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耕读教育现状描述·体系构建及对策分析

2024-01-03彭万勇范晓谷继建张锐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24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体系

彭万勇 范晓 谷继建 张锐

摘要新时代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人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传承上千年的耕读教育不仅塑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视野和格局,而且作为重要文化遗产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学校教育应传承耕读精神“耕”而“养生”“读”而“明道”,不断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耕读文化及耕读教育文献梳理开篇切题,论及学校耕读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认为学校耕读教育存在认识缺位与实践存在困境两大问题,并分析显示系耕读教育价值被低估、耕讀教育传承创新不够及耕读教育制度未建立健全三大原因导致。在此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耕读教育内容设计、环境条件构建及评价机制三方面设计了新时代学校耕读教育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耕读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23)24-0269-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4.057

Current Situation Descrip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School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PENG Wanyong1, FAN Xiao1, GU Jijian2 et al

(1.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ongqing 402160;2. Chongqing Communications Vocational College, Chongqing 402247)

AbstractIn running schools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always keep in min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strengthen the posi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country, take cultivating people as the core and building morality as the foundation,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who shoulder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Farming and reading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poetry and books have a long history”. The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heri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s not only shaped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vision and pattern, but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resource for exploring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school education should inherit the spirit of cultivation and reading, “cultivation”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reading” and “enlighten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e and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beauty and labor.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literatur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culture and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 school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re are two major problems in school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the dilemma of practic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value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s underestimate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s not enough, and the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system is not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 On this basis, based on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this paper designs the school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 from three aspects: the design of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cont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Education system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继印发,均要求组织开展耕读教育,并明确要求涉农高校组织开展好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原因在于“躬践农桑”与“耕耘经史”作为乡土中国的生活图景与文化基因,在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塑造了炎黄子孙的精神、视野和格局,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更成为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不仅涉农专业大学生有必要习得耕读文化,非涉农专业大学生及中小学生也有必要开展耕读教育,这不仅是最大化形成大学生服务“三农”引培力,汇聚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磅礴力量的关键,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为国育人为党育人系列精神的重要抓手。

1文献综述及研究路向

1.1文献综述

1.1.1耕读文化。《围炉夜话》有云,“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可见“耕读文化”是农事耕作与读书识字相结合的文化传统。具体而言,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明之根、传统社会发展之基,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影响了中国农学、中国科学、中国哲学,使知识分子思想接近人民,养成务实的作风[1-2],进而有助于教化群众,凝聚人心,淳化民风,繁荣文化,尤其乡村振兴需要深挖耕读文化价值[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1.1.2

耕读教育。内生于耕读文化的耕读教育起源于春秋战国,代表人物是楚人许行。《孟子·滕文公》记载:“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腾……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许行提倡人人自食其力,开创了我国半耕半读教育形式,在两千多年发展历程中,耕读教育既促进了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培养了众多知书达理的农民,形成了国人特有的民族品格。故而“耕读教育”亦耕亦读、耕读并重、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情怀使命、价值追求、内外兼修、生命与人文艺术的终身教育,不仅演绎构建了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也培养孕育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和价值理念,其蕴含的精华对于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价值独特而重大[4]。

1.1.3现代转译。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耕读教育入课堂,必须实现其内涵外延的现代转译。林万龙等[5]认为,耕读教育应实现3个现代转译,一是开展以知农爱农为前提的农耕劳动,二是实施以学农为农为目的的精神激发,三是推动以强农兴农为使命的农业现代化探索。就如何实现现代转译,一类观点认为既需要开展劳动教育,也需要实施文化教育,更需要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科技探索与科技教育[5-6]。此外,还需要在耕读教育制度建设上实施改革,如文丰安[7]认为,既需要健全新耕读文化行政管理机制,也需要营造浓厚的新耕读文化景点保护和开发氛围,还需要挖掘新耕读文化特有价值,协调耕种利益关系,共建新耕读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外也有学者从耕读教育实施的原则、课程体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8-9]。

1.2研究路向

一是系统梳理学校耕读教育现状并分析关键制约因素,以判断学校耕读教育培养体系创新改革的未来方向;二是揭示耕读文化新时代价值现代转译机制及模式,科学设计学校耕读教育体系;三是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耕读教育创新发展政策保障体系。

2学校耕读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2.1现状调查

2021年8月,就耕读教育情况面向重庆、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辽宁、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西、新疆、内蒙古、天津、浙江等地共107所大学(占比59.81%)、中学(占比14.96%)、小学(占比25.23%)开展问卷调查,汇总结果。

