身养性,偶尔也从事宗教活动;他们还常游历佛寺、道观,结交释道朋友;另有少数家族成员长期信佛,或出家为僧、遁入道门。不少赵氏族人,也在名、字取命上刻上了羡慕释道的烙印,例如:“北赵”十三世赵㤵号“僧岩”、十四世赵頔号“休道人”、十八世有名“咏庄”(胞弟“咏荀”)者。再如:赵执信别字澹修,别号无想道人、知如老人,则显见释、道的共同影响。“澹修”之“澹”字取义于老庄,意为安定、恬淡。《老子·二十章》云:“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⑥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庄子·知北游》云:“澹而静乎!漠而清乎!”⑦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33页。“无想”系佛教语,为有部和法相宗心不相应行法之一,如《金刚经·大乘正宗分》:“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⑧丁福保著,会闲点校:《金刚经笺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5-47页。“知如”之“如”字取义于佛经,意为实相,即如实之相,也即平等不变的理体。《维摩诘经·菩萨品》:“夫如者,不二不异。”⑨赖永海主编;赖永海,高永旺译注:《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1页。释、道尤其是道家与道教对赵执信的影响,一直到其生命终结。⑩赵执信《题幼子庆赋稿》自称“余年逾八十,学道弥坚”。参见(清)赵执信著;赵蔚芝,刘聿鑫校点:《赵执信全集》,第522页。这与“南赵”三世赵廷杰“雅尚释教,至罄资财构寺宇而不悔焉”⑪(清)何显祖修,(清)袁锵珩纂:《岢岚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17册,南京:凤凰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493页。《赵氏宗派记》,《笼水赵氏世谱》第1册,清光绪三年刻本,第40页。、五世赵骥“精于修炼之法”⑫《赵氏宗派记》,《笼水赵氏世谱》第1册,清光绪三年刻本,第41页。及“北赵”十一世赵作膂“独修行于家庭”⑬《太学生季父仔大府君墓志并铭》,(清)赵执信著;赵蔚芝,刘聿鑫校点:《赵执信全集》,第473页。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

“门当户对”是中国古代婚姻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传统的文化世家,博山赵氏也与诸多齐鲁先贤家族特别是文化世家结下了错综复杂的联姻关系。从《世谱》看,这些姻亲,多以博山为中心,呈现出由近及远、共同发展的特色。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同邑“八陡王氏”。“八陡王氏”原籍淄川,元末为躲避战乱而迁居益都县八陡版(今博山区八陡镇),代表人物是四世王让(1360—1433 年),字宗礼、秉逊,明洪武丙子科(1396 年)举人,永乐中简侍皇太孙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读书,官至吏部右侍郎。“南赵”三世赵廷杰娶王让姊为妻(未再他娶),揭开了这一家族与山东文化世家联姻的序幕。王让的独特地位,对迁入不久的赵氏家族迅速融入当地社会、不断提高文化与政治地位想必发挥了重大的作用①据立于乾隆五年(1740)的蒙阴县薄板台赵氏谱碑记载,从明洪武初年到乾隆五年的370多年间,赵平之兄赵品在蒙阴总共繁育10代、245人(限男性),只有1名廪生、1名庠生;而同期赵平后人已产生6名进士、6名举人(不含进士及第者)。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王让对博山赵氏家族产生的积极影响。;而王氏家族勤奋、孝顺、谦逊、重教的文化传统,也对赵氏家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邑文化世家的姻亲还有“颜山孙氏”“西河翟氏”“白马张氏”。“颜山孙氏”的代表人物是九世孙廷铨(1613—1674 年),曾用名廷銈②参见李新庆:《〈颜山杂记〉校注》卷2注:“顺治十一年二月上奏,自言‘先祖父原命臣曰廷铨。迨成进士后,避明朝藩王讳,改名廷銈’,请‘改复原名廷铨’(台湾藏内阁大库档案085768-001)。《清实录·世祖实录》卷83:‘戊午,允告假户部左侍郎孙廷銈请改名廷铨。’”第45页。,字介黄、枚先、道相、次道、伯度,号沚亭、灌长氏,明崇祯己卯科(1639年)举人,庚辰科(1640年)进士,官至康熙朝秘书院大学士。《清史稿》有传。著有《南征纪略》《颜山杂记》《汉史亿》《琴谱指法》与诗文集等。据笔者初步统计,赵氏、孙氏双方嫁娶者竟有29 对之多。“西河翟氏”(西河为村名,原属颜神镇,今属淄川区)的代表人物是六世翟凤翀(1577—1634年),字尔腾,号凌玄,明万历庚子科(1600年)举人,甲辰科(1604 年)进士,官至崇祯朝兵部右侍郎。《明史》有传。著有《疏草录略》。初步统计,赵氏、翟氏双方嫁娶者也有12 对之多。“白马张氏”(传说始祖张云牵白马至颜神镇)的代表人物是四世张晓,字浴咸,号明衡,明万历庚子科(1600 年)乡试第二,丁未科(1607 年)进士,官至万历朝兵部尚书。初步统计,赵氏、张氏双方嫁娶者共有5对。

