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粤古驿道“咸水歌”的民歌艺术特征研究

2024-01-03张霖

艺术评鉴 2023年19期
关键词:咸水歌文化艺术

张霖

【摘   要】“咸水歌”是岭南人“古越遗韵”乡音乡情的“活化石”,南粤古驿道赋予“咸水歌”交错共生的文化艺术特质,它们共同成为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南粤古驿道“咸水歌”的地域人文特征、音乐艺术特征、文化功能特征三个维度,对其承载的民歌传统音乐文化特质进行品鉴分析,以更好地发掘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南粤古驿道  咸水歌  文化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19-0110-06

“咸水歌”,又称疍歌、蛮歌等,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河网交错地带,是常年漂流于水上的居民(也就是疍家)的一种歌谣。疍家是一个古老的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地区,他们通常以舟为室、以海为路、以渔为业。“咸水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加之依水而居,进而在浮家泛宅影响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质,成为中华母语文化传承中不能忽略的优秀因子。2006年广东“中山咸水歌”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海南“三亚疍歌”也被列入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为“咸水歌”的保护、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咸水歌”在历史、社会、民俗、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艺术文化是研究岭南沿海地区民歌史和中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对于民俗音乐创作和丰富群众生活也有着重大意义,而南粤古驿道与“咸水歌”的传承发展具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和联动关系。本文旨在深度发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咸水歌”的民歌艺术特质,并与南粤古驿道这一岭南历史文化传承空间载体有机结合,进而更好地让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一、南粤古驿道“咸水歌”形成的背景

人文艺术特质通常展示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南粤古驿道“咸水歌”是广东的本土音乐,一腔一调都充满浓郁的岭南风味,散发出独特的地域人文艺术气质。

(一)兼容了疍民的“内敛”性格与“外放”情感

“咸水歌”源自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交流和民俗活动中的即兴创作和吟唱,是疍家人在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中生成的一种文化事象,是疍民对生活习俗、节日礼俗、信仰仪俗进行提炼、萃取后的声音化改造和表达。由于疍民长期生活在海上,生活空间相对闭塞,族群相对独立,与陆地上几乎没有交流,因此造成疍民“内敛独立”的性格。但“岭南歌乐,本源于水上民歌”,疍民天生喜爱唱歌,几乎“有咸水的地方就有咸水歌”。在歌声中疍民得到灵魂的解脱,在流淌的音符中散去心中的阴霾与苦闷,“咸水歌”是疍民生活的“调味剂”。

同时,“咸水歌”表达了疍民与人交往的渴望。“哥”“弟”“妹”等称呼同时出现在歌头与结尾在中国民歌中非常少见,这是“咸水歌”的一大特色。这些称呼与歌词本身没有太大的联系,只是疍民口头习惯所致,但这些称谓性衬词的大量使用,显得“咸水歌”亲切动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低下的社会地位使疍民心存压抑,难以与陆居人来往,生活圈子显得狭小而孤立,他们渴望与人交往,造就了他们真挚而质朴的情感。因此,疍民这种“内敛独立”性格与“即兴外放”情感抒发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水文化,一条以岭南主要江海水域为主的民歌“色彩带”。

(二)渗透出“古越遗韵”乡音乡情的魅力

“咸水歌”是疍家人赓续传承的岭南音乐文化瑰宝,是岭南民歌的代表歌种之一,无论是歌词、旋律还是语言,都体现出岭南传统文化特色。“咸水歌”跟随着疍家人在广东中山、江门(新会)等地传唱,向东南至福建沿海,向西南到广西北海一带,再往南到雷州半岛和海口、陵水、三亚等地。田野调研发现,沿海各地的“咸水歌”一脉相承,只是一些腔调和唱词呈现出不同特色,从而形成了鲜明的“粤语+X”模式。

“咸水歌”的流传区域主要是五大粤方言及其民歌创始地之一的“粤海粤歌区”。此区域的“咸水歌”使用粤方言中的广州方言演唱。史料研究表明,早在疍家先民融入南越时,就参与了粤语粤歌的创造;粤语“咸水歌”的原创者、传承者主要就是疍家人。因此,使用粤语方言的“咸水歌”也保留了大量古代词语,如“食”(吃)、“饮”(喝)、“滚水”(开水)、“俾”(给)等,语法上也有“倒字”的现象出现。这些独特的方言使“咸水歌”保留了浓郁的古越味。同时,粤语方言发音复杂,“咸水歌”中含有较多的装饰音,这主要是为了达到歌词发音更准确的目的。例如“子”字通常唱为123三音,“妹”唱为23两音。