2.1.1学校耕读教育认识缺位。尽管耕读教育具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化劳动教育的属性,加之耕读教育已传承上千年,且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耕读教育”要求,但问卷调查显示学校耕读教育认识存在明显缺位。没有开展耕读教育的学校在认知上显著落后于开展耕读教育的学校(P=0.000<0.01),表征为75.7%的学校没有开展耕读教育,而最主要的原因是没听说过耕读教育(占比64.2%)。不仅如此,没有开展耕读教育的学校明显感觉教学压力大无法顾及耕读教育,这与开展了耕读教育的学校存在显著性不同(P=0.000<0.01,差距为-0.220)。此外,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成为驱使学校进行耕读教育的动力,23.46%的学校没有开展耕读教育是上级主管部门没要求,没动力,這与开展了耕读教育的学校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1)。耕读教育开展方式认知欠缺和对耕读教育的价值认知不足也是区分学校开不开展耕读教育的主要原因,表征为这两类学校在不知道怎么开展(P=0.000<0.01),多此一举,完全没有必要(P=0.000<0.01)存在明显差异。结果分析表明,耕读教育认知或缺、教育部门统一规划或缺及教学压力大等原因综合导致学校耕读教育认识缺位。

2.1.2学校耕读教育实践存困境。新时代开展耕读教育,不仅可以作为净化人的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手段,还可以作用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因此必须在明晰耕读教育传统价值的基础上,为新时代学校耕读教育实践开辟新路径。根据调查结果,开展耕读教育的学校与没有开展耕读教育的学校在专业教师(P=0.000<0.01)、固定的课时(P=0.000<0.01)、专门的教材(P=0.003<0.01)、完备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P=0.006<0.01)、丰富的耕读校园文化建设(P=0.001<0.01)、充足的耕读教育保障(P=0.003<0.01)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耕读教育系列条件(如教师、教材、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开展耕读教育实践的关键。反观现实,开展过耕读教育的学校中有专业的教师的占比42.31%、有固定的课时的占比50.00%、有专门的教材的占比30.77%、有完备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的占比26.92%、有丰富的耕读校园文化建设的占比38.46%、有充足的耕读教育保障的占比30.77%。在没有开展耕读教育的学校有33.33%是因为缺失耕读教育系列条件(如教师、教材、校外实践基地),这表明条件保障的或缺是学校耕读教育实践存在困境的重要原因。

2.2问题分析

2.2.1耕读教育价值被低估,引致部分认知形成误读。鉴于传统认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脸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辛苦,加之农业生产挣钱少效益低等问题,在现代人心中,农耕渐次成为厌恶的劳动,进而延伸引致耕读传家被定义为古代社会的家训,误认为现代社会不需要了。实则,耕读教育无论古今中外均是物质与精神自足的诗意生活,更是长久治家治国的秘诀,尤其耕读教育不仅是集知识和科技的教育,更是以心传心修德开慧的文化传承教育;是身心灵一体的全生命教育,更是新时代做人之根、爱国之本、智慧之源的教育,尤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更是具有重新定义中国乡村价值和未来的重要功能。

2.2.2耕读教育传承创新不够,引致“最后一公里”形成肠梗阻。耕读教育既是老传统更是新事物,起源于春秋战国的耕读教育,在2000多年的传承中已深深镌刻在中华文化基因里,成为中华文明延续的“密码”,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古人“晴耕雨读,昼耕夜读”的耕读方式,以及耕读文化内涵外延未能与新时代价值内涵意蕴有机结合,导致耕读教育没有实现其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渐次偏离了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实际上,只有开辟了新时代耕读教育实践新路径,耕读教育才能焕发新价值,发挥育人新功能。

2.2.3耕读教育制度未建立健全,引致学校教育动力不足。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及《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先后做出了开展耕读教育的要求,除了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及至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及通知外,目前教育系统尚未出台实施耕读教育的通知,可操作性的耕读教育实施规划或指导纲要更为缺失,也没有正式的文件要求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因此制度的或缺引致学校耕读教育动力不足,以及部分学校认知上亦存在缺失,耕读教育开展自然差强人意。

3新时代学校耕读教育体系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教学思想,它是基于行为主义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对学习内容进行审视的一种学习理论,这一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最终确实可以有效地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10]。但由于国情的不同,何克抗[10]认为建构主义存在主观主义认识论和片面地以学生为中心瑕疵,中国化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该建立在“主客观统一”认识论和“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基础上(新型建构主义)。基于此,该研究运用“新型建构主义”理论搭建新时代学校耕读教育体系。