淄川文化世家的姻亲主要有张氏、毕氏、孙氏、高氏、唐氏。淄川张氏的代表人物是九世张至发,字圣鹄,号宪松,明万历丁酉科(1597 年)举人,辛丑科(1601 年)进士,官至太子太傅、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明史》有传。初步统计,赵氏、张氏双方嫁娶者共有3 对。淄川毕氏的代表人物是八世毕自严(1569—1638 年),字景曾,号白阳,明万历戊子科(1588 年)举人,壬辰科(1592 年)进士,官至崇祯朝户部尚书。《明史》有传。著有《石隐园藏稿》等。初步统计,赵氏、毕氏双方嫁娶者共有7对。淄川孙氏(所居大庄原属淄川县,今属博山区)的代表人物是孙之獬(1591—1647年),字龙拂,明万历乙卯科(1615 年)举人,天启壬戌科(1622 年)进士,官至顺治朝兵部尚书。著有《龙吟集》《懒水园集》《澄江草》等。赵氏十一世作肱娶孙氏八世琰龄女。淄川高氏的代表人物是十世高珩(1612—1697 年),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明崇祯己卯科(1639 年)举人,癸未科(1643年)进士,官至顺治朝礼部、刑部侍郎。著有《栖云阁诗》。初步统计,赵氏、高氏双方嫁娶者共有19对。淄川唐氏的代表人物是七世唐梦赉(1628—1698年),字济武,别号豹喦,官至顺治朝翰林院检讨。著有《铜钞疏》《禁籴说》《备边策》,以及《志壑堂集》《济南府志》《淄川县志》等。赵氏十三世愻(执信三子)娶唐氏八世行学(梦赉嗣子)之女。

其他山东文化世家的姻亲主要有新城王氏、临朐冯氏、历城朱氏。新城王氏的代表人物是八世王士禛(1634—1711 年),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中年自号渔洋山人。清顺治辛卯科(1651年)举人,戊戌科(1658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清史稿》有传。著有《带经堂集》《渔洋精华录》《渔洋诗话》《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初步统计,赵氏、王氏双方嫁娶者共有7 对。临朐冯氏的代表人物是六世冯溥(1609—1691 年),字孔博,号易斋,明崇祯己卯科(1639 年)举人,清顺治丁亥科(1647 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清史稿》有传。著有《佳山堂集》等。赵氏十三世念(执信四子)娶冯氏七世协一之女。历城朱氏的代表人物是朱昌祚(1627—1667 年),字云门,官至康熙朝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清史稿·苏克萨哈传》有附传。朱氏六世崇善娶赵氏十二世执信之女为妻。

有趣的是,博山赵氏与诸多山东文化世家之间,还有不计行辈的联姻现象。中国古代士族、皇室等婚姻中不计行辈的现象屡见不鲜,著名者如唐高祖女长广、安平公主分别嫁杨师道、杨思敬叔侄①分别参见(后晋)刘昫:《旧唐书》第7 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2381-2384 页。(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77-2407页;(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12册,第3641-3676页。,唐玄宗娶其祖母武则天中表兄弟杨知庆之女等。②分别参见(后晋)刘昫:《旧唐书》第7册,第2184页;(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12册,第3641-3676页。博山赵氏十二世执端、荫宣分别娶博山孙氏十世宝修、九世廷铎女,新城王氏八世士禧分别娶博山赵氏十世双美、十一世作膂女等,当亦受其遗风影响。

三、《笼水赵氏世谱》疏误辨正

远在商周时代,官修的原始谱牒即已出现。历经秦汉,至魏晋南北朝而全面成熟。唐宋以来,私修(无需官府审核)的家谱应运而生,经元明到清代而达到鼎盛。王鹤鸣先生认为,一部完整的家谱包含谱名、祖先像赞、目录、修谱名目、谱序、凡例、恩荣录、谱论、姓氏源流、世系、传记、家法、风俗礼仪、祠堂、坟茔、族产、契约、艺文、字辈与排行、领谱字号等20项内容。③王鹤鸣:《中国家谱体例概说》(1)(2)(3)(4)(5)(6),分别见《寻根》,2009年第1-6期。实际上,完全符合这一标准的家谱少之又少。《世谱》与绝大多数家谱一样,也有很多“缺项”。它只包含谱名、修谱名目、谱序、恩荣录、姓氏源流(本家族的姓氏来源)、世系、传记、坟茔、字辈与排行等基本内容,却无祖先像赞、目录、凡例、谱论、家法、风俗礼仪、祠堂、族产、契约、艺文、领谱字号等重要内容,我们不必苛求,却也感到遗憾。究其原因,既与采访困难、财力受限密不可分,也与组织者的编纂水平息息相关。例如:王荫桂修、张新曾纂《续修博山县志》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刊行,其中就有采自赵氏族人的赵执信遗像,《世谱》却未收录。再如:《世谱》共6册、359页,不设目录也给检索造成困难。