(三)蕴含着与古驿水道“文化共生”的变迁

南粤古驿道承载了岭南地区历史发展的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不仅具有政治、商贸功能,也推动了沿线地区传统文化的交流与扩散。从“咸水歌”的发展历程来看,活跃的疍家文化为“咸水歌”沿着古水道传播创造了条件。疍民们过着以渔为生、舟楫为家的生活,沿着古水道一路迁移,也将疍歌一路传唱。“咸水歌”的主要传播路径便是依托古水道的开放性,由疍民沿水而居不断在民间流传。随着历史的变迁,“咸水歌”的内涵与形式不断衍生,以新的面貌、借助新的交通路径继续传播至其他地区。这种“古驿道—个体与活动—民俗文化”的植入、演化和传播交流的过程,正是古代非物质文化传播的基本路径之一,也是“咸水歌”与古水道相辅相成的“文化共生”独特人文气质的由来。

经史料考证,当年由疍家创作兴起的“咸水歌”,确实是随着疍民的迁徙,顺着古水道一路迁移,并在沿途的水岸地区传播开来。有学者从音乐生态学视角研究发现,除了北江—珠江口古驿道上的中山“咸水歌”以外,西江古水道和肇雷古水道的其他地区也存在同属于“咸水歌”的民间音乐活跃地。典型的例子,如肇雷古水道上的阳江“咸水歌”(又称阳江渔歌),一直活跃在闸坡、东平、溪头、沙扒等几大渔港区,是当地沿海地区具有1400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民歌。它们与中山等地的“咸水歌”在音樂风格、调式、表意和形式等多个方面均有共性。

二、南粤古驿道“咸水歌”的民歌艺术特征

“咸水歌”的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包括拥有基本内核的音乐原体、负载民俗内容的民俗特色,以及影响艺术特色形成的外部人文地理环境。

(一)音乐原体方面

1.“咸水歌”具有多元的音乐文化形式

“咸水歌”歌曲内容可分为儿歌、生产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叙事歌等几大类。“咸水歌”的音乐引子较少,一般清唱无需伴奏;为了引起听者的注意,每句唱腔开头,都有一句特别的“呼语”,如以“哥兄呀”“细妹呀”等口语来起调。“咸水歌”按乐句结构分类,有以四句为一乐段的复乐段体,也有由上句和下句组成的单乐段体。按演唱形式分类,有合唱、独唱、对唱等。具体歌种有叹调、哥兄调、众人调、先姐调、媒娘调、堂枚调、哭嫁调、哭妈调、万寿歌、索罟调、小船调、花笺调、嗳仔歌等十几种,其中以众人调、叹调、哥兄调、堂枚调等几种最为常用。

2.“咸水歌”具有强烈的水歌情感基调

虽然“咸水歌”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但其基本功能在于以歌传情,情歌催生了“咸水歌”的音乐原体特色。民国《南风》杂志中有这样的描述:“每逢中秋那日,就见有许多青年的男女,泛一叶扁舟,往来明月平波间,唱那个‘咸水歌,互相酬答,借此结合。”《联华月刊》中《疍家》一文亦有类似表述:“疍家人是很浪漫的,在于清风明月之夜,时常听见他们长声袅袅地唱着一种情歌,叫做‘咸水歌的。”“咸水歌”这种浪漫情歌的表达形式,与彝族“跳月”、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中的情歌功用相同,在青年男女互表情愫、传递情感中架起了一座“鹊桥”。又由于疍民浮水而居的特殊环境,造就了“咸水歌”特殊又强烈的水歌情感基调。

3.“咸水歌”具有五声徵调式固定旋律

“咸水歌”的基础音调,大多数建立在徵调式五声音阶基础上。在传承的过程中,经过不同人的理解和口误、耳误等原因,有些音会发生变化,偏离原本的音高,因而产生六声或七声音阶,但主要都是五声徵调式。例如《钓鱼仔》、新腔“咸水歌”《劈山引水吐明珠》《送郎一条花手巾》。“咸水歌”中间的旋律部分是围绕2、5两骨干音展开发展的,一般“依字行腔”。但是有时随意所唱的歌词与“咸水歌”的固定特性音调相冲突,在这个问题上,疍民则会舍弃字调,服从特性音调,也就是依声唱字的处理方法。由于字调与音调不一致,也容易造成“倒字”现象。正是由于这些依声唱字的处理方法,保持了“咸水歌”区别于其他民歌特有的曲调曲风。