3.1耕读教育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校耕读教育教学内容体系需要依据学段、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以高校非涉农专业举例说明。首先,培养目标不仅需要具备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基础,较强的专业实践、管理与协调能力,及自主的、终身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尤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强农兴农”学习目标的培养,全面厚植“三农”情怀,助力“三农”,扛好“三农”时代重任。

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有交叉有关联,是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耕读教育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标准及学时必须遵循劳动教育有关要求,即要遵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规定: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表1)。

3.1.1耕读教育理论模块。除开设“三农”国情教育课程外,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形势政策)中,要有机增设耕读教育模块,职业院校耕读教育理论设置不低于8学时,本科院校耕读教育设置不低于16学时,教育学生普及通用耕作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科学的劳动观,认知上与传统耕读文化实现无缝对接。

3.1.2耕读教育实践模式。要结合学科特点,明确依托课程,设置生产劳动理论及实践教育,主要与实习实训、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相结合开展各类生产劳动教育实践,要学习农耕知识体验生产过程,更要注重分析相关劳动形态发展趋势,强化劳动品质培养,职业院校耕读教育理论设置不低于8学时,本科院校耕读教育设置不低于16学时。

3.1.3耕读教育服务模块。建议人才培养方案的素质拓展学分部分,增加“耕读教育”内容,明确要求学生每学年须完成不低于4学时“三农”服务性劳动实践,必修但不计学分,可以是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是研习调研,但应侧重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1.4耕读教育课程思政模块。全方位开展耕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巧借课程思政,把耕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之中,充分挖掘耕读教育元素,注重服务“三农”导向性认知的树造,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

3.2耕读教育环境条件设计

3.2.1耕读教育内容“实”起來的途径。耕读教育内容“实”起来,就是指耕读教育必须实现“课程设计及内容安排”要与“学生及社会需求”“教学方法与教育模式”及“实践平台与基地资源”多元协同,切忌空洞呆板的理论说教。一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精准靶向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等时代任务,阐释耕读教育实践、劳动技能、劳动观念等方面的时代内涵;二是要指导学生开展“三农”社会实践及调查研究,让学生深入农家院坝田间地头,广泛开展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培训、群众性娱乐活动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村生产生活问题调研解决、大政方针宣传解读,以及身体力行躬耕田野,让学生流流汗、尝尝苦、体验农耕,感悟“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三是要开展读经典活动,既要引导学生习得传统农耕精华,在《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等著作中感悟先民智慧,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等文献中体悟领导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情怀,更要学习理解国家“三农”政策,建构政策思维,在人文素养上获得升华,确保学生人文素养“丰”起来;四是开展大美河山、农业资源、先民农业智慧及“三农”现状知识讲授,让学生在“北麦南稻、绿洲红壤、牧场果园、梯田平川及与之相应的农牧方式、作业周期、除病防灾等不同地域上各种形态的农事表现和过程[11]”中感悟农业之美,在刀耕火种、鱼鹰捕鱼、采莲摘茶等劳作中学习先贤智慧,在农业无人为继、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状中忧思“三农”,在农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思考“三农”未来,将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进而让耕读教育内容在实践农耕、诵读经典、科学调研、活动开展中“丰”起来。

3.2.2耕读教育形式“丰”起来的路径。耕读教育要达成寓教于乐且知行合一,必须在教育教学途径上做到“教、学、做”合一,如建设农耕基地、课程开发基地、研学基地于一体,此外在方法上要实现“德、才、识”合一,即要将耕读教育作为德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从管理上增加师生参与、体验的平台和领域,形成制度上的常规,在校园环境中增加耕读文化的因素。一方面课程设计及内容安排要紧扣“三农”现状及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精准问题与需求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及内容。尤为关键的是耕读教育内容设计要契合学生及社会需求,如结合田野调查、“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充实基层团组织“百人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校外耕读教育办学资源,开展种植劳动技能实践(如无土栽培、堆肥制备、无人机施肥等)、园林劳动技能实践(如插花艺术、园艺培植等)、动物科技劳动技能实践(如动物饲养、品种改良、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食品劳动技能实践(如农残检测、食品制备等)、创意农业劳动技能实践(如秸秆手工艺品编织、创意农业模式构建等)以及公益劳动技能实践(校内公共教学场所清洁卫生、农用残膜、农药包装物回收、节约粮食公益活动等)等具体形式的耕读教育,切实深化学生“三农”国情教育、认知教育、知识教育,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另外,耕读教育还需要充分高效利用校内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形式各异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一是充分利用第一课堂,将耕读之美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开辟课程思政的拓展领域。二是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系列课程,开展“三农”国情教育,侧重于“三农”历史、现实及未来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讲解,吸引一大批大学毕业生愿意选择务农兴业,愿意将青春书写在希望的田野上,愿意为农业农村发展添砖加瓦,培养学生服务“三农”志趣。三是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开展耕读教育系列活动,营造耕读教育氛围。