更为遗憾的是,《世谱》还存在文字脱、衍、讹与辈行混乱的缺陷,以下依次选列数条,并作简要考订。

1. 第63页14世“允录”,第71页作“允禄”。后者当讹,允录为泽实子,允禄为泽需子。

2. 第90 页18 世“建揆”,第98 页作“建楑”。前者当讹,建楑兄弟名之末字偏旁为“木”者甚多,却无一个末字偏旁为“扌”者。

3. 第102 页14 世“锦绪”,第122 页作“锦续”。后者当讹,锦绪兄弟名之末字为“绪”者甚多,却无一个末字为“续”者。

4. 第102 页14 世“绣绪”,第123 页作“维绪”。后者当讹,绣绪同父兄名“锦绪”,二者合取“锦绣”之意。

5. 第103 页14 世“縇绪”,第126 页作“瑄绪”。后者当讹,縇绪兄弟名之首字偏旁为“糸”者甚多,却无一个首字偏旁为“王”者。

6. 第119 页载16 世孔芳子一,名茳;第120 页载16 世孔谊子三,其长名茳。此处显有脱文,茳当自孔谊门出嗣,为孔芳嗣子。

7. 第126 页18 世“建洪”,第165 页作“建宏”。前者当讹,建宏子四,其长名洪钟,子避父讳,断不可以父名为己名。

8. 第141页17世“霦”之嗣子名脱,可据第175页“彭岭”名列秋茂、崧岭之间补。

9. 第151页18世“自明”后脱“出嗣”,可据家和“嗣子”自明补。

10. 第152页16世“孔”,其后当有脱文,“孔”为16世辈行用字。

11. 第154页18世“登鋕”,第192页作“登誌”。后者当讹,登鋕同父兄弟六人,另五人有四人名之末字偏旁为“金”。

12. 第173页载18世岳峰子一,名庭辉;18世建林子二,次子名庭辉。此处显有脱文,庭辉当自建林门出嗣,为岳峰嗣子。

13. 第183页20世“继鼒”相连重出。

14. 第235页16世“殿禹”,当为“树禹”之误。据《总序》,“树”为16世辈行用字,而“殿”为17世辈行用字。

15. 第256 页11 世“自诚”,当为“有诚”之误。据《总序》,11 世无以“自”字为名之首字者;有诚同祖兄弟名“有修”,同曾祖兄弟名“有僎”;“自”与“有”字形相近,易误。

16. 第271页14世“智”,第316页作“贽”。前者当讹,智同父兄名赐、赀,同父弟名贤,偏旁均为“贝”字。

17. 第301 页18 世“方”,当为“方林”之误。据《总序》,“方”为18 世辈行中字;第339—340 页“方桂”后、“方松”前有“方林”,可补。

18. 第304页16世“唯”当自东生出嗣,为重喜嗣子。

此外,《世谱》还存在体例不尽统一等问题。如:第220 页12 世“如瑚,配李氏,子二”,先叙配偶,再叙子嗣;13 世“泽煌,字芾思,子一,配周氏”,先叙子嗣,再叙配偶。又如:第222 页14 世“允亮,字贞吉,子一,配韩氏”,先叙子嗣,再叙配偶;15 世“元章,字希五,庠生,配魏氏,子二”,先叙配偶,再叙子嗣。

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苏洵的《苏氏族谱》,都是影响深远的家谱名著。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东阳曾为多种家谱撰写序跋,今存尚有15 篇之多。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论及家谱重要地位时说:“夫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①《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章学诚遗书》卷14,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页。近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梁启超分析家谱独特价值时又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②《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史学、方志学、地理学、传记及谱牒学》,梁启超著;夏晓虹,陆胤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95页。他还深情地展望了家谱研究的光明前景:“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③《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史学、方志学、地理学、传记及谱牒学》,梁启超著;夏晓虹,陆胤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395页。近百年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海量家谱的陆续发现以及《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国家谱总目》等大型家谱目录的编纂完成,分门别类整理研究重要家谱的条件也日趋成熟。

猜你喜欢

博山赵氏家谱
博山琉璃研究综述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赵氏孤儿》的改编与创新——从元杂剧到电影
原乡(外二首)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A new specie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genus Opisthotropis (Serpentes: Colubridae: Natricinae) from western Hunan, China
赵氏孤儿
赵氏的祖先造父
三姐:博山下的白兰花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