4.“咸水歌”具有即兴灵活的表现形式

“咸水歌”主要表现为即兴而唱,歌者见人唱人、见物唱物,托物起兴、即景生情,其基本旋律也随意性很大,没有很明显的力度对比,也没有很严密的节奏。旋律、节奏、换气口、速度等按歌者的心情以及理解,都有不同的变化。由于歌者是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人,所唱的“咸水歌”会因对生活的不同理解而演绎出不同的旋律变化,也自然体现出各自的音乐差异。例如,中山“咸水歌”的常用曲目《对花》,与北方“对花体”民歌的问句方式明显不同的是,以对歌者相互之间的称谓和旋律进行,如仅“妹好啊咧”“弟好啊咧”就出现了四次,再加上衬句,大大增加了它特殊的即兴色彩。同时,由于其节奏自由,经常变换拍型,并常有活动句,从而导致同一首歌每个人唱法各有不同。因此,“咸水歌”具有口语化特征明显、即兴性强、按特定格式运用呼语和衬词、具有咏叹风格等特征。这种传统唱法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民俗音乐方面

1.“咸水歌”歌词的民俗特色十分突出

“咸水歌”歌词的格式近似竹枝词,一般为七言四句,常采用比興、对偶、镶嵌、借喻、双关、谐音、排比、重复、夸张等修辞手法;歌词内容可分为情歌、劳动歌、仪式(婚、丧、祭祀)歌、生活歌、时政歌等,表现出来的内容是历史人文、海上风光、劳动情景、生活百态、美好爱情、祭祀礼仪、传说故事和时政风云等,反映出多姿多彩的民俗内容。疍家人的“咸水歌”出海捕鱼时唱、亲戚朋友相聚时唱、织网聊天时唱,每逢过节、祝寿、结婚时也唱……其中,以情歌、劳动歌和仪式歌所占篇幅较多,涉及内容比较广。“咸水歌”在疍家民俗文化中的充分参与和融入,使其成为研究疍民生活的重要元素,形成特有的民俗音乐景观。

例如,疍家人有一个独特的嫁女习俗,就是婚前新娘必须唱“叹家姐”来“哭嫁”。例如,《叹亲娘》中姑嫂是对唱“叹家姐”的主角,表达的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由小姑来唱《叹家兄》《叹家嫂》,主要是希望大哥、大嫂好好照顾爹娘;由大嫂来唱《叹姑娘》,歌词主要是劝教新娘,希望她嫁人后可以好好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哭丧、哭嫁使用的是具有音声表层意义的“哭音”;婚礼中“辞娘”“骂媒”以及祭祖先神、海神时使用的是具有叙事风格的“喊叹”;节日、恋爱、斗歌等场面表达出的情绪高昂、气氛欢腾的“唱”,呈现出从庄重到娱乐、从娱神到娱人的声音递升性变化。

明末清初岭南学者屈大均在《阳江天妃庙碑》中有对广东阳江疍家人祭妈祖场景的描写:“在阳江者,亦行祠之。一据北津要害,而绾毂端州之口。海泊往来,皆虔备牲醴以祈然……二月二十三日为神诞日,土人歌舞婆娑,报赛犹盛。”这里记录的是疍家人祭祀祖先神妈祖的宏大场景,其中“歌舞婆娑”一词便很好地说明了“咸水歌”的信仰仪式功用。

又如,高堂歌是水乡人们在新人结婚时唱的一种贺婚歌,是“咸水歌”的新体。与陆居人不同的是,疍民的婚礼包括出阁前、迎亲、拜堂等都是在艇上举行的。婚礼当天,婚船被装饰得异常华丽,万艇千帆浩浩荡荡,连成一片,热闹非凡。亲人们多演唱“高堂歌”以歌祝贺新郎,这种仪式就叫“坐高堂”。高堂歌种类多样,按照内容分类,包括各种颂赞歌、叙事歌和情歌。高堂歌除了唱婚姻之外,还有唱生产劳动的,并不局限于在婚礼中演唱。