3.2.3耕读教育载体“多”起来的路径。耕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耕”需有可耕之“地”(躬桑田地、研学基地),“读”需有耕读之“所”(课堂安排、活动载体、耕读阵地、保障机制),才可能硬件建设达标准,软件建设成体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类载体建设:一是“校内载体”,如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载体,辅导员周末思想政治课教育载体,校园文化长廊、食堂、学生宿舍等基础载体,校园运动场、文化广场、校园“开心农场”等补充载体。二是“校外载体”,如寒暑假“三下乡”“夏令营”“第二课堂”等活动载体,以及深入农村开展古村落考察、现代农场考察、农业产业调研和社会调研、体验农事生产等研学实践。三是“网络载体”,如利用好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校园抖音等新兴阵地,以及开设耕读教育专题网站,探索开发耕读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打造耕读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微课、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耕读教育课程等,实现耕读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耕读教育教学的质量[12]。

3.3耕读教育评价体系

将耕读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实际表现,对耕读观念、耕读能力、耕读精神、耕读习惯和品质等耕读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收集整理相关制品、作品等,选择代表性的写实记录,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具体而言主要有四个评价维度:

3.3.1方向维度。指是否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耕读教育,耕读教育是否坚持对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否坚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强农、兴农和知农、爱农情怀,矢志不渝将毕业论文书写在希望的田野上。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们的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3]。可见,高等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具体到教育各个环节就必须无条件地充分自觉地扛起这面大旗一以贯之。耕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自然在各个向度上要始终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组织好、开展好理论及实践教学,将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入传统耕读文化肌理,建立马克思主义在耕读教育领域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进耕读教材、进耕读课堂、进耕读实践,以及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耕读教育、解读耕读教育、引领耕读教育,实现传统耕读教育及其文化的迭代、转译及创新,确保学校学生将耕读文化转化为清醒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服务“三农”的行动力,以此在乡村振兴着力推进的当下确保耕读教育更富有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

3.3.2

过程维度。指考察在耕读教育过程是否形成“顺应自然农事节点的生命成长抚育与欣赏”和“实践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内容的两大系列课程体系,并形成知识化体系化的教学。首先,耕读教育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延续了上千年的学科,但受时代的局限,在其在千年延续中没有体系化地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学科课程体系”及“学科培养计划”,但现代教育及至新时代开展耕读教育却必须完备构建其学科微观及宏观架构。现代学科知識图谱表明,一个学科应有一个知识体,一个知识体描述了一个学科的知识内涵。因此,是否完备地系统化地梳理耕读文化知识,并予以新时代新内涵的解读,是判断高校耕读教育能否成为一个学科的基本标准。其次,是否严谨定义耕读课程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确定各单元应覆盖哪些知识主题,相互间又是否明断其内在逻辑与关联,以及学校耕读教育师资、设施、学生及机制等情况,需要从理论的高度予以关切。培养计划包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对象属性、理实区划及评价标准等内容,耕读教育只有各部分体系完善才能学科成体系。

3.3.3转化维度。考查学生对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传承情况,以及合理应用到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之中的情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据此,大学的宗旨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微观层面彰显光明的品德,实现个体的发展;二是宏观层面使社会至于完美道德之境,推动社会的发展,简言之就要实现知识文化及品德的传承与转化。耕读教育根植于传统优秀耕读文化之壤,既要通过耕读研习净化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达成文化对精神的优化;还要厚实学生文化底蕴、开阔视觉眼界而服务乡村发展,实现精神变物质的转化。只有有效构建了两个“转化”并达成了转化效率,耕读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才是为新时代所需要的教育,才可能为民众所接受。

3.3.4服务维度。就是指把组织和引导学生“劳动、艺术、体育、活动与服务”实践情况作为衡量标准。新时代高等教育“耕”或“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或路径,成功引导大学生服务“三农”,躬耕农桑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才是目的。城镇化虹吸致农村质量型人才单向流失问题严峻,务农兴业主体意识缺乏致“离农”态势加剧,以及乡村人才引培资源离散,是当前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然之境,成为农村人口“老龄化”、乡村“空心化”、家庭“离散化”的根源,是由此引发的乡村资源面临着塌陷性衰败化困境的主要诱因,因此对学生服务“三农”的引培是关键,而且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学校开展耕读教育就是要构建起优质大学毕业生服务“三农”的正向引导体系,成功构建起学生热爱“三农”内在品质,而成功引培则尤为关键。

4对策建议

基于耕读文化显著的东方意味,由耕读文化衍生的耕读教育也具有明显的东方属性,因此国外关于耕读的研究偏少,但也有诸如丹麦的民众教育、美国的“乡村生活会议”等类似“劳动教育”较为接近。国内尽管耕读教育源远流长,但新时代如何实现耕读文化面向现代教育的转译,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尤其乡村人才振兴如何进一步发挥“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价值,引导一大批大学生躬耕农桑,破解农业无人为继难题,还需要强化耕读教育原则、路径和教学体系的探索,以及需要把耕读文化与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达成“以文化人与以文育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但理论及实践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4.1出台《大中小学耕读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建议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的重要论述,并结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试行)》《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大中小学耕读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将耕读教育作为大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议“纲要”明确耕读教育性质和基本理念,耕读教育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学校耕读教育规划和实施、耕读教育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

4.2指导大中小学校建立耕读教育理论及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要立足大中小学校各学段差异及专业课程性质的不同,将耕读教育课程合理化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明确各学段耕读教育总学时及周学时,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课程内容及课程开设具体呈现形式;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及时组织一批业界专家学者,围绕耕读教育性质、基本理念及“三农”发展现状及趋势编制耕读教育系列规划教材,并注重与中小学统考科目及高等学校专业必须课的协同衔接,注重大中小学各学段耕读教育的连续性(如小学生偏重耕读文化的认识、理解及热情的培育,中学生偏重耕读文化传统的习得,并增强其耕读意识,大学生既要偏重耕读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传承,更要引导其服务“三农”躬耕田野),同时鼓励探索开发地方和校本相关教材,补齐耕读教育地方性差异及适应性,以此发展耕读教育的个性化教育。

4.3建立健全学校耕读教育质量评价及激励机制

一是建议把耕读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督导结果作为衡量学校及地方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二是建议将耕读文化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生耕读教育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三是建立健全耕读教育激励机制,面向学校及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励申报中将耕读教育教学成果纳入评奖范围,激发广大教师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面向学生将耕读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记入档案,将各学段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升学、就业的重要评价指标。

4.4营造耕读教育校园文化

耕读教育必须充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才能涵育耕读精神,一是建议学校成立经典研修“耕读书院”、耕读社团、耕读书社等耕读教育组织机构;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如开设“耕读第一课堂”、耕读文化艺术展、组织开展诵读经典活动,开展耕读假期夏令营等;三是完善耕读文化阵地和荣誉奖励体系建设,如创办耕读刊物,开设耕读网站等。

4.5建立健全耕读教育保障机制

一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耕读教育教师各方面待遇与其他专任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健全校本师资与社会延聘师资不同场域实践、交流机制,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校各学段耕读教育师资共享机制;二是丰富和拓展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议认定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博览馆、农业科技馆作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各类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改造优化校内实践基地、场所和平台,建好配齐耕读教育实践实训基地,丰富耕读教育资源;三是建立耕读教育经费可持续投入机制,即建议统筹划拨耕读教育专项补助资金,并建立公用经费开展耕读教育的机制,以保障耕读教育条件建设支出。

参考文献

[1] 邹德秀.中国的“耕读文化”[J].中国农史,1996,15(4):61-63.

[2] 祁红亭.弘扬耕读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1(4):140-145.

[3] 李任,姚伟钧.传统村落视域下耕读文化发展初探:以黄陂大余湾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农史,2017,36(4):93-101,92.

[4] 陈弘,吴波.新发展格局下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教育路径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5):79-85.

[5] 林万龙,崔情情,何志巍,等.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特色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1(4):6-9.

[6] 青平,吴晓斌,刘震.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现实价值与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6):1-9.

[7] 文丰安.新耕读文化的现实困境及发展途径[J].重庆社会科学,2017(8):102-108.

[8] 李丰生.新时代的耕读教育不能只是一时之谈[N].光明日报,2021-03-16(13).

[9] 沈月娣,楊平.乡村振兴背景下耕读教育的时代意蕴及其实施路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4(3):44-50.

[10]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12-16,71.

[11] 朱朝枝,曾芳芳.农业多功能性与产业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134.

[12] 章君,李勋华.开展耕读教育要利用好“三个阵地”[N].重庆日报,2021-03-18.

[13]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94.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体系
翻转课堂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模式的构思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高校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描教学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