2.“咸水歌”衬词衬腔的民间唱法独具特色

“咸水歌”的衬词使用频率很高,在歌的开头、中间、结尾处都可见到衬词的出现。“咸水歌”的衬词与实词夹杂使用,使用量非常大。衬词包括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等。在珠江口一带的“咸水歌”中,语气词、称谓词占多数。语气词中包括啊、哪、啰、呀、嗨、哩、嗬、哟、呵、嗳、咧、又、就、呢等;称谓词包括哥、好哥、哥兄、弟、好弟、妹、好妹、姑妹、有情阿妹等。而“姑妹歌”正是由其“姑妹”的衬词而命名的。

例如,中山坦洲“咸水歌”就广泛运用三种类型的衬字衬词作为特有的表达手段。一是语气衬词。其发挥的作用就类似于文学中的感叹词、助词、连词,如:呀、阿、啰、哩、嗨、咧等。这类衬词在坦洲“咸水歌”中极其普遍,几乎每首歌中均有出现。二是重复衬词。这种是根据音乐表现需要,将原词中某些字、词加以重复,自身并不独立表示意义的衬词。三是惯用衬词。这类衬词通常是一个固定的词汇,仅充当实词的装饰。这些衬词不仅渲染了气氛,加强了语气,也使“咸水歌”的地方特色更加浓郁和突出。

在衬腔方面,“咸水歌”则通常止于语气性衬词。“咸水歌”旋律结构大多是半终止,有时甚至是全终止,以徵调式中最不稳定的3结束,句尾通常以5为尾音拖腔而划至3。这是由演唱习惯所致,3从5下滑而来,作为一个装饰音存在。由于“咸水歌”很多是应用叙事歌曲的演唱形式,通过男女对唱问答来完成,因此最后的落音一般不稳定。其目的就是要让对方接上去再演唱,从而达到稳定。对方唱完以后又想要对方再接唱,最后落音就落在不稳定上。“咸水歌”这样反复相互问答的演唱,就演变成由“徵”调式中极不稳定的3来终止結束。总体来看,徵调式的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以上衬腔形成了“咸水歌”独特的民歌唱法。

(三)以水为镜的艺术感染力

“咸水歌”以“水”为境的文化特质,激发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自古以来,疍家人沿着古水道以舟为家,随着商贸往来、渔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不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上,开始在珠江口西岸的顺德、中山、珠海等沿海地带和河网地带散居。因此,这些疍民所创作出来的“咸水歌”与南粤古驿道的古水道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共同体”关系。清代《广东新语·诗语·粤歌》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道光二年版《阳江县志》记载:“婚娶率以酒相馈遗,妇子饮于洲岸,是夕两姓联舟,多至数十艇,庚唱迭和以为乐。”这些史料证明了明末清初“咸水歌”就已在沿海地区十分流行。因此,“咸水歌”作为区域性特色地方歌种,跟它产生的特有区域外部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以“水”为芯织罗而成的人文环境和古驿道地理环境,成为“咸水歌”重要的外部环境特色。

例如,易使“他者”将“咸水歌”与渔歌、船歌、水歌关联到一起进而衍生出秀丽、朦胧、隽永的审美联想;而水上生活、靠水吃水的地缘民俗特色,又可以幻化成充满浪漫气质的人文情境;加之洞穿历史、古色古香的水陆古驿道文化景致,足以将现代人从城市文化的喧嚣、拥堵和审美疲劳中吸引过来;由于疍歌多在水上、海上唱,为不让水浪声所淹没,往往歌唱开头比较高亢嘹亮,随后转入舒缓、悠扬而动听。由此可见,“咸水歌”以水为镜的外部环境,也是品鉴其文化艺术特色的重要一环。

三、南粤古驿道“咸水歌”的社会文化功能

“咸水歌”在疍家人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它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诸多维系社会和族群的独特功能。事实证明,“咸水歌”的出现并非偶然,其社会文化功能和特质不能忽视。

(一)审美功能

由于疍家人长年在水上生活,艰苦的生存环境塑造了其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群体性格特征。同时,作为最底层的社会群体,疍民很少与陆居人沟通交流,也造就了他们较为保守内向、谨言慎行的行事风格。在此背景下,疍民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而常年陪伴他们的“咸水歌”,也自然而然成为疍民表达内心“真善美”情感的一种方式。“咸水歌”不仅具有审美愉悦的功能,同时也是疍家人人格内涵的一种写照:“咸水歌”歌腔委婉、节奏自由,它因字行腔、朗朗上口、紧贴生活、扣人心弦;他们以“朴”“柔”“低”和“含蓄”为美,朴素平实、低调内敛。因此,“咸水歌”充分展现了疍家人劳动与生活智慧在音乐文化上的“结晶”和“直抒胸臆”,其中裹挟着疍民追求美、塑造美、以乐载善、以歌传情的审美心理体征。

(二)慰藉功能

由于历史原因,疍民所遭受的歧视从未停过,终年不得上岸,衣食住行都在艇上,导致大多数疍民都是驼背。弯腰屈膝这一动作也是反映疍民卑微的内心性格。常年的海上漂泊,飘忽不定的海上环境,穷困潦倒的生活,使疍民内心处于一种极其压抑的状态之中。在生产劳动中,为了转移劳动本身带来的劳累感,舒缓劳动压力,苦中作乐,人们经常演唱“咸水歌”,一来消磨时光,二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当中秋佳节或其他传统节日,疍家人便放声高歌“咸水歌”,从先人的精神和经验中找到一丝慰藉,释放或减轻长期积存的心理压力,暂时忘却生活带给他们的痛苦,获得充分的愉悦。

(三)德育功能

由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疍民们基本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群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落后。加上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使用文字,很多社会和生活经验只能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咸水歌”同时也兼备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咸水歌”中蕴含着许多生活常识和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通过代代传唱将这些知识不断流传。这些代代相传的知识,涉及生产生活、历史地理、人情世故、人文知识等各方面。由此可见,“咸水歌”的认知教育功能在缺乏文字载体的疍民中,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例如,“咸水歌”的《拆字歌》《古人串字眼》《读书君》等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汉字的构成与写法描述得清清楚楚。又如,许多疍民用《叹字眼》来学习和记忆汉字。此外,《百问歌》采用对唱形式,上句问下句答,共两百条问题,分一百组问答,内容涉及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等,对拓宽知识面有重要作用。《对花》将各种常见的花的外表特征编入歌中,为人们认知百花提供了参考。

(四)文化认同功能

“咸水歌”以民歌的形式,反映出疍民族群生活的演变过程,是疍家人共通的音乐语言。这些歌谣绝大多数与水上人家的劳动息息相关,它们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积累,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生活的变化与发展的信息,在整个岭南社会文化歌乐史上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咸水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歌唱劳动生活的,有赞颂儿女情谊的,有描述历史典故的,有学习知识的,几乎涉及日常习俗和衣食住行的各方面,记录着疍家人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的丰富信息。由此可见,“咸水歌”展现出岭南水网地区鲜明的民间文化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对提升疍民族群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以及增进团结和社会稳定都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咸水歌”中还不乏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规范行为的内容,大量歌谣的主题都与团结互助、和平共处、热爱生活、追求爱情、积极向上有关。这种口头文化经过代代相传,使得疍民的社会道德观念不断强化,成为其集体认可的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四、结语

南粤古驿道“咸水歌”的民歌艺术特质发掘、品鉴,是对岭南传统文化的保护、活化和利用,是“讲好疍民故事、增强文化自信”的有益探索。“咸水歌”的歷史流传过程,一直注重在原生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咸水歌”若要深受当代群众喜爱,也需要对传统音乐艺术素材进行创新性转化,以更好地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特质,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此外,要协同古驿道构建协同传播体系,形成综合的文化艺术传承发展效应。可以通过大力挖掘南粤古驿道与“咸水歌”的文化共生关系,从音乐人文地理学、艺术美学和音乐文化继承传播的角度,对南粤古驿道“咸水歌”的艺术元素特别是音乐元素进行传承与整理,依托古驿道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咸水歌”的故事,从而为“咸水歌”从文化价值的呈现到艺术价值的创新转化,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薇.珠江三角洲咸水歌的起源与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3-7.

[2]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香嘉豪等.“一带一路”背景下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南粤古驿道为例[J].当代经济,2018(17):77-79.

[4]蔡莉,杨亚倩,卢珊,等.数字技术对创业活动影响研究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研究,2019(10):1816-1824+1835.

[5]王菁.基于计算听觉场景分析的混合语音分离[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6年.

[6]朱杰,崔永鹏.短视频:移动视觉场景下的新媒介形态——技术、社交、内容与反思[J].新闻界,2018(07):69-75.

猜你喜欢

咸水歌文化艺术
一曲咸水歌,一方水土情
非遗音乐咸水歌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的传承与保护
郭锦生编著《榄核咸水歌》出版
广西北海疍家咸水歌的价值及其翻译效益探析
Song of Salty Water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咸水歌声亮
浅谈二人转的摄影技术
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研究
潇贺古道古建筑文化艺术特色